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86)
- 2023(2948)
- 2022(2576)
- 2021(2338)
- 2020(2012)
- 2019(4466)
- 2018(4455)
- 2017(7957)
- 2016(4696)
- 2015(5168)
- 2014(4990)
- 2013(5105)
- 2012(5024)
- 2011(4415)
- 2010(4409)
- 2009(3870)
- 2008(3813)
- 2007(3206)
- 2006(2835)
- 2005(2421)
- 学科
- 济(18691)
- 经济(18680)
- 地方(10271)
- 业(8100)
- 农(8097)
- 管理(7137)
- 学(6499)
- 方法(5921)
- 农业(5787)
- 数学(5521)
- 数学方法(5473)
- 地方经济(4835)
- 环境(4305)
- 企(4091)
- 企业(4091)
- 中国(3941)
- 业经(3772)
- 资源(3219)
- 土地(3161)
- 财(2890)
- 税(2877)
- 生态(2852)
- 税收(2684)
- 收(2638)
- 制(2509)
- 农业经济(2463)
- 发(2307)
- 和(2237)
- 划(2161)
- 贸(2153)
- 机构
- 学院(63656)
- 大学(61493)
- 研究(29405)
- 科学(23231)
- 农(22452)
- 济(21343)
- 经济(20780)
- 管理(20298)
- 中国(19884)
- 农业(18299)
- 所(17621)
- 理学(17516)
- 理学院(17116)
- 研究所(16703)
- 管理学(16647)
- 江(16614)
- 管理学院(16537)
- 业大(15976)
- 省(15487)
- 京(14001)
- 中心(13596)
- 农业大学(11852)
- 科学院(11106)
- 室(10939)
- 范(10493)
- 师范(10337)
- 院(10324)
- 实验(10142)
- 资源(10029)
- 实验室(9736)
- 基金
- 项目(51020)
- 科学(39298)
- 基金(35689)
- 家(34289)
- 国家(34047)
- 研究(31563)
- 科学基金(27360)
- 省(25068)
- 自然(20587)
- 基金项目(20208)
- 自然科(19992)
- 自然科学(19984)
- 自然科学基金(19583)
- 划(19300)
- 社会(18587)
- 社会科(17479)
- 社会科学(17470)
- 资助(13561)
- 教育(13231)
- 重点(13137)
- 计划(12822)
- 发(12712)
- 科技(12488)
- 编号(12144)
- 农(11059)
- 江(10926)
- 科研(10230)
- 部(10159)
- 创(10118)
- 创新(9660)
共检索到95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永林 张巫军 吴晓然 李刚华 王绍华 刘正辉 唐设 丁艳锋
以江苏省13个行政区水稻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50年来水稻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苏水稻总产增加了2.9倍,总体呈"南减北增"趋势。水稻单产大幅增加是总产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种植面积呈"双峰型"变化曲线,总体增加了12.9%,是总产上升的关键条件;不同地区间,苏北是驱动江苏总产上升的主要地区,苏中次之,苏南最低。水稻种植格局的"南缩北扩"是水稻总产格局"南减北增"的主要原因。水稻单产水平上升明显,不同地区间,苏北单产增幅大于苏南,其中,品种改良、栽培技术革新是单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总体有利于单产提高,气象产量的增幅,由北至南趋势逐渐加大。进一步扩大苏北...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时空变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永林1 2 张巫军1 吴晓然1 李刚华1 王绍华1 刘正辉1 唐设1 丁艳锋1
以江苏13个行政区水稻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50年来水稻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苏水稻总产增加了2.9倍,总体呈“南减北增”趋势。水稻单产大幅增加是总产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种植面积呈“双峰型”变化曲线,总体增加了12.9%,是总产上升的关键条件;不同地区间,苏北是驱动江苏总产上升的主要地区,苏中次之,苏南最低。水稻种植格局的“南缩北扩”是水稻总产格局“南减北增”的主要原因。水稻单产水平上升明显,不同地区间,苏北单产增幅大于苏南,其中,品种改良、栽培技术革新是单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总体有利于单产提高,以苏南>苏中>苏北。进一步扩大苏北水稻种植面积,稳定苏...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时空变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晓莉 王筠菲 周宏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基于1988—2010年江苏省3个地区的数据,将水稻生育期分为5个生长阶段,在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水稻总产量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各个气候因子对水稻总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气候因子对水稻总产量的影响不同;淮北、江淮地区水稻总产量呈正向增长,苏南地区呈负向增长;不同地区、不同生育期的气候因子对各地区水稻产量的提高具有不同的贡献率,气候异常变动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应当高度重视未来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江苏水稻 贡献率 随机前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冕 杨秉臻 金涛 张洪程 陆建飞
