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9)
- 2023(565)
- 2022(508)
- 2021(519)
- 2020(417)
- 2019(995)
- 2018(1073)
- 2017(2078)
- 2016(1139)
- 2015(1312)
- 2014(1181)
- 2013(1110)
- 2012(1039)
- 2011(992)
- 2010(934)
- 2009(875)
- 2008(850)
- 2007(730)
- 2006(625)
- 2005(545)
- 学科
- 业(3436)
- 济(3348)
- 经济(3347)
- 管理(3123)
- 环境(2106)
- 农(2105)
- 农业(1853)
- 人口(1706)
- 企(1673)
- 企业(1673)
- 劳(1509)
- 劳动(1509)
- 财(1485)
- 动力(1450)
- 劳动力(1447)
- 农业劳动(1423)
- 农业人口(1407)
- 方法(1375)
- 及其(1311)
- 划(1279)
- 染(1212)
- 学(1211)
- 防(1198)
- 污染(1182)
- 治(1175)
- 防治(1175)
- 数学(1165)
- 数学方法(1150)
- 中国(1072)
- 规划(1028)
- 机构
- 大学(15399)
- 学院(14997)
- 济(5961)
- 经济(5851)
- 管理(5507)
- 研究(5474)
- 理学(4929)
- 理学院(4865)
- 管理学(4761)
- 管理学院(4735)
- 科学(3481)
- 中国(3467)
- 农(3156)
- 京(3117)
- 所(2880)
- 财(2811)
- 研究所(2668)
- 业大(2547)
- 中心(2528)
- 农业(2503)
- 财经(2220)
- 江(2110)
- 经(2053)
- 经济学(2031)
- 范(1921)
- 院(1890)
- 师范(1889)
- 经济学院(1844)
- 北京(1759)
- 农业大学(1693)
共检索到208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胡峰 陈彬
文章首先说明了国际污染转移问题的严重性,然后对污染转移的定义进行了法学意义上的解构,对污染转移的概念、途径、本质进行了分析,进而研究了污染转移中的责任问题,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以供我国政府有效应对污染转移问题。
关键词:
污染转移 责任 对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志强 苗长虹
以中国31个省市为例,运用基尼系数和产业集中率等指标对2000~2014年污染产业转移的空间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考察污染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污染产业的省域分布呈先集中后分散的特征,且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集聚变化特点,包括先集中后分散、趋于集中和趋于分散三种类型,多数行业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00~2014年东部省份的污染产业以转出为主,中西部内陆省份污染产业的承接规模上升;污染产业的转移会造成工业污染的转移,对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污染转移的作用尤为明显,说明承接地应针对承接转移产业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环境管制力度。
关键词:
污染产业 工业污染 产业转移 污染转移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谢姚刚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环境保护政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然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污染密集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但不能过分强调环境保护政策在其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污染密集产业进行区分考察,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不能仅仅针对污染密集产业的转移制定特殊的环境保护政策,否则将得不偿失。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利军 李晓明 韩文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成艾华 赵昭
在东部地区"推力"和中西部地区"拉力"的双重作用下,东部地区的高能耗产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西部地区成了部分行业的"污染避难所"。选取工业内部26个行业,运用产值份额、能耗份额及相应的产值贡献率、能耗贡献率来分析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各行业的转移现状及由此所带来的能耗变动,从而探索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的环境压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产业转移 西部地区 能源消耗 污染转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傅帅雄 张可云 张文彬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工业由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不可避免。但工业污染伴随着产业转移也开始从沿海地区向内陆转移,这必将对生态环境原本就相对脆弱的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破坏。实证分析发现,污染转移不仅与污染型行业的转移有关,同时还受到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影响,并且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提升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环境污染 产业转移 减排技术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何奇龙 李琴英 李晶
大气污染具有跨区域性,府际间合作治理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必由之路,合作治理中存在"搭治污便车"的困境。由于府际间大气污染治理博弈的具有长期性和动态性,由此建立了多人两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分别研究,无约束机制和有约束机制两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演化稳定策略及其影响因素。考虑到政府间污染产业转移,建立了污染产业转移政府对承接方政府治污补偿机制下的演化博弈模型,分别研究无约束和有约束两种情形下(补偿,治理)策略成为演化稳定均衡状态的条件。研究表明:府际间的合作治理策略选择不会受到外部效应的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成本、治理时污染物减排量、不治理时污染物排放增加量、中央政府对治理的奖励和对不治理的惩罚力度是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将大气质量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提高其权重系数,可有效促使地方政府策略向参与合作治理演化。无约束下自主选择时,最优策略(补偿,治理)不会成为稳定均衡策略,引入中央政府约束后,当经济惩罚在一定范围内,(补偿,治理)成为稳定均衡策略。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于谨凯 邱云秀
