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90)
- 2023(7334)
- 2022(6270)
- 2021(5814)
- 2020(4890)
- 2019(10451)
- 2018(10758)
- 2017(19187)
- 2016(10929)
- 2015(12134)
- 2014(11838)
- 2013(10967)
- 2012(10053)
- 2011(9195)
- 2010(9513)
- 2009(9003)
- 2008(8490)
- 2007(7679)
- 2006(6872)
- 2005(6100)
- 学科
- 济(33246)
- 经济(33189)
- 管理(27642)
- 业(22647)
- 企(18368)
- 企业(18368)
- 学(12477)
- 农(11598)
- 方法(11380)
- 中国(10444)
- 制(9360)
- 财(8979)
- 数学(8941)
- 数学方法(8715)
- 业经(8442)
- 理论(8353)
- 体(7593)
- 农业(7333)
- 融(7097)
- 金融(7088)
- 银(6965)
- 银行(6926)
- 地方(6904)
- 行(6690)
- 教育(6481)
- 贸(6458)
- 贸易(6456)
- 易(6226)
- 和(6038)
- 环境(5579)
- 机构
- 学院(149175)
- 大学(147479)
- 研究(56044)
- 济(48998)
- 管理(48074)
- 经济(47669)
- 中国(41237)
- 理学(40662)
- 理学院(40076)
- 科学(39023)
- 管理学(38852)
- 管理学院(38602)
- 农(33257)
- 京(32208)
- 所(30992)
- 研究所(28473)
- 农业(26566)
- 业大(25944)
- 江(25033)
- 财(24616)
- 中心(24477)
- 范(21878)
- 师范(21466)
- 院(21190)
- 技术(20509)
- 北京(19779)
- 州(19636)
- 省(19506)
- 财经(18908)
- 经(16973)
- 基金
- 项目(101301)
- 科学(76879)
- 研究(71798)
- 基金(69770)
- 家(64014)
- 国家(63480)
- 科学基金(51458)
- 社会(41661)
- 省(41550)
- 社会科(39151)
- 社会科学(39140)
- 基金项目(36088)
- 划(35658)
- 自然(34567)
- 自然科(33735)
- 自然科学(33714)
- 教育(33627)
- 自然科学基金(33062)
- 编号(30079)
- 资助(28771)
- 成果(25672)
- 重点(24019)
- 课题(22574)
- 发(22069)
- 部(20870)
- 创(20837)
- 计划(20704)
- 科研(19821)
- 创新(19530)
- 科技(18777)
共检索到229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勇 朱晓华 李邦平 陈校辉 沈美芳 杨洪生 边文冀
在池塘养殖条件下,每天以20mg/kg和40mg/kg剂量的恩诺沙星药饵投喂斑点叉尾鮰,周期为5d,研究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分布与残留消除规律。分析结果显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斑点叉尾鮰肝脏中恩诺沙星的达峰时间分别在给药期间第3天和第4天,达峰时的药物含量分别为12.24、15.97mg/kg。低剂量组肝脏、肌肉和血液中的消除曲线方程分别为C=0.25e-0.136 t、C=0.31e-0.082 t和C=0.23e-1.37 t,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10、8.43和5.06d。高剂量组肝脏、肌肉和血液中的消除曲线方程分别为C=0.70e-0.173 t、C=0.50e-0.096 t和C=1.08e-0.182 t,消除半衰期分别为4.00、7.22和3.81d。恩诺沙星在斑点叉尾鮰体内可代谢为环丙沙星。在用药138d时,低剂量组鱼体肌肉中恩诺沙星含量为0.013mg/kg;高剂量组为0.019mg/kg。药物在斑点叉尾鮰各组织中的消除顺序依次为血液>肝脏>肌肉。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娜 李健 王群
在11~12℃水温条件下,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连续口服恩诺沙星7d后肌肉、血清和肝脏组织中该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残留及消除规律进行了研究。大菱鲆肌肉、血清和肝脏中残留的恩诺沙星药物用二氯甲烷提取,在不同的时间点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药物浓度,最低检测限为0.01μg/ml,平均回收率为75%~87%。研究结果表明,恩诺沙星按一级动力学过程从体内消除,在3种组织中消除速率不同,在肌肉、血清和肝脏中的消除曲线方程分别为C=1.560e-0.0310t、C=1.147e-0.0189t和C=0.920e-0.0271t;恩诺沙星在3种组织中的消除半衰期较...
