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17)
2023(6553)
2022(4810)
2021(4156)
2020(3257)
2019(7401)
2018(7419)
2017(14113)
2016(7696)
2015(8522)
2014(8789)
2013(8282)
2012(7305)
2011(6555)
2010(6565)
2009(6129)
2008(5942)
2007(5264)
2006(5085)
2005(4606)
作者
(22614)
(18817)
(18654)
(17741)
(12274)
(9020)
(8483)
(7422)
(7127)
(6782)
(6740)
(6371)
(6331)
(5999)
(5853)
(5848)
(5784)
(5669)
(5639)
(5533)
(4694)
(4551)
(4539)
(4488)
(4335)
(4321)
(4194)
(4095)
(3803)
(3776)
学科
(36291)
经济(36259)
管理(18304)
(16610)
中国(13134)
地方(12779)
(11927)
企业(11927)
方法(10862)
(10717)
业经(9974)
数学(7927)
数学方法(7863)
农业(7804)
城市(7266)
(7056)
(6666)
理论(6469)
环境(5984)
产业(5874)
城市经济(5476)
信息(5297)
发展(5290)
(5283)
(5013)
地方经济(5002)
(4798)
贸易(4795)
总论(4628)
信息产业(4586)
机构
学院(112294)
大学(109984)
管理(42158)
(40975)
经济(39874)
研究(39415)
理学(35889)
理学院(35351)
管理学(34632)
管理学院(34407)
中国(27692)
科学(26019)
(25054)
(23910)
(19175)
师范(18996)
(18927)
中心(18019)
(17669)
研究所(17416)
(17157)
业大(15675)
师范大学(15504)
(15207)
(14850)
北京(14519)
财经(14360)
农业(13190)
(12928)
(12737)
基金
项目(78063)
科学(63069)
基金(57190)
研究(56184)
(49850)
国家(49490)
科学基金(43691)
社会(37855)
社会科(35847)
社会科学(35836)
(32362)
基金项目(31500)
自然(28190)
自然科(27499)
自然科学(27495)
自然科学基金(26981)
(25755)
教育(24368)
编号(22282)
资助(22086)
(18513)
重点(17462)
成果(16831)
国家社会(15801)
课题(15772)
(15666)
(15491)
(15391)
发展(14815)
(14627)
期刊
(50897)
经济(50897)
研究(31010)
中国(21079)
科学(16850)
学报(16186)
(16028)
管理(14286)
大学(11927)
(11440)
学学(11193)
农业(11043)
教育(10689)
业经(10065)
(8559)
金融(8559)
问题(8486)
技术(8422)
资源(7509)
城市(7497)
(7415)
经济研究(7055)
(7008)
图书(6653)
(6615)
旅游(6615)
(6615)
财经(6270)
现代(6179)
商业(5680)
共检索到1659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逢军  吴珊珊  胡海胜  田国林  李向明  
基于互联网旅游大数据,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以互联网上目的地旅游知名度和旅游美誉度为基础指标的网络旅游形象矩阵,分析江西省各市网络旅游形象的感知与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者网络评价的话语分析,采用语义网络分析和主题分析方法探讨网络虚拟社区中旅游者对江西省各市代表性景区的负面评价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西各市网络旅游形象感知总体表现为知名度偏低但美誉度较突出的特征,各市间的网络旅游形象有较大差异;江西各市代表性景区负面评价语义网络呈现核心圈层、次核心圈层和外围圈层的核心—边缘意象结构;景点与景色、管理与服务、收费与消费是影响江西城市网络旅游形象的主要因素,并可进一步凝练成"性价比"这一综合问题。文章最后从宣传、整饰、提升三个层面提出加强江西城市网络旅游形象建设的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沛林  
运用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手段记录、展示和传播自然与文化遗产及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国遗产保护、数字景区和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模拟实现的旅游特色小镇虚拟旅游,为未来旅游业态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一、虚拟现实有助于景区信息化管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也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
关键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龚鹏  
江西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能否将旅游资源的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强势,其关键在于江西省能否塑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形象。文章以宜春旅游形象的塑造为例,旨在为江西及其境内其他各地市旅游形象的塑造提供一个范式,以供参考和借鉴。故而,首先分析了宜春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主张宜春应着力打造"休闲之都"这一旅游形象,并提出了具体打造宜春"休闲之都"的对策,即精心设计宜春"休闲之都"旅游形象的标识、精心构思宜春"休闲之都"形象的宣传口号、加强宜春"休闲之都"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注重宜春"休闲之都"社会休闲环境的营造、加强宜春"休闲之都"旅游形象的对外宣传力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蔡利平  
本文在对一位西方学者的新书进行简单评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对中国旅游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出境游客进行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本出版于2006年的新书中,中国旅游者被描述成一个被动、无知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在文化上受中国政府左右,缺少像西方游客一般的行为准则,缺乏欣赏西方景观的能力。该书集中代表了西方国家中对中国旅游业及中国旅游者普遍存在的偏见,以及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出境游的否定和不安。本文指出,作为扎根于这一崭新的消费群体的中国旅游研究者,是有责任而且有自身的优势向全世界客观地呈现中国旅游消费者的特征和形象的。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涂淑丽  
通过研究江西省旅游物流网络众包发展的必要性及现存问题,提出旅游物流网络众包建设的保障措施,即打造专业旅游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拓展旅游物流网络众包的参与主体、分层布局旅游物流网络、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与风险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闫闪闪   梁宗正   刘国秋   陈婧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基于社会网络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究红色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红色旅游流网络中心化趋势显著,少数核心节点对网络控制能力强,大部分节点集聚效应强于扩散效应。大部分网络节点存在显著的不对称性,网络整体处于不均衡状态。(2)红色旅游流网络呈现出“双核集聚、整体分散的线网状”空间分布形态,具有显著的等级分层集聚现象,根据红色旅游流联系度可划分为红色旅游核心区、次核心区、边缘区、孤立区4个类型。(3)红色旅游流核心区为江西省行政中心,红色旅游流次核心区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且交通区位优势显著,红色旅游流边缘区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但区位优势不明显,红色旅游流孤立区在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方面均不具有优势。(4)在市域尺度上,红色旅游流网络均呈现出向旅游接待与服务功能完备的城市中心城区、5A和4A级景区集聚的特征,红色旅游流网络内部也表现为“单核集聚”“双核联动”及“以点织面”等差异化空间分布形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新建  杨海军  陈丽玲  
