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40)
- 2023(16075)
- 2022(13791)
- 2021(12879)
- 2020(10729)
- 2019(24765)
- 2018(24265)
- 2017(46327)
- 2016(25274)
- 2015(28332)
- 2014(27859)
- 2013(27888)
- 2012(25646)
- 2011(23385)
- 2010(22953)
- 2009(20950)
- 2008(20313)
- 2007(17554)
- 2006(15335)
- 2005(13370)
- 学科
- 济(107128)
- 经济(107025)
- 管理(68083)
- 业(67257)
- 企(52364)
- 企业(52364)
- 方法(48319)
- 数学(42572)
- 数学方法(42189)
- 农(30304)
- 中国(28970)
- 业经(23662)
- 财(23337)
- 学(23137)
- 地方(22621)
- 贸(21273)
- 贸易(21265)
- 农业(20716)
- 易(20700)
- 制(17473)
- 环境(17346)
- 技术(16638)
- 和(15653)
- 产业(14962)
- 理论(14716)
- 银(14451)
- 银行(14376)
- 融(14163)
- 金融(14160)
- 划(14055)
- 机构
- 大学(366751)
- 学院(363488)
- 济(152094)
- 经济(149323)
- 管理(142047)
- 研究(130486)
- 理学(124419)
- 理学院(122985)
- 管理学(120901)
- 管理学院(120281)
- 中国(94748)
- 科学(83027)
- 京(78728)
- 农(68558)
- 所(66889)
- 财(63177)
- 研究所(61947)
- 业大(60367)
- 中心(57342)
- 农业(54402)
- 财经(52297)
- 江(49840)
- 北京(49675)
- 经(47911)
- 范(46828)
- 院(46718)
- 经济学(46712)
- 师范(46257)
- 经济学院(42346)
- 州(40481)
- 基金
- 项目(258781)
- 科学(202679)
- 基金(189433)
- 研究(182293)
- 家(169156)
- 国家(167850)
- 科学基金(141937)
- 社会(116543)
- 社会科(110556)
- 社会科学(110526)
- 基金项目(100715)
- 省(98886)
- 自然(93748)
- 自然科(91585)
- 自然科学(91556)
- 自然科学基金(89945)
- 划(84786)
- 教育(81808)
- 资助(77977)
- 编号(71362)
- 重点(58642)
- 部(57076)
- 成果(56598)
- 发(56349)
- 创(53867)
- 创新(50428)
- 科研(49817)
- 课题(49143)
- 国家社会(49117)
- 计划(48397)
- 期刊
- 济(158821)
- 经济(158821)
- 研究(104691)
- 学报(66178)
- 中国(65081)
- 农(62149)
- 科学(59297)
- 管理(50300)
- 大学(48875)
- 学学(46452)
- 财(44255)
- 农业(43391)
- 教育(34071)
- 技术(28728)
- 经济研究(26834)
- 融(26618)
- 金融(26618)
- 业经(25497)
- 财经(25213)
- 业(23297)
- 经(21809)
- 问题(21379)
- 科技(19302)
- 技术经济(18012)
- 版(17777)
- 业大(17679)
- 贸(17322)
- 图书(17154)
- 资源(16915)
- 世界(16362)
共检索到5168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翟柱玉 张军峰 方虹
为了研究污染产业转移与中国西部地区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文章首先基于考虑环境因素的Malmquist-Luenberger(ML)指数测算了2003—2015年中国西部11个省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情况,随后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污染产业转移以及其他因素对于西部地区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中国西部地区工业行业全要素增长率呈现递增趋势,但各个省份工业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技术进步是推动工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忽视环境因素低估了西部地区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增长率。另外,污染产业转移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增长,环境治理投资、研发投入与西部地区工业生产率显著正相关,对外直接投资、国有企业占比与西部地区工业生产率显著负相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丽 杨毅
中国近几十年来引进大量技术,但这些技术对于我国的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增长的作用却并不明晰,文章从这个问题出发研究技术引进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于技术与经济增长关系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然后通过两部门模型对于技术引进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模型推导。接着使用中国近十年来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的技术引进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董敏杰 李钢 梁泳梅
本文将基于松弛的效率损失测度法与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相结合,通过将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按照投入要素与产出进行分解,测算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结果发现,2001~2007年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8年下降;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表明,加强污染治理可以有效提升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投入生产率的来源表明,劳动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措施;污染治理生产率的来源表明,优先加强COD治理能更有效提升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冯等田
产业结构和产业绩效相互影响。虽然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在拉大,但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相对较快,因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距在缩小。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1996—1998、1998—2002、2002—2008、2008—2009年四个时段就业构成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以及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率差异,发现劳动力的结构变动度在加快;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的结构效应虽然不如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大,但仍然是促进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结构红利"特征。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劳动生产率增长 结构红利假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成艾华 赵昭
在东部地区"推力"和中西部地区"拉力"的双重作用下,东部地区的高能耗产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西部地区成了部分行业的"污染避难所"。选取工业内部26个行业,运用产值份额、能耗份额及相应的产值贡献率、能耗贡献率来分析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各行业的转移现状及由此所带来的能耗变动,从而探索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的环境压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产业转移 西部地区 能源消耗 污染转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文华 刘冲 杨华蔚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10年西部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了三次产业间要素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对区域间全要素增长率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阶段波动性,而西部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率为正,但自2006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而空间上,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带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但收敛性分析表明,各省三次产业的全要素增长呈现出长期的收敛趋势。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盛斌 牛蕊
