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69)
2023(10856)
2022(9457)
2021(8413)
2020(7462)
2019(17614)
2018(17455)
2017(34322)
2016(19050)
2015(21941)
2014(21969)
2013(21953)
2012(20634)
2011(18590)
2010(18905)
2009(17217)
2008(16986)
2007(15268)
2006(13083)
2005(11361)
作者
(57018)
(47737)
(47654)
(45194)
(30390)
(23179)
(21732)
(18789)
(18084)
(17208)
(16557)
(16103)
(15057)
(15036)
(14917)
(14873)
(14769)
(14169)
(14040)
(13826)
(11990)
(11883)
(11873)
(10830)
(10797)
(10692)
(10612)
(10579)
(9747)
(9604)
学科
(87102)
经济(87030)
管理(54153)
(51573)
方法(46618)
数学(42793)
数学方法(42174)
(41175)
企业(41175)
(22698)
(19823)
地方(19320)
中国(19034)
(17827)
环境(16272)
业经(16147)
农业(15287)
(15205)
贸易(15200)
(14688)
(12829)
(12633)
财务(12595)
理论(12568)
财务管理(12560)
(12534)
企业财务(11907)
(11866)
技术(11286)
(11073)
机构
学院(277983)
大学(276785)
(113445)
经济(111099)
管理(108932)
理学(95162)
理学院(94089)
管理学(92156)
管理学院(91653)
研究(89942)
中国(66043)
科学(57930)
(57083)
(51284)
(49705)
(46290)
(45454)
业大(45372)
中心(42674)
研究所(42427)
农业(40666)
财经(40509)
(36709)
(35645)
师范(35221)
经济学(35036)
北京(34582)
(33245)
经济学院(32057)
(31983)
基金
项目(191516)
科学(150737)
基金(138864)
研究(135228)
(121535)
国家(120587)
科学基金(103856)
社会(85037)
社会科(80746)
社会科学(80716)
(78836)
基金项目(73774)
自然(69627)
自然科(68039)
自然科学(68022)
自然科学基金(66790)
(64715)
教育(64400)
资助(58812)
编号(54400)
重点(43753)
成果(42818)
(42602)
(41300)
(39750)
课题(38193)
科研(37567)
创新(37184)
计划(36342)
教育部(36248)
期刊
(116590)
经济(116590)
研究(73138)
中国(50619)
学报(46249)
(44710)
科学(41382)
(38325)
管理(36616)
大学(34437)
学学(32669)
农业(30332)
教育(28095)
技术(25813)
(22716)
金融(22716)
财经(19807)
业经(19724)
经济研究(18722)
统计(16965)
(16958)
(16892)
问题(15740)
(15397)
技术经济(15001)
决策(14081)
资源(14073)
(13593)
商业(13084)
科技(12539)
共检索到3927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温景光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源于能源消费。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的剧增以及严重倚靠煤炭的不合理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导致了江苏省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文章在运用碳排放量基本等式计算江苏省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江苏省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6-2007年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这三个主要因素对江苏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论是经济发展对促进江苏人均碳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伟林  黄贤金  
文章通过分解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研究表明,江苏省碳排放强度变动由行业碳排放强度和行业产出份额共同作用。相对于行业产出份额,行业碳排放强度对整个社会碳排放强度变动影响更大。而工业行业对整个社会碳排放强度贡献较大,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变化有较大影响。因此,江苏省碳排放强度研究应该重点放在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尤其是研究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上以及工业结构的调整上。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欣  龙如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由碳排放的增加带来的温室效应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已经触及农业和食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江苏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为此,本文分析了1997-2007年江苏省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及其三大产业碳排放变化情况,并对江苏省1996和2007两年六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碳排放总量进行对比。采用LMDI分解法,建立了江苏省碳排放增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6-2007年间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能耗结构四个因素对江苏省碳排放增量的影响。研究...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徐国泉  栾昊  
对江苏省能源消耗的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分析了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的关系,并对江苏省碳排放进行了二阶段因素分解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存在拐点,经济发展是带动江苏省人均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效率对抑制江苏人均碳排放增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贡献份额都呈现"倒U型"曲线。江苏能否顺利越过该拐点,则取决于包括加大转型升级力度等一揽子政策的实施。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魏子清  周德群  
利用目前较为成熟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将江苏省1995年~2005年能源消费变化分解为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结果表明,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促进江苏省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的影响则较小,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江苏省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提高产业能源利用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莉  张雪磊  
基于CLA(消费者生活方式法)模型和ESDA模型对2009—2017年江苏省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度与时空关联关系分析,构建OLS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碳排放量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量显著增长,并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空间格局;13个省辖市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量Moran’s I指数从0.526 7增长至0.578 9,并呈现"HH"和"LL"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来看,人口密度、恩格尔系数和R&D占比对居民消费碳排放量有负向影响,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比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对其有正向影响,且城市间各因素回归系数存在空间差异性。依据分析结论,提出提高第三产业能源利用率,倡导居民绿色生活和低碳消费等措施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浩  张航燕  