加快江西城市化发展是江西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运用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通过对江西城市化水平与华东地区以及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的比较,指出江西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城镇化策略、打造中心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打破体制制约、坚持"以人为本"和发展主导产业这六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江西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对策建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圣兰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界对江西共大职教模式有过大量研究和探讨,再次深入梳理江西共大办学模式并进行历史考察发现,江西共大职教模式的内在机理体现在七个方面:即指向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独具特色的管理体制、机动灵活的学制建构、"能文能武"的师资队伍、学用结合的专业课程、个性化的招生分配及有声有色的思政教育。共大职教模式对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现实的深刻启示主要体现在:领导重视需与体制创新相同步;学制、专业设置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联合办学可与校办企业相依托;开门纳师应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社会尊重将与自身认同相促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传裕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城市化作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对土地利用目标能否实现构成关键性影响的因素之一。拟从城市化发展角度出发,研究江西省的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与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耀彬  
在构建城市化综合指数与生态综合指数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响应度模型,并对江西省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①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城市化综合指数逐步提高,现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而江西省生态综合指数及其分量不仅表现波动规律,还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②1978~1990年间的生态综合指数及其分量与城市化的综合响应度普遍高于整个考察期和1991~2005年间的综合响应度,反映出在1978~1990年间江西省生态对城市化进程具有更强的敏感强度。可见在城市化增长阶段与生态质量改善阶段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其结构变异不仅和城市化本身的推进模式有关,更重要的是和生态建设及保护的方式有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向阳  金东来  
文章在江西省城市化子系统与产业结构子系统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协调度模型对江西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并据此对江西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慧  罗明丽  
[目的]通过对个性化的江西省乡村旅游区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对个性化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以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路径,建立具有个性化的乡村旅游体系。[方法]运用GIS10. 2操作平台对江西省119个红色乡村旅游区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计算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以资源要素价值、开发价值和社会效益组成评价层,下分14个指标,对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江西省红色旅游区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分布不均衡;(2)在评价准则层中,旅游资源要素价值权重最大,为0. 647 9,其次为社会效应,权重为0. 229 9,开发条件权重最低,为0. 122 2;(3)指标层权重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资源完整性、教育性和组织管理,权重值分别为0. 162 0,0. 116 5和0. 111 7。[结论]江西省乡村红色旅游区数量较多,但整体呈集聚型分布特点;旅游资源要素价值权重最高,且整体资源禀赋较强,社会带动效应明显,具有极强的开发价值。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邓卫红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查询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江西省体育休闲旅游业开发环境、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江西省体育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构想。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文瑚霞  毛端谦  王海燕  
目前,对旅游经济的研究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角度研究较多,而从空间的角度研究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还相对薄弱,特别是对较小区域内部旅游经济地区差异的研究仍为少见。正确认识江西省旅游经济空间特征,认清省内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格局,以便科学有序地发展各地区的旅游业,提高全省旅游经济效益。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柳  
全域旅游作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已由理论探索走向具体实践,并从以往旅游实践中的隐藏要素演变成现今大力拓展的实践模式,而其中蕴含的旅游关系已悄然发生深刻变动,旅游秩序也随之面临重构。虽然我国已于2013年颁布了国家层面的旅游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江西省也颁布了一系列地方旅游法规,如:《江西省旅游条例》、《江西省旅游管理条例》等,但是,依然不能提供与全域旅游相适应的法治保障,而法治却是全域旅游的助推保障。为进一步全面推进全域旅游,江西省旅游立法面临着新的工作完善:构建适合全域旅游特点的江西省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