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40)
2023(11959)
2022(9910)
2021(9268)
2020(7336)
2019(16681)
2018(16490)
2017(32078)
2016(17549)
2015(19820)
2014(19844)
2013(19787)
2012(19128)
2011(17698)
2010(18305)
2009(17202)
2008(16954)
2007(15521)
2006(14501)
2005(13501)
作者
(53627)
(44386)
(44224)
(42253)
(28426)
(21176)
(20132)
(17104)
(17003)
(16216)
(15254)
(14717)
(14476)
(14353)
(14210)
(13757)
(13172)
(13033)
(13031)
(13020)
(11343)
(11158)
(11084)
(10242)
(10192)
(10151)
(10086)
(10024)
(9089)
(8874)
学科
(76213)
经济(76137)
管理(48505)
(46604)
(34372)
企业(34372)
中国(27495)
(25448)
方法(24787)
地方(21708)
数学(21498)
数学方法(21225)
(17980)
业经(17801)
(17642)
农业(16895)
(16411)
银行(16378)
(15965)
(15383)
贸易(15366)
(15107)
金融(15106)
(14899)
(14745)
(13065)
(13006)
环境(12004)
地方经济(11712)
技术(11078)
机构
学院(258931)
大学(256400)
(109127)
经济(106633)
研究(97961)
管理(92519)
理学(76917)
中国(76861)
理学院(75977)
管理学(74715)
管理学院(74222)
科学(58169)
(56695)
(54144)
(51399)
(47125)
研究所(45828)
中心(43795)
(42454)
财经(40585)
北京(37235)
业大(36801)
农业(36780)
(36666)
(35807)
(35449)
师范(35404)
(33931)
经济学(32785)
(31424)
基金
项目(157723)
科学(122600)
研究(118877)
基金(110401)
(96537)
国家(95627)
科学基金(79362)
社会(73491)
社会科(69559)
社会科学(69544)
(62848)
基金项目(56299)
教育(54352)
(53508)
编号(49258)
自然(49175)
自然科(47903)
自然科学(47887)
自然科学基金(47004)
资助(46690)
成果(42703)
(40288)
课题(36710)
重点(36331)
(34938)
发展(32506)
(32317)
(31961)
(30857)
创新(30201)
期刊
(135999)
经济(135999)
研究(86957)
中国(60003)
(45763)
学报(39326)
(38699)
管理(37535)
科学(36793)
教育(33995)
(33641)
金融(33641)
农业(31019)
大学(29796)
学学(27804)
业经(23795)
技术(22590)
经济研究(21804)
财经(20148)
问题(18044)
(17416)
(15659)
(15624)
国际(14250)
世界(12771)
理论(12732)
商业(12504)
技术经济(12403)
现代(12246)
(12216)
共检索到4257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杨宇  
校舍安全是关系社会民生与国家未来的一项大事。汶川地震后,我国校舍安全政策和法规的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校舍安全政策更加明确和富有针对性,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本文对汶川地震前后我国校舍安全政策和法规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校舍安全保障工作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广瑞  
本文提出汶川地震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震后旅游的发展必须做出科学的规划,不要把重建当作是简单的原状恢复,而是抓住机遇对旅游发展重新定位和调整。旅游业的振兴要靠大家共同合作,同舟共济,靠产品启动市场,政府和企业都要考虑危机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卢庆芳  赵海程  曹瑛  
波动、回稳并逐年提升,是"5·12"汶川地震之后四川灾区经济发展十年历程的外在特征。内在的深层次的区域发展差异态势演变是探究和认识灾区经济发展最终趋向的良好切入点。本文在对灾区十年发展差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增长理论的趋同趋异概念和分析方法,探索灾区十年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内在走向。研究发现,"5·12"汶川地震之后,四川省县(市、区)经济发展差异呈现逐年缩小的总体趋向,在符合σ趋同的同时,也存在β收敛趋向,灾区的经济趋同尤其是极重灾区的β收敛尤为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殿学  
自2005年3月开始,政府为了打击炒房,平抑房屋价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但事与愿违,全国各地房价在一片"降"声中直线上升,时至2008年,各地房价在严厉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降"声一片,"拐"声四起,涨跌端倪未现之际,百姓尚处观望之时,5.12汶川大地震突发,美国次贷危机祸及全球,全球房价"自天而泄",降价抛售之风蔓延全国,我国房价发展趋势将会走向何方?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倩  
汶川地震灾区发展生态农业是由其特殊的区位环境、客观形势、具体区情与发展条件决定的。本文基于对汶川县农业生态系统特征、农业资源基础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分析,提出灾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发展路径与模式选择,并进一步提出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兰生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岚  
