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84)
2023(9394)
2022(7973)
2021(7445)
2020(6217)
2019(14092)
2018(14127)
2017(26549)
2016(14898)
2015(16604)
2014(16574)
2013(15834)
2012(14709)
2011(13085)
2010(13008)
2009(11596)
2008(11286)
2007(10113)
2006(8783)
2005(7856)
作者
(44082)
(37332)
(36738)
(35385)
(23754)
(18228)
(16804)
(14472)
(14394)
(13455)
(13041)
(12779)
(12322)
(11946)
(11834)
(11492)
(11159)
(10965)
(10777)
(10699)
(9423)
(9365)
(9112)
(8724)
(8407)
(8341)
(8246)
(8198)
(7807)
(7767)
学科
(53795)
经济(53727)
管理(33014)
(31475)
(22634)
企业(22634)
地方(19419)
方法(19275)
(17663)
数学(16917)
数学方法(16668)
中国(16238)
(15254)
(13040)
农业(11961)
(11751)
业经(11105)
地方经济(9411)
(9107)
(8911)
金融(8902)
环境(8784)
(8705)
银行(8672)
理论(8396)
(8365)
(8031)
(7929)
贸易(7924)
(7622)
机构
学院(198842)
大学(196865)
研究(76987)
(71943)
经济(70017)
管理(68132)
理学(58295)
理学院(57311)
管理学(55907)
中国(55621)
管理学院(55526)
科学(52799)
(44335)
(43872)
(41248)
研究所(38160)
(36650)
中心(35551)
业大(35028)
农业(34687)
(33907)
(30189)
师范(29778)
(28813)
(27627)
北京(26615)
财经(26522)
(26186)
师范大学(24026)
技术(23911)
基金
项目(143337)
科学(111280)
基金(101557)
研究(100380)
(92440)
国家(91675)
科学基金(76115)
社会(61197)
(58913)
社会科(57800)
社会科学(57786)
基金项目(55066)
自然(51365)
自然科(50126)
自然科学(50107)
(49904)
自然科学基金(49173)
教育(45413)
资助(40575)
编号(40299)
重点(33750)
成果(32738)
(32539)
(30244)
课题(29974)
(29152)
计划(28937)
科研(27870)
创新(27403)
(26119)
期刊
(82567)
经济(82567)
研究(56534)
中国(43410)
学报(40213)
(39859)
科学(34851)
大学(28466)
学学(27014)
农业(26811)
(25846)
教育(23652)
管理(23010)
(17063)
金融(17063)
技术(15593)
(14543)
业经(14255)
资源(12645)
经济研究(12470)
财经(12292)
问题(11297)
(11257)
业大(10914)
(10542)
科技(10075)
图书(9984)
(9651)
林业(9169)
农业大学(8863)
共检索到2994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江国  张小林  冀亚哲  李红波  
为定量研究市域尺度上的聚落体系的分形特征,以ArcGIS9.3软件为平台,选取江苏镇江地区团聚状聚落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豪斯道夫维数分析了聚落体系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通过计算关联维数和集聚维数,从聚落要素的空间相关性和聚落随机集聚的向心性两方面,分析了聚落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对聚落体系的空间集聚性的多级分形特征作了重点探讨。结果表明:镇江地区团聚状聚落体系在规模分布和空间结构上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表现出自相似结构;镇江地区团聚状聚落体系的空间集聚性存在多级分形的特征,中心村的空间集聚能力强于城市和镇;地形和聚落体系的发育程度是影响聚落体系的空间集聚性主要原因。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单纬东  陈彦光  
以信阳地区为研究区,探讨其城乡聚落体系的空间分布规律,证明乡镇聚落体系与城市体系遵循相同的分形模式,并借助分维,分析了系统的结构问题,指出其未来优化的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冀亚哲  张小林  吴江国  李红波  
以镇江地区第二次土地调查(2009年)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运用GIS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按照中心属性值法和面积最大法从现状数据粗化为30m、100m、500m和1 000m栅格和矢量数据的聚落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机理。结果显示:最大面积值法生成数据各景观类型的面积相对误差较大,特别是其它土地,在空间粒度为1 000m时消失,中心属性值法在空间粒度转换中的面积相对误差较小,并且是随机的;在聚落景观变化方面,研究区斑块密度、聚集度指数和斑块结合度指数降低,分维数、最大斑块指数和平均邻近距离升高,说明聚落景观斑块破碎化降低、斑块面积扩大并趋于成片成团、空间分布更为离散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焱文   李小建   朱纪广   胡雪瑶  
