- 年份
- 2024(5802)
- 2023(8408)
- 2022(6899)
- 2021(6077)
- 2020(4950)
- 2019(11027)
- 2018(10556)
- 2017(20167)
- 2016(10724)
- 2015(11540)
- 2014(11098)
- 2013(11222)
- 2012(10515)
- 2011(9521)
- 2010(9585)
- 2009(8895)
- 2008(8356)
- 2007(7256)
- 2006(6684)
- 2005(5942)
- 学科
- 济(68625)
- 经济(68578)
- 管理(29464)
- 业(27106)
- 方法(22754)
- 数学(20760)
- 数学方法(20673)
- 企(19616)
- 企业(19616)
- 地方(17133)
- 农(13957)
- 中国(13857)
- 学(12556)
- 地方经济(12353)
- 业经(11812)
- 财(11342)
- 农业(10291)
- 贸(9989)
- 贸易(9982)
- 易(9640)
- 环境(9275)
- 制(8389)
- 产业(7608)
- 融(7433)
- 金融(7433)
- 经济学(7412)
- 银(6929)
- 银行(6894)
- 体(6860)
- 发(6845)
- 机构
- 大学(159168)
- 学院(159091)
- 济(80923)
- 经济(79782)
- 研究(60246)
- 管理(58949)
- 理学(51553)
- 理学院(50962)
- 管理学(50219)
- 管理学院(49939)
- 中国(43979)
- 科学(36139)
- 财(32690)
- 农(32583)
- 京(31911)
- 所(31065)
- 研究所(28463)
- 经济学(26758)
- 业大(26609)
- 财经(26478)
- 中心(26121)
- 农业(25712)
- 经(24211)
- 经济学院(24019)
- 江(22528)
- 院(21046)
- 北京(19757)
- 财经大学(19622)
- 科学院(19416)
- 省(18681)
- 基金
- 项目(109047)
- 科学(85743)
- 基金(81630)
- 家(73809)
- 国家(73251)
- 研究(73085)
- 科学基金(61748)
- 社会(51489)
- 社会科(49037)
- 社会科学(49025)
- 基金项目(43356)
- 省(41843)
- 自然(39848)
- 自然科(38956)
- 自然科学(38942)
- 自然科学基金(38273)
- 划(35081)
- 资助(32389)
- 教育(31645)
- 编号(25694)
- 重点(25016)
- 发(24926)
- 部(23817)
- 国家社会(22836)
- 创(22540)
- 创新(21243)
- 科研(21077)
- 计划(20902)
- 教育部(20293)
- 人文(19855)
共检索到2381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全润 祝坤福 杨翠红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技术、计量经济模型等数量经济分析方法,从增加值的角度就汶川地震对四川灾区及全国2008年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灾区经济遭受重大损失;由于地震影响具有局部性,且灾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较小,再考虑到救灾及灾后重建活动对经济的拉动,此次地震基本上不会改变全国经济的增长幅度。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席涛 范军 崔浩 胡林
汶川地震,天地肆虐,生民之痛,实为国殇。地震发生之后,作者随国务院有关领导和部委两次赴汶川,实地考察和调研地震对四川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这次地震,既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对中国社会的一次考验。本文的主要目的,一是建立一个系统评估灾害的基本框架,分析地震对四川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二是分析由地震引发的几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三是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基本框架下,针对灾后恢复重建提出几点建议。地震已过,但留给我们如何识别、防范、预警和应对灾害的建设性课题,是需要长期研究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卢庆芳 赵海程 曹瑛
波动、回稳并逐年提升,是"5·12"汶川地震之后四川灾区经济发展十年历程的外在特征。内在的深层次的区域发展差异态势演变是探究和认识灾区经济发展最终趋向的良好切入点。本文在对灾区十年发展差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增长理论的趋同趋异概念和分析方法,探索灾区十年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内在走向。研究发现,"5·12"汶川地震之后,四川省县(市、区)经济发展差异呈现逐年缩小的总体趋向,在符合σ趋同的同时,也存在β收敛趋向,灾区的经济趋同尤其是极重灾区的β收敛尤为显著。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升 孟庆国
文章利用2008年8月、2009年2月两个时点在四川省5个地震重灾区收集的近2000个受灾家庭样本的问卷数据,研究受灾群众的地震影响差异及不同时期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地震对受灾群众的各种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存在不同变化,不同受灾县市及不同"安置点或居住地"的受灾群众地震影响随时间推移均有显著差异;不同"受教育程度"及不同"债务"受灾群众之间的地震影响差异由显著变为不显著;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及"民族"的受灾家庭之间地震影响差异从不显著转变为显著。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受灾居民 地震影响 纵向实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玖平 杨春燕
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三个维度对灾区资源承载力变迁进行分析与评估;就灾区产业集群现状,给出产业集群的内外聚集评价与分析;从网络设施、环境发展、集群计划、外部平台四个层面思考灾区产业集群调整战略,从过程和布局两大部分探讨灾区产业集群解决思路,从实施原则、集群涅、外包服务和支持体系四个方面研究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实施框架,从工业产业现代化、集群工业园区化、企业+基地+农户农业产业集群化、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化、区域特色+地震纪念五个方位讨论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有效途径,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政策性集聚效应与非政策性集聚效应四个角度阐述灾区产业集群...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万膑莲 翟国方
韧性提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灾害频发使得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高经济韧性已成为降低冲击风险的重大措施之一。我国对韧性的关注起步较晚,经济韧性的研究还处于定性引入阶段。随着学术界对韧性重视程度的提升,对地区经济韧性分析和评价的实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以GDP作为衡量标准,从宏观经济层面对区域经济韧性展开定量分析,扩展了已有4种经济增长模式,探究得出研究区在经历地震冲击后的8种经济增长模式,同时以经济韧性指数作为衡量指标,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经济韧性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希望为提高区域经济韧性、减少冲击风险、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万膑莲 翟国方