关键词:
恩诺沙星 大菱鲆 消除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娟 陈加平 罗晶晶 李福存 熊善柏
在(19±1)℃水温下,以200mg/kg的剂量对斑点叉尾鮰单次口灌磺胺二甲氧嘧啶钠(SDM-Na),采用HPLC方法研究了SDM-Na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的回收率在79%~93%之间,最低检测限为0.01μg/g,日间和日内精密度(RSD)均小于5%。血浆中药物代谢符合二室模型,模型为C=36.68e-0.14t+18.12e-0.05t-54.8e-0.33t。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分布半衰期为4.85h,药峰时间为5.38h,峰值浓度为21.42μg/mL。肌肉中的药物含量在4h达到最大值17.93μg/g,肝脏中的药物含量在8h达到最大值10.43μg...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丁俊仁 汪开毓 艾晓辉 刘永涛 袁科平 袁丹宁
研究不同水温(18±1)℃和(28±1)℃下,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以20 mg/kg鱼体重连续口灌斑点叉尾鮰5 d,于停药后第1、3、5、7、9、12、15、24、30、40天分别将斑点叉尾鮰处死后取肌肉(加皮)、肝脏、肾脏3种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斑点叉尾鮰组织中强力霉素。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消除速度与水温有密切关系,不同水温下相同组织,相同水温下不同组织中强力霉素的消除速率不同(P<0.05)。高水温时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消除快,表明水温对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药物代谢有明显的影响,强力霉素残留的消除速度随水温降低而减慢;与其他组织相比,强力...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强力霉素 残留 消除规律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永涛 艾晓辉 索纹纹 余少梅 陈建武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分析呋喃西林主要代谢物氨基脲(SEM)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结果表明:在停药1 h后,血液和肾脏中的SEM浓度达最大值,分别为(37.5±7.45)ng·mL-1和(383.3±89.20)μg·kg-1;在停药2 h后,肌肉、皮肤、肝脏中的SEM达到最大值,其浓度分别为(33.3±8.25)、(168.2±43.47)和(105.0±48.40)μg·kg-1;在480 h时,肌肉中的SEM浓度是其残留判定值(1μg·kg-1)的1.1倍;在1080 h时,血液、皮肤、肝脏和肾脏中的SEM分别是其残留判定值(1μg·k...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黄宣运 沈晓盛 黄冬梅 冯兵 于慧娟 蔡友琼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分析呋喃西林主要代谢物氨基脲(Semicarbazide,SEM)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设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2个试验组以20 mg·L-1和80 mg·L-1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泡河蟹(扣蟹)60 min后,转移至饲养池塘中,并在给药后1 h、2 h、4 h、8 h、12 h、24 h、2 d、4 d、8 d、12 d、16 d、20 d、30 d、40 d、50 d、60 d、8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呋喃西林 氨基脲 残留 消除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永涛 艾晓辉 杨红 袁科平 李荣
研究不同水温(18℃和28℃)下,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Florfenicol Amine,FFA)在斑点叉尾体内残留消除规律。以含氟苯尼考4 g/kg的饲料按10 mg/kg鱼体质量连续强饲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3 d,于停药后第1天2、天3、天5、天7、天9、天分别将斑点叉尾处死后取肌肉、肝脏、皮肤、肾脏4种组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斑点叉尾组织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结果表明,不同水温下相同组织,相同水温下不同组织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的消除速率快慢不一(差异显著P<0.05)。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邓薇 刘永涛 艾晓辉 陈孝煊 马兵 穆迎春
(21±1)℃水温条件下,研究了三聚氰胺在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结果显示:血浆中药时数据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动力学方程为:C=3.952660(e-0.027279t-e-0.127279t),吸收半衰期(T1/2kα)为5.4469 h,消除半衰期(T1/2ke)为25.4093 h,达峰时间(Tp)为15.4045 h,达峰浓度(Cmax)为20.3985 mg/L,表观分布容积(Vd)为2.5763(mg/kg)/(mg/L)。肌肉、肝、肾中吸收半衰期(T1/2kα)分别为3.5582、4.1884、5.4397 h,消除半衰期(T1...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董军 张思雨 房迪 苏泽辉 舒锐 雷小婷 胡鲲
为研究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体内药代动力学及分布,明确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最大残留限量及休药期。本实验进行牛蛙单次口灌10%恩诺沙星粉混悬液(20 mg/kg·bw),在0.5、1、2、4、8、12、24、48、96、192、336、480 h分组织取样检测实验。研究显示: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在牛蛙血液中的达峰时间(T_(max))相同为1 h,峰浓度(C_(max))分别为26.592μg/mL、2.256μg/mL;恩诺沙星在牛蛙肌肉、肝脏、肾脏、脑中的T_(max)均为8 h,C_(max)分别为10.21、13.84、17.52、3.95 mg/kg;环丙沙星在牛蛙肌肉、肝脏、肾脏的T_(max)分别为12、8、12 h,C_(max)分别为1.362、20.46、4.07 mg/kg,在脑中未检测出环丙沙星。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吸收迅速,21.90%~40.35%恩诺沙星转化为环丙沙星,与鱼类和甲壳类生物相比,环丙沙星在牛蛙体内更易消除;恩诺沙星在牛蛙体内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为108.22μg/kg;单剂量10%恩诺沙星粉(20 mg/kg bw)适用于治疗由于嗜水气单胞菌(MIC:0.1μg/mL)患病牛蛙;牛蛙在室温为25℃左右的饲养环境下,建议休药期不低于514.24 h(22 d)。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国栋 刘永涛 艾晓辉 孙如玉 杜香璇
