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42)
- 2023(16259)
- 2022(14212)
- 2021(12889)
- 2020(10939)
- 2019(24869)
- 2018(24467)
- 2017(47060)
- 2016(25823)
- 2015(28660)
- 2014(28323)
- 2013(27798)
- 2012(25381)
- 2011(22737)
- 2010(22160)
- 2009(19659)
- 2008(18629)
- 2007(15710)
- 2006(13388)
- 2005(10865)
- 学科
- 济(99735)
- 经济(99632)
- 管理(72658)
- 业(68090)
- 企(55683)
- 企业(55683)
- 方法(49395)
- 数学(43864)
- 数学方法(43300)
- 农(27702)
- 财(24517)
- 中国(23975)
- 学(23729)
- 地方(22233)
- 业经(22073)
- 环境(19401)
- 农业(18902)
- 贸(18194)
- 贸易(18189)
- 易(17649)
- 技术(16172)
- 务(15861)
- 和(15809)
- 财务(15792)
- 财务管理(15764)
- 理论(15424)
- 制(15126)
- 企业财务(14933)
- 划(14682)
- 银(12655)
- 机构
- 学院(355470)
- 大学(355344)
- 管理(142571)
- 济(136624)
- 经济(133805)
- 理学(125925)
- 理学院(124505)
- 管理学(122065)
- 管理学院(121448)
- 研究(116506)
- 中国(82478)
- 科学(78123)
- 京(73776)
- 农(66722)
- 业大(61671)
- 所(58376)
- 财(58342)
- 研究所(54491)
- 中心(53690)
- 农业(52998)
- 江(52723)
- 财经(48632)
- 范(45921)
- 师范(45294)
- 经(44489)
- 北京(44442)
- 院(42813)
- 经济学(40665)
- 州(40347)
- 技术(38401)
- 基金
- 项目(264076)
- 科学(206577)
- 基金(191631)
- 研究(184174)
- 家(170304)
- 国家(168965)
- 科学基金(144657)
- 社会(115601)
- 社会科(109582)
- 社会科学(109550)
- 省(105988)
- 基金项目(103113)
- 自然(98339)
- 自然科(96047)
- 自然科学(96016)
- 自然科学基金(94242)
- 划(88528)
- 教育(84736)
- 资助(78324)
- 编号(73490)
- 重点(59624)
- 部(56891)
- 发(56099)
- 成果(56077)
- 创(55001)
- 科研(51783)
- 创新(51432)
- 计划(50860)
- 课题(50195)
- 大学(48164)
- 期刊
- 济(136391)
- 经济(136391)
- 研究(92711)
- 学报(66081)
- 中国(59860)
- 农(58934)
- 科学(57210)
- 大学(48943)
- 管理(48448)
- 学学(46676)
- 财(42753)
- 农业(41020)
- 教育(34501)
- 技术(30082)
- 业经(24358)
- 融(23814)
- 金融(23814)
- 财经(22194)
- 经济研究(21805)
- 业(20884)
- 科技(19128)
- 经(18921)
- 版(18280)
- 业大(18236)
- 问题(17979)
- 资源(17860)
- 图书(17101)
- 技术经济(16452)
- 理论(15822)
- 商业(15625)
共检索到483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门丹 黄雄
文章运用LMDI的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增量分解成碳排放效率效应、能源消耗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与经济效率效应,并且综合考虑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和居民消费碳排放。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6年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促使江西省碳排放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规模效率和碳排放效率效应也对减排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居民消费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为增加碳排放。所以江西省要发展低碳经济、打造"江西样板"需要结合江西发展现状从优化产业结构、对人均GDP计算加入环境因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分解 驱动因素 居民消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圣 王慧敏 陈辉 孙雪丽 李亚春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江苏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碳排放呈增长趋势。为了研究影响江苏沿海地区碳排放的因素,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2000~2008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和贡献率均呈指数增长趋势,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对人均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比较有限,经济发展是造成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为江苏沿海地区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提供一些...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模型分解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俊文 姜雯昱
文章以江西省为例,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分解研究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起正向作用的三大因素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效应、电力生产结构效应和燃料消耗结构效应;起抑制作用的影响因素依次是火电燃料转化效应、发用电转化效应和电力消费强度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熊国经 董玉竹 宗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问题逐渐凸显。文章针对库兹涅茨曲线特征,采用岭回归方法,选用江西省1995-2014年"三废"排放量及GDP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江西省"三废"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呈"N"型曲线关系,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主要受结构效应影响;工业废气排放量主要受规模效应影响;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受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影响程度相当;且只有固体废物治理投资水平对污染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得知,江西省环境治理投资效果不佳,应该合理投入环境治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精准治理"。
关键词:
“三废” 库兹涅茨曲线 影响因素 岭回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熊国经 董玉竹 宗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问题逐渐凸显。文章针对库兹涅茨曲线特征,采用岭回归方法,选用江西省1995-2014年"三废"排放量及GDP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江西省"三废"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呈"N"型曲线关系,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主要受结构效应影响;工业废气排放量主要受规模效应影响;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受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影响程度相当;且只有固体废物治理投资水平对污染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得知,江西省环境治理投资效果不佳,应该合理投入环境治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精准治理"。
关键词:
“三废” 库兹涅茨曲线 影响因素 岭回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蕊 刁书琪
将MMI引入至LMDI和PDA分解分析框架内,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分解分析方法,命名为LMDI-PDA-MMI分解法。利用该方法分解了2000—2017年产业体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电力燃气行业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和28.38%,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贡献率仅有16.78%。(2)经济规模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154.09%,其他增加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仅有2.38%;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为-51.10%,其余减少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为-5.37%。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蕊 刁书琪