"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建立长效的社会援助机制。"可持续"是支援灾区的最高境界。构建可持续社会援助体系的对策措施,包括政府下放慈善权,让慈善回归民间;加快制度供给,从根本上改变NGO的政治生态;强化志愿者激励和专业技能培训;构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网络平台;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协调联系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钟开斌  
汶川震后主要工作已由应急抢险转入恢复重建阶段,政策执行成为下一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研究认为,巨灾导致政策执行面临快速性与复杂性、统一性与差异性、公平性与效率性、成本性与效益性、民主性与科学性、单一性与综合性以及决策性与执行性等主要困境。为此,恢复重建政策实施必须遵循"整体推进,全面覆盖;相对独立,平战结合;软硬并重,全面提升;减法推进,动态调整;立足基层,示范推广"的基本原则,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综合性政策平台,快速便捷、上下通达的社情民意反馈机制,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政策评估机制,以及恢复重建所需人力、财力、物力和智力保障系统,实施依托当地、能力建设优先的策略导向,构建主动型、开放式、动态性、减法式的政策实施机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衔  吴海贤  李少武  
在汶川大地震后的产业重建过程中,四川面临重污染产业重建、资源依赖型产业重建、东部转移产业承接、地震带工业布局调整等若干重大问题。随着灾后重建时间的压缩,这些问题将变得日益突出。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关系到四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玖平  吴敏  马艳岚  
对汶川八级地震灾区城镇和农村新建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其居住条件、管理体制、社会生活、心理状态、就业形势等现状,针对灾后新建社区的管理问题,提出了包括增强社区基础保障、建立社区组织机构、加强社区模式管理、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完善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克俊  张鸣鸣  
汶川地震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一些问题已经凸显,如气候、地质等不确定性因素阻碍重建进程,个别措施不利于民众长远利益,金融贷款方面有潜在的风险,部分援建项目不适合当地的现实需求,而建设成本大幅攀升则是制约重建步伐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在当前或今后给重建进程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应从保障、激励、监督、利益协调、工作推进等多方面深层次探索灾后城乡住房重建的机制建设,在保障各方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提升重建效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伟  
汶川"5·12"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损失最重的一次特大地震,举世震惊。尽快重建家园,恢复和提升发展能力,是今后几年四川省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灾后重建工作浩繁、持久、面广,为了使灾后重建免走弯路,减少甚至避免未来可能的类似灾难,在承受巨大创痛的同时更需要对灾后重建规划进行理性思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纪志耿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整个中华民族带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引发了我们对当地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统计数据表明,受灾地区一般为人口小县、财政弱县,在经济脆弱和财力匮乏的巨大压力下,当地政府通常采取"一轻一重"的发展模式:"重"水电和资源开发,"轻"教育和道路等公共品供给。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震区生态和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公路和校舍强烈损毁、产业链条单一性和危险性逐渐暴露,这些都成为加剧地震灾害程度和影响救援速度的人为因素。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灾后震区的发展模式应适时向"抑重扬轻、协调均衡"转型,抑制水电产业的狂热和无序开发,弘扬道路、教育等公共物品的优先和充足供给,坚持有序开发和生态保护,重视区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岳晓燕  吴殿廷  赵西君  张佳蕾  
复杂和艰巨的灾后重建绝不仅仅是灾区面临的难题,社会各方都应该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文章在总结国外灾后重建案例的基础上,依据国情提出了我国灾后重建的原则、战略、评估体系和重建规划。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9月23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全文,指出中国将用3年左右时间,耗资1万亿元,完成四川、甘肃、陕西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广大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规划》全文约25000字,15章,涉及重建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城乡住房、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重建、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精神家园、政策措施、重建资金、规划实施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