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85)
- 2023(12237)
- 2022(10998)
- 2021(10507)
- 2020(8823)
- 2019(20904)
- 2018(20863)
- 2017(40333)
- 2016(22243)
- 2015(25123)
- 2014(25419)
- 2013(24960)
- 2012(22687)
- 2011(20432)
- 2010(20562)
- 2009(18845)
- 2008(18098)
- 2007(15673)
- 2006(13693)
- 2005(11964)
- 学科
- 济(89292)
- 经济(89171)
- 管理(61558)
- 业(58107)
- 企(48232)
- 企业(48232)
- 方法(43088)
- 数学(37956)
- 数学方法(37272)
- 农(23839)
- 地方(21827)
- 中国(21510)
- 学(20568)
- 财(20012)
- 业经(18867)
- 农业(15958)
- 制(15797)
- 理论(15440)
- 贸(14541)
- 贸易(14531)
- 易(14036)
- 和(14031)
- 环境(13821)
- 技术(13371)
- 务(12177)
- 财务(12100)
- 划(12088)
- 财务管理(12077)
- 银(11644)
- 银行(11607)
- 机构
- 学院(310604)
- 大学(310545)
- 管理(124768)
- 济(117065)
- 经济(114414)
- 理学(108836)
- 理学院(107571)
- 管理学(105257)
- 管理学院(104711)
- 研究(102474)
- 中国(74274)
- 科学(67182)
- 京(66850)
- 财(52485)
- 所(52125)
- 农(50782)
- 江(48872)
- 业大(48793)
- 研究所(47971)
- 中心(46466)
- 财经(42178)
- 范(42133)
- 师范(41712)
- 北京(41541)
- 农业(39659)
- 经(38140)
- 院(37544)
- 州(37204)
- 经济学(33980)
- 师范大学(33650)
- 基金
- 项目(219595)
- 科学(171769)
- 研究(158449)
- 基金(157607)
- 家(138151)
- 国家(137032)
- 科学基金(117362)
- 社会(96863)
- 社会科(91570)
- 社会科学(91542)
- 省(87607)
- 基金项目(84245)
- 自然(78928)
- 自然科(77036)
- 自然科学(77019)
- 自然科学基金(75565)
- 划(73395)
- 教育(73261)
- 资助(65969)
- 编号(65445)
- 成果(52386)
- 重点(49543)
- 部(47575)
- 发(46487)
- 课题(45336)
- 创(45261)
- 创新(42134)
- 科研(42050)
- 教育部(40342)
- 大学(40332)
- 期刊
- 济(126618)
- 经济(126618)
- 研究(87109)
- 中国(57750)
- 学报(50899)
- 科学(47111)
- 农(45358)
- 管理(44862)
- 财(38245)
- 大学(37906)
- 教育(36415)
- 学学(35699)
- 农业(31520)
- 技术(28138)
- 融(23208)
- 金融(23208)
- 业经(21376)
- 财经(19655)
- 经济研究(19271)
- 经(16552)
- 图书(16525)
- 业(16442)
- 问题(16322)
- 资源(16072)
- 科技(15734)
- 技术经济(14953)
- 理论(14736)
- 版(14247)
- 统计(14130)
- 现代(13782)
共检索到4426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周林 傅先义 张正跃 马以秀 朱国生
采用6种不同密度配置方式营造池杉林,经过14a的跟踪调查,并对各种密度配置方式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生长量、经济材积、经济出材率、木材总产值、成本、间作物纯收入、总利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种不同密度的林分以密度1666株·hm-2(株行距15m×40m)的林地综合经济效益最高,平均每公顷每年可获(木材+间作)纯收入2024元,比密度1666株·hm-2(株行距20m×30m)的林地综合经济效益提高59%,比其他密度林地的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32%~531%。表6参7
关键词:
池杉 造林密度 模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项瑛 张余庆 程婷
本文以江苏里下河平原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该流域DEM与实测水系,运用凹陷化算法提取河网,并通过人工修正以实现河网的合理概化,使提取的河网水系等要素基本符合里下河区域实际水文状况。然后构建里下河平原区SWAT水文模型,以2006-2011年水文站汛期流量数据为基础,对该区域水文进行模拟,并对模型的适用性做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该区域径流模拟前三位敏感参数分别为径流曲线数(CN2)、土壤蒸发补偿系数(ESCO)和基流α系数(ALPHA_BF);经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检验,得出汛期内月模拟流量与实测流量的相关系数R2、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均在0.80以上,相对误差|Re|均小于...