文章聚焦于乡村工业化地区,利用多源空间数据,运用齐夫指数、半径分形维数等方法,对河南省长垣市、新乡县的聚落规模分布、空间结构及中心地系统动态演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长垣市、新乡县聚落体系位序—规模均服从幂次分布规律,但齐夫指数在工业化进程下呈现异质性演化特征,其中长垣市齐夫指数均小于0.8且增长缓慢,表现为大聚落发育不突出,中小聚落居多,新乡县齐夫指数趋近于1,呈现城市规模齐夫指数发育趋势;(2)比较两案例聚落体系齐夫指数变化速率发现,工业化中期阶段是演变速度发生转变时期;(3)聚落体系在空间结构上呈现显著分形特征,但在聚落体系分形特征演化上,长垣市与新乡县表现出由趋同性向趋异性变化;(4)两区域聚落中心地系统动态演进均表现出空间邻近效应并呈多等级中心地结构演进特征;(5)通过案例比较,聚落体系中心地数量关系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逐渐呈现为高级少低级多的“金字塔”结构,部分高等级中心城镇数量逐渐趋近中心地理论市场原则。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智  张小林  李红波  
从城乡聚落规模的大小、结构、分布三个基本属性出发,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张家港市为案例地,以土地利用数据和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揭示了1995-2015年间县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的演化特征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县域城乡聚落数量显著减少、用地规模显著增加。(2)城—镇—村规模结构从"凸字型"经"金字塔型"向"橄榄型"方向演化;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等级的城乡聚落的成长速率不同;城乡聚落的齐夫指数偏大但增长放缓,规模结构总体上符合位序—规模法则。(3)城乡聚落规模分布的不均衡程度不断增强,但极化发展速率逐渐减小;空间集群分布特征显著,聚类中心分布趋于均衡化;城乡聚落用地的时空变化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以城镇用地变化为主。(4)驱动机理是由地理环境、区域经济、交通网络、制度与管理四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构成的"四轮"驱动过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荣天  张小林  李传武  
以镇江市丘陵区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镇江市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镇江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呈现出十分显著的东西分异特征,整体上镇江市东部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小、空间分布密集、聚落形态较为规则;而中西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空间分布稀疏,且聚落形态较破碎;镇江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受地形、经济、交通、水系、耕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聚落分布具有低海拔区位取向;经济发达区的乡村聚落景观斑块面积小,但斑块密度大,而经济欠发达区的乡村聚落景观斑块面积大,但斑块密度小;乡村聚落距离道路500m及水系1 000m的区域内空间分布最为密集;同时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江国  张小林  冀亚哲  
聚落规模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历来是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分形理论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聚落的定量研究,而相对于城镇体系分形研究,乡村聚落体系的分形研究是一块"短板"。为定量对比分析苏南地区与皖北地区的聚落体系的分形特征,以ArcGIS9.3软件为平台,在县域尺度上选取镇江丹阳市和宿州埇桥区平原地区团聚状聚落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豪斯道夫维数对比分析了聚落体系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差异,通过计算关联维数和集聚维数,从聚落要素的空间相关性和聚落随机集聚的向心性两方面,分析了聚落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差异,对聚落体系的空间集聚性的多级分形特征差异作了重点探讨。结果表明:丹阳市和埇桥区规模分布分形的判定系数R2分别...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段七零  
运用分形模型,分析了江苏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首位度指数表明,江苏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已开始从首位型向序列型转变。Hausdorff分形维数表明,规模结构仍相对松散,首位城市仍具一定垄断性但已不是绝对垄断地位。空间关联维数表明,江苏城市体系具有明显的交通轴线分布特征。牛鸦维数比显示,江苏城市体系的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各城市间联系较为紧密。集聚维数显示,江苏全省、南部区域、北部区域城市体系空间分布都呈集聚态;但南部区域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均匀分布格局,而北部区域的空间分布集聚程度却较高。在上述基础上,对江苏城市体系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文兰  周万村  李爱农  张宝雷  