跨国污染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带来正的社会经济效应和负的社会经济效应。单一国家的局部均衡模型和国际一般博弈模型显示,只有各国对污染的自愿治理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社会经济效应的最大化。文章对跨国污染转移给我国带来的就业增长和出口增长的正效应,以及使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污染治理成本增加和使我国出口遭到更多的"绿色壁垒"的负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从长期来看,如果我国对跨国污染转移不加以控制,其负效应将要大于正效应,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跨国污染转移 博弈模型分析 经济效应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彬 钟筱红
外资准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转移主要有两种具体形态,即污染产业设立和出资方式中的技术污染转移。我国对这两种污染转移形式尽管在立法上已经有所规定,但是现行法律制度仍然存在较大缺失。为了有效控制污染转移,我国应完善控制污染转移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
外资准入 污染转移 环境安全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包群 陈媛媛
本文通过在Copeland and Taylor一般均衡理论框架引入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考察了外资进入对东道国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资进入的环境影响取决于东道国的环境管理政策类型、外资企业的部门流向与产业分布,以及东道国本土企业的治污技术学习能力。具体而言,外资进入东道国污染密集型部门时必然会带来污染排放的增加;当外资进入清洁型部门时,在环境政策外生时东道国污染变化是不确定的,在环境政策内生时污染排放则保持不变。本文研究也表明外资企业的治污技术外溢效应的重要性,发现外资进入带来了更为先进的治污技术、内资企业的治污技术学习效应都有利于抑制东道国污染排放。
关键词:
外商投资 环境污染 污染管制 治污技术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童伟伟
利用1995-2009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本文测算了中美间产品内分工的两种表现,即中国出口中包含的美国中间投入价值比重以及美国出口中包含的中国中间投入价值比重,并考察了以上两种产品内分工对中国污染强度的影响。基于混合组平均估计的实证结果表明,两种形式的产品内分工均能显著促进污染强度降低,这说明中国并没有在对美产品内分工中大量承担污染密集型生产环节,融入国际生产价值链有助于中国的清洁化生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慕菡 陈建国 张连众
本文通过对我国污染产品的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经标准化处理后的贸易差额和贸易份额的定量计算,得出我国在改革开放20年的对外贸易中,存在污染的跨境转移。并针对不同的污染行业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环境污染 跨境转移 贸易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志辉
通过对我国工业制品对外贸易的定量分析,本文发现我国主要专业化于低污染型产品的生产,在污染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并不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在我国污染密集型产品贸易中进口大于出口,属于净进口型贸易,因此我国不会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
关键词:
环境污染 污染产业转移 贸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中华 梁爽
污染随着污染产业转移改变传播路径,并对转入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文章构建区域动态产业集聚指数对污染产业在中国的转移路径以及转移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污染产业相对转移趋势明显,尚未发生大规模绝对转移,总体上遵循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路径,东部处于净转出状态。建立区域污染物的因素分解模型,间接研究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污染产业的转移有利于区域环境的改善,中西部地区大量承接污染产业,且多处于产业增长状态,污染产业转移大大增加了地区环境污染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
污染产业 转移路径 环境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丽萍 夏文静
以工业三废和SO~2的排放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测算污染排放强度系数将38个产业划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污染产业和清洁产业四大类型,分别从中选取代表性产业,以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偏离份额法测算中国2000—2015年各类污染产业的时空转移特征。研究表明,中国重、中、轻度污染产业在2000—2015年都发生了转移,且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2000—2005、2006—2010、2011—2015年呈现出不同的转移路径。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都是污染产业转出区,重度污染产业的转入地呈现去中心化特征;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向中部地区集聚的现象比较明显。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地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污染产业发展受到有效控制,承接污染产业转入的地区正在不断减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