关键词:
里下河平原 SWAT模型 水文模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冬梅 王磊 万欣 徐庆 高德强 左海军
[目的]了解水资源丰富的里下河平原典型淡水湿地植被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淡水湿地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苏省里下河平原两种典型淡水湿地植被(池杉针叶林和杨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布设2个地下水水位观测井,并对井中地下水水位动态进行长期观测,分析其月际和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同时采集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1个水文年的降水量和气温数据,分析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种典型淡水湿地植被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存在显著的差异,池杉林几乎全年淹水,其月均地下水水位大于杨树林,而杨树林月际间地下水水位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表现出季节差异;从季节动态看,池杉林和杨树林夏季的地下水平均水位相对于其他季节均明显要低。两种淡水湿地森林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受降水量影响程度不同,杨树林地下水水位月动态表现出滞后于降水量变化约1个月,而这种滞后性未体现在池杉林中。杨树林和池杉林地下水的月均水位与月均气温间均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不同淡水湿地森林的地下水水位动态具有不同特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也有差异。在水资源丰富的里下河平原,降水量大小并不是影响该区淡水湿地植被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关键因子,而气温则是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湿地植被 地下水水位 降水 里下河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玉卿 张华兵 孙小祥 李玉凤
【目的】探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冷热点,为区域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苏里下河平原1980、1990、2000、2010与2018年共5期景观类型数据为基础,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转移矩阵、景观综合动态度等方法,分析里下河平原近40 a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热点分析探究景观变化的冷热点区域。【结果】研究区耕地、湖荡湿地和建设用地为优势景观类型,耕地是面积占比最多的景观,但整体上持续减少了1 000.67 km~2,湖荡湿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建设面积扩张面积达679.83 km2,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面积有所增加。近40 a来,研究区各景观类型之间发生了复杂的相互转化,最显著的是耕地与湖荡湿地、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研究期间格网景观综合动态度变化幅度为0~5.43%。里下河平原景观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聚集性,以“东南—西北”方向为主轴发生倾斜,兴化市、高邮市、盐都区及江都区是景观变化的热点区域。【结论】里下河平原景观格局变化显著,景观多样性增加、破碎化加剧,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增强。自然湿地恢复政策的实施对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产生了积极影响。图4表4参32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陆建飞 庄恒扬 孙景亮
粮食增产是我国农业政策的一个基本主题,而从目前来看单产提高是实现粮食增产的唯一有效途径。吨粮田的建设对我国农业生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们看到粮食生产的巨大潜力。在吨粮田生产水平上,继续提高单产,建设超高产吨粮田(年亩产粮食在1200公斤以上),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柯长青
本文对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湿地资源做了初步评价 ,并对湿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其成因和危害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叶正伟 许有鹏 潘光波
采用降水集中度、等级分析及小波相干等方法,探讨了江淮下游里下河腹部地区1957—2006年间降水、水位的等级特征及两者关系。结果表明:①年降水量的集中期与集中度皆为减小趋势,两者在1980年前后由同相位转为反相位相关。②汛期高等级降水的日数和贡献率皆以1980年代最高。不同等级的降水日数皆为减少趋势,但高等级降水的贡献率在大洪涝年中异常偏高,表明降水强度加强。③低、高等级水位日数皆为减少趋势,但低、高等级水位的贡献率分别呈增加、减少趋势,而中等级水位的日数与贡献率都显著增加。较之降水日数,降水贡献率对水位等级变化更具决定性影响。④高等级降水与水位在日数上呈显著的同相位正相关,但低等级相反,而中...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品福 陈汉民 顾小平
杉木林生长和合理密度管理模型研究赵品福,陈汉民,顾小平关键词杉木林,相对地位级,合理密度,数学模型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林分的密度管理研究是用以指导杉木造林和中幼林抚育间伐的基础,在林业生产上有着十分...
