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89)
- 2023(13080)
- 2022(10972)
- 2021(10075)
- 2020(8317)
- 2019(18285)
- 2018(18121)
- 2017(33165)
- 2016(18390)
- 2015(20431)
- 2014(20035)
- 2013(19122)
- 2012(17673)
- 2011(15863)
- 2010(16175)
- 2009(15134)
- 2008(14780)
- 2007(13598)
- 2006(12115)
- 2005(10967)
- 学科
- 济(63742)
- 经济(63644)
- 管理(58963)
- 业(53212)
- 企(44300)
- 企业(44300)
- 农(22512)
- 地方(20276)
- 中国(20093)
- 方法(19304)
- 制(19029)
- 财(18624)
- 业经(18259)
- 技术(17901)
- 学(16053)
- 数学(15308)
- 环境(15238)
- 数学方法(15107)
- 农业(15097)
- 体(13694)
- 银(13099)
- 银行(13070)
- 行(12546)
- 融(12454)
- 金融(12446)
- 技术管理(12393)
- 划(12307)
- 理论(12037)
- 和(10793)
- 务(10691)
- 机构
- 学院(250080)
- 大学(244847)
- 济(95043)
- 经济(92666)
- 管理(92177)
- 研究(88581)
- 理学(77913)
- 理学院(76940)
- 管理学(75595)
- 管理学院(75111)
- 中国(67065)
- 科学(55764)
- 京(52623)
- 财(47445)
- 江(45448)
- 农(45198)
- 所(45132)
- 中心(41261)
- 研究所(40783)
- 业大(38362)
- 财经(35717)
- 范(35176)
- 农业(34910)
- 师范(34770)
- 州(33352)
- 院(33137)
- 省(32891)
- 北京(32327)
- 经(31980)
- 技术(29316)
- 基金
- 项目(170321)
- 科学(133915)
- 研究(128537)
- 基金(118893)
- 家(104191)
- 国家(103242)
- 科学基金(87838)
- 社会(80187)
- 社会科(75678)
- 社会科学(75660)
- 省(73216)
- 基金项目(63454)
- 划(58908)
- 教育(58560)
- 自然(55150)
- 自然科(53678)
- 自然科学(53659)
- 自然科学基金(52650)
- 编号(52626)
- 资助(45642)
- 成果(43018)
- 创(40606)
- 重点(39640)
- 课题(39242)
- 发(38965)
- 创新(37137)
- 制(36269)
- 部(36163)
- 国家社会(32236)
- 性(32088)
- 期刊
- 济(117423)
- 经济(117423)
- 研究(74022)
- 中国(62486)
- 农(42611)
- 学报(40524)
- 财(37740)
- 科学(37066)
- 管理(36833)
- 教育(35165)
- 大学(30550)
- 农业(28740)
- 学学(28714)
- 融(25296)
- 金融(25296)
- 技术(22704)
- 业经(21150)
- 财经(17350)
- 经济研究(16488)
- 业(15543)
- 科技(15113)
- 经(14969)
- 问题(14248)
- 资源(13222)
- 版(12876)
- 坛(11776)
- 论坛(11776)
- 职业(11612)
- 现代(11482)
- 技术经济(11223)
共检索到393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黄小平 廖军凯
江西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横向生态补偿、饮用水源地保护、流域生态补偿等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并于2014年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省份之一。在论述江西省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现状的同时,研究了该体制机制创新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先行示范区 体制机制创新 路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宜红
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必由之路,也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具有重要意义。生态优势明显、生态产业基础良好和生态实践经验丰富,正是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基础条件,但也存在GDP至上的政绩考核观、经济发展仍然不足、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因此,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培育生态经济体系、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四方面提出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主要路径,进而提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生态经济政策、提高民众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等对策建议。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谢勇 王彬 孙毅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评估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的发展情况,提出要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必须把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工作的核心,从政府管理科技导向、资金要素投入、政产学研用联动、人才发展流动、科技改革创新示范、科技服务等六个方面着手,全面激活各类科技资源,进而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谢勇 王彬 孙毅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评估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的发展情况,提出要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必须把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工作的核心,从政府管理科技导向、资金要素投入、政产学研用联动、人才发展流动、科技改革创新示范、科技服务等六个方面着手,全面激活各类科技资源,进而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细英 刘强 张迪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区人类周围一切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的总和,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标志,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从阐述人居环境形成的构成要素出发,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建设问题,认为城市生态休闲是城市居民为充分体验生态文明而构建的高品位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水域,特别是环境条件良好、生态自成体系的单位用地,编制生态休闲示范区规划,积累经验,以点带面,寻找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城市 人居环境 生态休闲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文兴 汪兴东 陈昭玖
基于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调查,本文利用扎根理论构建了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意识与行为缺口理论模型,并通过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尽管积极的生态消费意识能转化为积极的消费行为,但这种转化并不十分有效;(2)农村居民的生态消费意识在转化为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会受到实施成本、参照规范、情景要素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二者之间缺口的发生;(3)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在生态消费意识到行为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阻碍作用,而社会文化及政府政策在二者的转化过程中则起着推进作用。以上研究发现为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文兴 汪兴东 陈昭玖
基于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调查,本文利用扎根理论构建了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意识与行为缺口理论模型,并通过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尽管积极的生态消费意识能转化为积极的消费行为,但这种转化并不十分有效;(2)农村居民的生态消费意识在转化为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会受到实施成本、参照规范、情景要素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二者之间缺口的发生;(3)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在生态消费意识到行为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阻碍作用,而社会文化及政府政策在二者的转化过程中则起着推进作用。以上研究发现为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意识到行为之间的转化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及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耀彬 柯鹏
