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04)
- 2023(4137)
- 2022(3690)
- 2021(3574)
- 2020(2854)
- 2019(7149)
- 2018(6681)
- 2017(10833)
- 2016(6355)
- 2015(7527)
- 2014(7316)
- 2013(7496)
- 2012(7537)
- 2011(6980)
- 2010(6838)
- 2009(6364)
- 2008(6286)
- 2007(5174)
- 2006(4738)
- 2005(4480)
- 学科
- 济(24409)
- 经济(24384)
- 管理(12701)
- 业(11631)
- 学(10231)
- 方法(8635)
- 地方(8361)
- 农(8131)
- 企(7921)
- 企业(7921)
- 中国(7706)
- 数学(7613)
- 数学方法(7512)
- 农业(5315)
- 贸(4970)
- 贸易(4966)
- 财(4922)
- 易(4760)
- 业经(4654)
- 地方经济(4266)
- 制(4111)
- 和(3939)
- 环境(3921)
- 融(3714)
- 金融(3713)
- 及其(3402)
- 体(3101)
- 水产(3082)
- 银(3022)
- 发(3008)
- 机构
- 大学(90725)
- 学院(89282)
- 研究(44889)
- 济(32981)
- 中国(32800)
- 科学(32447)
- 经济(32319)
- 农(29867)
- 管理(26928)
- 所(25977)
- 研究所(24084)
- 农业(24050)
- 京(23032)
- 理学(22361)
- 江(22280)
- 理学院(21880)
- 管理学(21192)
- 管理学院(21046)
- 业大(20989)
- 中心(19576)
- 省(17405)
- 院(16788)
- 室(15339)
- 农业大学(14682)
- 科学院(14555)
- 财(13890)
- 业(13804)
- 实验(13707)
- 北京(13625)
- 部(13492)
- 基金
- 项目(64601)
- 科学(48689)
- 基金(45499)
- 家(44572)
- 国家(44246)
- 研究(39541)
- 科学基金(34671)
- 省(26983)
- 自然(26123)
- 自然科(25386)
- 自然科学(25372)
- 自然科学基金(24931)
- 基金项目(23741)
- 划(23307)
- 社会(22515)
- 社会科(21115)
- 社会科学(21107)
- 资助(19564)
- 教育(17380)
- 重点(16606)
- 计划(15705)
- 科技(15398)
- 发(14934)
- 编号(14094)
- 江(13798)
- 科研(13514)
- 部(13429)
- 农(12667)
- 创(12610)
- 专项(12570)
共检索到1554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彭长根 楚国忠 郭晶华
1992年11月和1993年10月,在江西大岗山年珠实验林场分析了3只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和5只白鹇(Lophuranycthemerafokiensis)k嗉囔和胃内的食物组成。植物性食物共17科25种,包括果实、种子和叶片,壳斗科和樟科种类最多(各4种),其次是禾本科(3种),植物性食物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白颈长尾雉的重要食物种类有:苦槠和青冈的种子,竹根七的叶片及节肢动物;白鹇的重要食物种类有:苦槠和樟树的种子,毛药红淡、山黄皮、软条七蔷薇、木的种子和果实,淡竹叶的种子以及黄脊竹蝗等。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宁 周伟 杨雁瑛 张庆 刘钊
为了确定冬季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越冬取食对策,2007年12月,在大中山采集20堆46粒黑颈长尾雉粪便和38科92种对照植物样本,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冬季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并探讨其采食对策。结果表明,冬季黑颈长尾雉食谱主要由12科18种植物组成。按相对频率值将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分为3类。第1类为主要食物,有顶果蹄盖蕨Athyriumguan gnanense和大叶假冷蕨Pseudocystopteris spinulosa等2种,占采食食物总量的31.5%;第2类是常见食物,包括朱砂根Ardisia crenata,鱼鳞蕨Acrophorus stipell...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伟 周伟 纪德 张仁功