关键词:
杉木林,相对地位级,合理密度,数学模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随随 张华兵 王清
[目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生态敏感性较强的地区而言尤其如此。[方法]文章选取生态易损且位于传统农区的里下河水网地区为例,借助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和农户生计相关统计数据,并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农户生计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户生计的时空特征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结果](1)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升后降”的演化特征,空间上表现出“中间高南北低,市辖区低值集中”的分异格局。(2)农户生计水平不断提高且随着时间推移农户生计指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的趋势逐渐凸显,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里下河地区农户生活质量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3)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耦合度呈“先升后降”的波动变化趋势,极度耦合县域占比最高;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状态持续优化,勉强协调类向协调发展类转变以及濒临衰退类向勉强协调类转变是耦合协调度最主要的演化方向。耦合协调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并表现出随时间推移向南北两侧辐射扩散的趋势。[结论]里下河地区农户生计水平持续提升的同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波动下降,二者的协同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但空间差异显著。依据耦合协调状态分类施策,是实现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尊固,熊先根
(一) 保证城乡居民对食物消费的需求是全部经济和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保证。直至今日,全世界人们所消费的食物绝大多数还由农村生产和供应。当今世界,除了极少数极端例外,各国食物供应绝不是追求一切都做到自给自足的封闭式自我循环。首先,由于人们对食物需求的不断多样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做不到一切食物的自给自足,即使农产品非常丰富的美国也得从热带地区进口本国不能生产的咖啡、可可和热带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凤璐 朱筛成 李嘉尧 成永旭
为了探索盐碱地稻蟹种养中河蟹适宜的放养密度,在黄河口盐碱地进行为期180天的稻蟹共作试验(雌蟹:雄蟹=1:1),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1.5 inds/m~(2)、0.75 inds/m~(2)和0.38 inds/m~(2),分别记为D150,D075,D038组)对河蟹生长和养殖性能、可食组织系数、生化组成、生理代谢、饵料贡献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养殖密度的降低,河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显著升高,而产量和饵料系数显著降低。(2)各密度组的河蟹可食组织系数和总可食率无显著差异。(3)随着养殖密度降低,雌、雄蟹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而雌蟹的肝胰腺总脂肪含量显著增加。(4)就生理指标而言,雌蟹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活力随养殖密度降低而显著升高,而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类似地,雄蟹肝胰腺中ALP活力在D038组最高,而肝胰腺中MDA含量和血清中T-AOC显著降低,在D038组最低。(5)不同放养密度下河蟹的第一食物来源均为饲料(39.39% ~ 52.33%),且随养殖密度的降低,食源中饲料占比呈上升趋势,而食源中本底蟹占比呈下降趋势。(6)各组的部分总收入和部分总利润无显著差异,D038组的投资回报率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综上所述,虽高密度组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收入,但低放养密度组的河蟹取得最佳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且利润和投资回报率最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黄河口盐碱地的稻蟹模式中河蟹适宜的放养密度为0.38 inds/m~(2)。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洪伟 吴承祯
应用闽北地区杉木人工林样地资料,探讨了密度效应新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生产弹性分析和边际产量分析,测定了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的生产弹性值和边际产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德应 刘景芳 童书振
DENTROL模型是根据全国杉木造林密度试验和杉木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的结果,参照新编的全国杉木人工林经营数表,分别杉木分布带、区和地位指数级,编制成的优化密度控制计算机模型。它主要以内部收益率为目标函数,辅以其它指标,实行全局优化判别。优化密度控制包括初植密度、间伐开始期、间伐强度、间伐次数、保留密度、主伐年龄和培育目标的确定,使最终的内部收益率为最大或接近最大。以12块抚育间伐试验标准地的数据,对模型的材积生长预测的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材积预测标准差为±8.9%,系统误差为1.8%,符合生产实际的要求。根据计算,采用优化密度控制比非优化的对照区,按全国平均,每公顷净现值可提高321....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林分密度 优化 模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姜丽 张雄清 段爱国 张建国
[目的]分析不同林分密度指标在直径生长模型中的应用,对林分密度的精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福建邵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密度长期试验林28 a连续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可变生长率法,对7种不同的林分密度指标在单木直径年生长模型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共构建了8种杉木单木直径年生长模型。[结果]8种模型的拟合精度比较高,R~2均在0.96以上。相比较含有密度指标的杉木单木直径模型精度高于不含密度指标模型。在所有含有密度指标的模型中,决定系数最高的是以林分密度指数(SDI)为密度指标的模型,其次为以林分断面积BA和Nilson密度指数为密度指标的模型。[结论]基于SDI林分密度指数构建的杉木单木直径模型最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方斌 吴金凤 孟颖
为进一步缩小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形成的苏南、苏中、苏北三个阶梯性经济发展群的差距,加速苏北地区经济的良性增长,分区域对江苏省的经济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1999-2007年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数据,采用GIS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变异进行空间分析,并利用库兹涅茨曲线作比对。结果表明:(1)不同区域的土地经济密度的差异大小基本上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2)不同区域土地经济密度的差异性与区域经济结构的稳定性之间具较大的一致性;(3)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对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力大;而相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助推力更依赖于城市化的强势;(4)发达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