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90)
2023(10742)
2022(9110)
2021(8262)
2020(6930)
2019(16041)
2018(15691)
2017(30398)
2016(16611)
2015(18823)
2014(18995)
2013(19321)
2012(18502)
2011(16985)
2010(17364)
2009(16460)
2008(16203)
2007(15136)
2006(13689)
2005(12325)
作者
(50085)
(42814)
(42533)
(40516)
(26853)
(20534)
(19121)
(16728)
(16143)
(15251)
(14820)
(14256)
(13537)
(13420)
(13323)
(13248)
(12810)
(12367)
(12333)
(12309)
(10808)
(10670)
(10446)
(10044)
(9827)
(9790)
(9291)
(9238)
(8729)
(8711)
学科
(98297)
经济(98233)
(50260)
(47690)
管理(38375)
农业(33377)
方法(32599)
数学(29379)
数学方法(29193)
(25815)
企业(25815)
地方(25536)
业经(22628)
中国(22122)
(17791)
(16053)
(15226)
(14101)
地方经济(14095)
(13826)
贸易(13822)
(13326)
农业经济(12557)
环境(12011)
(11376)
(11242)
金融(11238)
(11175)
银行(11147)
发展(11047)
机构
学院(254243)
大学(249270)
(118738)
经济(116543)
管理(93764)
研究(91930)
理学(80341)
理学院(79442)
管理学(78233)
管理学院(77767)
中国(70511)
(62619)
科学(55333)
(51920)
(48721)
(48147)
农业(47989)
(44219)
研究所(43567)
业大(43147)
中心(42734)
财经(38499)
经济学(37161)
(34722)
经济学院(33377)
(33118)
师范(32824)
北京(31783)
(31159)
(31091)
基金
项目(162433)
科学(127101)
研究(120405)
基金(116749)
(101089)
国家(100162)
科学基金(84618)
社会(78614)
社会科(74052)
社会科学(74030)
(65729)
基金项目(62316)
(52905)
教育(52510)
自然(51564)
自然科(50237)
自然科学(50220)
编号(49816)
自然科学基金(49297)
资助(46847)
成果(40072)
(38372)
重点(36492)
(36271)
(35225)
课题(33787)
(32704)
国家社会(32579)
发展(31605)
(31168)
期刊
(145793)
经济(145793)
研究(75160)
(66334)
中国(52391)
农业(44819)
学报(40283)
科学(37706)
(36300)
大学(30898)
学学(29794)
管理(29631)
业经(27888)
(26150)
金融(26150)
经济研究(21517)
技术(21379)
(20990)
问题(20176)
财经(19653)
教育(18815)
(17026)
世界(15842)
农业经济(15208)
农村(15191)
(15191)
技术经济(14832)
(14523)
经济问题(14299)
资源(13743)
共检索到391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文辉  李小红  
本文以经济学的理论和观点,看待农民的经济行为与经济意识,并解释农村劳动力为什么会发生转移,以及向何处转移的问题,进而提出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丽君  王玉学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行新的解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城乡格局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也面临农村劳动力的不足等诸多困境,为此应该加大工业对农村的反哺,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玉来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月水  
文章对江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竹  赵永乐  俞宪忠  张新岭  
当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会减少农村总产出,增加城市总产出,而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效应为两者的代数和。文章通过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城市和社会三者的经济影响,证明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存在最佳值,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处于第一阶段,即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社会总体经济效应增加,所以应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白云涛  甘小文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部门(农村部门、城镇一般性就业部门、城镇正式就业部门)一般化模仿者动态预测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稳定状态和长期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研究表明,稳定状态下农村就业比例在30%左右;基期数据中江西省城乡收入差距越大,最终稳定状态下城镇部门就业比例越大,农村部门就业比例越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态过程渐进稳定收敛到均衡点;转移过程的长期趋势与学习障碍无关。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银  文魁  
"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稳定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机制框架图,阐述了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健康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农村就业政策的合理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谭琳  孙鹤  
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资料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统计整理,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西部地区以云南省为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提出西部地区发展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文  尹继东  
基于经验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实证地揭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间的相关性。江西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以人为本,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城乡非农产业,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彻底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柳林  付江凡  王长松  余艳锋  周海波  
从收入和要素替代视角构建了耕地劳动力承载量适度性模型,基于江西省及其11地级市2016年统计年鉴数据,在测算耕地劳动力承载量的上限和下限的理论阈值的基础上,按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收入、农民工务工收入和城镇职工收入三个标准测算了区域耕地劳动力承载量的保障规模和稳定规模。进而,与农业耕地实际承载劳动力数量进行对比,检验分析农业耕地劳动力承载量适度性与转移潜力。结果表明:当前江西省农业收入水平较低,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机械利用效率不高,农业耕地实际承载的劳动力数量远高于耕地劳动力承载量保障规模和稳定规模,意味着耕地农业劳动力存在大量富余。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水平的提高,以及户籍制度完善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农业耕地劳动力具有较大的转移潜力。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文  
基于统计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等中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方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战略贡献和实践价值。中部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就必须积极采取各种促进措施,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产业非农化,扩大城乡就业空间;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劳动力市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勇胜  薛继亮  
运用时间序列经济计量方法对1979-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实际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在长期内稳定地存在着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实证结果肯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我国实际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并检验了国外劳动力转移理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伟  
农村劳动力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且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构建四地区六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根据2000和200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已由2000年的1.054%增加到2007年的5.565%,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增长的幅度最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正在由负向正转化;相对于区域内转移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使东中差距、东西差距、西中差距分别增加5.738%、6.668%、12.627%,比2000年各地区的差距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各地区非农产业部门附加值上升,农业部门附加值下降,其中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服务业部门的影响较大,对西部地区重工业部门的影响最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秀梅  田维明  
生产要素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流动是提高要素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利用建立生产函数的方法估计我国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的边际生产率,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由从事农业转向从事非农产业导致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从长期看,建立在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基础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