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29)
2023(3151)
2022(2794)
2021(2536)
2020(1931)
2019(4343)
2018(4181)
2017(7325)
2016(4147)
2015(4476)
2014(4249)
2013(4121)
2012(4000)
2011(3521)
2010(3584)
2009(3095)
2008(3070)
2007(2495)
2006(2244)
2005(1916)
作者
(13203)
(11151)
(10981)
(10636)
(7342)
(5685)
(4951)
(4545)
(4322)
(4305)
(4038)
(4033)
(3916)
(3729)
(3680)
(3660)
(3615)
(3450)
(3287)
(3266)
(2982)
(2919)
(2845)
(2752)
(2633)
(2562)
(2549)
(2331)
(2300)
(2254)
学科
(16610)
经济(16604)
地方(7989)
(6836)
管理(6394)
(6112)
方法(5144)
(4779)
数学(4757)
数学方法(4694)
中国(4366)
地方经济(4072)
(3726)
企业(3726)
环境(3478)
农业(3381)
业经(3044)
生态(2835)
(2775)
资源(2752)
税收(2572)
(2533)
(2480)
(2256)
(2255)
土地(2226)
(2187)
贸易(2185)
城市(2174)
(1992)
机构
学院(55599)
大学(55326)
研究(25358)
科学(19268)
(18773)
经济(18274)
中国(17806)
管理(17673)
(15877)
理学(15403)
理学院(15020)
管理学(14465)
管理学院(14378)
(13806)
(13516)
(13236)
研究所(13099)
中心(11456)
业大(11103)
农业(10516)
(10312)
(10156)
(10062)
师范(10006)
(8869)
师范大学(8510)
资源(8463)
研究院(8378)
实验(8238)
科学院(8117)
基金
项目(45108)
科学(36094)
基金(33485)
(31665)
国家(31481)
研究(28211)
科学基金(26359)
自然(19544)
(19034)
自然科(19033)
自然科学(19030)
基金项目(18902)
自然科学基金(18658)
社会(17746)
社会科(16890)
社会科学(16886)
(15925)
资助(12649)
教育(11963)
重点(11538)
(10869)
(10514)
编号(10149)
计划(9977)
科研(9269)
科技(9214)
(9092)
(8844)
创新(8449)
课题(7971)
期刊
(21869)
经济(21869)
研究(15394)
学报(12514)
科学(12023)
中国(10976)
(10288)
大学(8407)
学学(8148)
农业(7190)
资源(6877)
管理(5433)
(4806)
(4598)
(4553)
林业(4404)
地理(4173)
教育(3757)
(3667)
业经(3577)
(3559)
金融(3559)
(3329)
技术(3326)
业大(3221)
科技(3206)
经济地理(3019)
经济研究(3016)
环境(2959)
(2955)
共检索到82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焱松  周赛霞  詹选怀  桂忠明  梁同军  张丽  万萌  杜娟  聂建波  
采用典型样方调查法对江西油岭山地花榈木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中花榈木优势地位明显,其重要值为21.61%,处于次林层,是该群落的第1优势种;主要伴生树种为处于林冠层的苦槠、雷公鹅耳枥、枫香、短柄枹栎等和处于次林层的拟赤杨、杉木、油茶、檵木等。(2)群落乔木层丰富度较高,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均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均匀度指数Pielou则低于灌木层和草本层。(3)群落中仅花榈木、雷公鹅耳枥、拟赤杨、油茶等4个物种具有较多小径级个体,更新具有连续性,其SDI指数为负值。(4)各个大小级的花榈木均为明显的集群分布,随个体的增大,聚集程度降低;花榈木各大小级间空间关联表现为正关联或无明显关联性,大小级差异越大,关联性越弱;花榈木与其它乔木物种小尺度空间上为正相关,大尺度上无明显相关性。(5)样地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均以聚集分布为主,两者的空间关系基本上显著正相关。该群落中花榈木结构稳定,更新较好,与其它乔木树种竞争较小,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相互竞争压力不大;该群落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黄敏  廖为明  王立国  邓荣根  
利用立木蓄积量、森林面积及森林土壤碳储量等基本监测数据,对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汇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 286.37×106t,年碳汇能力为53.92×106t,其经济价值分别为3 923.429亿元和164.47亿元,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47.57 t/hm2。预计江西省年2010年到2020年间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278.09×106t碳或1 020.59×106t CO2,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平均每年可达53.01亿元。同时还对江西省11个市的森林碳储量、碳汇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得出了全省各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魏绪英  蔡军火  刘纯青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魏绪英  蔡军火  刘纯青  
以江西12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村落的类型及其与周边山脉、水系分布的关系,并采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旨在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的类型与境内主要山水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关联性。(2)江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传统村落在三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传统村落数量以赣北地区最多,赣中地区次之,赣南地区最低;从市域尺度来看,江西省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为较集中,由高至低依次集中在吉安、上饶、赣州、抚州、景德镇5个设区市。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魏琦  欧阳勋志  