2004年2~4月,对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分区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春季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有常绿阔叶林、稀树灌丛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幼林等3种,前两者为其主要的栖息生境类型。②黑颈长尾雉栖息地的主要特征是高海拔,向阳坡,坡度较大,距水源较近,距道路较远;乔木层平均胸径和高度较小,盖度和密度较低,以壳斗科Fag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植物为主;灌木层较高但密度较低,以山茶科和杨柳科Salicaceae植物占优势;草本层密度较大,以堇菜科Violaceae,蔷薇科Rosaceae和菊科Compositae...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郑艳霞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对江西省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冬季生境进行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多选择低海拔(≤600 m),缓坡(坡度≤30°),乔木盖度适中(40%~70%),灌木数量偏高(>20株),灌木种类较多(>3种),草本盖度中等(20%~60%),草本种类(>2种)和草本数量较多(>10株),水源距离近(≤150 m)的生境,偏爱阳坡和阔叶林,较少选择草本盖度≤20%和水源距离较远(>150 m)的生境,避开陡坡(>30°)和阴坡的...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曹明 李伟 周伟 张兴勇 张仁功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取食地的观察于2005年3月11日至4月16日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进行,搜寻到取食地15个,相应设15个对照样地。调查和测量它们的22个变量因子。比较取食地与对照样地中各变量,t-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表明,植被特征的乔木密度、灌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枯落物盖度等5个变量因子差异极显著,乔木层盖度差异显著;食物因素的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密度2个因子差异极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优先选择的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灌木、乔木、草本和枯落物层发达,地面种子食物资源丰富,远离干扰源。黑颈长尾雉围绕解决繁殖期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海洋 王德良 田永祥
2009~2010年夏季,在湖南小溪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生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分布海拔区间为370~952 m,植被群落种类多样,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针叶林型、针阔混交林型、阔叶林型和灌丛型。人为活动对保护区内白颈长尾雉的栖息影响较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原宝东 闫永峰 程志营 鲁长虎
【目的】分析黑颈长尾雉春夏夜栖地特征与差异,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建议。【方法】2012年春季和夏季,通过直接观察法测量12个黑颈长尾雉夜栖地,利用无线电遥测跟踪黑颈长尾雉(6♂,2♀)测量34个夜栖地,其中春季20个,夏季26个。【结果】对春季和夏季的夜栖树进行卡方检验表明,春季和夏季的栖树选择差异不显著(χ2=0.34,P=0.51),黑颈长尾雉主要以油桐为夜栖树,其次为西南木荷、杉木和云南松。栖树选择与样地内乔木的数量和种类相关性很低(r=0.401,P=0.028)。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夜栖地 金钟山 季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楚国忠 彭长根 张长根 曾国民 夏良放 陈艾
年珠林场及其附近地区有鸟类125种,隶属11目30科(4亚科),以雀形目种类最多(92种),约占调查种数的74%,其中科食虫鸟的种类(45种)又占雀形目种类数量的49%。该地区繁殖鸟种类所占比例较大,91种繁殖鸟中,东洋界种类有72种,约占繁殖鸟种数的79%,区系组成上的东洋界特征十分明显。据调查,夏候鸟居留时间一般在4月17日至10月27日,持续停留时间约193d;冬候鸟的居留日期一般在8月27日至次年5月4日,持续停留时间约250d。旅鸟多在春、秋两季路过此地,此时种类相对较多。
关键词:
鸟类区系,迁徙鸟居留期,江西分宜年珠林场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赵峰 王思凯 张涛 杨刚 王妤 庄平
2017年3月19日,在长江口近海采集到1 ind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全长133.0 cm、体质量13.8 kg,对其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食性分析结果显示,春季中华鲟在长江口近海摄食较好,摄食强度为4级,饵料生物共有6种,其中鱼类有黄鲫(Setipinna taty)、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3种,甲壳类有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
关键词:
中华鲟 食物组成 近海 春季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丽丽 郭晶华