本实验研究了恩诺沙星乳在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etau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异育银鲫和斑点叉尾鮰单剂量口灌恩诺沙星乳(10 mg/kg bw),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了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结果显示,恩诺沙星乳在异育银鲫和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达峰浓度(C_(max))分别为4.66μg/mL和3.95μg/mL,相应的达峰时间(T_(max))分别为6 h和8 h;消除半衰期(T_(1/2z))分别为20.05 h和22.06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分别为228.26μg·h/mL和189.55μg·h/mL。其主要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异育银鲫和斑点叉尾鮰体内的C_(max)分别为0.053μg/mL和0.043μg/mL,相应的T_(max)均为12 h;T_(1/2z)分别为45.79 h和31.66 h;AUC_(0-∞)分别为5.24μg·h/mL和3.40μg·h/mL。恩诺沙星乳在异育银鲫和斑点叉尾鮰体内的生物转化率分别为2.07%和1.74%。单剂量的恩诺沙星乳(10 mg/kg bw)适用于恩诺沙星对异育银鲫和斑点叉尾鮰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小于0.58μg/mL和0.49μg/mL的敏感菌。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孙慧宇 陈君义 王云飞 顾开朗
通过研究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在泥鳅体内的残留和消除规律,为水产养殖业提供合理的给药方案和休药期。试验前,从养殖场购买的泥鳅在试验水质条件下暂养7 d后,分成3组投放入不同水温的养殖系统中。以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作为目标化合物,以拌料给药的方式,按20 mg/kg鱼体重的剂量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7 d后,对15、20、25℃3种水温条件下,目标化合物在泥鳅体内的残留和消除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均按一级动力学过程从泥鳅体内消除,且水温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代谢衰减消除速率有很大影响,在25、20、15℃水温条件下,泥鳅体内的恩诺沙星代谢至10.0μg/kg以下分别需要25、32、...
关键词: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 泥鳅 残留 消除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洪艳 李兆新 邢丽红 唐锡招
以80 mg/kg鱼体重对牙鲆单次口灌给药恩诺沙星,给药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取样,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研究恩诺沙星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牙鲆体内的代谢消除规律。研究表明,停药后0.25 h,肌肉中恩诺沙星残留量最低。各组织的消除半衰期依次为腮>肝脏>血液>肾脏>肌肉,其中肌肉中恩诺沙星消除半衰期最低为67.759 h,消除最快,停药后12 d检测不到恩诺沙星。停药后0.25 h,在牙鲆血液、肝脏、肾脏中均有环丙沙星残留,残留量依次为肝脏>肾脏>血液,肌肉和鳃中未检出环丙沙星。停药后22 d在血液、肝脏和肾脏3个组织中仍然能够检测出恩诺沙星,但是停药7 d后这3个组织中均检测不出环丙沙...
关键词: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 牙鲆 代谢消除规律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秋红 刘永涛 艾晓辉 王群 宋怿 索纹纹 吕思阳
研究了以全池泼洒的投药方式,孔雀石绿(MG)(池塘中MG的理论浓度为1 mg/L)及其主要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LMG)在斑点叉尾(Ietalurus punetaus)肌肉和皮肤以及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MG及其代谢物LMG在斑点叉尾体内及环境中的浓度水平。结果显示:肌肉、皮肤中MG于用药后第1天最高浓度分别为:(42.77±5.26)μg/kg和(6.36±0.11)μg/kg,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57.76 d、31.51 d;皮肤和肌肉中LMG分别在用药后第3天和第1天达到最高(502.27±20.43)μg/kg和...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曲晓荣 王印庚 李胜忠 李兆新 张正 陈霞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单次和多次混饲口灌大菱鲆诺氟沙星(NFLX)后鱼体主要组织中的NFLX含量。通过MCP-KP药动学程序对NFLX在大菱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残留消除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30mg/kg的剂量单次混饲口灌大菱鲆,NFLX在大菱鲆体内的达峰时间(Tmax)为2h,血、鳃、肾脏、肝脏、肌肉的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8.365、7.519、1.871、6.485和4.060μg/g;NFLX在组织中的消除半衰期(T1/2)由小到大依次为:肝脏8.18h<肌肉12.39h<鳃丝15.29h<血液23.22h
关键词:
大菱鲆 诺氟沙星 药代动力学 药物残留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范祯艳 张其中 陈国权 甘安辉 于相满 朱泽尧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盐酸诺氟沙星在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niloticus)体内残留消除规律。结果显示:此方法回收率为73.08%~89.61%,最低检测限为0.2 ng/mL;灌药第5天,4种组织药物含量达到最高,随后迅速下降;药物残留消除速率为:血液>肌肉>肝脏>肾脏。结果表明:在(23±1)℃水温条件下,盐酸诺氟沙星在罗非鱼肌肉中降到50μg/kg的休药期为13 d,在罗非鱼内脏中降到50μg/kg的休药期为22 d。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