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12)
2023(3417)
2022(3019)
2021(2810)
2020(2461)
2019(5665)
2018(5460)
2017(9689)
2016(5524)
2015(6130)
2014(6337)
2013(6116)
2012(5816)
2011(5368)
2010(5444)
2009(5201)
2008(5135)
2007(4483)
2006(4241)
2005(3804)
作者
(17234)
(14440)
(14289)
(13663)
(9333)
(7115)
(6433)
(5660)
(5450)
(5417)
(5409)
(5011)
(4991)
(4702)
(4634)
(4598)
(4584)
(4404)
(4327)
(4256)
(3780)
(3634)
(3586)
(3548)
(3473)
(3354)
(3233)
(3190)
(2984)
(2975)
学科
(21501)
经济(21452)
管理(12537)
(10667)
方法(8055)
(7916)
企业(7916)
地方(7711)
(6841)
(6060)
数学(5884)
数学方法(5775)
(5362)
中国(5151)
业经(4834)
农业(4805)
(4059)
理论(4016)
环境(3912)
(3741)
地方经济(3418)
(3054)
金融(3054)
土地(3015)
体制(2912)
(2864)
资源(2826)
(2813)
贸易(2809)
(2708)
机构
学院(81113)
大学(79350)
研究(30512)
管理(27914)
(26553)
经济(25931)
理学(23723)
理学院(23306)
管理学(22580)
管理学院(22407)
中国(22118)
科学(21465)
(19863)
(18268)
(16046)
(15860)
研究所(14778)
(14159)
师范(13965)
中心(13784)
(13784)
业大(13153)
农业(12316)
(11934)
(11556)
师范大学(11393)
(11146)
北京(10564)
财经(10455)
(10290)
基金
项目(55678)
科学(43377)
基金(39569)
研究(38245)
(35910)
国家(35614)
科学基金(29706)
(24118)
社会(23784)
社会科(22401)
社会科学(22397)
基金项目(21631)
自然(20533)
自然科(19906)
自然科学(19901)
自然科学基金(19539)
(19204)
教育(17200)
资助(16861)
编号(14684)
重点(13352)
(12798)
(12432)
课题(11488)
(11433)
成果(11432)
计划(10875)
科研(10809)
(10621)
(10141)
期刊
(35583)
经济(35583)
研究(20445)
中国(16928)
学报(15157)
科学(14375)
(14218)
大学(10778)
学学(10317)
农业(9702)
(9600)
管理(9391)
教育(7400)
(6843)
资源(6754)
业经(6718)
(6530)
金融(6530)
(6298)
旅游(6298)
(6298)
技术(5442)
(5149)
学刊(5070)
旅游学(5067)
游学(5067)
财经(4801)
问题(4635)
(4611)
林业(4401)
共检索到1233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晋志  刘息冕  刘益搏  徐亮  欧阳珊  陈家宽  雷光春  吴小平  
淡水双壳类是淡水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等生态系统中有重要功能。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对江西赣江中下游淡水双壳类的种类、分布及丰度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双壳类34种及亚种,隶属3科14属。中游双壳类有8种,优势种为圆顶珠蚌和河蚬;下游干流有34种,优势种为圆顶珠蚌、河蚬、洞穴丽蚌和中国尖嵴蚌。赣江中游、下游干流双壳类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4±9.1ind./m2、21.0±25.4g/m2,26.7±44.1ind./m2、212.3±314.8g/m2。从赣江中游到下游干流双壳类物种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跃飞  李新辉  谭细畅  李捷  王超  
2006–2007年通过网定点周年采样和圆锥网流动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在西江肇庆江段对珠江中下游鲮(Cirrhina motitorella)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鲮全年有多次产卵活动,鲮鱼苗主要出现在5–9月;鲮鱼苗全长(5.5±0.4)mm,主要发育到鳔一室期至卵黄吸尽期。根据发育期和平均流速推断,鲮产卵场主要位于距离采样点170~380 km的黔江和浔江江段。鲮鱼苗占漂流性鱼苗总量的3.71%。鲮鱼苗晚上的密度显著高于早上和中午(n=29;P<0.01)。鱼苗总密度、鲮鱼苗密度与水温、径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伟  纪燕玲  于汉寿  王庆亚  吴坤  王志伟  
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5个省的7个市(南京、无锡、扬州、杭州、合肥、武汉、长沙)的禾本科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从以上地区的17个地点发现了大量的分蘖上长有真菌子座的鹅观草植物群落。从中分离到75株真菌菌株,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真菌子座圆柱状,初期白色,成熟后变黄;子囊壳梨形,高205~275μm,最大直径90~140μm;子囊柱状,(188.6~251.7)μm×(5.0~5.3)μm;子囊孢子无色透明,丝状,(183.4~250.2)μm×(1.9~2.1)μm,萌发时有隔膜,不分节;分生孢子无色透明,舟形或肾形,单个顶生,(4.9±0.6)μm×(2.8...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全红  刘建刚  陈阜  褚庆全  
