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04)
- 2023(6733)
- 2022(6153)
- 2021(5684)
- 2020(5192)
- 2019(12356)
- 2018(12288)
- 2017(23608)
- 2016(13720)
- 2015(15762)
- 2014(16123)
- 2013(16344)
- 2012(15713)
- 2011(14305)
- 2010(14662)
- 2009(13797)
- 2008(14156)
- 2007(12980)
- 2006(11191)
- 2005(9997)
- 学科
- 济(59825)
- 经济(59767)
- 管理(35496)
- 业(35456)
- 方法(29757)
- 企(27473)
- 企业(27473)
- 数学(26396)
- 数学方法(26146)
- 农(17068)
- 学(14768)
- 财(14161)
- 地方(14143)
- 中国(13819)
- 贸(11810)
- 贸易(11809)
- 易(11364)
- 农业(11299)
- 业经(10989)
- 制(10166)
- 和(9235)
- 环境(8497)
- 务(8490)
- 财务(8475)
- 理论(8455)
- 财务管理(8448)
- 融(8315)
- 金融(8311)
- 银(8286)
- 银行(8242)
- 机构
- 大学(209834)
- 学院(207858)
- 济(80943)
- 经济(79165)
- 研究(75535)
- 管理(75097)
- 理学(64862)
- 理学院(63952)
- 管理学(62546)
- 管理学院(62178)
- 中国(54139)
- 科学(51073)
- 农(47383)
- 京(45911)
- 所(42180)
- 研究所(38941)
- 农业(38330)
- 江(38131)
- 业大(37414)
- 财(36437)
- 中心(34284)
- 财经(29330)
- 范(28968)
- 师范(28614)
- 北京(27646)
- 经(26397)
- 州(26101)
- 省(25828)
- 院(25796)
- 经济学(24700)
- 基金
- 项目(138438)
- 科学(106218)
- 基金(98369)
- 研究(95208)
- 家(88618)
- 国家(87888)
- 科学基金(71957)
- 社会(57850)
- 省(56151)
- 社会科(54584)
- 社会科学(54558)
- 基金项目(52789)
- 自然(48896)
- 划(47775)
- 自然科(47705)
- 自然科学(47682)
- 自然科学基金(46844)
- 教育(44454)
- 资助(41161)
- 编号(38441)
- 重点(32490)
- 成果(32228)
- 部(30946)
- 发(30556)
- 计划(28226)
- 创(28034)
- 课题(27715)
- 科研(27319)
- 创新(26342)
- 科技(25246)
共检索到3037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刚 高清松 王健 罗伯祥 程保山 徐卫军 储成才 袁彩勇
基于2013—2015年江苏粳稻参试品种(系)试验数据,分析了参试粳稻的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子、品质性状等类型间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粳稻整体产量水平与株高、全生育期、结实率之间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等产量因子与主要品质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提高整体产量水平对于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及食味品质的影响较小;碾磨品质与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各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但蒸煮食味品质指标与外观品质指标间矛盾较为突出,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垩白度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0.4
关键词:
粳稻 品质 产量 相关分析 江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春杰 徐海 郭艳华 徐正进 方萍
为了探讨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表现规律,为综合亚种优点充分利用亚种间优势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典型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变异及其相互关系,并依穗型指数分类比较穗部性状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穗部性状在F1代多表现超亲优势,F6代呈现连续变异,出现很多超亲值和中间性状。穗粒重由3个主成分决定,粒数因子、穗型因子和粒重因子分别贡献了45.49%,17.6%和12.22%,穗长有使粒数增多、粒重增加的趋势。RIL群体内绝大多数株系穗型属于中、下部优势型,结实率等穗部性状在不同穗型的分布既有交叉又有重合。因此籼粳稻杂交可以创造大量变异,其后代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可以实现穗部性状的重新组合,群体内多数株系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昌华 张燕之 王辉 郑文静 赵家铭 马作斌
