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64)
- 2023(4492)
- 2022(3880)
- 2021(3583)
- 2020(3028)
- 2019(7298)
- 2018(7193)
- 2017(13027)
- 2016(7612)
- 2015(8651)
- 2014(8591)
- 2013(8794)
- 2012(8405)
- 2011(7636)
- 2010(7595)
- 2009(7031)
- 2008(6960)
- 2007(6071)
- 2006(5579)
- 2005(4830)
- 学科
- 济(33904)
- 经济(33888)
- 管理(19290)
- 业(19106)
- 方法(13709)
- 地方(13517)
- 农(13309)
- 企(12432)
- 企业(12432)
- 数学(12065)
- 数学方法(11924)
- 农业(9594)
- 学(8589)
- 资源(8255)
- 业经(7583)
- 环境(7583)
- 中国(7450)
- 和(6288)
- 地方经济(6150)
- 土地(6055)
- 发(5160)
- 生态(4826)
- 划(4815)
- 财(4678)
- 制(4518)
- 技术(4240)
- 贸(4192)
- 贸易(4187)
- 易(3982)
- 理论(3920)
- 机构
- 学院(108920)
- 大学(107362)
- 管理(43191)
- 研究(41985)
- 济(41924)
- 经济(40934)
- 理学(36828)
- 理学院(36340)
- 管理学(35676)
- 管理学院(35491)
- 中国(30731)
- 科学(30108)
- 农(28674)
- 京(24201)
- 江(22957)
- 所(22786)
- 农业(22481)
- 业大(22335)
- 研究所(21226)
- 中心(20221)
- 省(18665)
- 范(16500)
- 师范(16306)
- 财(15854)
- 院(15127)
- 州(15030)
- 农业大学(14751)
- 科学院(14357)
- 北京(14141)
- 师范大学(13169)
- 基金
- 项目(81178)
- 科学(62947)
- 研究(57045)
- 基金(56353)
- 家(50866)
- 国家(50411)
- 科学基金(42070)
- 省(36474)
- 社会(34916)
- 社会科(32956)
- 社会科学(32942)
- 基金项目(30540)
- 自然(28477)
- 划(28345)
- 自然科(27538)
- 自然科学(27526)
- 自然科学基金(26963)
- 教育(24799)
- 编号(23319)
- 资助(22839)
- 发(19352)
- 重点(18970)
- 成果(17545)
- 部(17173)
- 课题(16741)
- 计划(16304)
- 创(15966)
- 科技(15697)
- 科研(15251)
- 江(15119)
共检索到166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于徐根 徐桂花 戴征煌 刘水华 甘兴华
通过对江西省林草地牧草资源的调查和对不同类型林草地牧草生产力及动态开展持续监测,分析了江西省不同类型林草地牧草生产力及群落主要优势物种种类。牧草生物量高峰期监测发现,各种林草地均可获得较好牧草产量,干草最高产量4 650 kg·hm~(–2),最低1 085 kg·hm~(–2),平均2 027 kg·hm~(-2),载畜能力达到3.1标准羊单位·hm~(–2)。年内动态监测表明,林草地牧草年内产量动态规律明显,至6月上旬,牧草生长产量约为全年产量的1/3;至牧草盛期(7月30日前后),产量占比达到69.3%~76.2%;牧草生长高峰期是6月中旬–9月上旬,产草量占总产量的50%左右,11月至次年4月是林草地牧草生产的"淡季"。调查及监测发现,目前江西省有可利用林草地面积467万hm~2,干草总产量1 199.1万t,牧草利用率36.7%,林草地牧草利用潜力巨大,"林–草–畜"模式综合效益突出。
关键词:
江西 林草地 牧草 产量 监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开洪 王明利 钟家有 欧阳延生
本文从种植业结构、产业化经营、奶业的发展、牧草种子产业方面,分析了江西牧草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江西野生牧草资源与牧草产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和问题;对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与主要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加强领导、建立牧草产业信息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草业科技人才和农民技术素质培养的江西省牧草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江西 牧草 产业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文娟 九次力 谭忠厚 马轩龙 陈全功
以青海省8个地区为研究区,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产品、地面实测样方数据和统计资料,建立青海省天然草地资源产量估算模型以及各地区草畜平衡监测模型,对青海省各地区的天然草地产草量及超载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7年全省天然草地产草量为12552.1×104t,其中以海北地区最高,占36.60%,最小的为西宁和海东地区,分别为1.40%和1.60%;②2007年全省天然草地超载最严重的是西宁、海东和海南,超载率均高于100%,未超载的地区是海北和海西;③考虑农业、林业等补饲因素后,计算得出海南地区超载最严重,超载率为181.30%;除海西和海北两地区外,其他地区的超载率相对于天然草地有所...
