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55)
- 2023(7601)
- 2022(6461)
- 2021(5847)
- 2020(4593)
- 2019(10450)
- 2018(10248)
- 2017(18535)
- 2016(10242)
- 2015(11291)
- 2014(11253)
- 2013(11177)
- 2012(10837)
- 2011(10135)
- 2010(10512)
- 2009(9659)
- 2008(9490)
- 2007(8531)
- 2006(7955)
- 2005(7515)
- 学科
- 济(49215)
- 经济(49169)
- 管理(25665)
- 业(23955)
- 地方(20292)
- 中国(16723)
- 企(16470)
- 企业(16470)
- 农(16020)
- 学(15340)
- 环境(12503)
- 业经(12254)
- 方法(11446)
- 农业(11337)
- 地方经济(11136)
- 发(10230)
- 数学(8993)
- 融(8975)
- 金融(8975)
- 数学方法(8924)
- 银(8523)
- 银行(8497)
- 行(8380)
- 和(7910)
- 资源(7713)
- 生态(7505)
- 制(7491)
- 发展(7351)
- 技术(7322)
- 展(7319)
- 机构
- 学院(149623)
- 大学(146603)
- 研究(60326)
- 济(59431)
- 经济(58160)
- 管理(52767)
- 中国(44829)
- 理学(43892)
- 理学院(43261)
- 管理学(42536)
- 管理学院(42261)
- 科学(39186)
- 京(33573)
- 所(32112)
- 江(30852)
- 农(30369)
- 研究所(29239)
- 中心(26749)
- 财(25972)
- 范(23923)
- 师范(23586)
- 农业(23522)
- 业大(23167)
- 院(22144)
- 省(21555)
- 州(20965)
- 北京(20833)
- 财经(19659)
- 师范大学(18891)
- 科学院(18410)
- 基金
- 项目(96787)
- 科学(75764)
- 研究(71678)
- 基金(67067)
- 家(59362)
- 国家(58786)
- 科学基金(49212)
- 社会(44770)
- 社会科(42211)
- 社会科学(42202)
- 省(41307)
- 基金项目(35653)
- 划(33657)
- 教育(31436)
- 自然(30961)
- 自然科(30062)
- 自然科学(30055)
- 自然科学基金(29486)
- 编号(29216)
- 发(28145)
- 资助(26621)
- 成果(23789)
- 重点(23040)
- 发展(22471)
- 展(22040)
- 课题(21798)
- 部(20123)
- 创(20095)
- 创新(18795)
- 江(18006)
共检索到2466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武 边文冀 余卫忠 石张东
江黄颡鱼从出膜仔鱼至夏花历时26d。仔、稚鱼发育分为仔鱼前阶段、仔鱼阶段、稚鱼前阶段和稚鱼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3个时期,共12个时期。其中仔鱼前期分为附着期、平游期和开口期。在仔鱼附着时期要提供合适的附着物;仔鱼开口时期的饵料是小型枝角类。仔鱼阶段仍为混合营养阶段,除消耗卵黄外,其主要摄食枝角类。进入稚鱼阶段后,其食性先后经2次转食:第1次由浮游动物转为底栖动物;第2次转食由底栖动物转为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并开始摄食人工精饲料。根据江黄颡鱼仔、稚鱼的发育特性,提出了一整套提高江黄颡鱼出苗率和成活率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
江黄颡鱼 仔稚鱼发育 行为生态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施永海 张根玉 刘建忠 朱雅珠 臧维玲 王成辉
在大批量苗种培育条件下,通过对菊黄东方鲀胚后发育阶段的观察、测量和摄影,研究了菊黄东方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行为生态特点。结果显示,仔稚鱼发育分为前期仔鱼、后期仔鱼、前期稚鱼、中期稚鱼和后期稚鱼5个阶段,每个阶段由若干个时期组成,总共为17个时期。在盐度10.0~13.5、温度20.5~26.0℃条件下,鱼苗历时35d完成了从初孵仔鱼至夏花鱼种的发育。期间,鱼苗食性经历了开口和转食配合饲料2个关键时期。食物转换依次为卵黄、轮虫、卤虫幼体、中型枝角类、大型桡足类和枝角类、底栖生物和虾类幼体、配合饲料。同时,鱼苗完成了由水体中上层向中下层活动区域的转变。游泳行为经历了平游、巡游和池塘觅食巡游3个...