利用空间计量地理方法以及专家评分法,对江西省国家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结构性、均衡性和组合性分析。研究表明:江西省国家森林公园呈弱凝聚分布态势;森林公园在地域上分布弱均衡性,赣北地区分布较多,主要集中在上饶、赣州、九江等地市;资源组合性较好,资源组合优良的国家森林公园主要分布在庐山、明月山、武功山、瑶里等著名旅游区。应通过优化空间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推动江西省国家森林公园的整体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起明  林小惠  胡梅  齐述华  舒晓波  
可利用土地资源是用来评价一个地区剩余或潜在的土地对未来人口集聚、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承载能力,其数量和空间分布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发展潜力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2005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人机交互判读解译江西省土地利用数据并结合江西省DEM数据,分析得出江西省可利用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可利用土地资源总量19317.4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56%;(2)各县域之间可利用土地资源数量和空间分布不均衡;(3)经济发展较好并且人日较密集的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高,可利用土地资源少,反之则较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志  袁颖丹  张学玲  牛德奎  张文元  胡冬南  郭晓敏  
【目的】以武功山不同海拔和干扰程度的山地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为退化山地草甸恢复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ASI法)测定各处理区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运用SPSS21.0及SigmaPlot12.5进行多元统计及绘图,分析土壤pH、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的分布特征。【结果】土壤pH值呈强酸性,均值为4.56,有机质含量丰富,平均含量为3.11%;土壤速效氮(AN)含量中等,平均含量为38.96 mg/L;速效磷(AP)平均含量为5.01 mg/L;速效钾(AK)平均含量为46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闫闪闪   梁宗正   刘国秋   陈婧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基于社会网络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究红色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红色旅游流网络中心化趋势显著,少数核心节点对网络控制能力强,大部分节点集聚效应强于扩散效应。大部分网络节点存在显著的不对称性,网络整体处于不均衡状态。(2)红色旅游流网络呈现出“双核集聚、整体分散的线网状”空间分布形态,具有显著的等级分层集聚现象,根据红色旅游流联系度可划分为红色旅游核心区、次核心区、边缘区、孤立区4个类型。(3)红色旅游流核心区为江西省行政中心,红色旅游流次核心区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且交通区位优势显著,红色旅游流边缘区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但区位优势不明显,红色旅游流孤立区在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方面均不具有优势。(4)在市域尺度上,红色旅游流网络均呈现出向旅游接待与服务功能完备的城市中心城区、5A和4A级景区集聚的特征,红色旅游流网络内部也表现为“单核集聚”“双核联动”及“以点织面”等差异化空间分布形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龚志强  陈奇晃  纪小美  
[目的]深入分析江西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可以提出促进区域休闲农业提升发展的对策建议。[方法]选取2010—2016年江西省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作为数据,基于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法、不均衡指数和数量类型评价的方法,研究江西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构成与发展水平。[结果]江西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上呈现聚集型分布特点,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市、大型景区周边和交通干线沿线,以休闲农园、观光农园和生态农园等类型为主,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类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结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中心,建设五大主题功能片区,优化多层级交通游线组织,加强城市、景区与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区域的交通联系,并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扶持培育休闲农业新业态,可以促进区域休闲农业的全面均衡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谢萍   苏昶丞   雷海荔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区域空间人口聚集形态的表现形式,也是乡村聚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山地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文以巴中市南江县为例,以南江县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哨兵数据和DEM数据等为基础,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距离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南江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用景观格局分析法结合缓冲区分析,并借助地理探测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南江县农村居民点在中南部的低山地区分布密集,而北部中山区分布稀疏,且南江县农村居民点从单核式的大集中格局,逐渐转变为多点式的大分散,小集中格局。(2)从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2016—2022年间,高程、坡度、河流、道路、镇区五个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和景观破碎程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河流、道路、镇区三个因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改变。(3)结合地理探测器和景观格局指数,高程是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而由于城镇化的影响,镇区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而河流的重要性略有降低。并且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都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史赟荣  晁敏  全为民  唐峰华  沈新强  袁骐  黄厚见  
