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83)
- 2023(13260)
- 2022(11153)
- 2021(10141)
- 2020(8238)
- 2019(18362)
- 2018(17710)
- 2017(32972)
- 2016(18206)
- 2015(19802)
- 2014(19387)
- 2013(18982)
- 2012(17817)
- 2011(16202)
- 2010(16503)
- 2009(15449)
- 2008(15317)
- 2007(13707)
- 2006(12372)
- 2005(10586)
- 学科
- 济(72790)
- 经济(72666)
- 业(52039)
- 管理(50247)
- 企(37774)
- 企业(37774)
- 农(33236)
- 方法(26281)
- 数学(23041)
- 数学方法(22802)
- 农业(22385)
- 财(20827)
- 中国(20205)
- 业经(19971)
- 地方(19082)
- 制(18722)
- 学(17338)
- 贸(12947)
- 贸易(12941)
- 环境(12723)
- 体(12596)
- 易(12533)
- 融(12272)
- 金融(12268)
- 银(12000)
- 银行(11950)
- 行(11405)
- 发(11256)
- 务(10815)
- 财务(10797)
- 机构
- 学院(262954)
- 大学(262410)
- 济(106179)
- 经济(103917)
- 管理(96345)
- 研究(95964)
- 理学(83403)
- 理学院(82290)
- 管理学(80839)
- 管理学院(80367)
- 中国(70239)
- 科学(62023)
- 农(58976)
- 京(55352)
- 所(49851)
- 财(49810)
- 业大(46743)
- 研究所(45770)
- 江(45178)
- 农业(45131)
- 中心(43504)
- 财经(38923)
- 范(35703)
- 经(35231)
- 师范(35225)
- 省(35180)
- 院(34990)
- 北京(33486)
- 经济学(32708)
- 州(32137)
- 基金
- 项目(185931)
- 科学(146139)
- 基金(135867)
- 研究(129904)
- 家(122844)
- 国家(121488)
- 科学基金(101849)
- 社会(85256)
- 社会科(80518)
- 社会科学(80495)
- 省(75776)
- 基金项目(73245)
- 自然(66701)
- 自然科(65050)
- 自然科学(65022)
- 自然科学基金(63847)
- 划(62291)
- 教育(57453)
- 资助(52980)
- 编号(49622)
- 重点(42797)
- 发(40850)
- 部(40307)
- 成果(39795)
- 创(38591)
- 制(37353)
- 创新(36245)
- 科研(35883)
- 国家社会(35832)
- 课题(35723)
- 期刊
- 济(124573)
- 经济(124573)
- 研究(74542)
- 农(58798)
- 中国(54239)
- 学报(51828)
- 科学(46371)
- 大学(38950)
- 农业(38614)
- 财(37551)
- 学学(37491)
- 管理(33000)
- 融(24843)
- 金融(24843)
- 业经(24167)
- 教育(22209)
- 财经(19099)
- 业(18046)
- 技术(17913)
- 经济研究(17893)
- 问题(17022)
- 版(16541)
- 经(16299)
- 业大(14996)
- 科技(14337)
- 资源(14094)
- 林业(12885)
- 农业大学(12288)
- 世界(11864)
- 现代(11313)
共检索到392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孜沫
【目的】探讨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助力乡村绿化、美化、优化。【方法】以江西430个国家森林乡村为对象,构建“评价、解析、指标、数据”四维体系,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其空间格局及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1)江西国家森林乡村呈低地指向性的地形格局、密迩省界边缘的地缘格局、偏重少数地区的行政格局、偏离经济中心的经济格局。(2)自然环境因素中的森林植被、生态环境对国家森林乡村空间格局形成的解释力显著优于地理环境指标;社会环境因素中,旅游资源具有更强的解释力。(3)从空间格局看,主要因素的影响优势区基本分布在省界边缘地带,特别是赣北—赣东北或赣南—赣西南地区;从回归系数看,主要因素对国家森林乡村空间格局的形成兼具正负关系,显现出综合影响效应。【结论】生物丰度、植被指数等环境因素与国家森林乡村分布具有空间耦合性,但影响差异显著,体现了不同空间尺度共性与个性并存,并兼具一定的“纠偏”价值。图4表2参19
关键词:
国家森林乡村 空间格局 影响机制 江西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魏琦 欧阳勋志
利用空间计量地理方法以及专家评分法,对江西省国家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结构性、均衡性和组合性分析。研究表明:江西省国家森林公园呈弱凝聚分布态势;森林公园在地域上分布弱均衡性,赣北地区分布较多,主要集中在上饶、赣州、九江等地市;资源组合性较好,资源组合优良的国家森林公园主要分布在庐山、明月山、武功山、瑶里等著名旅游区。应通过优化空间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推动江西省国家森林公园的整体协调发展。
关键词:
国家森林公园 空间分布特征 江西省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立国 缪光平 陈美球 Guangyu Wang
文章通过对江西省11个国家森林公园1222个农户的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法,研究了农户参与森林碳汇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农户森林碳汇管理决策模型。结果表明:森林公园农户对森林进行经营管理及参与碳汇管理的意愿都很高。其决策行为主要受环境焦虑、环境态度、碳汇认知、补偿态度、收益预期、舆论现状、林地权属和新能源态度8个因素的正向影响,而与碳汇价值认知、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等因素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这可为森林碳汇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碳汇管理 决策行为 影响因素 林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云仙 杨建远 杨期勇
采用立木蓄积年平均生长量率法、旅行费用法(TCM)、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和支付意愿法评估了江西省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价值,以期为提出合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及构建切实可行的补偿机制提供依据。评估结果为:2014年其经济价值为82.60万元,生态价值为412.43万元,生态价值约为经济价值的4.99倍;生态价值中,涵养水源价值占47.40%,净化大气价值占21.30%,固碳制氧价值占11.87%,固土保肥价值占9.80%,改善小气候价值占5.32%,森林游憩价值占2.30%,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占2.01%。结果表明,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产生的生态价值远大于其经济价值。当地政府应该积极寻求公共财政及市场化补偿途径进行资金补偿,确保可持续经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云仙 杨建远 杨期勇