外包作为一种新型资源组织与生产方式对各国技术进步与要素报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31个工业部门1998—2006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外包及与其相关联的FDI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平均工资和要素收入分配变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包和FDI显著促进了中国工业部门TFP与工资水平的提高,它们对后者在样本期内增长的贡献度分别达到约42%和80%,但另一方面它们也导致了国内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傅帅雄 张文彬 张可云
在Battese and Coelli(1992)模型基础上,采用非中性技术进步超越随机前沿模型,对2003-2008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7类污染型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各行业在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情况。分析结果发现,大部分污染型行业在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都比东部地区要高。从经济效率来看,大部分污染型行业势必在未来布局选择上会倾向于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中西部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都相对较弱,污染型行业向这些地区大规模转移必然会导致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对此,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对污染型行业的优化布局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污染型行业 产业转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宇
基于DEA模型测算各省份的Malmquist指数,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解成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入产业结构,构建计量实证模型,利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深入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与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影响及地区性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有下降趋势,主要因技术进步变化而引起,且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第二,无论是否考虑产业结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均可以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且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其中,不考虑产业结构时,技术进步变化降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作用更大;考虑产业结构时,技术效率变化的降低作用较大,技术进步变化的作用有较大的下降。第三,产业结构加剧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反映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并未考虑到环保和绿色。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文 牛泽东
研究目标:以2008~2017年中国工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测算资源错配所造成的各所有制、地区、行业层面以及工业总体层面TFP损失,分解工业总体TFP损失,明确类型(所有制、地区及行业)内和类型间的具体贡献。研究方法:构建包含异质性企业的垄断竞争模型,刻画生产要素配置偏离等边际产出原则对不同层面工业TFP的多维度影响,基于反事实分析,进一步分解类型内与类型间的资源错配效应。研究发现:地方国有企业的资源错配程度高于其他所有制;地区的资源错配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东部和中部的资源错配程度较低;制造业的资源错配程度相对高于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如果达到美国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标准,中国工业上市公司总体TFP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0.35~0.9倍;不同类型(所有制、地区或行业)内部资源错配与不同类型(所有制、地区或行业)之间资源错配大约分别可以解释总体工业上市公司TFP损失的一半,且不同行业之间的错配程度大于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错配。研究创新:在Hsieh和Klenow (2009)提出的资源错配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将所有制、地区及行业因素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内,同时考虑了类型内和类型间的资源错配效应。研究价值:为进一步推动工业结构改革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伟 郭杰浩
文章应用索洛余值法,基于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了京津冀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构建反距离权重矩阵的空间滞后模型(SLM)与空间误差模型(SEM),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进行解析。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地区对邻近地区有负向影响;国际产业转移与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其对相邻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尚未形成;从直接效应看,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与经济密度指标均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从间接效应看,仅人力资本指标对邻近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玛丽亚木·阿不都热合曼 阿布来提·依明
本文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对2005~2016年西部地区服务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进行测算,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对西部地区服务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收敛性分析,并探究影响TFP变动的因素。结果表明:西部地区服务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各省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西南地区服务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快于西北地区;技术进步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主要因素,规模效率的上升幅度有限;西部地区服务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迹象,西部各省份之间差距逐步在缩小;工业化水平、企业规模以及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研发投入的影响并不明显。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柯颖 王威峰 赵文玲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我国西部地区及其各省(市)物流产业2006-201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进行测定与评价,试图在"新常态"背景下以推动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视角探究其未来发展策略。
关键词:
物流产业 全要素生产率 新常态 发展策略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常建新 姚慧琴 毛颖
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实证测算2000—2009年间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则起到了阻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尹传斌 蒋奇杰
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探究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在采用基于SBM模型的Malmquist-Luenbu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西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进行分析,并实证分析了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总体上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进步的,但是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西部地区绿色技术效率存在下降的趋势,绿色技术进步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来源,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要以创新驱动、科学统一规划、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完善绿色发展的制度和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