1.采用样地法和点四分法在江西大岗山年珠、上村林场进行植被调查。主要植被类型有:栲楠常绿林、针阔混交林、竹阔混交林、杉木人工林、毛竹林、灌木林和山顶草地。该地区主要经营大面积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林,原地带性植被只剩下林相残破、零星分布的常绿阔叶林。2.提出自然度(植被与顶极群落的距离,分Ⅴ级)与经营集约度(人工经营程度,共5等)对两林场进行了划分与双重评价。占人工林总面积32.26%的人工林经营良好,26.99%经营中下;天然林占35.99%,都处于低集约度(=2)水平。
关键词:
江西大岗山,植被类型,自然度,经营集约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树琮
按照党的第二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求,到本世纪末,人民生活要达到小康水平。本文仅从吃的方面,按照小康水平,对江西食物结构的改善,谈点个人看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爱清 邱爱保 卞新民 杜国平 陈路扬
食物波动与效率是食物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1993~2003年江西省平均食物生产全要素相对生产率为0.974,其规模效益基本上呈现常数规模效益与规模效益递增交替波动现象。灰色关联分析表明,粮食产量、油料产量、肉类产量、糖料产量等与食物总量具有显著关联性,其灰色关联序为:粮食产量>油料产量>肉类产量>糖料产量>禽蛋产量>水果产量>牛奶产量,所以要保证食物总量安全,必须首先保障粮食、油料、肉类等的生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情 岳天祥 范泽孟 孙晓芳 辛晓平
江西省是我国的粮食大省,对未来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江西省1980-2005年的各类食物产量变化趋势,并结合食物营养转化式和不同生活水平的食物营养需求标准,对江西省食物营养供给总量和供需平衡进行时空格局分析,得出:①稻谷产量约占江西粮食总产量的95%,并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而油料、大豆、薯类和甘蔗产量1998年以后均有下降趋势。②江西省的食物营养供给总量较为富余。2005年食物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产量分别达到80.76×1012kcal、222.67万t和137.68万t,按照小康的生活标准,分别可供养9794、7532和5588万人,均高于江西省2005年的实际人口。③江西省食物营养供给呈稳步增长趋势,1980-2005年食物脂肪供给增加了7.40倍,热量和蛋白质分别增加了0.84倍和1.30倍。④江西省食物供给结构不均衡——食物热量的供给能力最强,90%的县市供给盈余,蛋白质次之,食物脂肪的供给能力相对最弱,2000年以后仍有1/2以上县市供给不足。应优化食物种植结构,重视油脂类作物的种植,提高食物脂肪的供给能力。⑤江西省食物供给能力较强区域主要分布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鄱阳湖周边区域及赣江流域的部分县市。加强这些地区的耕地保护,对确保未来食物供给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江西省 食物供给 时空格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彦辉 刘永敏
通过分析江西省大岗山毛竹林水文学过程,对降水及其在系统内的分配量和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内穿透雨和树干茎流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冠层截留与降雨量呈指数关系,年平均截留率为11.1%,树干茎流率为4.4%。毛竹根系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较大,0~60cm土层的总孔隙度为71.7%,林地稳渗率达8.28mm/min。该小流域年径流系数为54.8%,地表径流仅占0.8%,壤中流占15.0%,地下径流占39.0%,显示出毛竹林地较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关键词:
毛竹林 降水 穿透水 径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兵 王燕 郭浩 赵广东 白秀兰
采用收获法研究了江西大岗山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毛竹各器官碳密度波动在0.4630~0.4917g/g,其大小顺序为竹枝>竹秆>蔸根>竹蔸>竹叶。随着毛竹年龄的增长,碳密度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在毛竹林植被层中,碳密度依次为:竹枝>竹秆>竹鞭>蔸根>鞭根>竹蔸>竹叶>林下植被>枯落物。毛竹林生态系统土壤层碳密度以0~20cm层最高,且各层次之间碳密度差异极显著。毛竹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43.22t/hm2,其中土壤层碳贮量占84.03%,植被层占15.97%。毛竹林生态系统年固碳量为12.15t/(hm2.a)。其中植被层年固碳量为11.36t/(hm2.a),土壤层年固碳...
关键词:
毛竹林生态系统 碳贮量 江西大岗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