采用立木蓄积年平均生长量率法、旅行费用法(TCM)、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和支付意愿法评估了江西省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价值,以期为提出合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及构建切实可行的补偿机制提供依据。评估结果为:2014年其经济价值为82.60万元,生态价值为412.43万元,生态价值约为经济价值的4.99倍;生态价值中,涵养水源价值占47.40%,净化大气价值占21.30%,固碳制氧价值占11.87%,固土保肥价值占9.80%,改善小气候价值占5.32%,森林游憩价值占2.30%,保护生物多样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文斌 蒋理 雷洁琼 谢海丽
[目的]国家森林乡村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实施路径选择及目标落实具有重大意义。[方法]文章采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对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密度差异明显,大致呈现“东西多、南北少”的格局;(2)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呈现以湘东北为集聚核心,向西北、西和南3个方向逐层递减的阶梯状格局。高值集聚(H-H)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低值集聚(L-L)主要集中在怀化、湘西、张家界。(3)地形地貌、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和交通区位是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家森林乡村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地区以及铁路和主要公路的节点处。[结论]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空间集聚现象较为显著,其分布主要受到地形地貌、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和交通区位的影响。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提质升级,注重扬长避短,缩小地区差异,加强产业融合,促进国家森林乡村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汪霖
[目的]通过江西省乡村聚落发展及演变现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从乡村聚落发展优化的角度提出具体建议,对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方法]运用GIS10.2操作平台对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情况以乡村聚落密度、乡村规模以及人口密度进行空间等级划分,通过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江西省市域和县域内的乡村聚落在乡村规模、人口密度以及聚落分布密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点,且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江西省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以南昌市为中心,包含宜春市、萍乡市和上饶市大部分县域的北部密集区,主要为北部赣江流域下游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抚州市南部和赣州市大部分区域乡村聚落分布密度较小;(2)江西省乡村聚落在空间上整体呈集聚型分布且分布不均衡的特点;(3)其乡村规模较大的聚落多分布在上饶、赣州、九江和宜春等地,反映出江西省丘陵区和山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较大。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颖
以江西省吉安市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为背景,分析了森林城市建设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目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景观、旅游资源、生态文化等结合不够紧密,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功能及其对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作用与贡献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维护上考虑不足。因为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中,需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城市森林资源质量和优化城市森林资源结构,因此针对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背景,提出了建设森林旅游示范目的地、"森林人家"示范点,完善森林旅游示范设施,加快推进森林旅游服务体系工程等发展森林旅游业的对策。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颖
以江西省吉安市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为背景,分析了森林城市建设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目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景观、旅游资源、生态文化等结合不够紧密,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功能及其对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作用与贡献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维护上考虑不足。因为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中,需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城市森林资源质量和优化城市森林资源结构,因此针对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曾祥谓 王昌海
以江西省的森林资料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森林社会效益内涵的基础上,采用调研的一手资料和文献检索二手资料,获取了江西省林业资源的数据,通过查阅文献和请教专家对江西省森林社会效益进行分类,采用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CVM)、市场价值法以及人力资本法等进行森林社会效益的定量核算。结果表明:2008年江西省森林资源产生的社会效益总货币量约280.08亿元人民币,与周边区域密切相关的森林游憩效益为122.72亿元,森林提供就业的效益为92亿元,森林脱贫效益为28.64亿元,森林科学文化价值为36.72亿元。