关键词:
菊黄东方鲀 仔稚鱼 生长 发育 行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芹 龙勇 屈波 罗莉 刁晓明
测定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仔稚鱼从出膜至30日龄时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仔鱼出膜后第1天,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均能检测到活性,而胃蛋白酶活性在第22日龄才检测到。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随着仔稚鱼的发育而发生变化,其全活力与比活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4日龄时达到最大值(4.193±0.04)U/mgprotein;之后随日龄的增加比活力降低,直至15日龄达到最小值(0.452±0.07)U/mgprotein。之后从15日龄到30日龄比活力逐渐增加。淀粉酶比活力从1日龄逐...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发育 消化酶 酶活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超 杨瑞斌 胡文彪 范锦桧
采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得到黄颡鱼(Pelteobagrusf ulvidraco)消化系统胰蛋白酶原基因cDNA,并且对其早期发育过程中仔稚鱼(1~3日龄)消化系统胰蛋白酶原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和定量。结果表明,黄颡鱼消化系统中胰蛋白酶原的基因表达起始于1日龄,1~6日龄表达量快速增加、6~23日龄表达量呈起伏式增加、23~30日龄表达量显著增加。该结果同时表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黄颡鱼胰蛋白酶原基因的表达量,能反映其肠道消化功能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建议黄颡鱼仔稚鱼转饵时间在23日龄后。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钟俊生 楼宝 袁锦丰
对人工培育条件下鱼仔稚鱼的早期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鱼初孵仔鱼的平均体长1.95 mm(1.88~1.98 mm),在水温24.6~24.9℃,盐度26~30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卵黄囊仔鱼,5~14日龄为前弯曲期仔鱼,15~28日龄为弯曲期仔鱼,29~40日龄为后弯曲期仔鱼,41日龄开始进入稚鱼期。各鳍发育的体长范围在3.63~10.38 mm,进入稚鱼期完成了所有鳍的发育。鱼的早期发育中头背部不出现枕骨棘。自卵黄囊期后阶段开始到稚鱼期,在尾部中央侧面和腹缘具1个或数个星状的色素,是鱼早期发育阶段最重要的形态特征,可以作为鉴别鱼仔稚鱼的特征。
关键词:
鮸鱼 仔稚鱼 形态发育 色素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房伟平 林永贺 陈振龙 邹记兴
在水温22~24℃,pH7.0左右的人工培育条件下,对密斯特黄彩鲶(Mystus sp.)仔、稚、幼鱼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密斯特黄彩鲶的鱼苗发育分为卵黄囊期仔鱼期(初孵至第5天)、晚期仔鱼期(第6~10天)、稚鱼期(第11~20天)和幼鱼期(第20天以后)。初孵仔鱼平均全长5.12 mm,卵黄囊体积1.63 mm3;仔鱼第3天开始摄食,第5天卵黄囊被完全吸收,鱼苗主要外部器官主要集中在晚期仔鱼阶期和稚鱼期内形成。仔鱼在饥饿状态下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出膜后第6天,为84.0%,其饥饿的不可逆点则为出膜后第8天,第8天以后即进入不可逆PNR期,至第11天绝大部分饥饿仔鱼死亡。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洪贵
以人工繁殖的倒刺鲃仔鱼为材料,观察了仔鱼发育过程,对各个发育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倒刺鲃仔鱼发育可分为卵黄囊仔鱼、晚期仔鱼、稚鱼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6.16±0.29)mm;水温(25±0.5)℃时,开口时间为2日龄,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为5.15日龄;卵黄囊消失时间为7.79日龄,混合营养期为2.64 d;发育到9日龄时,尾鳍鳍条开始出现;到18.79日龄时,仔鱼各鳍鳍条全部形成,进入稚鱼期;发育到22日龄时,个别鱼体出现透明鳞片;仔鱼全长与日龄成直线相关,其回归方程为:LT=0.4801D+6.9620(R2=0.9870)。
关键词:
倒刺鲃 仔稚鱼 发育 形态特征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常抗美 毛建平 吴剑锋 张科杰
通过对条石鲷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形态的观察,确定了条石鲷早期发育的进程。条石鲷的受精卵为圆球形、透明、浮性,卵径为0.90~0.95 mm,油球1个,卵裂为盘状卵裂。在水温23~24℃,盐度26~28的条件下,受精后7 h 10 min,胚胎发育至原肠期;受精后12 h,眼囊形成;受精后20 h 30 min,心跳开始搏动;受精后26 h 30 min,仔鱼孵出。初孵仔鱼全长1.78~2.03 mm,至5日龄全长3.25~3.30 mm时,卵黄囊完全消失;至8~15日龄,全长3.50~4.97 mm时,鳔形成;至18~20日龄,全长7.10~7.31 mm时,尾鳍鳍条发育完整。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韩英 张澜澜 赵吉伟 李海龙
采用Bouin氏液固定、剥离卵膜的方法对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Dybowski)的胚胎发育及孵出后仔鱼卵黄囊的吸收情况进行了观察,同时测定65日龄内的仔、稚、幼鱼生长状况。结果显示:黑龙江茴鱼卵是典型的端黄卵,其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胚胎发育可分为22个期,包括受精卵、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16细胞期、32细胞期、64细胞期、多细胞期、囊胚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原肠早期、原肠中期、原肠晚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眼囊出现期、胸鳍芽出现期、晶体出现期、眼色素沉积期、循环期和出膜期,至发眼(晶体出现期)需75.84℃.d,至破膜需117℃.d;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敏 杨秀萍 孔令杰 罗玉双