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赣南、赣东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落后、赣中和西北地区相对领先,生态经济领域和生态人居领域处于五大领域的前两位,而生态环境领域和生态文化领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由此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区域差异 优化路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雅芳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福建省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的重要责任。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背景下,利用2008—2017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和考察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效应。首先,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生态保护效应四个方面阐述了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路径,理论分析表明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通过改变福建的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以及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达到降低福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次,采用合成控制法实证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减少福建碳排放量具有一年的时滞和持续抑制影响效应,此外还利用安慰剂检验和排列检验做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增强了上述影响效应的可靠性。最后,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生态保护效应确实是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抑制碳排放量的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论可为更好地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碳减排效应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雅芳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福建省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的重要责任。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背景下,利用2008—2017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和考察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效应。首先,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生态保护效应四个方面阐述了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路径,理论分析表明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通过改变福建的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以及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达到降低福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次,采用合成控制法实证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减少福建碳排放量具有一年的时滞和持续抑制影响效应,此外还利用安慰剂检验和排列检验做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增强了上述影响效应的可靠性。最后,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生态保护效应确实是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抑制碳排放量的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论可为更好地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碳减排效应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彭兴庭
当前,美欧等西方国家正面临经济衰退风险,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及不确定性加大,而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加剧这种不确定性。在国内,宏观杠杆率居高不下,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滑,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已经启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掀起抢占未来产业革命制高点的竞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也是新时代的战略选择。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和任务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陆红娟 丁宏 朱军 何程 黄倧睿
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从空间、主体、客体、环境、成果等五个维度对区域创新一体化内涵进行研究性界定,对标先于其建设的4个自创区,分别从苏南自身一体化工作推进和创新绩效横向对比两个角度分析其创新一体化的优势与短板。结果表明,由省级层面自上而下推进的创新一体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各城市和高新区参与度不高,即使整合了9个国家高新园区资源,苏南的创新发展绩效仍较中关村等自创区存在较大差距。据此,得到共谋一体化创新空间布局、合力提升主体创新能级、协作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共塑开放融合的"双创"生态环境、共研共享共用区域科技成果等启示。
关键词:
苏南 创新 区域 一体化 自创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瑶 单菁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本文在阐述我国会展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从会展经济特点及其集聚新要素、强化新动能、培育新模式、拓展新业态功能等方面分析会展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机制与作用路径;其次,以江西省为例分析总结会展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与现实基础;最后,从“一城一展”“一产一会”助力新质生产力优化布局、“数”“展”融合催生新技术新要素新业态新模式、提升软硬环境促进会展经济与新质生产力联动发展、着力推进“会展+”引导新质生产力建链补链强链、“会”聚人才推动会展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协同并进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以展促产、以产兴展、产展一体、创新发展”实现会展经济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晓荣 荣良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必须探索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的路径与模式,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梳理国内外科技创新试验示范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了科技创新示范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范例。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布局建设的创新驱动试验示范区,其建设和发展事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局。对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开展调查,从创新基础、产业规模、创新资源、创新效率4个层面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测算指标目标值和增长速度,并从完善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培育以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人才招引和服务保障、促进产业结构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化东西科技合作与协作创新等方面提出路径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示范区 评价 路径选择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经伟 王敏
长期以来,依托政府财税、土地优惠政策等"政府倾销"的手段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高新区存在内生创新机制缺失、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我国探索"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先行区"和"试验地"。基于此,本文从投融资、人才激励、风险分摊、产业发展四方面探讨了国家自主创新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