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41)
2023(12600)
2022(10964)
2021(10263)
2020(8690)
2019(19716)
2018(19501)
2017(37025)
2016(20629)
2015(22841)
2014(22462)
2013(22331)
2012(20318)
2011(18285)
2010(17840)
2009(16189)
2008(15625)
2007(13336)
2006(11388)
2005(9583)
作者
(63696)
(52833)
(52565)
(49805)
(33635)
(25750)
(23548)
(21027)
(20188)
(18615)
(18033)
(17794)
(16914)
(16635)
(16512)
(16327)
(16206)
(15738)
(15122)
(14921)
(13665)
(13016)
(12749)
(11907)
(11884)
(11851)
(11811)
(11625)
(10829)
(10701)
学科
(75577)
经济(75495)
管理(56008)
(54284)
(44769)
企业(44769)
方法(37592)
数学(32557)
数学方法(32235)
(21054)
(20883)
中国(18731)
(18365)
业经(17505)
(15206)
贸易(15198)
地方(15159)
(14772)
农业(14357)
技术(12977)
环境(12963)
(12826)
理论(12472)
(12137)
(11860)
财务(11802)
财务管理(11787)
企业财务(11141)
(11102)
(10277)
机构
大学(291263)
学院(289598)
管理(114059)
(106858)
经济(104529)
理学(100718)
理学院(99494)
研究(99335)
管理学(97577)
管理学院(97112)
科学(69581)
中国(69119)
(62120)
(61819)
业大(54612)
(52290)
农业(49784)
研究所(48899)
(45153)
中心(43887)
(40365)
北京(38282)
财经(37587)
(36740)
师范(36168)
(35742)
(34356)
农业大学(33441)
(32888)
技术(32542)
基金
项目(214569)
科学(165455)
基金(154625)
研究(145560)
(139644)
国家(138528)
科学基金(116524)
社会(89213)
(85398)
社会科(84466)
社会科学(84442)
基金项目(83701)
自然(80983)
自然科(79038)
自然科学(79002)
自然科学基金(77582)
(72701)
教育(65710)
资助(62998)
编号(57598)
重点(48430)
(45306)
(45246)
(44902)
成果(44467)
计划(43633)
科研(42297)
创新(41921)
课题(39658)
科技(39503)
期刊
(108430)
经济(108430)
研究(75696)
学报(61732)
(55434)
科学(51693)
中国(49251)
大学(44116)
学学(42292)
农业(38714)
管理(38689)
(31836)
教育(26944)
技术(22111)
(20515)
业经(19114)
(18697)
金融(18697)
业大(18079)
经济研究(17542)
财经(17087)
科技(16994)
(16297)
农业大学(14676)
问题(14516)
(14447)
图书(14176)
林业(14109)
资源(13501)
理论(13403)
共检索到3947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季桓涛  祝璟琳  杨弘  邹芝英  李大宇  肖炜  李庆勇  朱德兴  
为探讨鱼腥草种植对罗非鱼(Oreochromis spp)抗病力的影响机理,在罗非鱼养殖池塘中分别种植池塘面积0%、5%、10%、15%比例的鱼腥草,养殖90 d后进行无乳链球菌人工感染,连续72 h统计累计死亡率,同时取人工感染0、24、48、72 h的鱼采集尾静脉血进行生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死亡率显著性低于其他3组;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葡萄糖(GLU)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感染后72 h恢复到感染前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5%和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在感染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感染后血清胆固醇(TC)显著性降低,其余3组的罗非鱼的血清TC在感染前后没有显著性变化;5%、10%、15%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在感染前血清TG显著性低于0%种植面积;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在感染前和感染后24 h和72 h都要显著性低于其他3组;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感染前、感染后48 h和72 h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结果表明,10%种植面积鱼腥草可提高罗非鱼对链球菌病的抵抗力,初步认为罗非鱼-鱼腥草共培养殖模式中鱼腥草的最佳种植比例为1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祝璟琳  季桓涛  肖炜  李大宇  邹芝英  杨弘  李庆勇  朱德兴  