关键词:
江西省 森林社会效益 核算方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刚 吴清 杨俭波 刘书安
综合运用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7 586个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叠加分析法探测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总体空间分布上,国家森林乡村呈现"大集聚、小分散"分布格局,经向性特征显著,具有显著的东多西少的格局特征;(2)区域空间分布上,在三大地区、八大分区和省际层面上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森林乡村占比达40.23%,大西南、长江中游等6个区域占比达到79.79%;(3)空间密度分布上,高密度区域分布于黑河—腾冲一线以东的北京和苏浙皖赣湘交接区域,华北、华中与华南为两个核心绵延区;(4)空间关联特征上,呈现中东部热,西北、东北部冷的空间关联特征,冷点区域变化较小,热点区域呈现零散和带状分布向团状集聚转变的特征;(5)影响因素上,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受经济、社会、生态和自然地理多重因子影响,其中受生态因素的影响较大,河流、地形、气候对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也较大。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立国 陈美球 缪光平 Guangyu Wang
旅游碳补偿对推行低碳旅游、构建低碳社会有重要意义,其核心是旅游者碳补偿行为。文章基于江西省11个典型森林公园1686份旅游者有效调查样本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法,对森林旅游者碳补偿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决策行为与压力惧怕、制度担心、生境焦虑、未来信心、有用性、成本态度、自我投入、社会责任等因素有关,并据此构建了旅游者碳补偿决策行为预测模型。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晓芬 白鸥
【目的】探讨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便于优化森林乡村的空间布局。正确认识森林乡村的形成因素,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方法】以浙江省447个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影响其空间分布的自然及人文因素。【结果】(1)从整体空间上看,浙江省森林乡村呈现集聚型的分布状态,具有“小范围聚集,大范围分散”的多中心组团分布特点。(2)从区域空间上看,在五大分区及市域层面上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3)从整体空间密度上看,形成了双核心集聚区和双核心连绵区。(4)从空间分布关联上看,呈现西南部热,东北部冷的空间关联特征,次冷点区域变化较小,热点区域呈现条带状分布向条状及零星分布状转变。(5)浙江省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水系、森林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的综合影响。【结论】由于自然及人文的综合影响,浙江省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森林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中,地形、气候及河流孕育其生态环境,而交通、文化资源及社会经济基础关乎其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及经济支撑。今后浙江省在森林乡村建设中,要基于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及本地发展政策,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协同布局等举措以实现全域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浙江样板。图4表2参32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慧 罗明丽
[目的]通过对个性化的江西省乡村旅游区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对个性化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以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路径,建立具有个性化的乡村旅游体系。[方法]运用GIS10. 2操作平台对江西省119个红色乡村旅游区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计算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以资源要素价值、开发价值和社会效益组成评价层,下分14个指标,对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江西省红色旅游区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分布不均衡;(2)在评价准则层中,旅游资源要素价值权重最大,为0. 647 9,其次为社会效应,权重为0. 229 9,开发条件权重最低,为0. 122 2;(3)指标层权重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资源完整性、教育性和组织管理,权重值分别为0. 162 0,0. 116 5和0. 111 7。[结论]江西省乡村红色旅游区数量较多,但整体呈集聚型分布特点;旅游资源要素价值权重最高,且整体资源禀赋较强,社会带动效应明显,具有极强的开发价值。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周国宏 聂小荣 谢冬明
新世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全国森林旅游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旅游取得了不少成绩,获得了一定的效益。本研究以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早试点省份之一——江西省为例,以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从经济、资源、生态、社会和政治五个方面定量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森林旅游发展的效益。在此基础上,结合江西省具体案例,总结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森林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资源开发不当、投入资金不足、环保意识薄弱和专业人才缺乏。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森林旅游 效益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江西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