本文借鉴C-D函数,在传统的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因素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化和产业结构两个制度因素,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对影响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支撑江苏省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双推动以及制度释放的结论,并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保持江苏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雷厉  仲云云  袁晓玲  
本文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通过构建"LMD I分解模型",将各地区人均碳排放分解为人均GDP、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影响因素,同时将能源强度进一步分解为各产业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两类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几类因素对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化主要由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促进能源强度的增加,间接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能源结构推动了碳排放的增长,但影响程度较小。现阶段应根据各地区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国泉  刘则渊  姜照华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碳排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这说明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碳排放的作用在减弱,...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国泉  蔡珠  封士伟  
选取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阶段LMDI模型对江苏省2003~2018年人均碳排放量进行研究,并对江苏省10个地级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碳减排效果显著,碳排放正处于向拐点迈进的平稳期,能源效率的减排空间不断缩小,结构性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继续增强,碳排放在空间上呈现多极化现象。因此,推进结构要素特别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是江苏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碳排放总量达峰的重要路径。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马骏  翁清  袁军  
运用VAR模型,通过变量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广义脉冲响应和预测方差分解的方法 ,对江苏省1995年~2013年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及其动态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该省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预测方差贡献率均为最大。相比较而言,碳排放对对外贸易的影响程度较小,并逐渐由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晓燕  董锋  
文章首先利用pearson关联度分析,从可能影响江苏省碳排放强度的七个因素中筛选出与碳排放强度相关度最高的前三个变量:能源强度、第三产业比重和外贸依存度,然后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三个变量和碳排放强度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得到协整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同时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结论为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第三产业比重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碳排放强度与外贸依存度之间存在负向影响关系。鉴于分析结果,建议从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产业低碳化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三个方面降低江苏省碳排放强度。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牛鸿蕾  江可申  
结合江苏省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情况,基于一种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并分析了江苏省的工业内部结构与其碳排放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工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总体上呈较强的相关性,但各工业行业产值与碳排放量的关联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取决于各行业的特性、生产和节能技术水平、发展阶段等因素。最后提出,在制定工业部门的低碳调整目标时,除了应重点关注各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影响力外,还必须考虑上述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运伟  黄涛珍  
将人口结构因素纳入STIRPAT模型,利用江苏省1982~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对影响碳排放的人口总量、人口城市化、老龄人口比重、家庭规模、人均消费额、碳排放强度等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规模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因素中,老龄人口比重弹性最大,其它依次为人均消费额、人口总量、人口城市化水平、碳排放强度。在考虑人口结构情况下,碳排放的人口规模弹性小于1,缺乏弹性,说明人口总量对江苏碳排放的影响开始放缓;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逐渐显现,特别是老龄人口比重已经超过人口规模,成为促进碳排放的第一驱动因素;人口城市化进程和人均消费额直接加剧了碳排放,以碳排放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聂锐  张涛  王迪  
利用环境负荷模型与"脱钩"理论,对江苏未来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与CO2排放进行了情景分析,并结合当前的环境政策,对三种情景下主要指标的参数和结果进行了设计与分析。研究表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低碳情景是江苏能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合适、也是最现实的方案;通过不同情景的比较,认为低碳情景的实现一定程度上是以减缓经济增长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低碳情景下能源需求与CO2排放也将明显快速增加,与2007年相比,2030年能源需求总量将增加1.431倍,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5 655×104t,未来20 a能源资源的有效供应与合理利用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最后给出了实现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