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27)
2023(12977)
2022(11102)
2021(9958)
2020(8687)
2019(19613)
2018(19473)
2017(38245)
2016(20645)
2015(23273)
2014(23198)
2013(23247)
2012(22049)
2011(20394)
2010(20592)
2009(19552)
2008(19222)
2007(17612)
2006(15762)
2005(14286)
作者
(65014)
(54593)
(54447)
(51775)
(34381)
(26074)
(24687)
(21344)
(20242)
(19231)
(18567)
(17747)
(17369)
(17123)
(16852)
(16830)
(16677)
(16159)
(15706)
(15546)
(13759)
(13480)
(13247)
(12505)
(12286)
(12165)
(11921)
(11876)
(10975)
(10836)
学科
(107986)
经济(107891)
管理(59444)
(56609)
(43654)
企业(43654)
方法(41998)
数学(37129)
数学方法(36891)
(26578)
中国(25905)
地方(23770)
(22876)
(21661)
业经(21219)
(18715)
贸易(18708)
(18698)
(18146)
环境(18134)
农业(17728)
地方经济(15502)
(15252)
银行(15192)
(14554)
(14478)
金融(14474)
产业(14443)
(14280)
技术(13535)
机构
大学(318548)
学院(318343)
(144112)
经济(141457)
管理(118853)
研究(112611)
理学(102480)
理学院(101323)
管理学(99819)
管理学院(99247)
中国(83826)
科学(69365)
(66389)
(63587)
(59758)
(59193)
研究所(53869)
财经(51090)
中心(50120)
业大(49997)
农业(47594)
(47182)
(46156)
经济学(45903)
北京(41773)
经济学院(41489)
(39230)
(38980)
师范(38474)
财经大学(37578)
基金
项目(206580)
科学(161132)
基金(150238)
研究(145125)
(132969)
国家(131885)
科学基金(110778)
社会(94945)
社会科(90161)
社会科学(90132)
(81096)
基金项目(80208)
自然(71337)
自然科(69573)
自然科学(69545)
自然科学基金(68312)
(68172)
教育(64206)
资助(61010)
编号(56577)
重点(46929)
(46831)
(45509)
成果(45428)
(42896)
创新(40304)
科研(39958)
国家社会(39824)
计划(39030)
课题(38832)
期刊
(162772)
经济(162772)
研究(93529)
中国(55589)
学报(54567)
(54031)
科学(48294)
(48045)
管理(42195)
大学(39783)
学学(38249)
农业(36050)
(28822)
金融(28822)
经济研究(27695)
财经(26427)
业经(25797)
技术(24967)
(22881)
问题(22364)
教育(21598)
(18503)
(17973)
技术经济(17902)
商业(16405)
统计(15904)
(15129)
理论(15030)
国际(15028)
科技(14464)
共检索到469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姚志毅  
文章通过对EKC在我国检验的基础上,分别剔除FDI、出口额和进口额三个产业转移指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后重新考察EKC在我国的检验。结果表明:产业转移指标改变了原来的EKC转折点位置。在三个产业转移指标中,FDI对经济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出口;而对环境的负作用以出口影响最大,其次是FDI;进口虽然对我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没有改善环境质量,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加重了本国的环境污染。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未良莉  孙欣  王立平  
文章围绕"污染避难所"假说,基于中国30个省域2001—2008年数据,构建中国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的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产业转移与地区化学需氧量显著性地负相关,但与二氧化硫排放量负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FDI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水污染,但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因此,仍应审慎地对待外商直接投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志辉  
通过对我国工业制品对外贸易的定量分析,本文发现我国主要专业化于低污染型产品的生产,在污染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并不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在我国污染密集型产品贸易中进口大于出口,属于净进口型贸易,因此我国不会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创  刘毅然  
本文基于2003~2015年我国各省份的一些代表性污染产业的相关面板数据,测度了我国各类污染产业转移的变动状况。结果发现,我国各类污染产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转移现象。总体特征是各类污染产业从东部地区转出,中部地区成为各类污染产业的集聚地区,东北地区表现出明显的重度和中度污染产业转出而轻度污染产业转入的趋势,西部地区成为各类污染产业的选择性转入地区。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污染产业转移与正式环境管制之间呈"U"型关系,非正式环境管制中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人口密度对污染产业的转移也有重要影响。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于谨凯  邱云秀  
跨国污染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带来正的社会经济效应和负的社会经济效应。单一国家的局部均衡模型和国际一般博弈模型显示,只有各国对污染的自愿治理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社会经济效应的最大化。文章对跨国污染转移给我国带来的就业增长和出口增长的正效应,以及使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污染治理成本增加和使我国出口遭到更多的"绿色壁垒"的负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从长期来看,如果我国对跨国污染转移不加以控制,其负效应将要大于正效应,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丽萍  
在产业转移的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是否存在"污染避难所"现象,这不仅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战略,而且也关系到各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背景,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27个省市的重度、中度和轻度污染产业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发现,2005—2011年间我国三类产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转移现象,且呈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空间特征,最后,从环境管制、资源供给、排污规模和治污能力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原因,研究认为,政府的环境管制政策和治污能力与污染产业转移呈负相关关系,地区的资源供给和排污水平与污染产业转移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爽  樊秀峰  