[目的]探究江苏省农田氮素盈余状况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识别氮素污染的潜在风险区域。[方法]基于江苏省农业生产统计数据,运用氮平衡模型,分析全省农田氮盈余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1979—2015年江苏省农田氮盈余量从1979年的15. 1万t上升至2015年的29. 67万t,总体经历相对平稳、持续上升到稳步下降的变化过程,由升到降的时间拐点在2003年。氮肥作为第一大氮输入源,所占比例始终介于60%~82%之间,对江苏农田氮素平衡起决定性作用;(2) 2005—2015年苏北地区农田氮素大多呈高输入、高输出状态,苏南地区则有低输入、低输出的特征,氮肥依旧为各地第一大氮输入项,输入高值区分布在徐州、盐城;(3) 2005—2015年江苏省农田氮盈余强度从135. 78kg/hm2降低至64. 85kg/hm2,各地农田氮盈余强度普遍下降,但南北分化明显,位于江苏北部的徐州、宿迁和淮安,农田氮素盈余强度总体维持较高水平,苏南太湖流域地区、江苏沿江地区和沿海地区,氮素盈余强度相对较弱,且期间有继续下降倾向,镇江、泰州、扬州与南京,新近农田氮素甚至呈亏缺状态。[结论]基于上述测算结果,提出农田氮过剩污染风险区的农业生产调整对策思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勇 奚砚涛 刘欣婷
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2000-2013年MODIS NDVI数据集,研究区行政区划矢量数据集、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最大值合成法、趋势线分析法、像元二分模型和R/S分析,研究江苏省植被覆盖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像元和区域尺度上分析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持续性特征空间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植被NDVI、植被覆盖变化趋势与持续性变化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好的耦合性;2江苏省植被覆盖度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苏中>苏北>苏南;3苏南、苏中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下降趋势;苏北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4江苏省植被覆盖未来呈现出持续退化稍大于改善的态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珠 陶福禄 娄运生 史文娇
利用1980年-2008年江苏省县级农业统计资料和农业气象站水稻生产观测资料,在县级和站点两个尺度,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揭示江苏省水稻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表明,基于县级和站点两个尺度,水稻全生育期内,气温(包括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呈显著增长趋势,并且最低气温的增长趋势高于最高气温的增长趋势,苏南地区的增长趋势高于苏北地区的增长趋势;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不显著;辐射在苏北地区呈显著减少趋势而在苏南地区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大部分地区,水稻产量与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及辐射的正相关性较显著,与最低气温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而与降水量则呈负相关,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在县级和站点两个尺度上较为一致。...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稻 产量 统计模型 江苏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茂 吴昊 王绍华 李刚华 杨文祥 王强盛 丁艳锋 沈其荣
以近年来江苏省广泛种植的19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为材料,在11个县市区196个田块进行试验,研究江苏省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能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基础产量与其所能达到的最佳实际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不同土壤基础产量及其土壤基础供氮量(全生育期植株总吸氮量)变异范围都很大,但不同土壤基础产量和土壤基础供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获得相同基础产量时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100 kg基础产量需氮量呈粳稻大于籼稻的趋势。不同基因型水稻100 kg基础产量需氮量由大到小均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江苏省196个田块土壤碱...
关键词:
水稻产量 土壤类型 基础供氮量 江苏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佴军 张洪程 陆建飞
【目的】分析江苏省1980—2009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江苏省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影响,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区域差异的研究方法,探讨江苏省近30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近3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区域差异明显,苏南地区快速减少,苏中地区略有减少,苏北地区快速增加;水稻单产区域差异减小,苏南地区水稻单产优势逐步削弱,苏中地区成为当前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单产优势地区,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单产差距逐步缩小;苏南地区水稻总产在江苏省的比重不...