为明确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关系,将高产育种与优质育种有机结合,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以10个不育系与20个恢复系配组的106个杂交粳稻为材料,研究了产量与稻米品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与部分米质性状之间关系密切;穗长、穗粒数在产量性状体系中起重要作用;食味值、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脂肪酸含量、粒宽、长/宽、糙米率等在米质性状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穗长、结实率对米质性状影响较大;同时精米率、长/宽等品质性状较易受产量性状影响。
关键词:
杂交粳稻 产量 稻米品质 典型相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进 姚晓云 范淑秀 黎毛毛 郭乃辉 王鑫瑞 王嘉宇 陈温福
叶绿素是光合作用主要色素,叶绿素含量的高低和动态变化直接影响水稻穗部籽粒产量的形成。以典型直立穗粳稻品系沈农0530-9和大穗型高产籼稻北陆129杂交衍生的F2和F2∶3群体为试材,对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与穗部性状进行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分析。与直立穗粳稻沈农0530-9相比,高产籼稻北陆129不同生育时期均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且生育中后期叶绿素降解较为缓慢;不同生育时期亲本和遗传群体的叶绿素含量存在明显动态变化特征,叶绿素含量与穗部性状存在明显相关性,其中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绿素含量与穗部性状关系最密切。共检测到26和25个控制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和穗部性状相关的QTL,分布在1~11号染色体上;叶绿素含量与穗部性状相关QTL位点具有明显的遗传重叠和相对独立遗传特性,分布于第1、2、3、6和7号染色体上的QTL簇在控制叶绿素含量和穗部性状方面具有明显的遗传重叠效应,5个染色体区域包含22个相关的位点,占QTL总数44.0%,其他QTL位点遗传相对独立,其中位于第3染色体R3M10~RM6676区域和第6染色体RM587~RM19660区域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效性,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绿素含量和穗粒性状的遗传重叠效应较为明显;第2染色体RM1347~RM6247区域的qCJ2a、qCH2a、qCM2、qCD2、qTGW2、qGN2、qPW2和qSSR2是一个新的影响叶绿素含量和穗粒性状的多效性主效QTL,暂将其命名为qCHY2,该区域来自沈农0530-9的增效等位基因对生育中后期叶绿素含量具有明显的降低效应,具有明显降低穗粒数和籽粒充实性状的效应。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了叶绿素含量和穗部性状间存在相互独立与相互依赖两种遗传关系,也为相关主效QTL簇的精细定位和功能解析奠定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凡 王法明 郑小波 史阿宝 陈毓苓 陈志谊
用7 个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对1980~1996 年采集的江苏省稻瘟病标样的1 032个单孢菌株进行小种鉴定, 分析了江苏省稻瘟病菌小种演变的原因及与水稻品种的关系。结果表明, 江苏省曾先后出现过8 群22 个小种, 除1990年ZA小种群、1991 年ZD、ZE小种群上升为优势种群外, ZG1 小种一直是江苏省的优势小种, 出现频率达66.20% , 为江苏省稳定小种。江苏省各稻区小种组成有一定差异。水稻栽培品种是决定小种种群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 江苏省大部分品种与ZG1小种有亲和性, 只有少数品种能被ZA、ZB、ZC、ZD和ZE群小种侵染, 可能是ZG1 小种在江苏省稻区成为优势小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稻瘟病菌 小种演变 水稻品种 相互关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宝艳 蒋文春 王术 赵新华 王伯伦
采用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辽宁省近年来32个水稻品种穴品系熏以后简称品种雪品质性状和穗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弯穗型品种品质指标优于半直立穗型品种,半直立穗型品种品质指标优于直立穗型品种。依品质性状参试材料可聚类为6类,第1类辽盐40组品质特点是垩白率、垩白度较高;第2类是辽粳294组,品质指标普遍很好;第3类辽粳5号组,垩白率、垩白度偏高;第4类沈农654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垩白率、垩白度较高,胶稠度较小。黎明、辽粳326各成一类,垩白率、垩白度很高。直立穗型品种成粒率、谷粒长对品质影响很大;半直立穗型品种一次枝梗、成粒率、谷粒长宽比对品质影响很大;弯穗型品种穗长、二次枝梗/一次枝梗...
