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88)
- 2023(13203)
- 2022(11456)
- 2021(10515)
- 2020(8696)
- 2019(19823)
- 2018(19690)
- 2017(37957)
- 2016(20410)
- 2015(22891)
- 2014(22900)
- 2013(22891)
- 2012(21179)
- 2011(19370)
- 2010(19392)
- 2009(17739)
- 2008(16794)
- 2007(14689)
- 2006(12999)
- 2005(11381)
- 学科
- 济(104885)
- 经济(104797)
- 管理(57626)
- 业(51864)
- 企(42126)
- 企业(42126)
- 方法(41068)
- 数学(35979)
- 数学方法(35656)
- 地方(26942)
- 中国(23088)
- 农(23069)
- 学(21837)
- 业经(20553)
- 财(19202)
- 农业(16029)
- 地方经济(16020)
- 环境(15629)
- 和(14428)
- 制(14334)
- 贸(14138)
- 贸易(14129)
- 理论(13586)
- 易(13533)
- 技术(12520)
- 融(12485)
- 金融(12482)
- 划(12131)
- 银(11687)
- 银行(11652)
- 机构
- 大学(298421)
- 学院(296781)
- 济(126864)
- 经济(124315)
- 管理(118677)
- 理学(103402)
- 研究(103401)
- 理学院(102218)
- 管理学(100548)
- 管理学院(100016)
- 中国(74379)
- 科学(64387)
- 京(63354)
- 财(53872)
- 所(51938)
- 研究所(47659)
- 江(46760)
- 中心(45630)
- 农(45623)
- 财经(43868)
- 业大(43727)
- 经(39808)
- 范(39621)
- 师范(39279)
- 北京(39275)
- 经济学(38893)
- 院(37761)
- 农业(35490)
- 经济学院(34831)
- 州(34527)
- 基金
- 项目(207741)
- 科学(163936)
- 基金(151391)
- 研究(151305)
- 家(131785)
- 国家(130739)
- 科学基金(112541)
- 社会(96844)
- 社会科(91801)
- 社会科学(91775)
- 省(81406)
- 基金项目(81072)
- 自然(72944)
- 自然科(71161)
- 自然科学(71148)
- 自然科学基金(69839)
- 教育(67840)
- 划(67710)
- 资助(61882)
- 编号(60845)
- 成果(48232)
- 重点(46505)
- 发(45607)
- 部(45537)
- 创(42559)
- 课题(41768)
- 国家社会(39846)
- 创新(39762)
- 科研(39215)
- 教育部(38952)
- 期刊
- 济(143364)
- 经济(143364)
- 研究(89797)
- 中国(52215)
- 学报(46250)
- 科学(43518)
- 管理(43467)
- 农(40767)
- 财(38355)
- 大学(34550)
- 学学(32782)
- 教育(28611)
- 农业(28479)
- 技术(25771)
- 融(23534)
- 金融(23534)
- 经济研究(23413)
- 业经(21801)
- 财经(21613)
- 经(18501)
- 问题(18185)
- 技术经济(16097)
- 图书(14977)
- 资源(14937)
- 理论(14564)
- 科技(14302)
- 业(13991)
- 现代(13791)
- 商业(13329)
- 实践(13120)
共检索到4324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吕沈楠 刘同山
本文以江西省77个县为研究单元,通过对2003~2008年县域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进行空间计量研究,揭示了江西县域经济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江西县域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Moran指数和Moran散点图显示江西各县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LISA分析表明江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正负"增长极",分别对其周边的县起到正向和负向带动作用。2003年以来,这种正向带动作用大幅加强,而负向带动作用则小幅减弱。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刘红
在LS模型框架下研究发现,金融资源集中可以使得核心区获得较前更高的增长率,即金融集聚会对本地区经济产生增长效应(具体包括"需求关联效应"和"资本溢出效应)"。金融集聚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效应则包括金融资源集中的福利补偿效应以及金融资源扩散的涓流效应。进一步对上海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上海金融集聚的增长效应,但辐射效应还不明显。
关键词:
金融集聚 区域经济 增长效应 辐射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姚海华
腹地依托是贸易中心城市崛起的一项重要条件,理清上海与长三角周边城市之间的贸易空间格局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推进过程中的关键性命题。文章运用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指数对长三角16个城市的进出口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测算。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贸易整体发展具有空间集聚效应,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模式导致进口集聚效应大于出口集聚效应;长三角区域内部贸易空间集聚效应呈现多样化,上海和苏州呈现高-高集聚,但低-低集聚依旧是长三角地区当前最主要的贸易集聚类型;上海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对区域整体进出口具有空
关键词:
长三角 贸易 集聚效应 辐射效应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隋钦波 佟川
本文从金融发展、经济支撑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构建我国金融集聚指标体系,应用因子聚类分析筛选出我国的金融集聚中心,然后利用威尔逊模型测算了中心地区的金融集聚辐射半径,结果发现我国金融集聚中心主要集中在京沪粤苏鲁等发达省市,其辐射效应较强。金融的均衡发展要求我们在充分利用金融集聚中心辐射效应的同时,加大对边缘地区的资源投入,以金融竞争力的整体协调提升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
金融集聚 辐射效应 因子分析 威尔逊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魏浩
本文借鉴近年来兴起的主流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测量了1978~2007年中国30个省市(区)对外贸易的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辐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0个省市(区)的对外贸易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从空间集聚效应来看,东部地区具有强强集聚的"马太效应",中西部地区具有弱弱集聚的"马太效应";从空间辐射效应来看,上海、江苏、浙江和福建对周边地区具有正向辐射效应,青海、新疆和甘肃对周边地区具有负向辐射效应,以上海为中心的正向增长极效应、以青海为中心的负向增长极效应都日益显著且稳定;从三大增长极来看,广东的增长极效应由强变无,上海的增长极效应由无变强,北京一直没有表现出增长极效应。
关键词:
对外贸易 集聚效应 辐射效应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姚凯 寸守栋
准确测度区域辐射中心人才集聚指数和辐射力水平并深入探讨二者相互关系,有助于检验各省份人才政策的实效性和为区域辐射中心建设提出路径建议。本文选取17个典型省份作为区域辐射中心研究样本,采用区位商法和回归分析法开展研究表明,区域辐射中心建设进程中存在明显的"人才政策—人才集聚指数—辐射力"交互推动关系,且区域辐射中心人才集聚指数与辐射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人才集聚指数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辐射中心辐射力提升0.936个百分点。相反,区域辐射中心辐射力提高1个百分点,人才集聚指数提高1.068个百分点。区域中心辐射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二者对人才集聚指数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86和0.56。研究成果为区域辐射中心建设指明了路径:人才政策应聚焦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和金融服务人才,辐射中心应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区域性、特色化产融合作平台,建立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与人才集聚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辐射力和金融服务辐射力来提升区域辐射中心辐射能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殷培伟 许军 谢攀
