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56)
- 2023(13606)
- 2022(11266)
- 2021(10245)
- 2020(8179)
- 2019(18437)
- 2018(17673)
- 2017(33376)
- 2016(18299)
- 2015(20640)
- 2014(20815)
- 2013(20140)
- 2012(18986)
- 2011(16997)
- 2010(17659)
- 2009(16516)
- 2008(15416)
- 2007(13887)
- 2006(12592)
- 2005(11880)
- 学科
- 济(74817)
- 经济(74714)
- 管理(52677)
- 业(50849)
- 企(39666)
- 企业(39666)
- 中国(30586)
- 融(27627)
- 金融(27624)
- 地方(26902)
- 银(26032)
- 银行(26015)
- 行(25272)
- 农(24850)
- 制(21931)
- 财(21488)
- 方法(20688)
- 业经(20409)
- 数学(17585)
- 数学方法(17352)
- 农业(17189)
- 体(14453)
- 环境(13415)
- 地方经济(13211)
- 技术(12907)
- 务(12881)
- 财务(12825)
- 财务管理(12795)
- 发(12777)
- 学(12777)
- 机构
- 学院(255828)
- 大学(243119)
- 济(104249)
- 经济(101780)
- 研究(90472)
- 管理(89316)
- 中国(74611)
- 理学(74141)
- 理学院(73248)
- 管理学(72120)
- 管理学院(71652)
- 财(53283)
- 科学(52724)
- 京(52261)
- 江(46051)
- 所(45732)
- 中心(42913)
- 农(42451)
- 研究所(40632)
- 财经(39800)
- 经(35741)
- 州(35194)
- 范(34502)
- 业大(34389)
- 师范(34143)
- 院(32944)
- 北京(32748)
- 技术(32370)
- 农业(32346)
- 省(32105)
- 基金
- 项目(161405)
- 科学(127111)
- 研究(126164)
- 基金(111841)
- 家(95310)
- 国家(94352)
- 科学基金(81027)
- 社会(78945)
- 社会科(74776)
- 社会科学(74758)
- 省(70535)
- 教育(58900)
- 基金项目(58638)
- 划(55264)
- 编号(54085)
- 自然(48565)
- 自然科(47301)
- 自然科学(47291)
- 自然科学基金(46383)
- 资助(44960)
- 成果(43971)
- 发(41309)
- 课题(40394)
- 重点(37512)
- 制(35254)
- 部(34787)
- 创(34686)
- 发展(33712)
- 年(33560)
- 性(33207)
共检索到4188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丙洋
江苏省高职教育与产业在合作建设、合作推进、合作创新、合作育人和合作发展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但从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视角理性审视,还存在资源共享机制不畅通、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行业赋权机制不明晰、外部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机制梗阻问题,制约了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广度、效度和力度。因此,江苏省亟待优化资源共享机制、探索有机衔接机制、建立行业赋权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外部保障机制,从而扎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产教融合 机制梗阻 江苏省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巨银 赵婧婧 李鑫 桂文龙 刘明生 张健
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办学实践,是引导高校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部分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和技术技能型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江苏省2020年、2021年两次遴选的30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基本数据为研究基础,从共建高校分布情况、运行模式、产业面向、区域分布情况等方面归纳统计省级重点产业学院的基本概况,认为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具有共建主体多元性、办学指向内生性、专业交叉融合性、合作互动共赢性的群像特征,得出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核心是明晰人才培养职责定位、基础是契合主体各方利益取向、关键是强化融合发展协同功能、基石是健全保障有力制度体系等启示。
关键词:
产教融合 产业学院 群像特征 江苏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沈步双 郭逸鹭 袁婷婷 徐洁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江苏省的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所包含的具体行业,并结合江苏省的面板数据,运用偏相关的统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出在全球化视角下,江苏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先进制造业的全球化程度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未能在二者的发展关系中起到关键作用。文章最后就此对促进江苏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西君 吴殿廷
以"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立足点,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一个"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互动机理模型,并确立了"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产业和空间互动两种基本模式。结果表明,"微度假"旅游以自然文化资源嬗变、休闲度假价值创造、线上线下技术结合、组团社群结构演变、品牌管理制度变迁等五大功能联动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为推进二者进一步互动发展,应进一步提高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营造低成本的制度环境,培育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的"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全面促进"微度假"旅游和城乡融合互动。
关键词:
“微度假”旅游 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任熊
面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意愿高涨、效果堪忧的现实困境,创新体制为体、畅通机制为用是必然路径。高职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应积极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以往校企松散式合作模式,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办学体制,构建以"利益契合"为纽带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传统"管理"向教学"治理"的转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 现实困境 利益契合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万川 武智 邓光
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集聚创新成果、孵化科技企业、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存在产业定位雷同,高职特色匮乏;高层次人才缺乏,技术孵化能力较弱;轻市场运行规律,自我造血功能不足等问题。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要按照《意见》要求调整发展战略,明确发展定位,优化运行机制,注重发展质量,提升办园效益。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江苏高职院校 大学科技园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丁天明
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江苏高职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依然存在"两张皮"现象。为了江苏高职教育更加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政府应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产教融合集团(联盟)作用,实现高职教育的集团化、规模化、高效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建松 陈正江