为探讨池塘种植鱼腥草对无乳链球菌引起吉富罗非鱼肝脏损伤修复作用研究,在养殖池塘中分别种植0%(对照组)、5%、10%、15%比例池塘面积的鱼腥草,养殖90 d后进行无乳链球菌人工感染,分别在感染后0、24、48和72 h采集肝脏,进行肝脏生化、抗氧化性能、组织病理和HSP 70表达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后48和72 h对照组肝脏ALT和AST活力最高,种植鱼腥草各组ALT活力在感染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感染后72 h,10%组AST活力已恢复到感染前水平。抗氧化指标显示,种植鱼腥草能减缓链球菌感染引起吉富罗非鱼肝脏T-AOC下降,显著提高肝脏中SOD、GSH-PX、CAT和 NOS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加自由基清除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MDA的产生。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对照组罗非鱼感染后48 h 肝窦明显淤血,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脂肪变性,而各种植鱼腥草组罗非鱼在感染后仅表现为肝细胞明显嗜酸,肝窦轻度扩张。定量PCR结果显示,每组罗非鱼肝脏HSP 70表达量在感染后都显著性升高,感染后各时间点对照组的HSP 70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鱼腥草种植组。研究表明,种植鱼腥草能显著改善链球菌感染所造成的吉富罗非鱼肝脏AST和ALT上升,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减轻链球菌感染引起病理损伤;吉富罗非鱼通过肝脏HSP 70高表达促进受损蛋白质的早期修复与降解,种植鱼腥草具有抗炎作用和提高鱼体抵御病原菌的能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可小丽  李庆勇  黄秋标  王淼  衣萌萌  刘志刚  卢迈新  
为了解罗非鱼-鱼腥草共生系统中鱼草不同配比对池塘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实验构建了相同池塘覆盖面积不同鱼腥草种植密度(350、450、600和0 g/m~2)(M1)和相同种植密度不同池塘覆盖面积占比(5%、10%、15%和0%)(M2)的两种养殖模式。通过在以上两种模式养殖条件下,研究各组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以及水体和鱼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讨了罗非鱼-鱼腥草池塘共生系统中鱼草的相对最佳搭配比例。结果显示,在M1实验模式下,不同密度组鱼腥草浮床均能显著改善养殖水体氨氮(NH_4~+-N)、亚硝氮(NO_2–-N)、硝酸氮(NO_3–-N)、总氮(TN)、总磷(TP)、正磷酸盐(PO_4~(3–)-P)等水质指标,且在3个月养殖周期内,初始种植密度为450 g/m~2的鱼腥草浮床组与350和600 g/m~2实验组相比,效果相对更加稳定。16S rRNA V4区的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M1模式下各组鱼腥草均能显著优化鱼体肠道和水体的菌群结构,并增加菌群多样性,且养殖时间越长,优化效果越明显。相同月份中,实验组450和350 g/m~2比600 g/m~2优化效果相对更稳定。在不同月份下,环境变化对罗非鱼肠道及水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大于鱼腥草浮床对养殖水体的影响。在M2实验模式中,各组鱼腥草浮床均能显著净化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其TN、TP、NH_4~+-N、NO_2~–-N、NO_3~–-N和PO_4~(3–)-P等均呈曲线变化。研究表明,在该养殖周期内,鱼腥草覆盖面积为10%的实验组对养殖水体NH_4~+-N、NO_3~–-N、TN、TP以及PO_4~(3–)-P等指标的净化效率较实验组5%和15%稳定。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覆盖面积鱼腥草浮床均能增加养殖水体和鱼体肠道的微生物多样性,相对而言,10%覆盖面积组的效果更稳定。此结果为完善罗非鱼-鱼腥草共生养殖模式的鱼草配比提供了数据支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新艳  樊海平  钟全福  卓玉琛  林煜  曾占壮  
从患暴发性流行病罗非鱼的肝脏中分离获得一株细菌TL60829NA,将TL60829NA对罗非鱼进行人工感染致病性试验,试验感染罗非鱼表现出自然发病症状,确认分离菌株为罗非鱼暴发性流行病的致病菌。分离株菌经形态学观察、Bio Merieux 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GPI测定卡分析和16S rRNA特异性基因序列与NCBI中收录的其它引起罗非鱼病害的链球菌的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分离细菌与其它无乳链球菌的16S rDNA序列构成一个进化分支,而海豚链球菌则构成另一分支,确定分离菌株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iate)。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祝璟琳  邹芝英  李大宇  肖炜  韩珏  杨弘  
为了解尼罗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各组织的病理变化,运用革兰氏染色和电镜负染技术对一株从自然发病的尼罗罗非鱼上分离的无乳链球菌进行形态观察,采用组织切片和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患病尼罗罗非鱼的肝脏、脾脏、肾脏、脑、心肌、骨骼肌、肠、鳃等8种组织进行病理学研究,探讨该病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负染后透射电镜观察多数细菌呈链状排列;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是各内脏器官的广泛充血、水肿、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严重的细胞坏死;超微病理显示,大量球菌侵染脾脏等内脏组织,破坏细胞结构和各种细胞器;细胞界限模糊,细胞核畸形,线粒体肿大,嵴断裂,溶解;粗面内质网肿大、核糖体脱落;细胞质空泡化严重;心肌和骨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志刚  可小丽  卢迈新  朱华平  高风英  