将MMI引入至LMDI和PDA分解分析框架内,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分解分析方法,命名为LMDI-PDA-MMI分解法。利用该方法分解了2000—2017年产业体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电力燃气行业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和28.38%,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贡献率仅有16.78%。(2)经济规模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154.09%,其他增加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仅有2.38%;能源强度对总碳排放的贡献率为-51.10%,其余减少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总贡献率为-5.37%。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耀华 仲伟周
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对中国西北能源富集地区2002~2011年间碳排放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并与东部6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结果表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高碳"特征;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动力;然而产业结构呈现"重型化"趋势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加大,导致单位能源碳强度上升,对未来节能减排工作构成挑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俊文 曹玲娟
基于1995~2013年江西省农业主要碳排放源诸如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及农业机械动力等方面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江西省近20年来农业碳排放量及其变化,并探讨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根据测算结果显示,近20年来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在总量上逐年增加,而在碳排放量的构成中,化肥为最主要来源,其他构成依次为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等。在对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后,得知农业经济发展对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在抑制农业碳排放增长方面,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劳动力规模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农业生产效率发挥的作用最大,抑制效果最为明显,而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劳动力规模也达到了一定的抑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想 吉敏全
运用IPCC碳排放测算方法,通过"自下而上"的交通碳排放计算方式,测算2008—2017年三江源地区交通碳排放总量。采用LMDI法,从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产出效应、人口规模效应等对三江源地区交通碳排放进行因素分析,表明从平均贡献率来看经济产出效应最为显著,从变化趋势来看能源结构效应已逐渐替代人口规模效应成为影响三江源地区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碳排放 三江源 LMDI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和平 王智鹏
科学剖析农用地生态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机制,对实现农用地利用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及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将农用地面源污染、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农用地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BM-Undesirable模型对1990~2017年江西省农用地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其时空差异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探讨相关因素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1990~2017年间江西省农用地生态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均值为0.749,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各设区市农用地生态效率空间格局演变轨迹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扁平"U"型特征,高效率地区由"连片"分布向"点状"分布再向"连片"分布变化,空间格局趋于非均衡化发展;(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复种指数、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和劳均播种面积对农用地生态效率产生显著正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则产生显著负影响。最后,从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摒弃过度依赖资源要素投入与环境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走"精耕细作"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农用地生态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朝先
碳排放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评估各种因素在碳排放中的贡献程度对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因素,促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系数的碳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中国1995-2007年的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张是中国碳排放继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则是抑制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产业结构或者地区结构的变化、传统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影响有限,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我国碳减排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短时间内,在产业内部推进产业内升级,特别是工艺创新和工艺升级等是提高能源利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洪久 胡彦蓉 Robert Rieg 马卫民
本文采用Kaya及其扩展模型将CO2排放影响因素划分为产业能源强度、生活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均产出、人居收入和人口总数7个方面。根据1995~2009年江苏省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生活部门的12种能源消费数据,利用LMDI模型分解计算出7个因素的CO2排放量和贡献值。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9年江苏省CO2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均产出、人居收入和人口总数对CO2排放起到正向驱动作用,产业能源强度、生活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起到负向驱动作用,人均产出和产业能源强度分别是影响CO2排放的正向和负向主导因素。降低CO2排放量,需要通过提高产业能源强度、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
关键词:
CO2排放 影响因素 LMDI模型 江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奥 武春友
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和LMDI分解法,对1990~2008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效应测算与贡献率分析,研究表明: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解为排放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刺激CO2排放量增长,排放强度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抑制CO2排放量增长,但这种抑制作用难以抵销由经济效应拉动的CO2排放量的增长。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欧元明 周少甫
分析碳排放情况,本文发现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密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碳排放密度存在明显的空间群集效应。基于LMDI方法分解,发现人均产出起拉动作用,而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则主要是抑制作用。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发现人均总产出水平、单位产出的化石能源消耗量、煤炭消费占比均对碳排放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建议:大力发展便捷的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减轻交通对大城市碳排放的压力;通过改变能源结构,通过电力能源生产外迁等方式降低排放密度超高的地区碳排放压力、开发清洁能源,降低二氧化碳高排放能源消费占比;对高能耗产业逐步实施"产能总量控制——限制出口——进口替代"路径的产业优化措施,逐步减轻"输入性...
关键词:
因素分解 排放密度 排放强度 生态承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