为探索长江河口生境条件改变对重要生物的影响状况,揭示生境条件对生物资源影响的机理,根据2010年5–6月在长江口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数据与历史资料,用根据扫海面积计算的栖息密度研究了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动状况,以及5–6月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2010年5–6月共记录鱼类40种。种类数目较多的科分别是鳀科和虾虎鱼科(均为5种),其次为石首鱼科(4种)及舌鳎科(3种);鱼类栖息密度以当年卵化幼鱼为主,矛尾虾虎鱼、棘头梅童鱼、凤鲚和刀鲚为栖息密度最大的4种鱼类,占调查区域鱼类栖息密度的94.11%。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测度分析发现,春季鱼类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除趋势典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娴  王娟敏  姜创业  程路  
基于100 m×100 m分辨率的DEM数据,根据太阳光线与起伏地形之间的几何关系,全面考虑坡度、坡向、地形遮蔽等地形因子对可照时间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确定山区可照时间计算模型;同时利用常规气象站资料考虑大气对日照时间的影响,建立陕西省山区日照时间估算模型。采用交叉验证和个例年分析法进行模型验证,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均较好。通过模型计算陕西省100 m×100 m分辨率各月可照时间、气候平均日照时间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局地地形对日照时间空间分布影响比较明显,山区可照时间与同纬度平地相比明显差异,表现出可照时间的非地带性分布特征;尤以冬季地形作用最显著;夏季影响最弱;同时年日照时间呈现出北高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月娟  王武  刘其根  彭自然  陈立婧  胡忠军  薛俊增  曲宪成  
2008年1月~2009年10月对江苏阳澄湖螺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季节调查研究。共采集到螺类4科5属6种,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次优种为长角涵螺。阳澄湖螺类平均密度为22.0±4.7ind./m2,平均生物量为23.31±4.69g/m2,螺类密度和生物量在年际和季节间均无明显差异,但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密度在东湖区和中华绒螯蟹围网养殖区较大、西湖区最小,生物量围网养殖区最高、西湖区最低;铜锈环棱螺密度围网养殖区最高、西湖区最低,长角涵螺密度东湖区最高、围网养殖区次之、入湖河流及其它湖区极低。中华绒螯蟹养殖未导致围网养殖区螺类数量下降,螺类(主要是铜锈环棱螺)的投放可能是该区螺类密度、生物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汪霖  
[目的]通过江西省乡村聚落发展及演变现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从乡村聚落发展优化的角度提出具体建议,对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方法]运用GIS10.2操作平台对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情况以乡村聚落密度、乡村规模以及人口密度进行空间等级划分,通过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江西省市域和县域内的乡村聚落在乡村规模、人口密度以及聚落分布密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点,且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江西省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以南昌市为中心,包含宜春市、萍乡市和上饶市大部分县域的北部密集区,主要为北部赣江流域下游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抚州市南部和赣州市大部分区域乡村聚落分布密度较小;(2)江西省乡村聚落在空间上整体呈集聚型分布且分布不均衡的特点;(3)其乡村规模较大的聚落多分布在上饶、赣州、九江和宜春等地,反映出江西省丘陵区和山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较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少强  汤崇军  郑太辉  陈晓安  何小武  
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由于降雨不均发生的干旱问题已严重威胁作物生长和粮食安全,探究江西省干旱特征为防灾抗旱和农作物生长提供理论参考。利用江西省15个气象台站1957~2015年的逐日降水资料,以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为指标,分别计算了不同季节的干旱频率、干旱站次比和干旱持续天数,得到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干旱站次比和干旱持续天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同时引入逐日干旱频率,研究江西省不同站点的逐日干旱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江西省各地区夏旱和秋旱频发,以7~11月伏秋旱最为严重;(2)春旱主要发生在赣南,夏旱高发地区主要在鄱阳湖平原和赣州南部,全省只有较少地区秋旱轻微,其他大部分地区秋旱较为严重,冬旱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的趋势,一年中赣州都是干旱发生较为严重的区域,为江西省干旱重灾区;(3)江西省与各子区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春旱和秋旱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仅赣南地区干旱强度略有减小;夏旱呈降低趋势;冬季干旱范围虽有增加趋势,但干旱强度有减轻的趋势;赣南地区干旱情况总体呈减弱的趋势,仅冬季干旱强度有增强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