关键词:
水稻生产 地域格局 影响因素 江苏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宪波 陶宇 欧维新
掌握乡村三生功能水平,揭示功能间的相互关系与演变规律是未来乡村规划与发展的基础。基于"三生"空间与土地多功能理论基础,采用多指标综合法与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江苏省2005、2018年45县(市)乡村三生功能大小,各功能之间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类型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8年,江苏省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均提升;(2)各县市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各功能间耦合度均为协调耦合;(3)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勉强协调型、初级协调型和中级协调型三类;时间上,由濒临失调型以倒"U"型向协调演进,空间上各县市差异客观存在;三生功能中两两功能状态差异明显,并具有明显的南北差距。未来需加强江苏省乡村绿色生产、绿色宜居等建设,以及统筹规划、缩小南北乡村差距。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邢璐平 方斌 向梦杰
全面考虑耕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效益,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和持续状况4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2000~2015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时空变化规律的探索分析,并运用GWR模型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探究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寻求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为缓解我国人地矛盾,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 2000~2015年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呈现出先上升后平稳发展的变化趋势,其时序变化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2)苏北地区的县(市)多处于中高度集约利用水平且多为高度水平,苏中地区的状况有所好转,但苏南地区的大部分县(市)整体保持低度集约利用水平甚至不集约水平稳定不变。整体来看,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 GWR模型能够科学准确地进行耕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投入强度是影响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极为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持续状况,而利用程度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产出效益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强。
关键词:
耕地集约利用 时空变化特征 GWR模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瑞珍 程兆榜 杨荣明 朱凤 季英华 任春梅 吴丽莉 周益军 范永坚
根据已发布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S7片段的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RB-S7-F/R和SRB-S7-F/R,采用RT-PCR、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对的方法,对2009年江苏发生的水稻矮缩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用RB-S7-F/R引物在47份检测样品中有36份可以扩增到一条1 200 bp左右的目的片段,而用SRB-S7-F/R引物未能扩增到预期条带。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与已经发表的RBSDV中国分离物相应片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3%~100%和97.4%~100%,与SRBSDV相应片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77.4...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昌玲 张全景 吕晓 黄贤金
基于1987、2000、2005和2010年4个时点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数据,运用重心模型、区位基尼系数、地理集中度、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江苏省1987—2010年耕地占补时空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显示:11987—2010年江苏省耕地占用和补充的数量均持续增加,速度不断加快,且大部分发生在平原地区,苏南地区比例较高,占用和补充的水田比例都较高。2在1987—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3个监测时段,耕地占用的重心先向南移动,又大幅度向北移动,耕地补充的重心则持续由苏北移向苏南,三大地区的占补平衡率存在较大差异。3耕地占用的主要去向是建设占用,50.83%是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补充的主要途径是土地整治和农业结构调整,其中59.63%的补充耕地来源于农村居民点整理。4从整个监测时段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耕地占用和补充数量的空间分布一致性最高,不同监测时段主要驱动因素不同,2005—2010年非经济因素的驱动作用增强。江苏省耕地占补时空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经济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因子,应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区域整体规划,保护耕地,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洪庆 付永虎 徐霞 刘俊青
研究运用熵权法、SBM-Undesirable窗式分析法评估了2005—2016年江苏省农地集约与规模经营特征及其环境效率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农地经营综合指数、集约度与规模度呈稳步增加的态势,综合指数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环境效率先降低后逐步上升,各投入指标与农业面源污染标排放量的缩减潜势总体呈"凸"字形特征,宿迁市、连云港市与淮安市是农业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总量控制的重点区域;将江苏省13个地级市划分为4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研究成果可为江苏省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改善农区环境质量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关键词:
农地规模经营 集约度 环境效率 时空分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晓冬 胡颖 黄彪
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建立乡村绿色发展指数测算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等方法,探讨2007—2017年江苏省乡村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构建回归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10年来,江苏省乡村绿色发展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内部差异大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2)研究期内,省域乡村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分维指数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但绿色生态指数呈现反向递增的空间格局;乡村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态势,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低值集聚区分布在苏北地区。(3)经济发展、农村人力资本含量等对江苏省乡村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城镇化、工业化以及财政支农力度对乡村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乡村绿色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乡村绿色发展但效果并不显著。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勇 程家骅 张寒野
基于抽样调查获得的2014年江苏省沿海刺网渔船生产数据,对江苏刺网渔业生产和渔获结构时空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刺网渔船基本为本地近海生产,未出现远赴外地渔场生产情况;江苏中部以北近岸水域为刺网渔船主要作业渔场,而中部以南近岸水域少有渔船作业,可能是因为受航道、其它网具占用渔场、或捕捞对象分布习性等因素影响。伏季休渔前后在江苏中北部近岸水域,冬末春初在长江口渔场中部外侧水域,生产情况均相对较好,这可能与捕捞对象产卵、越冬行为相关。吕四渔场和大沙渔场是江苏刺网渔船主要作业水域,随着水温季节性变化,
关键词:
江苏 刺网 渔业生产 时空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