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79)
- 2023(8200)
- 2022(7239)
- 2021(6547)
- 2020(5776)
- 2019(13913)
- 2018(13569)
- 2017(26261)
- 2016(14631)
- 2015(16666)
- 2014(17143)
- 2013(17314)
- 2012(16539)
- 2011(15014)
- 2010(15214)
- 2009(14431)
- 2008(14292)
- 2007(13151)
- 2006(11458)
- 2005(10210)
- 学科
- 济(68476)
- 经济(68425)
- 管理(37887)
- 业(37588)
- 方法(31186)
- 企(28070)
- 企业(28070)
- 数学(27849)
- 数学方法(27550)
- 农(21057)
- 地方(20385)
- 学(16052)
- 中国(15103)
- 财(15086)
- 农业(14572)
- 业经(13217)
- 环境(11657)
- 贸(11074)
- 贸易(11071)
- 易(10628)
- 制(10414)
- 地方经济(10357)
- 和(10279)
- 资源(9041)
- 务(8920)
- 财务(8891)
- 财务管理(8866)
- 融(8507)
- 金融(8504)
- 企业财务(8326)
- 机构
- 学院(219571)
- 大学(219386)
- 济(86500)
- 经济(84398)
- 管理(83148)
- 研究(78473)
- 理学(71081)
- 理学院(70162)
- 管理学(68789)
- 管理学院(68405)
- 中国(58492)
- 科学(53098)
- 京(48226)
- 农(47079)
- 所(42483)
- 业大(39191)
- 研究所(39072)
- 江(38749)
- 财(38139)
- 农业(37425)
- 中心(37158)
- 范(30475)
- 财经(30273)
- 师范(30127)
- 北京(29713)
- 省(28456)
- 州(27948)
- 院(27886)
- 经(27123)
- 经济学(25532)
- 基金
- 项目(149812)
- 科学(115653)
- 基金(105922)
- 研究(104850)
- 家(94311)
- 国家(93573)
- 科学基金(78038)
- 社会(63995)
- 省(62287)
- 社会科(60514)
- 社会科学(60483)
- 基金项目(57235)
- 自然(52407)
- 划(51349)
- 自然科(51023)
- 自然科学(51006)
- 自然科学基金(49996)
- 教育(47320)
- 资助(43541)
- 编号(42910)
- 重点(34637)
- 成果(34113)
- 发(33766)
- 部(32393)
- 课题(30099)
- 计划(29863)
- 创(29819)
- 科研(29101)
- 创新(28081)
- 科技(27238)
共检索到3244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慧 黄贤金 赵荣钦 高珊
采用能值分析法,在对耕地资源高效持续利用内涵及评价指标界定的基础上,对江苏省沿海区域2000—2008年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高效持续性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08年江苏沿海地区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资源环境负载指数(A1)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0.9上升至2008年的1.573。在时间序列上,系统生产要素投入能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初级生产力稳定性较弱。②研究区域耕地生态经济系统具有经济效益,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存在集约不经济现象,且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差异性呈上升趋势。2008年土地集约度(B1)为1.85×1016sej/hm2,不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史洋洋 吕晓 黄贤金 于淼
论文以江苏沿海地区1990、2000和2010年3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为基础,在GIS、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Costanza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的支持下合成时间序列表征下的耕地利用转型图谱、耕地利用转型模式图谱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图谱,据此揭示江苏沿海地区耕地转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1990—2000年阶段耕地以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占用为主,补充耕地来源除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外,还包括了草地,耕地占用大于补充。空间差异以"耕地→建设用地"、"草地→耕地"最为明显,空间分离度低。2)2000—2010年阶段耕地占用的去向增加了未利用地,草地仍是主要的耕地补充来源。空间上以"耕地→建设用地"和"耕地→水域"图谱变化最为显著,空间分离度变大。3)1990—2010年耕地利用转型模式以后期变化最为显著。4)近20 a间,江苏沿海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170.85×108元提升为182.23×108元,水域是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主要的贡献类型。耕地利用转型导致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耕地→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生态减值图谱类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宏付
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我国沿海、长江和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文章总结了江苏沿海三市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并以沿海三市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与计量分析方法对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对外贸易与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进口增加对经济增长有明显贡献。建议应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步伐,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稳定出口规模,重视进口高新技术类产品以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丽英 王道龙 王介勇
论文分析了1996~2008年我国沿海地区耕地变化的基本态势、时空特征及其主导成因。主要结论是:(1)1996~2008年,沿海地区耕地面积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耕地面积净减少205.5万hm2,年均耕地减少量17.1万hm2。2001~2005年的耕地净减少量为137.3万hm2,分别是1996~2000年、2005~2008年两个时期减少量的4倍;(2)1996~2005年,沿海地区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105.3万hm2,占同期耕地减少总面积的34.03%。建设占用耕地的主要途径是独立工矿、交通、村庄与城镇建设,分别占45.03%、15.8%、15.47%和11.5%;(3)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段七零
以江苏省耕地生态足迹为研究对象,在考虑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把太阳辐射、降水量、土壤肥力、土地利用效率、耕地面积等作为构成承载力的实质因素,计算了江苏省不同地区的耕地生态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就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而言,苏北地区普遍大于苏中和苏南地区,盐城市、淮安市和宿迁市最大,无锡市、南京市和苏州市最小。就人均耕地生态足迹而言,苏南地区普遍小于苏北和苏中地区,盐城市、南通市和淮安市最大,而无锡市、苏州市和常州市最小。江苏省13个地市的生态差额指数都小于0.5,即耕地都处于不可持续性状态,其区域差异是:南北两端好于中部,南端的苏州市、无锡市最好;而江苏中部,又是中间好于东西两侧,东侧的南通市、盐城市最差。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肖立
