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67)
2023(5323)
2022(4744)
2021(4381)
2020(3666)
2019(8136)
2018(8133)
2017(14098)
2016(8190)
2015(9843)
2014(9775)
2013(9435)
2012(9055)
2011(8483)
2010(8957)
2009(8188)
2008(8145)
2007(7710)
2006(7018)
2005(6447)
作者
(29538)
(24686)
(24400)
(23290)
(15846)
(12044)
(11047)
(9725)
(9473)
(9013)
(8568)
(8472)
(8321)
(8109)
(8097)
(7772)
(7545)
(7440)
(7312)
(7141)
(6455)
(6297)
(6154)
(5693)
(5685)
(5594)
(5581)
(5400)
(5265)
(5097)
学科
(27314)
经济(27267)
管理(24670)
(20154)
(17706)
企业(17706)
方法(11887)
(11673)
数学(9589)
数学方法(9282)
理论(8968)
中国(8699)
(7521)
(7306)
教学(7253)
(6827)
教育(6120)
业经(6053)
(5400)
(5251)
银行(5199)
环境(5019)
技术(4984)
(4964)
(4950)
(4883)
金融(4883)
(4809)
贸易(4803)
地方(4758)
机构
大学(128186)
学院(125226)
研究(49314)
(40229)
管理(39874)
经济(38997)
中国(36546)
科学(35676)
理学(33262)
理学院(32756)
管理学(31528)
管理学院(31345)
(29829)
(29482)
(27990)
研究所(25630)
农业(23908)
业大(23571)
中心(21951)
(21664)
(19307)
北京(19207)
技术(18711)
(18410)
(17704)
(17628)
师范(17177)
(16952)
(16330)
农业大学(15132)
基金
项目(82253)
科学(61379)
基金(56521)
研究(53741)
(53209)
国家(52754)
科学基金(42543)
(33108)
自然(31532)
自然科(30840)
自然科学(30823)
自然科学基金(30276)
(29403)
社会(28901)
基金项目(28726)
教育(27367)
社会科(27096)
社会科学(27086)
资助(25504)
编号(20895)
重点(20018)
计划(18486)
成果(18308)
(17162)
课题(17000)
(16982)
科技(16981)
(16564)
科研(16323)
大学(15665)
期刊
(48555)
经济(48555)
研究(35922)
中国(33060)
学报(30817)
(25812)
科学(24626)
大学(22170)
教育(22082)
学学(20708)
管理(19545)
农业(17613)
(16029)
技术(15093)
(10232)
金融(10232)
(9790)
业大(9050)
(7967)
财经(7907)
农业大学(7525)
图书(7416)
经济研究(7096)
(6939)
科技(6290)
业经(6270)
职业(5985)
林业(5970)
问题(5680)
(5612)
共检索到202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小玲  严安生  
本文将土池养殖的黄颡鱼成鱼运往室内实验循环系统驯养,并对鱼的摄食及鱼对日常管理活动的反应、血液皮质醇和血糖、外周血红细胞数量、外周血白细胞百分比和吞噬功能进行了35 d的观察或监测。运输后的黄颡鱼在最初4~7 d内,明显的行为变化是停止摄食。所有的鱼从第8天开始恢复了摄食,从第15天开始适应了日常管理活动。血液皮质醇和血糖浓度在刚刚运抵实验循环系统(0 d)及驯养1、2、3 d的鱼体内显著升高,至第7天已显著下降,并在第21、28、35天稳定在低水平上。外周血红细胞数量没有显著变化。与第21、28、35天外周血白细胞的各参数值相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在第3、7天显著减少,嗜中粒细胞百分比在0、1、...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广  刘金科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志刚  张春  叶雄平  程宝林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韩庆  罗玉双  夏维福  刘良国  王文彬  李文健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胡俊茹  王国霞  孙育平  赵红霞  黄燕华  曹俊明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和酵母硒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抗低温应激的影响。实验选用初始体质量为(2.12±0.01) 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含硒0.028 mg/kg (对照组)、0.25 mg/kg (亚硒酸钠)、0.30 mg/kg (酵母硒)和0.52 mg/kg (酵母硒)的实验饲料,记为G0、G1、G2和G3组,养殖56 d。养殖结束后,进行低温应激实验。结果显示,亚硒酸钠和酵母硒的添加对幼鱼的终末均重、增重率、存活率和饲料系数影响不显著。亚硒酸钠和酵母硒显著提高全鱼和肌肉的硒含量,G3组显著高于其他组,G1与G2组全鱼硒含量差异不显著,但G2组肌肉硒含量显著高于G1组。亚硒酸钠和酵母硒显著提高了幼鱼肝脏GPx活性,G1和G2组SOD活性显著高于G0组,G3组与G0组差异不显著。22°C时,各组间血浆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尿素氮含量无显著差异,但G2组血糖含量显著高于G0和G1组,与G3组差异不显著,各组HSP70 mRNA表达量无显著差异。13°C时,各组黄颡鱼血浆总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差异,但G1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G0和G3组,与G2组差异不显著;G2和G3组血糖含量显著高于G0和G1组;G2组血浆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G1组,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G0组HSP70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研究表明,在综合生长性能、全鱼和肌肉硒沉积、肝脏抗氧化能力以及鱼体抗低温应激效果方面,饲料中添加0.30 mg/kg酵母硒效果优于0.25 mg/kg亚硒酸钠。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甘炼  马旭州  张文博  陈再忠  袁琰  王武  