关键词:
产草量 遥感监测 超载率 青海省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依川 陈志彤 陈松林 应朝阳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18个草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构建草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对福建省草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各设区市草地资源生态安全多处于良好和一般的状态,全省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0.386,生态安全状态一般.内陆地区的草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大于沿海地区,其中三明市生态安全指数最高.资源环境压力、草地生长状态和社会经济响应等是草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草地资源 生态安全 熵权法 福建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廖智毅 王敏 朱珏 易爱军 谭支良 王克林
为了探索喀斯特地区人工牧草生物多样性对牧草生产力、营养成分和氮循环的影响,并通过多样性效应(选择效应和生态位互补效应)揭示其内在机制。试验选择常见的6种牧草品种,采用随机牧草品种组合和区组试验设计,构建了不同多样性梯度的试验群落。测定指标包括:牧草生产力、营养价值、土壤氮和多样性效应。结果表明:牧草生物多样性提高了牧草生产力,对营养价值也有显著影响。生物多样性增强了土壤-植被氮循环,体现为牧草蛋白质产量、土壤总氮和有效氮增多。选择效应和生态位互补效应共同作用于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而选择效应是主体。选择效应有利于某些高产牧草如宽叶雀稗生长,对牧草生产力、营养价值及氮循环有较大影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苟蓉 游明鸿 刘金平 雷雄 季晓菲
根据川西高原栽培草地建设的生产技术需求,设播种量相同的5个播种方式(撒播、行距20或30 cm的同行或间行条播),建植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混播草地,通过测定单株性状及生物量结构、鲜草和干草产量、干草营养成分和能量产量,研究播种方式对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对燕麦和箭筈豌豆的株高和分蘖数均有显著影响(P 消化能(DE)>可消化养分总量(TDN)>总能(GE),对草地能量产量影响表现为DE> ME> TDN> GE。20 cm同行条播草地干草产量和能量产量最大,适合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永亮 潘东 吴明浩
在科尔沁沙地以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共3种禾本科牧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按豆禾行数比1∶1、1∶2、2∶1和2∶2建植混播草地,分析了禾草种类和混播比例对二龄混播禾草、苜蓿及禾豆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草种类及混播比例对混播组分及群体产量影响显著(P<0.05)。除第1茬禾草产量以苜蓿+虉草混播组合最高外,其余茬次及全年禾草产量均以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组合最高,苜蓿+垂穗披碱草混播各茬次及全年禾草产量最低。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虉草1∶1混播全年禾豆总产量分别比单播苜蓿产量高25.70%(P0.05),但禾草产量占比仅为16.10%和16.63%。豆禾1∶2混播全年禾草产量占比达到27.20%~37.57%,但禾豆总产量显著(P<0.01)低于其他混播组合。在科尔沁沙地,苜蓿∶禾草1∶1混播短期内可获得最高的禾豆总产量,1∶2混播全年禾豆总产量最低,而禾草产量比最高。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吴让 韩炳宏 韩通 周秉荣 李博 牛得草 傅华
为了解青海省兴海县天然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本研究基于青海省兴海县近11年的气象和牧草观测数据,较系统地分析了该区牧草返青、生长高度和产量与水热因子的关系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多雨与春季干旱年份牧草返青期相差38d,牧草返青期提前或推迟主要与≥0℃初日的时间、当年3-4月份降水量和上年9-11月份降水量密切相关,牧草返青期降水的最佳气候模型为一次线性回归方程;牧草全生育期植物高度增加量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泽钰 杨阳 黄娅兰 汪悦 秦荣竹 张开平 张峰
准确估算草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是研究全球陆地碳氮循环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探讨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回顾了用于估算植被生产力的模型方法:统计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发展和进步及其应用现状。在总结不同估算植被生产力模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模型应用于草地生态系统研究时存在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今后有关草地植被生产力的研究中可以根据不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更为合适的研究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政国 陈奕兆 居为民 周伟 李建龙
为进一步明晰南方不同类型草地的碳源汇关系,预测未来气候情景下可能的碳循环特征,利用本地参数化的BIOME-BGC模型对2001~2010年低山丘陵草原化草甸、典型草山草坡和典型山地草甸样地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进行了模拟估算。不同类型草地的NPP和NEP 10年间变化趋势不同,低山丘陵草原化草甸、典型草山草坡和典型山地草甸的NPP平均值分别为357.17、232.4和191.96gC/(m2·a);NEP的平均值分别为3.25、21.28和81.96gC/(m2·a)。3种类型草地NPP与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EP与温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本模型模...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将将 王金洲 孙平 朱文琰 徐靖 卢昌艾