结合我国水稻生产实际,构建了水稻产量差定量化研究模型,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差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中稻、晚稻的潜在产量、高产试验产量、品种区试产量和大田平均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其中大田平均产量与品种区试产量间的产量差(GV)分别为2 024、1 455和1 835kg/hm2;与高产试验产量间的产量差(GE)分别为3 864、5 196和4 601kg/hm2;与潜在产量间的产量差(GM)为9 990、15 135和13 246kg/hm2,区内水稻产量提升空间较大。早稻、中稻、晚稻不同层次产量差在各省份间的分布差异很大;同一省内,同一层次产量差在不同季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立波  娄伟平  
利用1960—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0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近51 a来≥0℃和≥1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了解气候变暖对该区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1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持续增暖,回归系数达0.21℃/10 a,略低于同期中国的增温速率(0.27℃/10 a),且与各项热量资源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气候变暖,≥0℃和≥10℃积温及持续天数普遍显著增加,是受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共同影响,而前者的影响更明显。21世纪00年代起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北移特征显著,明显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界线拉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丽敏  刘雄军  徐阳  李科  周宇  谢志才  吴小平  欧阳珊  
2016~2017年分4个季节对赣江流域的淡水贝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了赣江流域淡水贝类的物种组成、分布、区系相似性和物种受威胁因素,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调查记录共记录淡水贝类2纲14科29属62种,包括江西螺类一新纪录种——卵圆仿雕石螺,其中腹足纲11科16属29种,双壳纲3科13属33种。中国特有种27种,分别为腹足纲6种,双壳纲21种;濒危物种23种,分别为腹足纲4种,双壳纲19种。从物种出现率看,河蚬、淡水壳菜、圆顶珠蚌、背角无齿蚌、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小管福寿螺为赣江流域的广布种。从区系相似性分析看,赣江干流和支流的淡水贝类分布差异较大,干流物种数明显高于支流。赣江流域淡水贝类资源受到人为活动(特别是挖沙作业、水体污染和过度捕捞)影响明显下降,应引起关注并加强保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况琪军  谭渝云  万登榜  张家玉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全长1532km,年径流总量为591亿m3,流域面积15.1万km2。汉江既是湖北省主要航道之一,又是沿岸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水源。早在70年代,汉江的水质一直符合地面水II级标准,但自90年代以来,汉江的水质逐年下降,并分别于1992年和1998年的初春先后两次发生硅藻大量繁殖,水色发褐并伴有异味。本文在调查汉江中、下游江段藻类现状的基础上,对硅藻猛增并出现水华征兆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汉江中、下游的纳污江段及河湾处,水质污染问题十分严峻,其中汉江下游江段的水质比中游江段的差,武汉江段的水质最差。水体中丰富的氮磷养分是硅藻大量繁殖的主要因素。控制高浓度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洪颜  张佩  徐敏  庄立伟  
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010年(3~5月)逐日气象资料,利用冬小麦春季涝渍害的监测指数模型和灾损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历史反演,分析了春季涝渍害的发生和灾损风险区划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春季涝渍害频发于沿江及以南地区,且30%以上年份造成冬小麦减产。冬小麦春季涝渍害灾损风险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南高北低,年代际变化显著。其中,10 a尺度下以1960年代涝渍害灾损高风险范围最大,分布在鄂东、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江苏的江淮西部地区,其次是1970年代和1990年代,2000年代高风险区范围最小,仅零星分布在江南局部地区;30 a尺度下各年代际涝渍害灾损风险呈高值区南缩减小、低值区逐渐扩大的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傅开道  王超  苏斌  李大兴  杨文辉  李明月  路金霞  李頔  
研究针对澜沧江中下游功果桥和小湾电站库区,分析重金属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并综合评估了两水电库区的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1)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受季节影响较大,雨季明显偏高,汛后的11月份富集至较高;大坝拦沙对上下游重金属污染物具有明显的拦截效应。(2)地积累指数法评价结果:3月、6月两库区重金属均未呈现污染;但8月、11月功果桥库区坝上泥沙中的Pb、Mn、As、Zn均呈现污染,Cu、Hg均未呈现污染;功果桥库区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大于小湾库区,且其重金属污染多发生在雨季;(3)综合全年来看,7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均小于150,其潜在危害程度均为轻微;重金属的潜在危害程度由重到轻依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卓仑  董春雨  杨煜达  满志敏  