基于国家中心城市2003—2019年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传导机制模型,重点考察民航业对国家中心城市集聚辐射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实证研究发现:民航业对国家中心城市集聚辐射效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型枢纽机场对城市集聚辐射效应的提升作用更强;国际贸易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正向效应是民航业促进国家中心城市集聚辐射效应提升的主要传导途径,且国际贸易处于首要位置。为此,做强以航空运输为核心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促进临空经济与城市经济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对外开放战略,有助于国家中心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伟 余峥
利用城市群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首位度等指标,测度了我国18个城市群集聚辐射效应的动态趋势,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了城市群集聚辐射效应对其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群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集聚辐射效应逐年增强,但区域差异明显,城市群间协同带动作用较弱;城市群内部人口集聚和GDP集聚形势趋同,龙头城市集聚度高,中、东部城市群尤甚;集聚辐射效应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城市群间整体经济效益的差异;城市群内部城市发展水平差异的持续扩大阻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在不同阶段阻碍程度不同;外向功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伟 余峥
利用城市群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首位度等指标,测度了我国18个城市群集聚辐射效应的动态趋势,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了城市群集聚辐射效应对其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群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集聚辐射效应逐年增强,但区域差异明显,城市群间协同带动作用较弱;城市群内部人口集聚和GDP集聚形势趋同,龙头城市集聚度高,中、东部城市群尤甚;集聚辐射效应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城市群间整体经济效益的差异;城市群内部城市发展水平差异的持续扩大阻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在不同阶段阻碍程度不同;外向功能量对城市群经济效益的拉动作用亦受内部城市间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龚新蜀 张洪振
文章基于区位熵指数研究了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空间分异,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辐射省市2003~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物流产业集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经济溢出效应,且物流产业集聚经济溢出效应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东中部、西南部、西北部三大区域的比较分析,表明西南部地区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最大,东中部地区次之,西北部地区最弱;丝绸之路经济带内东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向集约式转变,而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仍处于粗放型增长方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龚新蜀 张洪振
文章基于区位熵指数研究了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空间分异,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辐射省市2003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物流产业集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经济溢出效应,且物流产业集聚经济溢出效应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东中部、西南部、西北部三大区域的比较分析,表明西南部地区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最大,东中部地区次之,西北部地区最弱;丝绸之路经济带内东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向集约式转变,而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仍处于粗放型增长方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丹荔 吴昳
本文对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的形成机理与意义进行了深度的分析,阐述了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的科学测度方法,全面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的评价体系,并对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金融集聚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在此基础上,选取其中得分为正的城市使用威尔逊模型和引力模型分别计算其辐射半径和辐射强度,并结合长三角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的实际进行比较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从金融集聚还是从金融辐射的角度来分析,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且发展水平相对稳定;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金融发展与金融集聚度水平高的城市对其周边城市产生不同程度的辐射作用,而且这些城市之间的辐射作用与影响会出现交叉和重叠,为金融资源共享、促进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很高的平台,从而形成了"金融马赛克"现象;上海始终是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最强的城市,杭州、苏州和南京等城市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较为接近,而无锡、宁波和合肥等城市则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引和应用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珑瑛 杨任远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包群 张扬 唐诗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开发区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也预期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即存在开发区对周边城市经济的辐射效应。本文基于1994~2006年的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造本省外市和相邻城市的开发区外溢指标,细致地考察了开发区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外资水平和劳动就业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了开发区能够显著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周边地区自身吸收能力对开发区外溢效果具有关键影响。本文结论在考虑到不同地理区位和开发区类型时都较为稳健。本文研究意味着开发区建设对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开发区 周边地区 辐射效应 吸收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