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15)
- 2023(7163)
- 2022(5904)
- 2021(5465)
- 2020(4499)
- 2019(10115)
- 2018(10243)
- 2017(19324)
- 2016(10541)
- 2015(11712)
- 2014(11219)
- 2013(10645)
- 2012(9079)
- 2011(8222)
- 2010(8475)
- 2009(7924)
- 2008(7234)
- 2007(6235)
- 2006(5353)
- 2005(4622)
- 学科
- 济(37962)
- 经济(37925)
- 管理(26476)
- 业(23885)
- 企(19875)
- 企业(19875)
- 方法(19731)
- 数学(17931)
- 数学方法(17402)
- 农(10922)
- 学(9829)
- 中国(9364)
- 业经(8516)
- 理论(7666)
- 财(7543)
- 农业(7093)
- 贸(6974)
- 贸易(6970)
- 易(6778)
- 环境(6496)
- 和(6327)
- 地方(6179)
- 制(5884)
- 教学(5547)
- 技术(5381)
- 银(5132)
- 银行(5098)
- 划(5019)
- 行(4879)
- 融(4802)
- 机构
- 学院(141043)
- 大学(136698)
- 管理(51493)
- 济(49300)
- 经济(48169)
- 研究(46997)
- 理学(44967)
- 理学院(44472)
- 管理学(43114)
- 管理学院(42904)
- 中国(34740)
- 科学(33583)
- 京(28550)
- 农(26902)
- 所(25054)
- 业大(24014)
- 研究所(23395)
- 农业(21658)
- 财(21292)
- 江(21258)
- 中心(21102)
- 技术(18933)
- 范(18279)
- 院(18239)
- 师范(17930)
- 北京(17421)
- 财经(17216)
- 州(16956)
- 经(15571)
- 省(15123)
- 基金
- 项目(101394)
- 科学(77973)
- 基金(70939)
- 研究(69651)
- 家(64466)
- 国家(63985)
- 科学基金(53621)
- 省(42073)
- 社会(41374)
- 社会科(39186)
- 社会科学(39177)
- 自然(37294)
- 基金项目(36525)
- 自然科(36470)
- 自然科学(36459)
- 自然科学基金(35722)
- 划(35658)
- 教育(33072)
- 资助(30471)
- 编号(29154)
- 重点(24046)
- 发(22101)
- 成果(22014)
- 创(21374)
- 计划(21108)
- 课题(20684)
- 部(20398)
- 科研(20291)
- 创新(20006)
- 科技(18786)
共检索到1965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阴晴朗 郭忠宝 肖俊 周毅 罗丽莉 张孝瑾 罗永巨
为探讨在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下吉富罗非鱼不同养殖密度的生长特性和生理指标变化,评估吉富罗非鱼在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下的适宜养殖密度。以吉富罗非鱼为研究对象,设计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放养密度5尾/m~2(SD1组),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放养密度180尾/m~2(SD2组)和270尾/m~2(SD3组),比较各组吉富罗非的生长性能,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hsp70 mRNA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经过120 d的养殖,SD2组吉富罗非鱼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绝对生长率显著高于SD1和SD3组。SD2和SD3组存活率、体质量差异系数和饵料系数低于SD1组。SD2组血清皮质醇、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溶菌酶水平和肝脏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30 d时显著高于SD1组。SD3组血清皮质醇和葡萄糖水平在60 d后持续上升,120 d时显著高于SD1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溶菌酶水平和肝脏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60、90 d时显著高于SD1组,甘油三酯在整个实验期显著低于SD1组。研究表明,SD2组吉富罗非鱼在养殖前期受到环境胁迫,中后期适应环境;SD3组在养殖中后期受到环境胁迫,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综合考虑吉富罗非鱼生长和血清生理指标,池塘循环水槽养殖吉富罗非鱼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80尾/m~2,在该密度下罗非鱼能适应养殖环境,养殖效果优于传统养殖模式。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崇万 朱晓华 徐志华 孟勇 陈校辉 边文冀
为探究池塘循环水槽(in-pond raceway system,以下简称IPRS)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鮰肌肉中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以传统大池塘养殖(traditional pond system,以下简称TPS)为对照,利用GC-MS技术对两种模式下的斑点叉尾鮰肌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萃取和分离鉴定,并结合ROAV确定了不同模式下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显示,IPRS及TPS下分别检测出49种及50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由醛类、烃类、醇类及酯类等4大类组成,IPRS斑点叉尾鮰肌肉醇类、酮类物质均高于TPS,IPRS下1-戊醇、1-戊烯-3-醇、乙酸乙烯酯、2-壬酮、2,3-辛二酮、1,3-戊二烯、十五烷等物质相对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TPS,己醛等部分醛类物质在含量较高时易呈现令人不愉快的气味,IPRS下优势显著。IPRS下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包括1-辛烯-3-醇、己醛、庚醛、辛醛、壬醛、2,6-壬二烯醛、癸醛、2,4-癸二烯醛及(E,E)-2,4-壬二烯醛,其中庚醛、2,6-壬二烯醛为IPRS特有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表明,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鮰肌肉挥发性风味成分及相对含量具有较大影响,IPRS下挥发性风味物质构成优于TPS,适合斑点叉尾鮰集约化、高密度养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裕玉 徐跑 聂志娟 邵乃麟 徐钢春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15 000和25 000尾/槽2个养殖密度,经过12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皮质醇和溶菌酶含量无显著影响;高养殖密度组血清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低养殖密度组。在低、高密度养殖条件下,体重与体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生长方程分别为y=0.031 6x~(2.903 8)(R~2=0.980 1)和y=0.032 1x~(2.898 5)(R~2=0.982 4)。结果表明,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高密度养殖而不影响大口黑鲈生长。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柳磊 陶玲 代梨梨 彭亮 李谷