清同治八年(1869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水灾,对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系统整理该年档案、方志、日记和文集资料中关于该年份水灾的记载,以县级成灾分数资料为基础,重建此次水灾的时空分布,水灾主要集中在28°N~32°N,沿长江流域呈条带状分布。水灾最严重的区域为两湖地区、皖南以及江浙一带;以清代日记为基础,重建该年湖南等地逐日降水序列,该年3~5月的春雨中出现3次较强的连续降水过程。梅雨期开始较早,为5月27日,春雨期与梅雨期之间间隔无雨期较短,只有7d,梅雨期长达50d,中间还有多次强降水过程,雨量明显偏多,这是造成这次长江流域大水的直接原因。通过不同日记中的天气信息对比发现,古代日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君临  方斌  许实  
研究目的: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指导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研究方法: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研究结果:(1)相比2003年,201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重心呈现向西南移动的趋势,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范围扩大,空间分布方向性减弱,主趋势方向呈顺时针旋转;(2)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变化的影响因素中,自然条件奠定了基本格局,人口分布的影响力逐步显现,经济发展是近年来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论: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能够从多视角揭示并可视化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部分影响因素,可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政策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龙学  寿绍文  杨金虎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一市1960~2003年81个台站汛期(5~9月)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出了不同台站近44年逐年汛期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并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汛期暴雨事件最频发的区域在皖南到赣北一带,而北部的鄂北和皖北是最少发的区域;一致性异常特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暴雨事件发生频次的最主要空间模态;汛期暴雨事件发生频次可分为以下5个主要的空间分型:两湖平原型、北方型、长江沿江型、南方型、沿海型;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两湖平原型、长江沿江型和沿海型暴雨事件发生频次表现为较明显的增加趋势,南方型基本没有长期变化趋势,但有先降后升的特点,而北方型表现为弱的减少趋势;近44年来暴雨事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林峰  王平义  刘晓菲  
受三峡蓄水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水文生态系统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四大家鱼产卵适宜度下降以及像中华鲟这类生殖洄游性鱼类鱼卵孵化率降低。建设人工鱼礁是缓解长江渔业资源衰退、保护长江物种多样性、保持长江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基于水槽模型实验,以透空正六面体型人工鱼礁为研究对象,将鱼礁块体与护岸相结合铺设在河道岸坡上,构成鱼礁型生态护岸。通过对鱼礁型护岸周围水面线及水流流速等水力特性进行测量分析,得到了鱼礁型护岸的鱼类产卵场水力因子。结果表明:在长江中下游河道两岸铺设透空型人工鱼礁其周围水流流速可维持在0.84~1 m/s之间,处于四大家鱼产卵繁殖最适宜的流速范围内;且由于鱼礁的存在,使岸坡附近水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政昇  郑国璋  曹富强  赵培  肖杰  
水汽源区变化与ENSO事件显著影响季风区水循环过程。基于珠江中下游地区4个GNIP站点(中国香港、广州、桂林、柳州)的降水同位素及OLR(向外长波辐射)数据,研究了ENSO背景下δ18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ENSO事件对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ENSO事件是影响稳定同位素年际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影响雨季降水的年内分配而实现;正常年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与截距均大于厄尔尼诺年而小于拉尼娜年;拉尼娜年加强δ18O的反温度效应,厄尔尼诺年减弱反温度效应;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年热带辐合带的变化规律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其OLR场的变化与研究区稳定同位素特征有着较强的对应关系;ENSO事件年不同的水汽源区相对湿度特征是造成d值年际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军凯  李九发  戴志军  闫虹  
利用宜昌、汉口、大通、城陵矶、湖口等重要水文站的长时间序列水位、流量资料,着重分析了1978年和2006年典型枯水年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作用。论文建立了能表明江湖水交换作用的经验公式,以此为量化方法来表示江湖水交换作用的强度。结果表明:1978年代表三峡大坝建造之前典型枯水年的性质,2006年则已显示出三峡水库的运行对通江湖泊与干流水交换的积极作用。表现在江湖水交换系数上,1978年洞庭湖和鄱阳湖分别为0.57和0.56,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水交换处于稳定状态;2006年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交换系数分别为0.89和0.51,显示出2006年比1978年水交换作用强烈。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交换水量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