本研究观察了草鱼仔鱼前期至稚鱼生长后期消化器官的形成、发育以及口咽腔味蕾的形成、形态及数量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草鱼味蕾的形成时期与消化器官的分化完善以及鱼开口摄食时期是同步的。味蕾的大小随仔鱼日龄的增加而增大,其总数随鱼个体长大而增多。在仔、稚鱼发育阶段中,味蕾在口咽腔各部位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与草鱼摄食活动有密切关系,越是与食物和摄食活动紧密联系的部位,其味蕾的数量就越多。
关键词:
草鱼 味蕾 消化器官 摄食习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蒲红宇 翟宝香 刘焕亮
通过石蜡包埋切片法对鲇(SilurusasotusL.)仔、稚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了较系统的组织切片观察。本研究描述了全长5.0~22.5mm的鲇摄食器官、消化器官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结构特征。观察发现,1~3日龄为内源性营养阶段,卵黄囊很大,2日龄消化道出现裂缝状腔隙,3日龄基本贯通但未开始摄食;4~6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卵黄囊被逐步吸收,主要靠吞食轮虫、小型枝角类等为食;6日龄以后卵黄囊消失,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捕食能力增强。观察还发现,鲇前咽顶壁始终平直无粘膜皱褶;颌齿和咽齿为斜生尖锥状的同型齿,数量多、排列紧密,与相应的骨骼牢固地骨性固着;后咽、食道的粘膜上皮内粘液细胞极多,深层结缔组织...
关键词:
鲇 消化系统 胚后发育 组织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绍明 田璐 肖俊红 梁志强 吴含含 向兴 张在权 李传武
采用连续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对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出膜后2~80 d的仔稚鱼消化系统发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日龄的仔鱼口、咽腔、肠腔、肛门形成,但口咽腔未贯通;肝细胞紧紧围绕着前肠周围,形成肝细胞索。4日龄,消化道上皮细胞开始功能性分化;肝细胞团增多,填充于卵黄囊与消化道间,胞质着色较浅初现肝血窦;消化道贯通,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混合性营养转变。6日龄口裂加深,呈“>”形,吻部初具形状,初现黏液细胞;咽喉胼胝垫出现角质化,鳃弓黏膜上皮增厚,初现黏液细胞和味蕾;食道肌层变厚,环形肌为主;肝细胞间形成大量空泡,肝细胞变小;肠表皮出现皱褶和纹状缘,前肠到后肠皱褶逐渐变短,杯状细胞增多。9日龄咽后部的胼胝垫处肌层发达,胼胝垫对侧的黏膜层开始凹陷形成皱褶;食管环肌发达,纵肌不明显;肠道均分布有杯状细胞,后肠段最多。10日龄,唇部细胞出现角质化趋势,胼胝垫表面形成梳状突起。13日龄,卵黄囊完全消失,混合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37日龄,稚鱼肝胰脏、食管组织结构均似成鱼,发育基本完成。43日龄,口咽腔、鳃与肠道组织发育基本完成。本研究将湘华鲮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分为3个阶段,即卵黄期、混合性营养及外源性营养阶段。研究发现,湘华鲮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发育和变化,始终是与食性的转变相适应的。湘华鲮其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可为湘华鲮苗种培育中饵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湘华鲮人工养殖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湘华鲮 消化系统 器官发生 组织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革锋 杜佳 张永泉 刘洋 尹家胜 牟振波
通过性激素药物诱导和人工繁育技术对哲罗鱼(♀)(Hucho taimen)与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进行属间远缘杂交,并对杂交种胚胎及仔稚鱼的发育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6.2~8.9℃条件下,哲罗鱼(♀)×细鳞鱼(♂)的杂交受精卵完成胚胎期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为5806.70℃·h,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6个阶段,24个发育分期。刚破膜的仔鱼不具有游泳能力,全身透明,体循环清晰可见;7d后卵黄囊期仔鱼口裂明显,头顶部和腹部开始变得浅黄,尾鳍分化不断完成;17d后,仔鱼开始上浮,卵黄囊基本吸收完全,仔鱼具有游泳能力,鳍条和腹部鳞片开始不断分化。上浮40d后仔鱼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聂广锋 李加儿 区又君 汤清亮 吴水清 王鹏飞 温久福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在光镜下系统观察了出膜后1~39 d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仔、稚、幼鱼各期的消化系统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在水温20~22℃时,梭鱼受精卵经50~54 h孵化,初孵仔鱼消化道仅由一条原始的消化管组成。孵出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管盘曲,第一盘曲处形成胃雏形,第二盘曲处及之后形成前肠和后肠,肛门形成并与外界贯通。孵化后第7天,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油球渐小至消失,孵化后第8天,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和胰等,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过渡。此后,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胃黏膜层的褶皱数量增加,管壁增厚,内腔增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