产教融合是一种合目的性的行动,在高职院校中深化产教融合不仅需要载体,而且急需机制。学校发展系统是从整体上关照学校,文章从开放性、复杂性、统一性的特征出发,在探索实践中生成产教融合综合体、产教融合有机体和产教融合共生体,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
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 发展系统 实现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毛才盛 田原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是扩大地方就业创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本文将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引入产教融合研究中,通过对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的分析,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政府和企业的共生系统分析,探讨三者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共生关系,对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内涵作出新的阐释,探索"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可行性策略,并进一步提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时艳 符家庆 沈小燕 沈竹雅
公共体育教育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特高高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共体育教育为一流人才提供身体素质保证,为"特高高职"建设实现社会赋能提供有效途径,为高校主动适应社会转型提供有力抓手。为适应"特高高职"建设需要,公共体育教育必须强化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突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营造院校体育文化氛围、建立体现专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以及提高公共体育教师职业素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程宇 岳金凤
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处于深度调整之中,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强国之基是国家的战略选择。首届工业与职业教育大会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工业转型、促进产教融合"主题,就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的政府、产业界、职教界等各界代表取得广泛共识,即中国制造在由大向强的迈进过程中需要职业教育的协同支撑,而职业教育要进一步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这既是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要求,更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中国制造 协同 优化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李博
为了更好地使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海洋经济的发展,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分析了海洋产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对海洋高职人才的需求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海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适时优化涉海专业结构,完善海洋教育体系,扩大招生规模,匹配教育资源等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丽丽 朱世友 吕永强
[目的]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理念,也是未来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估,以期为区域农业发展转型提供参考。[方法] 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从全产业链发展视角选择能够突出产业融合深度、广度和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然后采用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指数法对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量化测度和等级划分。[结果](1)2015—2021年安徽省农业产业融合水平较低,但增长趋势明显;子系统发展水平中,产业关联融合发展层次低,产业价值链延伸和多功能拓展水平有限,相对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经济效应,其社会效应尚不明显。(2)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区域间差异较明显,且各区域发展速度和变化趋势不同,区域间差异缩小趋势不明显。从变化趋势来看,以合肥市、芜湖市、安庆市3市变化幅度较小,增长缓慢;而阜阳市、滁州市、宿州市增长速率较快。(3)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等级划分结果:芜湖市为中等水平;合肥市、阜阳市、六安市、安庆市、宣城市、马鞍山市、亳州市、滁州市、黄山市、池州市为较低水平;蚌埠市、淮北市、淮南市和铜陵市为低水平。[结论] 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存在着产业链延伸水平有限,产业多功能拓展层次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首先需要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各区域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区域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其次,要转变农业经营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赵进 史成日
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等优良品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实现产业升级、扩大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为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大连、西安、南京等21个城市被认定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与此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代梦婷 夏春萍 贾铖
为推动江苏省及其他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本研究通过构建城乡融合指标评价体系,结合自然间断法、核密度估计法与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描绘2013—2021年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基于障碍度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的内部障碍因素与外在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水平持续上升,但各县域之间的城乡融合水平存在差异且差异仍在扩大;截止到2021年,各维度融合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社会融合、生态融合、空间融合、经济融合、人口融合;各地区融合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存在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局域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类型,低水平集聚状态占主要部分。(2)整体而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是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内部障碍,分区域来看,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各障碍因素的阻力大小存在差异。(3)数字技术是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的重要外在驱动力,其中,乡村经济数字化对城乡融合的驱动作用最为明显,而数字化营销又是主要驱动路径。研究表明,应加强县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县域之间的联动式与均衡式发展;同步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因地制宜,瞄准各县域优势与劣势,破除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障碍;重点支持数字技术在乡村经济领域的应用,培育以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助力县域城乡融合再上新台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