将四川省茂县作为典型研究区,以其ETM影像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经图像识别与实地验证获得乡村聚落的空间信息,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58.6%的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相对集中,其余的则弥散分布;大部分聚落(约78.2%)分布在海拔1500~2700 m的中高山处,海拔1200~2200 m干旱河谷区聚集的聚落约55.2%,80%以上聚落的坡度大于15°;大多数聚落的水源和交通状况良好,水系和道路缓冲区较小半径内的聚落多沿道路聚集,而较远的则多沿水系聚集。分析还发现,少数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不宜于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旭旦,金其铭  
农村聚落是国土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列为规划和整治的重要方面之一。根据最近人口普查公布的江苏省人口统计数字,全省人口已达60,520,000人,平均人口密度每方公里达600人;其中农村人口占74.3%,为44,890,000人,平均密度每方公里约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丹奎  孙伟  陈雯  张亦弛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村镇聚落的空间格局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重塑过程,探寻其演变规律、研判其背后动力机制对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意义重大。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村镇点位数据,运用最近邻比率、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等GIS和统计分析方法,以江苏省为例,从省域和县域尺度探讨快速城市化地区村镇聚落格局及演变机理。结果表明:(1)省域尺度上,江苏省村镇聚落整体呈集聚分布,但集聚态势略有减弱;核密度的区域差异显著,整体东部小于西部,苏北连续性较强而苏南较为破碎;密度核心普遍收缩,苏南地区收缩最为显著。(2)县域尺度上,村镇聚落集聚格局依旧,与省域尺度一样,其集聚程度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冷热点分布较为分散,"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冷点区"均位于苏南地区;时间维度上,"热点区"有扩大趋势,"冷点区"则呈收缩之势;苏南和苏北地区的村镇聚落格局在该尺度上变化均较为明显。(3)演变机理上,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于村镇聚落空间演化过程,在本文研究时段内,交通、城市化和政策3个因子对江苏省村镇聚落的格局改变具有显著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志宇  张扬  
以湖南省为例,运用中心地理论与聚集分形模型分析了"3+5"战略规划下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等级体系。结果表明:"3+5"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兼有市场原则(K=3)与交通原则(K=4)的双重性质,且服从K=133的勒施市场等级指数,属第46级市场区;同时,"3+5"城市群以一级中心地为中心,其二级中心地空间分布紧凑合理,三级中心地较为松散,四级中心地呈现内松外紧的双分形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卫国  陈雯  
空间集聚是产业集群固有特征,也是产业集群识别和分析的核心。采用Ellison和Glaeser1997设计的产业集聚指数和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重点对江苏省5个典型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典型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均存在明显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间共同集聚。通过比较县域和市域两个尺度下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间共同集聚特征,发现,各集群空间集聚范围有一定差异,钢铁、机械装备制造集群、石油、化学加工集群和汽车制造集群的空间集聚范围明显超越县域在市域,电子、通讯制造集群集聚范围在县域和市域尺度同时存在,而棉毛纺织服装制造集群集聚范围主要在县域。还发现,各集群的集聚程度也存在差异,电子、通讯制造集群无论是产业内还是产业间集聚程度最高,达高集聚水平,表明电子、通讯制造集群内外部性很高,集群内企业具有很强的相互吸引作用。汽车制造集群集聚程度较低,其他集群集聚程度为中等水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晟强  郑子成  李廷轩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及其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25~0.05 mm粒级为主,占微团聚体总量的41.95%~55.44%,0.05~0.01 mm粒级次之,占23.54%~25.66%,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晓朦  姚云  何丙辉  秦伟  
为研究径流小区紫色土在不同坡长下人为扰动地表后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20、40和60m坡长下扰动地表与自然坡长下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成中的优势粒级是0.2500.050 mm,含量在33.21%22.55%。土壤微团聚体中的优势粒级是0.2500.050mm,次级优势粒级是0.0500.010mm。扰动地表下的土壤分形维数小于自然坡长下的分形维数,坡长越长分形维数越高。坡长越长土壤养分含量越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