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08)
2023(11073)
2022(9258)
2021(8627)
2020(7098)
2019(15817)
2018(15772)
2017(29213)
2016(16292)
2015(18059)
2014(17907)
2013(17077)
2012(15875)
2011(14552)
2010(14896)
2009(13968)
2008(13687)
2007(12391)
2006(11281)
2005(10055)
作者
(47681)
(40810)
(40094)
(37850)
(25138)
(19337)
(17941)
(15698)
(15291)
(14249)
(13759)
(13614)
(12788)
(12719)
(12560)
(12166)
(11840)
(11584)
(11582)
(11466)
(10120)
(10070)
(9976)
(9646)
(9075)
(8989)
(8954)
(8852)
(8280)
(8246)
学科
(69093)
经济(69019)
(49983)
(49640)
管理(42255)
农业(33468)
(28525)
企业(28525)
方法(26569)
数学(23503)
数学方法(23051)
业经(20349)
中国(17287)
地方(15757)
(15286)
(14877)
环境(14524)
(13910)
(12894)
(12627)
农业经济(12485)
(10793)
贸易(10791)
(10644)
(10588)
(10501)
理论(10475)
发展(10464)
(10444)
(9991)
机构
学院(234217)
大学(228283)
(91846)
经济(89875)
管理(87828)
研究(81413)
理学(76552)
理学院(75708)
管理学(73939)
管理学院(73559)
(63050)
中国(62031)
科学(52323)
农业(48353)
(47947)
业大(43726)
(41805)
(39626)
研究所(38304)
中心(38212)
(36469)
(32041)
师范(31680)
财经(31252)
农业大学(30136)
北京(29050)
(28691)
(28636)
(28429)
(27416)
基金
项目(162019)
科学(127645)
研究(118955)
基金(116682)
(102930)
国家(101971)
科学基金(86650)
社会(75761)
社会科(71229)
社会科学(71202)
(66594)
基金项目(61471)
自然(55315)
(54672)
自然科(53998)
自然科学(53984)
教育(53952)
自然科学基金(52974)
编号(49416)
资助(46891)
成果(39886)
重点(36746)
(36461)
(35382)
(35072)
课题(34663)
(33624)
创新(31464)
国家社会(31353)
科研(30766)
期刊
(108526)
经济(108526)
(67927)
研究(62464)
中国(51716)
农业(46069)
学报(41805)
科学(38013)
大学(32145)
学学(30805)
(28245)
管理(27710)
教育(26020)
业经(24653)
(21999)
金融(21999)
(21287)
技术(19939)
(15630)
问题(15434)
农业经济(14845)
农村(14646)
(14646)
财经(14423)
经济研究(14392)
业大(13230)
资源(12911)
世界(12305)
(12303)
统计(12151)
共检索到347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美灵  
当前我国污染驱动型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出现频发的态势,其生成机理呈现出"怨恨唤起—怨恨动员—怨恨感染—怨恨发泄"的现实逻辑。政府作为单一的治理主体已经难以为继,协同治理为污染驱动型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依据。污染驱动型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的困境在于理念滞后造成协同治理的缺失;制度不完善难以为协同治理提供有效保障;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机制不畅使协同治理难以展开。因此,要克服协同治理的困境,必须要转变观念,提升协同治理的意识;切实完善农村居民环境权相关法律体系,为协同治理提供法律保障;构建主体间良好的合作机制,大力发挥媒体与社会组织参与功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杜雁军  马存利  
社会冲突是西方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理论,科塞指出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社会冲突的区别,也指出"社会安全阀"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农村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转型时期由于经济利益冲突、农民的环境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司法救济对农民的环境利益保护不足等因素而导致的结果。对农村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应通过发展农村"绿色经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健全环境司法诉求渠道、建立应急预警机制、依法处置冲突等方式,来积极化解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矛盾。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金全  魏玉嫔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种类型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根据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的阈值特征和类型特征,运用KermacK-mcKendricK传染病模型,构建了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模型,分析了信息传播(尤其是谣言传播)的特征,以及政府采取信息控制措施如何影响事态演化规律,最后,结合"杞人忧钴"事件进行了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演化过程的算例分析。研究表明,在谣言的自身传播过程中,谣言传播者的人数先单调增加,达到一个最大值,然后单调减少并趋于零;地方政府对谣言传播施加有效的控制措施,能够降低谣言传播的最大阈值,促使事态尽快收敛。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德海  韩呈军  
近年来全国各地频发的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考虑化工企业立项决策与周边居民抗议行动的斯塔克伯格博弈,构建了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扩展式演化博弈模型。由于扩展式演化博弈均衡求解的困难,考虑参与者的心智模型后简化了求解过程。比较怀特流形演化解和心智模型演化解,研究发现,两种演化解均反映博弈双方在稳定状态下的策略选择,但是心智模型演化解更贴近于实际情况。最后,结合大连福佳大化PX事件案例,比较了怀特流形演化解和心智模型演化解的均衡求解结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景方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转型关键期,各领域出现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特别是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利益冲突加剧、法制观念淡薄、政策条件不完善等,为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应从农村发展的现状出发,构建相应的利益导向机制、诉求机制和协调机制,以及农村社会预警机制,通过这些化解机制将群体性事件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沈焱  邹华伟  刘德海  李仕明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对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国家安全战略提出严峻挑战。根据地方政府提供经济补偿和部署警力两种处置策略,构建了应急处置的优化模型,比较了经济补偿、部署警力妥善处置和处置不当事态恶化的三种情境,分别给出了最优的理论解。最后,结合数值分析方法进一步阐述了理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补偿策略具有事态恶化风险较小的优点,但是容易造成负面的声誉效应。地方政府不依法治理、单纯提供经济补偿的解决思路,从长期上看不利于长治久安。部署警力策略具有经济成本较小的优点,但是处置不当将诱发更大的社会稳定风险。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权衡两种应急处置策略。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德海  赵宁  邹华伟  