为了解温度对鱼源无乳链球菌毒力的影响机制,本实验研究了温度对无乳链球菌毒力相关参数(生长、粘附、入侵、毒力基因表达以及对罗非鱼致死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培养温度下(25~40℃)无乳链球菌的生长速度不同,37℃为其最适生长温度,25℃时生长速度最慢;25~34℃内无乳链球菌粘附在惰性基质上的菌体对应的吸光值(OD590nm)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7℃时显著增加,40℃时又急剧下降;罗非鱼在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各时间点(6、12、24和48 h),鱼体脑组织中菌量随注射菌体培养温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与不同培养温度下的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致死率呈正相关;无乳链球菌毒力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颖瑞  龚庆芳  方宏  梁万文  陈明  袁耀彬  何瑞杰  
【目的】研究中草药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抑菌活性,为生产中罗非鱼链球菌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153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对罗非鱼(Tilapiasp.)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和海豚链球菌(S.iniae)的体外抑菌作用,并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草药乙醇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153种中草药中,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三颗针(Berberis spp.)、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田七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单体江  王伟  余炳伟  王小晴  吴春银  翁道玥  崔紫宁  王军  
【目的】为了分析和鉴定鱼腥草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测定鱼腥草挥发油和乙酸乙酯层次生代谢产物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方法】本文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和甲醇冷浸提取法分别提取鱼腥草挥发油和乙酸乙酯层次生代谢产物,通过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抑菌圈法和TIC-MTT-生物自显影法分别测定挥发油和乙酸乙酯层次生代谢产物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鱼腥草挥发油的得率为0.09%,从鱼腥草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9个组分,占总相对含量的93.35%,主要成分是β-蒎烯(23.65%)、2-十三烷酮(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士敏  方平  郭利佳  
经测定,鱼腥草POD、SOD、CAT的酶活力依次为根>茎>叶。根、茎、叶的维生素C含量的依次为叶>茎>根。在25℃、pH7.8下,鱼腥草SOD的活性为213.71 U.g-1FW;Km值为0.032 mol/L;Vmax为0.126 OD/min;鱼腥草SOD的最适温度为25℃,在15~45℃时对SOD的活性影响不大。SOD的最适pH为8~8.5之间;鱼腥草SOD在40~50℃条件下,酶活力最稳定;Ag+、Fe2+、Fe3+对鱼腥草SOD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DTA对鱼腥草SOD有较弱的激活作用。在25℃、pH7.0下鱼腥草CAT的活性为133 U.g-1FW;Km值为0.25 mol/L;Vm...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郭玉娟  张德锋  樊海平  陈学年  李彤彤  李爱华  
从广东省以及海南省等地区养殖的患病罗非鱼体内分离、收集到多株致病菌,经生化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均为无乳链球菌。对这些菌株分别进行了耐药谱测定、分子分型试验以及分子血清型分析。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007—2010年分离到的无乳链球菌耐药谱基本相似;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试验中,选择5个高变异指数的可变数目重复位点(VNTR)进行分子分型,结果表明,所有鱼源无乳链球菌菌株为同一MLVA型,而作为对照的牛源无乳链球菌则明显不同;为了对这些菌株进一步分型,分别进行了分子血清型和表面蛋白抗原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分子血清型均为Ⅰa型,表面蛋白抗原均为alpha-C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婷  张彬  梁万文  陈福艳  陈明  余晓丽  雷爱莹  王瑞  罗永巨  甘西  