关键词:
水稻 穗部性状 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昌华 张燕之 郑文静 赵家铭 周琉珩 徐正进
用7个三系不育系和10个优良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对其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产量受亲本一般配合力影响,主要由其特殊配合力决定,在各亲本产量性状上,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杂交稻组合选育上,在考虑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其特殊配合力。穗粒数和千粒重,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恢复系大于不育系,产量和结实率、有效穗数、株高、穗长、穗粒密度等性状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不育系大于恢复系,表明杂种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多数受母本的影响要大于父本,在杂交组合选配,全面考虑亲本性状同时,要重点考虑母本对杂交种的影响。
关键词:
粳型杂交水稻 产量性状 配合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洪文 殷延勃 王昕 王坚 强爱玲 刘炜 史延丽
为了给杂交粳稻稻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利用489A、216A、552A、中作59A、16A、秋光A 6个不育系和94FR30、2002FR11、2002FR24、1229、FR7969、8FR2 6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分析方法对杂交粳稻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长宽比、精米长厚比主要受种子直接显性效应的控制,整精米率、透明度和垩白率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控制,垩白面积的遗传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糙米率、垩白率的细胞质效应也达极显著水平,环境因素、抽样误差等剩余效应对精米率、垩白率、透明度的影响达显著...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品质性状 遗传效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国珍 蒋聪 邹茜 朱振华 苏振喜 袁平荣 戴陆园
利用AMMI模型对种植在4个试点的11个粳稻品种的稻米品质进行稳定性分析,以品质性状的表型值及其相应的稳定性参数(Di)为指标,对供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和环境间的差异以及品种×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品质性状的稳定性随品种和环境不同而变化较大,品质性状的稳定性顺序为粒宽>粒长>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其稳定性参数分别为0.13,0.14,0.31,0.37,0.43,0.48,0.79,0.84和2.33。综合考虑稻米的品质性状及其稳定性,云粳4号、云粳优10号、云粳12号和云粳15号稻米品质好且稳定性较高,可...
关键词:
粳稻 品质性状 AMMI模型 稳定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庆勇 张亚东 朱镇 赵凌 陈涛 周丽慧 姚姝 王才林
以9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及按NCⅡ设计配制的45个组合为材料,研究杂交粳稻上部3片功能叶性状的遗传特征以及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杂交粳稻12个功能叶性状均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影响,但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其中倒二叶角和倒三叶角受环境等影响较大。各功能叶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均较大,在早世代选择效果较明显。相关分析表明,叶长、叶宽、叶角的遗传可能是相互独立的,彼此之间的相关性不大。3片功能叶叶长、叶面积及剑叶角与穗长、单株穗数、总粒数、单株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宽与总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叶长、叶角呈负相关,与叶宽呈正相关;结实率与功能叶的相...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培峰 顾俊荣 乔中英 赵步洪 季红娟 董明辉
【目的】本文对江苏省主要粳稻品种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水稻优质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18份江苏省主要推广应用的粳稻品种为试材,分析江苏省主要粳稻品种品质性状差异及其相关关系。【结果】碾米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品质在品种间的差异较小,但外观品质和RVA谱特征值的差异较大;中熟中粳稻、迟熟中粳稻、早熟晚粳稻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较好,而中熟晚粳稻直链淀粉含量和消减值较低,胶稠度较高,食味品质较好。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多个品质性状密切相关,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的品种,蛋白质含量最低,胶稠度越小,消减值越大,外观品质和碾米品质与其他的品质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对各品种水稻的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了3个代表食味品质、碾米和外观品质的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2.9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稻米品种分为4类,其中第Ⅰ类和第Ⅳ类品种外观品质较好,第Ⅱ类品种育成时间较早,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差,第Ⅲ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胶稠度较高。【结论】江苏主要粳稻品种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好,但蒸煮食味品质一般,优质食味品种较少,在今后的优质稻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对食味的改良。