【目的】评估中国草地地上生产力氮限制强度的时空变化,为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草地适应性管理和氮循环模拟评估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草地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了 1980—2020 年已发表的 423 组氮添加试验数据,整合分析地上生产力响应比(ln RR)和氮素敏感系数(ln RR/N,即 ln RR 与氮添加量的比值)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直线、双直线和逐步回归等方法,评估了 ln RR/N 的时空动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ln RR 随氮添加量的增加总体呈先增加后持平的趋势。当氮添加量超过(21.1±5.5)g N·m~(-2)·a~(-1)(平均值±95%置信区间)时,ln RR 达到最大值(0.60±0.08)。整合分析结果显示,ln RR/N总体平均为 0.043±0.004,即单位氮添加量(1 g N·m~(-2)·a~(-1))可提高地上生产力(4.36±0.38)%,且因草地类型、氮添加量、试验持续年限和年代而异。时间尺度上,过去 40 年来 ln RR/N 呈显著降低趋势,且在相对湿润(年降水量 MAP>450 mm)和温暖区(年均温 MAT>4.5℃)的下降速率是相对干旱(MAP≤450 mm)和寒冷区(MAT≤4.5℃)的 1.5—1.7 倍。空间尺度上,降水量和土壤养分是 ln RR/N 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ln RR/N 随着 MAP 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土壤氮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对湿润区,ln RR/N 的变化由土壤氮含量和 MAP 共同占主导,而在相对干旱和温暖区则分别由 MAP 和 MAT 占主导。【结论】中国草地地上生产力仍受氮限制,但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生产力氮限制强度或氮素敏感性持续减弱,尤其以相对湿润区和温暖区最为明显。要准确评估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需更多关注生产力关键限制因子及其限制强度的时空变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志茹 刘淑华 赵淑芬 李艳华
混播牧草改良盐碱荒地具有明显效果。选择苜蓿、草木樨、冰草、披碱草、老芒麦、野大麦、碱茅等耐盐牧草,根据盐碱含量确定草种组合及比例,播种量为22.5~30.0kg/hm2;整地后不起垄,平地撒播;生长当年除2次杂草。牧草生长第2年和第3年平均干草产量分别达到9043.3 kg/hm2(含草木樨)和3173.7kg/hm2。产量分别是原始植被的5.6倍和2.0倍。优质牧草占总产量的81.2%和77.1%。牧草播种当年碱斑较大,次年碱斑缩小,第3年碱斑全部消失,牧草均匀覆盖地面,长势旺盛。
关键词:
盐碱地 混播牧草 建植技术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燕 杜文华
本研究于2015-2017年对青藏高原东缘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草地群落结构特征、种群和生物群落生物量及其构成进行了分析。草地植被主要由耐寒中生和中旱生植物种组成,以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为优势种,垂穗披碱草、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和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c kansuensis)为亚优势种;平均优势度>0.20的植物有10种,伴生种种类多。主要物种地上生物量月动态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曲线模式,于生长旺盛期的7-8月达到峰值;同一物种不同年份间的生物量月动态曲线相似,相同年份的种群生物量月动态存在植物种间分异;随着生长季节的延伸,草地植物组成呈现出由简单趋向复杂、再趋向简单的变化过程。个别植物种的地上生物量表现出了年际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但不同月份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1)。草地中原生禾草植被已经受到破坏,草地植被正在从禾草草地向杂草草地退化,应采取措施恢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宋梅玲 王玉琴 鲍根生 尹亚丽 刘生财 杨有武 杨铭 王宏生
近年来,狼毒型退化草地在青海省境内分布广泛,对天然草地生产力及畜牧业发展危害严重。本研究通过采取不同的草地管理措施,包括自由放牧(对照)、禁牧(禁)、禁牧+防除狼毒(禁+防)、禁牧+刈割(禁+刈)、禁牧+防除狼毒+刈割(禁+防+刈)5种方式,对狼毒型退化草地的草产量、草地群落多样性以及牧草品质等指标进行了测定,以期探究对狼毒型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较有利的管理措施。所得结果如下:1)总的地上生物量在禁+防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而在禁+防处理条件下,此3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P0.05),而粗灰分含量则在禁与禁+防处理条件下显著高于对照(P<0.05)。可见,若获得较高的草产量则禁+防处理最佳,而若要维持较高的群落多样性则宜采取禁+刈处理。该结果对狼毒型退化草地的恢复以及青藏高原天然草地毒杂草的控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狼毒 禁牧 群落 刈割 退化草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胡民强
通过在腐植质含量丰富的火山灰土壤的放牧草地上的施肥试验表明,施用N、K2O肥料,对提高牧草的收获量具有明显的效果,OG能保持较稳定和高的收获量,禾本科、豆科牧草的比例也相对稳定,并能提高CP和TDN的含量。
关键词:
牧草,施肥,收获量,化学成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