污染产业的有序转移关系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环境压力的缓解。笔者将双边环境规制纳入拓展引力模型,对中国区域间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治污绩效型环境规制能够有效抑制污染产业的转入,而治污投资型环境规制的作用则相反;污染产业转出地的正式环境规制和污染产业承接地的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产业区际转移的影响显著;需求因素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不容忽视,双边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相近的地理位置显著地增加了污染品区际贸易,决定了污染产业转移的粘性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颖  张莉  
污染产业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增加产出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文章采用产业竞争力模型和DEA模型,运用我国10个污染产业与30个省份2007—2014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污染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1)2014年我国沿海发达省份污染产业发展仍具有竞争力;(2)污染产业由经济较发达省份向经济欠发达省份转移;(3)污染产业转出省环境效率随污染产业转出下降,大多数承接污染产业省份环境效率随污染产业转入下降,我国省际污染产业转移没有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嘉宾  
近年来产业转移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文章实证分析了产业转移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这些承接地的环境污染会越来越严重,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爽  樊秀峰  
污染产业的有序转移关系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环境压力的缓解。笔者将双边环境规制纳入拓展引力模型,对中国区域间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治污绩效型环境规制能够有效抑制污染产业的转入,而治污投资型环境规制的作用则相反;污染产业转出地的正式环境规制和污染产业承接地的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产业区际转移的影响显著;需求因素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不容忽视,双边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相近的地理位置显著地增加了污染品区际贸易,决定了污染产业转移的粘性特征。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何奇龙  李琴英  李晶  
大气污染具有跨区域性,府际间合作治理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必由之路,合作治理中存在"搭治污便车"的困境。由于府际间大气污染治理博弈的具有长期性和动态性,由此建立了多人两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分别研究,无约束机制和有约束机制两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演化稳定策略及其影响因素。考虑到政府间污染产业转移,建立了污染产业转移政府对承接方政府治污补偿机制下的演化博弈模型,分别研究无约束和有约束两种情形下(补偿,治理)策略成为演化稳定均衡状态的条件。研究表明:府际间的合作治理策略选择不会受到外部效应的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成本、治理时污染物减排量、不治理时污染物排放增加量、中央政府对治理的奖励和对不治理的惩罚力度是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将大气质量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提高其权重系数,可有效促使地方政府策略向参与合作治理演化。无约束下自主选择时,最优策略(补偿,治理)不会成为稳定均衡策略,引入中央政府约束后,当经济惩罚在一定范围内,(补偿,治理)成为稳定均衡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冉  赵梦真  薛俊波  
文章以1997—2015年成都市的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以及人均GDP为基础,得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从而得到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结果显示: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呈线性关系并以较大速率下降;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呈倒"N"型关系;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和人均GDP之间呈倒"U"型关系。结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行业统计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建议:成都市大气环境保护的重心应放在严格控制废气排放大户的引进和实际排放量上;成都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侧重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较慢;成都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明显缺乏对第三产业的吸引力,缺乏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注重人才培养,采取以人才吸引产业的方式,增加对第三产业的吸引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彩云  郭艳青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产业调整的加快,污染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问题日益严重。文章从环境规制视角对区际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的分省区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水平与污染产业转移呈现"U"形关系,地方政府的末端治理会激励企业提高生产率并增加产出,进而导致污染产业转入;(2)有针对性地加强环境规制,既能促进产业发展,也能有效降低污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研究所蕴含的政策含义是:政策制定者应对企业的治污技术研发等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可以酌情实施累进制环境税率,在招商引资时,可以根据转移产业的污染程度做出相机选择;...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平  张鹏鹏  
文章在区分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区际转移的理论机制,进而选取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转移的门槛特征与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际转移有显著的影响,且随着正式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验证了两者之间存在门槛特征和空间异质性。非正式环境规制整体上推动了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际转移,显现了非正式规制的经济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