关键词:
粳稻 品质性状 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亚楠 陶怡 叶淑珍 徐春梅 陈松 褚光 王丹英 欧阳由男
【目的】分析引自寒地不同积温带粳稻品种作双季早稻时产量及构成以及品质差异,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种植的双季早粳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于2018、2021、2022年在浙江台州(121°13′E,28°78′N)和杭州(119°94′E,30°08′N)进行大田试验,分别以6、13和41个寒地粳稻品种为材料,主要来自黑龙江省第一至四积温带,以当地主栽的早籼稻品种中早39作为对照。分析寒地粳稻在南方稻区作双季早稻时产量和品质表现,并在2022年进行早粳稻品种的大田生产验证。【结果】通过提前早粳稻播期,3年的水稻收获期比当地双季早籼稻提前约0—15 d。2018年种植早粳稻品种的产量均值为6 637.77 kg·hm~(-2),其中空育131产量最高,为7 724.70 kg·hm~(-2),且在2022年的大田生产验证中产量达7 194.77 kg·hm~(-2);所有品种在南方作为双季早粳稻种植的垩白度、透明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符合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但整精米率较低。2022年早粳稻的平均产量为6 630.45 kg·hm~(-2),排名前三的依次为:龙垦257(8 324.99kg·hm~(-2))>龙垦263(8 170.94 kg·hm~(-2))>莲稻1号(8 108.34 kg·hm~(-2))。与中早39相比,早粳稻有效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低,导致其产量为中早39的54.75%—93.28%。第三积温带品种因高结实率从而产量表现优于其他积温带。寒地粳稻品种间产量及构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单位面积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引自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的粳稻品种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早稻时的生育期、产量和品质表现均验证了南方稻区种植双季早粳稻的可行性,空育131、龙垦257、龙垦263和莲稻1号可作为早粳稻进行下一步大面积示范种植。
关键词:
双季早粳稻 积温带 有效穗数 品质 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天华 王昌华 徐正进 张燕之 王嘉宇 唐亮
以4个粳型不育系和4个优良恢复系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置16个杂交组合,对其主要产量及其相关性状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穴穗数、穗粒数、着粒密度、单株粒重、二次枝梗数等性状一般配合力(GCA)基因型方差不育系大于恢复系,表明杂种产量性状多数受母本的影响较大。结实率、穴穗数、穗粒数、着粒密度、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等性状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影响,而千粒重、一次枝梗千粒重等性状受特殊配合力(SCA)影响较大。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是相互独立的。不育系60A、73A、105A,恢复系C198、C52综合性状较好,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杂交粳稻 产量性状 配合力 遗传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红 洪德林
利用 6个新选粳稻BT型不育系和 5个粳稻恢复系通过NCⅡ设计 (北卡罗林那设计Ⅱ )共配制 30个组合 ,对亲本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 10个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在农艺性状上 ,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30 0 4A、泗稻 10号A和 4 10 8A ,恢复系是 9311和C4 18;品质性状上 ,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 4 0 0 2A、泗稻 10号A、4 0 16A和武育粳 3号A ,恢复系是湘晴、C4 18和HP12 2 ;综合农艺和品质性状 ,30 0 4A、泗稻 10号A和 4 0 0 2A是较优的不育系亲本 ,湘晴、C4 18、HP12 2是较优的恢复系亲...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隋明 史国宏 阙补超 黄雅琼 李刚 全美兰 唐亮
为了实现沈农系列超级稻品种高产和优质的结合,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培育的130份粳稻新品系为试材,对粳稻粒型和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粒型与加工、外观、营养和食味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粳稻新品系是研究粒型和品质性状的良好材料;相关分析表明,粒宽与各品质性状相关密切,而粒长与各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适当加大粒宽有利于提高加工品质和改良营养食味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随粒宽增加变多的趋势,影响外观品质,但供试材料中存在部分品系长宽比较小同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少。可见提高粒宽是提高沈农系列高产新品系粳稻品质的重要方式之一。
关键词:
粳稻 品质性状 粒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