韧性提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灾害频发使得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高经济韧性已成为降低冲击风险的重大措施之一。我国对韧性的关注起步较晚,经济韧性的研究还处于定性引入阶段。随着学术界对韧性重视程度的提升,对地区经济韧性分析和评价的实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以GDP作为衡量标准,从宏观经济层面对区域经济韧性展开定量分析,扩展了已有4种经济增长模式,探究得出研究区在经历地震冲击后的8种经济增长模式,同时以经济韧性指数作为衡量指标,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经济韧性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宋旭光 庞明川 王晓玲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内外经济分析机构和专家学者,纷纷表述了各自的观点。他们运用各自掌握的信息资源、预测手段,分析预测了此次地震灾害对我国宏观经济及各行业的影响。但这些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了我们关于地震灾害对中国经济、产业影响的结论,并基于短期和长期对汶川地震的经济影响进行评价。
关键词:
地震灾害 经济影响 分析 评价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宋旭光 庞明川 王晓玲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有关灾情的逐渐浮出,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系统分析,从宏观经济运行、产业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全面探讨了此次汶川大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认为,从短期看,此次地震将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出口、物价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地区部分产业将受到的一定的冲击;但从长期看,此次地震对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应根据灾区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把汶川震灾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程度降至最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甘露 刘燕 卢天玲
在灾后旅游业的研究中,游客对受灾目的地的感知情况的实证案例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汶川地震后到四川旅游的国内游客按动机进行聚类,将游客划分为观光游览、公务或商务、地震旅游和多重动机4种类型。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显示,游客对四川旅游业的整体恢复状况和恢复措施具有较高的认同,对地震所产生的影响也有一定程度感知。不同类型的游客在四川旅游形象感知、旅游业地震影响感知和对四川旅游恢复措施的看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这些差异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分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文彬 李国平 彭思奇
将四川省45个受灾县划为实验组,其他93个县划为控制组,采用倍差法(DID)对汶川震后重建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抗震救灾政策对灾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其与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存在互补性,二者交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分析了抗震救灾政策对人均GDP、政府财政收入、产业结构、农村居民纯收入、城镇居民平均工资和社会零售总额增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抗震救灾政策的实施全面促进了灾区的生产恢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后重建政策 倍差法 经济增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振之 马琳 胡海霞
现有国家规划体系在定位、内容和行政监管等方面制约旅游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统筹和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以汶川5.12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建设旅游功能区以引导旅游资源密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空间形态升级的可能性。通过战略层面的旅游功能区规划,协助统筹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协调城乡发展的空间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
关键词:
旅游功能区 规划 灾后重建 大邑起步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秧 余斌 易伟 朱云波 刘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诱发了黄洞子沟流域规模巨大的大光包滑坡,部分滑体前冲堆积于沟道内,直接为后期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改变了黄洞子沟泥石流形成条件,使黄洞子沟从一条非泥石流沟演变成了一条高频泥石流沟。震后黄洞子沟几乎每年雨季都会暴发不同规模的泥石流,其中以2013年"7·09"泥石流灾害规模和危害最大。本文着重分析了黄洞子沟泥石流形成特征,并从地形、降水和地质三个方面将黄洞子沟和文家沟进行对比,得出了物源堆积体颗粒粒径与泥石流形成的关系。
关键词:
黄洞子沟 泥石流 颗粒 粒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衔 吴海贤 李少武
在汶川大地震后的产业重建过程中,四川面临重污染产业重建、资源依赖型产业重建、东部转移产业承接、地震带工业布局调整等若干重大问题。随着灾后重建时间的压缩,这些问题将变得日益突出。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关系到四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四川汶川地震应急无人机遥感信息获取与应用
汶川地震灾后四川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的基本思想
四川“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审计 审计机关在行动
巨灾背景下农户融资偏好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四川汶川5·12地震灾区的调查
灾后旅游市场赢回策略影响研究——基于汶川地震后四川旅游的实证
汶川地震对四川理县典型受灾区岷江柏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汶川大地震后农户的信贷资金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四川省5个重灾县的农户调查数据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的效应评价——基于四川省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视角
自然因素对我国股市的影响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
地震致残者生存状态与需求分析——来自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