在应急处置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维稳原因迅速采取停建搬迁的应急处置决策,反而对其他地区的类似事件造成了负面的示范效应。本文构建了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政府应急策略的多周期声誉效应模型,解释了地方政府维稳策略下全国各地爆发PX事件的扩散效应。研究表明,在无政府声誉效应的单周期序贯博弈模型中,当周边群众完全采取妥协策略时,地方政府事前强硬表态绝不搬迁将会降低地方政府的期望成本。考虑政府声誉效应的多周期序贯博弈模型中,地方政府做出停产搬迁决策将对未来时期(或其他地区)产生声誉效应,不仅地方政府的预期成本将会上升,而且声誉效应越大,地方政府预期成本增加值越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成  
近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参与不足导致的环境决策异化。协商民主强调公民平等参与,在理性协商的基础上形成环境决策,增强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信,在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以协商民主的方式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推动政府从"统治型"向"治理型"的转变,加强协商平台建设,公开环境信息,培育和引导环保组织积极参与协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芳  张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地污染事件在多地集中爆发,严重损害农民的群体利益。然而,农民群体维权行动却经常陷入困境:在权利制度供给不足和公力救济渠道不畅的情况,农民往往选择徘徊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私力救济手段,由此产生的非理性维权又常陷入政府刚性维稳困局,最终形成维权与维稳相互掣肘、私权与公权相互抗衡的局面。解决农民群体维权之困的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消除权利贫困的根源,即:健全立法,重建环境公正;完善权利救济机制,提高公力救济效能;变非法维权为依法维权,避免权利滥用;变刚性维稳为韧性维稳,防止权力恣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梅芳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变化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情境和互惠文化背景,其特有的社会情境通过影响群体情绪存量推动着群体行动的发生和变化。基于湖南某县三起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表明,在情绪存量递增的过程中,个体情绪不断被激化,逐步实现群体行动的情绪动员。在情绪被充分动员的基础上,乡村社会固有的互惠文化通过解决群体性事件中的组织者积极性、防止群体成员"搭便车"以及动员内外部资源参与群体行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从而有效地调动和整合了资源,促使群体行动产生和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于建嵘  
农村群体性事件作为转型期社会冲突和农村治理性危机的重要表现形式 ,客观地反映了农村社会利益整合以及社会秩序和民众政治意识状况 ,有着很复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邹焕聪  
近年来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行政法治的视野考察,行政权力的行使不规范、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缺失、基层"官民"关系失范以及法定救济渠道不畅是当前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激化的主要原因。要实现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化解,就必须实施行政法防治之策,即加强约束公权力的立法,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建立农民诉求的组织,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理顺地方"官民"关系,打造官民平权型政府;整合现有救济资源,畅通行政法律救济渠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范琛  
当前我国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并呈现出利益性、突发性、对抗性和破坏性等特征,对政治统治、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原因较为复杂,因从发展农村经济、重构基层政府权威、畅通农民言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等多方面积极防范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贾留战  马红宇  
群体性事件是部分群众与行政当局或强势社会集团的对抗性冲突,为一种典型的集群行为。介绍了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抗争模型,通过相对剥夺、群体认同和集体效能来解释群体性事件的心理机制。阐述了相对剥夺中的个体相对剥夺和群体相对剥夺、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群体认同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和集体效能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了介绍。最后指出社会抗争模型需要对模型中各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界定,并将其他重要因素如群际情绪、政治信任等因素包含到模型中。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郑君君  闫龙  周莹莹  
分析了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中个体行为信息传播的成因、动力和路径,刻画了群体行为的特点,建立了行为信息传播模型,并运用行为信息传播模型与动态优化理论研究了政府对环境污染群体事件的解决问题。结果表明:政府可根据群体性事件中个人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舆情引导、澄清不良行为信息;地方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应明确态度以维持政府公信力,对闹事分子进行隔离以避免不良行为信息扩散,根据群众的心理特点尽快提出解决方案且给予群众以适当补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