为探索适用于高密度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和水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技术,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基于组合湿地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在考察组合湿地对池塘尾水中氮、磷等物质去除效果和养殖过程中池塘水质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评估了系统氮、磷利用效率。结果显示:在5.54 m~3/(m~2·d)高水力负荷下,组合湿地对氨氮(TAN)、硝态氮(NO~-_3-N)、总悬浮物(TSS)、总磷(TP)、总氮(TN)和化学耗氧量(COD)去除率分别为68.94%、-25.38%、60.86%、43.56%、16.67%和27.98%,湿地出水水质满足渔业养殖用水要求;养殖过程中,循环塘TAN、NO~-_2-N浓度较低,均值分别为0.72 mg/L、0.10 mg/L,显著低于对照塘,DO均值为4.85 mg/L,显著高于对照塘且较为稳定;主养品种黄颡鱼产量达到391.38 kg,较对照塘提高9.11%;氮、磷相对利用率分别提高10.68%和11.20%,绝对利用率分别提高11.06%和11.49%,环境积累占氮、磷支出比例分别减少8.90%和28.21%。结果表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在节约水资源、提升养殖效果、提高氮磷物质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并推广应用的生态养殖模式。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建国 赵冬艳 孙成渤
2005—2010年,对天津市天祥水产有限公司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养殖池塘是否覆膜、覆膜面积大小,均会使整个养殖系统中的总硬度(TH)、总碱度(AT)、NH3-N和PO4-P在时空上产生差异。时间上,它们年份间差异极显著(P<0.01);空间上,各采样点的AT和NH3-N差异显著(P<0.05)。覆膜使系统的TH和AT稳定性减弱,CV上升了166.5%~241.7%,这种情况在养殖中期尤为突出,但对NH3-N和PO4-P稳定性的影响并不明显。养殖系统中较大面积的覆膜(43.65%)对养殖池塘TH、AT和NH3-N稳定性的影响比非覆膜池塘的大,CV分别高出了75.9%、1...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程果锋 吴宗凡 时旭 朱浩 刘兴国 张增胜 郭益顿
为探索一种经济可行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设计了一种将温室大棚养殖与水质净化设备以及增氧设备涌浪机等合理搭配的简易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以加州鲈鱼为养殖对象,分析了养殖期间系统水质指标、鱼类生长状况以及系统经济前景。结果表明,经过4个月的养殖,该系统鱼类养殖密度由初始2.12 kg/m3增加到5.86 kg/m3,成活率达到95.1%。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养殖期间氨氮、亚硝氮和溶解氧平均浓度分别为(0.66±0.35)mg/L、(0.19±0.089)mg/L和(6.64±0.25)mg/L;水温维持在27.34~28.00℃,pH为6.73~7.34。经济分析表明:每667 m2池塘养殖利润可...
关键词:
温室 池塘 循环水 养殖 涌浪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邢丽荣 徐翔
中国水产养殖业的长期快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带来了严重的内源性污染。为了减少水产养殖的污染,以生命周期为基础,通过能量守恒法与养分平衡法确定水产养殖的环境影响,而后探讨不同养殖模式下的传统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视角下的成本收益差异。结果显示:多种鱼类共存的混养模式环境成本最低,单养模式较之略高,立体养殖模式下的环境成本远远高于前两种养殖模式。两种视角下的成本收益率,混养模式最高,单养模式次之,立体养殖模式最低。因此,推广合理搭配的多种鱼类共生的混养模式;集中处理单养模式下的养殖污染;增加立体养殖模式下污染分解与过滤环节,实现塘内养分与农地共享,减少养殖环境污染,增加收益。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谢苏明 王裕玉 聂志娟 孙毅 徐钢春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生长、生理及肝脏生长激素基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基因(IGF-I)相对表达丰度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5.0±0.4) g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投喂频率组(2次/d、3次/d、4次/d),每组3个重复,开展为期12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第30天和第60天时,大口黑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未受到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而在第90天时, 2次/d组试验鱼的生长显著高于4次/d组(P0.05);第120天时, 2次/d组试验鱼的生长显著高于3次/d组和4次/d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血清总蛋白(TP)、血糖(Glu)含量呈降低的趋势且血清总胆固醇(TC)呈上升的趋势;第30天时投喂频率对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无显著性影响,而第60天、第90天和第120天时,4次/d组T-SOD活性显著低于2次/d组(P0.05);第30天和第60天时,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未受到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而第90天和第120天时4次/d组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2次/d组(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曹宝鑫 张南南 罗国芝 谭洪新 蒙浩焱