将4种微生物基因组DNA腹腔注射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48 h后腹腔注射海豚链球菌,在攻毒后24和48 h采血,通过测定血清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变化,以及血液中病原菌感染量和死亡率,探讨注射4种微生物DNA对罗非鱼抗海豚链球菌感染的作用。结果显示,注射大肠杆菌DNA的实验组,LSZ、AKP和SOD均无明显变化(P>0.05),表现为先略低于对照组后升至正常水平;而注射鮰爱德华氏菌DNA、毕赤酵母DNA和生理盐水的实验鱼,LSZ和AKP表现出明显变化(P<0.05),LSZ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而AKP变化趋势则...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祝璟琳  柒壮林  李大宇  邹芝英  肖炜  乐贻荣  韩珏  杨弘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对患海豚链球菌病的罗非鱼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分离的病原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透射电镜负染观察菌体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μm,多数呈链状排列。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多组织、器官水肿,出血、变性、坏死以及炎症反应,特别是肝、脾、肾和脑分别表现为肝炎,脾炎,间质性肾炎和脑膜炎。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病鱼肝、脾、肾、脑、心肌和骨骼肌等器官的细胞超微结构都有较为严重的破坏,细胞核畸形,染色质浓缩或边集,粗面内质网囊泡化及脱粒,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溶解消失。研究表明,海豚链球菌能造成罗非鱼全身性组织器官病变,致使器官功能障碍,正常生理代谢调节紊乱,最后导致死亡...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灵  徐俊  马盼  李安兴  
实验采用BALB/c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旨在建立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毒力测定的BALB/c小鼠模型。BALB/c小鼠经腹腔注射尼罗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建立感染模型,比较了尼罗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分别感染尼罗罗非鱼和小鼠的LD_(50)差异,分别测定了不同毒力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对尼罗罗非鱼和小鼠的毒力。结果显示,小鼠经腹腔注射无乳链球菌,在24 h内出现死亡现象,且对小鼠脑、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造成损伤。3次测定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TFJ0901对尼罗罗非鱼和小鼠LD_(50)分别为7.7×10~7、2.2×10~8、3.5×10~9 CFU/mL和405、361、419 CFU/只。将无乳链球菌TFJ0901和THN0901感染尼罗罗非鱼(1.0×10~7 CFU/mL)和小鼠(100 CFU/只),尼罗罗非鱼和小鼠存活率分别为100%、6.7%±5.8%和100%、0,其存活率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将无乳链球菌TFJ0901和TFJ-F感染尼罗罗非鱼(3.0×10~8 CFU/mL)和小鼠(2 500 CFU/只),尼罗罗非鱼的存活率分别为73.3%±11.5%和80.0%±10.0%,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小鼠存活率分别为13.3%±11.5%和100.0%,存活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本实验成功建立了BALB/c小鼠作为尼罗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毒力测定的稳定模型,测定不同毒力的尼罗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对小鼠毒力与对尼罗罗非鱼毒力一致,且该模型能够区分尼罗罗非鱼模型难以区分的毒力相近的无乳链球菌。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彬  黄婷  陈福艳  陈明  梁万文  
采用琼脂扩散法(打孔法)研究了黄连等10种中草药及4种组方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致病性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的抑制作用,并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抑菌作用较强的中草药对海豚链球菌的抑菌和杀菌浓度。结果显示:10种中草药对海豚链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黄连、黄芩、大黄和黄柏的抑菌作用较强,而以黄连的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平均直径达(25.67±0.58)mm。黄柏与黄连、大黄与黄芩联用抗菌作用增强,大黄与黄连联用不变,而黄柏与黄芩、黄柏与大黄、黄芩与黄连联用抑菌能力降低。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涛  张圣喜  张立  罗日霞  颜义  曾维军  
从鱼腥草白绢病发病程度不同的田块取土样,分离鱼腥草白绢病病原菌,测定N、P、K含量,室内设置不同浓度的N、P、K单因子、双因子、三因子组合分组培养白绢病病原菌,验证大田测定的结果.结果表明,土壤中N对白绢病发生的影响不明显,P对白绢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K对白绢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当N:P:K接近1.67:1:1时,控制白绢病的效果最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