对池养条件下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日5:00~9:00及17:00~21:00瓦氏黄颡鱼的饱满指数相对较高,15:00~17:00最低,表明瓦氏黄颡鱼属于晨昏摄食型;在仔鱼出膜后的第5、10、15、20、25和30天瓦氏黄颡鱼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4.79%、33.72%、23.21%、19.92%、16.58%和10.27%,呈逐渐下降趋势。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邓义  罗相忠  黄祥林  朱传忠  郑蓓蓓  
通过 15 3d的生产试验 ,结果表明池塘主养黄颡鱼在合理放养、科学管理的前提下 ,可获得高产高效。在放养规格为 4 5~ 6cm的黄颡鱼种 6 0 0 0尾 /亩 ,搭养 2 0~ 30尾 /kg鲢鱼种 6kg/亩、 2 0~ 30尾 /kg鳙鱼种 3kg/亩和 2~ 4尾 /kg草鱼鱼种 8kg/亩的试验池可获得较好效益。通过控制放养密度以及滤食性鱼类和主养鱼的比例可达到提高主养鱼类的成活率和总体经济效益的目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芹  龙勇  屈波  罗莉  刁晓明  
测定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仔稚鱼从出膜至30日龄时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仔鱼出膜后第1天,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均能检测到活性,而胃蛋白酶活性在第22日龄才检测到。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随着仔稚鱼的发育而发生变化,其全活力与比活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4日龄时达到最大值(4.193±0.04)U/mgprotein;之后随日龄的增加比活力降低,直至15日龄达到最小值(0.452±0.07)U/mgprotein。之后从15日龄到30日龄比活力逐渐增加。淀粉酶比活力从1日龄逐...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田兴  马玲巧  李大鹏  亓成龙  何绪刚  汤蓉  
测定了在10.4~11.2℃下运输4 h后不同时间(0 h、1 h、3 h、6 h、12 h、1 d、3 d、7 d和20 d)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肌肉物性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运输引起了黄颡鱼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浓度的显著升高(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唐志学  唐志杰  林有贤  莫广锋  黄湛昌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唐德文  范红深  段春生  彭彦  况开河  马金刚  肖丹  黄天乐  何晏开  
为探索研究鱼池培育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全雄1号"鱼种技术,在四口鱼池中进行了"全雄1号"黄颡鱼和黄颡鱼鱼种培育对比试验。分别向试验鱼池投放规格3~5 cm/尾黄颡鱼"全雄1号"和规格3~5 cm/尾黄颡鱼夏花鱼种。结果表明:黄颡鱼"全雄1号"生产性能优于黄颡鱼,其饲料转化效率高于黄颡鱼、饵料系数比黄颡鱼低20%;黄颡鱼"全雄1号"鱼种单产达到510 kg/667m2,单位利润达到7093元/667m2;黄颡鱼鱼种单产为367.6 kg/667m2,单位利润为3069元/667m2。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姜丹莉  林雅云  吴玉波  王岩  
分别评价了捕捞对草食性(草鱼)、杂食性(银鲫)和肉食性(青鱼)鲤科鱼类血液指标(血浆史质醇、葡萄糖和乳酸浓度)、肝糖原含量和两种肝脏糖酵解酶(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草鱼、银鲫和青鱼捕捞后血浆史质醇、葡萄糖和乳酸浓度均显著升高;草鱼和青鱼捕捞后2 h时肝糖原含量呈下降趋势,但银鲫捕捞前、后肝糖原含量未出现显著变化;捕捞前、后青鱼血糖浓度显著高于草鱼和银鲫。银鲫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草鱼和青鱼,其捕捞后血浆葡萄糖和乳酸浓度增加幅度较小,这意味着捕捞后银鲫应激反应强度相对较低。草鱼和银鲫捕捞后肝脏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未发生显著变化,青鱼捕捞后2 h己糖激酶活性显著下降,这意味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超  杨瑞斌  胡文彪  范锦桧  
采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得到黄颡鱼(Pelteobagrusf ulvidraco)消化系统胰蛋白酶原基因cDNA,并且对其早期发育过程中仔稚鱼(1~3日龄)消化系统胰蛋白酶原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和定量。结果表明,黄颡鱼消化系统中胰蛋白酶原的基因表达起始于1日龄,1~6日龄表达量快速增加、6~23日龄表达量呈起伏式增加、23~30日龄表达量显著增加。该结果同时表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黄颡鱼胰蛋白酶原基因的表达量,能反映其肠道消化功能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建议黄颡鱼仔稚鱼转饵时间在23日龄后。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朱凌威  张朝阳  刘钊  李良玉  唐洪  赵仲孟  陈雨薇  武佳韵  黄小丽  杨世勇  
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与生物体抗逆抗胁迫能力密切相关,其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 ×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为对象,得到735 bp的HSP70 cDNA核心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SP70基因mRNA在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HSP70基因在肝脏、鳃、脑、肌肉4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正常条件下,在肝脏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脑、鳃和肌肉的表达量(P<0.05),表明鳃为杂交黄颡鱼温度应激的敏感组织,可能是作为呼吸代谢重要器官的鳃在温度急剧变化情况下的一种机体保护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