为了探索绿色环保的罗非鱼越冬新模式,利用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与生物絮凝养殖系统(bio-floc technology,BFT)比较了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越冬期间的生长情况、水质变化与养殖成本。结果显示,罗非鱼越冬期在RAS组中的存活率达到了96.9%±2.23%,显著高于BFT组的65.82%±3.22%;BFT组的饲料系数为1.31±0.03显著低于RAS组的1.43±0.03;越冬期间RAS与BFT氨氮分别为(1.56±0.76)、(1.58±0.56)mg/L,平均浓度无显著差异;RAS组亚硝酸盐平均浓度为(0.47±0.29)mg/L,显著高于BFT组的(0.09±0.04)mg/L,但两者都维持在1 mg/L以下;两组硝酸盐均持续积累,RAS组最终达到了(118.4±0.92)mg/L,BFT为(336.91±21.44)mg/L;在总成本方面,RAS系统在用电量、用水量和投喂量方面都高于BFT系统。结果表明,BFT能够实现罗非鱼的越冬并维持稳定的水质,初步估算成本低于RAS。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梁桂英
1996—1998年我们引进了奥杂罗非鱼的子一代养殖,它生长快、个体大、雄性率高、成活率高、适应性强,在池塘养殖中增产效益显著。饲养120天,1997年亩产达6828公斤,1998年亩产达7068公斤,比以前养殖的福寿鱼增产30—40%。现将我们...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姚延丹 李谷 陶玲 李晓莉 张世羊 赵巧玲 林玉良
于2008年6至10月逐月调查研究了新型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各塘水体理化和微生物分子特征。通过提取水样中细菌总DNA,扩增其16SrDNA基因V3区,再经DGGE分析获得图谱,选择其中主要的13条特征条带进行克隆测序。研究结果表现为,随水流方向(P1→P5),各循环塘溶氧(DO)和透明度(SD)依次呈明显下降趋势,而NH4+-N、TP和CODMn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对照塘相比,循环塘DO和SD升高,CODMn和营养盐水平降低。DGGE图谱分析显示,各养殖塘微生物种类丰富,循环塘与对照塘的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主要表现在较弱的条带上;13条特征条带的测序结果表明,池塘优势菌群分属4个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岩
Currently used seawater pond culture models are evaluated, and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optimizing pond culture model a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 indicates that appl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olyculture has been limited in single pond. Inputted nutrients such as feed and fertili...
关键词:
海水池塘 混养 系统优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吉方 董双林 文良印 张美昭 张兆琪
于1998年4~9月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为鲤、草鱼、罗非鱼、淡水白鲳及鲢、鳙设计了4种混养模式。经测定,淡水白鲳模式(FP)、草鱼模式(GC)和罗非鱼模式(TH)模式的光能利用率都随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升高,GC和TH的光能利用率相对较高;总能量转化率以鲤模式(CC)和FP较高,TH最低;饲料能转化效率在FP最高,TH最低,而且各放养模式都随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下降;FP的N利用率很高,TH最低,N和P利用率在4种模式都随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各模式的产投比都随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增大,CC、TH的产投比在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最大时有所下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邢丽荣 徐翔
本文基于江苏、广东与海南省的572份有效调查数据,运用SBM模型评价中国不同水产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率与环境效率,发现水产养殖业经济效率与环境效率低下不是单一养殖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率与环境效率分布类似,存在极少数效率较高的养殖户与绝大多数低效率养殖户,并且养殖户之间的差异极大。因此,本文提出迫切需要对水产养殖进行重大的、全面的技术改进与技术应用,且不同的养殖模式需要采纳不同的技术改进路径、应用不同的技术。
关键词:
水产养殖 经济效率 环境效率 SBM模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梅 练青平 倪蒙 郭爱环 原居林
为探究养殖过程中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IPRA)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消化酶、消化道组织结构及菌落结构的影响。实验将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4条水槽设置为流水组2条和对照组2条,进行为期153 d的养殖实验,分别在养殖中期和末期测量大口黑鲈相关生长、生化指标及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消化道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养殖中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低于对照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持续下降,但成活率一直高于静水组。(2)养殖中期,流水组肝脏SOD和CAT显著高于静水组,流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流水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抗氧化酶和消化酶均不同程度下降,但流水组SOD仍显著高于静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3)流水组大口黑鲈肠绒毛高度及密度均明显高于静水组,且养殖中期分泌消化酶较多,运动加强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4)养殖中期,流水养殖使大口黑鲈肠胃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高,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肠胃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不断下降;养殖中期流水组和静水组胃分别为柔膜菌门和蓝细菌,静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流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至养殖后期时,流水组和静水组胃肠优势菌群均为柔膜菌门;而养殖水体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研究表明,IPRA模式下的持续运动会降低其生长指标,但能够提高其成活率,增强其免疫和消化能力,改善肠胃菌群结构,尤其是处于生长期效果更明显,而至养殖末期运动状态可能会打破肠道菌群平衡,引发疾病,应加强养殖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