近年来,江苏省沿海地区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从产业结构上看,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演变总体处于数量型调整阶段,产业素质提高明显滞后,三产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决定江苏沿海地区总体产业结构高度的关键力量,其中第二产业是目前江苏沿海地区提升总体产业结构高度的主要力量。
关键词:
沿海欠发达地区 工业化 产业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尊固,熊先根
(一) 保证城乡居民对食物消费的需求是全部经济和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保证。直至今日,全世界人们所消费的食物绝大多数还由农村生产和供应。当今世界,除了极少数极端例外,各国食物供应绝不是追求一切都做到自给自足的封闭式自我循环。首先,由于人们对食物需求的不断多样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做不到一切食物的自给自足,即使农产品非常丰富的美国也得从热带地区进口本国不能生产的咖啡、可可和热带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顾纪瑞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圣 王慧敏 蒋松凯 陈辉 蔡春霞 孙雪丽 李亚春
与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因素相比,经济发展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以江苏省沿海地区能源消费情况为基础,研究得出地区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并且1999-2008年该地区碳排放量与人均碳排放量的增加趋势一致。选取人均GDP来代表经济增长数据,人均CO2排放代表碳排放数据,借助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来分析江苏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CO2排放之间的关系和演变态势。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江苏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均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拟合模型中参数α0为0.245 7,α1为3.658 14e-5,α2为1.318 32e-8,α3为-3.298 09e-13,所以根据模型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钦普 林振山
利用能值分析理论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改进的重点,一是将部分土壤表层储能、年太阳辐射能和降水化学能等作为耕地生态承载力的实质内容,并用产量因子进行修正;二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数(SDI)"的概念,衡量区域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程度。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江苏耕地生态足迹历史演变进行研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从1961年到1981年,江苏省的耕地利用是可持续的,1982年以后耕地利用属于不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变化从1961年的0.67降低到2007年的0.38。通过预测,在2015年,江苏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将达到0.300 hm2,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将降到0.077 hm2...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春华 李宁 史培军 吴吉东
基于耕地安全系统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了耕地安全系统演化分析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估耕地安全系统演化的量化模型。应用该模型纵向评价了江苏省1998年~2004年耕地安全系统演化状况。研究发现:①耕地安全系统变化的社会经济压力熵和支持型熵变化明显,数量变化熵由正熵演变为负熵,质量变化熵接近于0,生态环境变化熵表现为波动状态,系统总熵变由正变为负;②耕地安全系统熵流的发展度和协调度差异显著,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发展度处于发展的高级阶段并且趋于下降,生态环境发展度由中级发展状态发展到高级发展状态,处于上升阶段。就协调度而言,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比较平稳,生态变化波动较大。协调侧重度也表现不一,数量变动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艳 刘立意 濮励杰 柳玉梅 徐飞 余成
随着快速城市化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长三角区域欠发达地区乡村耕地资源利用呈现新特征,从主体角度开展该区域耕地资源利用研究对乡村治理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江苏盐城和南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耕地资源利用行为意向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苏北沿海地区不同耕地规模农户的耕地利用行为意向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户耕地资源利用行为意愿主要直接受到农户户主个人及家庭特征和耕地资源禀赋特征两个因素影响,政策认知以及技术与资金使用对其产生间接影响且程度较弱。苏北沿海地区乡村治理过程中亟需进一步开展农户分类管理与引导,促进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加强农户技能与政策培训,探索农业服务新模式,促进耕地资源精准管理、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等目标实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凌申
秸秆发电,是江苏沿海地区新能源产业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分析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秸秆发电的现实意义、资源优势及其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地区发展秸秆发电的路径。
关键词:
秸秆发电 江苏沿海 新能源 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陈姜全 张定祥 沈春竹 赵子龙
江苏沿海地区正在承受高质量发展和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综合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析“三生”功能空间演化的生态效应,能够为空间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生产空间减少1 921.41 km~2,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分别增加1 468.60 km~2和452.81 km~2。(2)2000—2020年,连云港、盐城两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1.02×10~9元和4.33×10~9元,南通市减少1.39×10~9元,同期3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值分别为0.008 8、0.006 1和-0.011 3。(3)2000—2020年,连云港和盐城“三生”功能空间转移的生态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南通则相反。生产空间转为生态空间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驱动因素,生产空间转为生活空间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江苏沿海地区在后续规划中应根据生态效应的驱动因素,适当调整“三生”功能空间,推动该地区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