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70)
- 2023(16853)
- 2022(14695)
- 2021(13577)
- 2020(11540)
- 2019(26670)
- 2018(26274)
- 2017(50688)
- 2016(27647)
- 2015(31221)
- 2014(30800)
- 2013(30376)
- 2012(27735)
- 2011(24848)
- 2010(24606)
- 2009(22228)
- 2008(21276)
- 2007(18409)
- 2006(15940)
- 2005(13451)
- 学科
- 济(110150)
- 经济(110033)
- 管理(76934)
- 业(73451)
- 企(60528)
- 企业(60528)
- 方法(54783)
- 数学(48418)
- 数学方法(47625)
- 农(30099)
- 中国(26797)
- 财(26198)
- 学(25338)
- 业经(24218)
- 地方(23916)
- 农业(20507)
- 理论(19006)
- 贸(18530)
- 贸易(18521)
- 环境(18105)
- 易(17940)
- 制(17415)
- 技术(17224)
- 和(16845)
- 务(16560)
- 财务(16477)
- 财务管理(16440)
- 企业财务(15551)
- 划(15351)
- 银(14063)
- 机构
- 学院(385644)
- 大学(385589)
- 管理(153004)
- 济(148321)
- 经济(145115)
- 理学(134323)
- 理学院(132788)
- 管理学(129835)
- 管理学院(129177)
- 研究(127430)
- 中国(91627)
- 科学(84168)
- 京(81363)
- 农(69164)
- 财(65024)
- 所(64231)
- 业大(63708)
- 研究所(59477)
- 中心(58790)
- 江(58525)
- 农业(54665)
- 财经(53309)
- 范(50848)
- 师范(50200)
- 北京(49803)
- 经(48637)
- 院(46774)
- 州(44953)
- 经济学(44376)
- 技术(42794)
- 基金
- 项目(278341)
- 科学(218555)
- 基金(201657)
- 研究(196606)
- 家(178262)
- 国家(176834)
- 科学基金(151879)
- 社会(122351)
- 社会科(115956)
- 社会科学(115920)
- 省(111695)
- 基金项目(107158)
- 自然(102790)
- 自然科(100429)
- 自然科学(100398)
- 自然科学基金(98549)
- 划(93340)
- 教育(91939)
- 资助(84073)
- 编号(79263)
- 重点(63038)
- 成果(62008)
- 部(60371)
- 发(59087)
- 创(57895)
- 课题(55067)
- 科研(54084)
- 创新(54021)
- 计划(52524)
- 教育部(51201)
- 期刊
- 济(152732)
- 经济(152732)
- 研究(104794)
- 中国(70390)
- 学报(67908)
- 农(61171)
- 科学(60535)
- 管理(54628)
- 大学(50902)
- 财(48230)
- 学学(48195)
- 教育(43283)
- 农业(42719)
- 技术(35539)
- 融(27230)
- 金融(27230)
- 业经(26145)
- 财经(24791)
- 经济研究(24599)
- 业(22303)
- 经(21187)
- 问题(19607)
- 科技(19415)
- 图书(19373)
- 版(19043)
- 统计(18888)
- 技术经济(18681)
- 资源(18655)
- 业大(18460)
- 理论(17665)
共检索到540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蒋惠凤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影响着水环境,但具体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又如何影响着水环境,却很难精确地量化,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合适的分析工具。STIRPAT随机模型可用于分解人口、富裕度、技术发展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影响程度。各影响因素间难免存在多重共线性,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估计参数可解决STIRPAT模型中多重共线性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环境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人口和产业结构方面。人口增长、非服务业产值比重增加是带来废污水排放更大程度增长的主要因素,使得水资源环境遭受巨大压力。减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能从源头上减少水资源污染压力,借助OECD脱钩指数分析江苏省经济发展与水资源耗费之间的"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卢娜 冯淑怡 孙华平
利用Tapio弹性脱钩指数分析不同产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采用LMDI分解法分析不同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产业所处脱钩状态不同:贸易餐饮业为强脱钩;农业为弱脱钩;生活消费处于增长连接;工业与建筑业均为扩张负脱钩;交通邮政业为强负脱钩。(2)能源强度和产业规模是促进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影响效应类型。能源强度是工业、交通邮政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具有促进作用;该效应也是贸易餐饮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起抑制作用。产业规模则是农业、建筑业和生活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均具有促进作用。碳强度和能源结构由于能源消费品种单一而作用微弱。最后提出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碳排放 脱钩 影响因素 江苏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卢娜 冯淑怡 孙华平
利用Tapio弹性脱钩指数分析不同产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采用LMDI分解法分析不同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产业所处脱钩状态不同:贸易餐饮业为强脱钩;农业为弱脱钩;生活消费处于增长连接;工业与建筑业均为扩张负脱钩;交通邮政业为强负脱钩。(2)能源强度和产业规模是促进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影响效应类型。能源强度是工业、交通邮政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具有促进作用;该效应也是贸易餐饮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起抑制作用。产业规模则是农业、建筑业和生活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均具有促进作用。碳强度和能源
关键词:
碳排放 脱钩 影响因素 江苏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仲云云 仲伟周
文章通过计算1995-2009年我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揭示了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并进一步构建"LMDI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9类驱动因素,其中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决定因素,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文章根据这9类因素对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及其导致区域碳排放的异质性特征,提出了我国差异化区域碳减排政策。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驱动诱因 政策含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怀敏 左薇 徐士元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的绿色转型,实现交通运输业发展与碳减排的协调共进,将Tapio脱钩模型和LMDI因素分解法相结合,分析了长江经济带2004~2018年交通运输业经济发展与交通能源碳排放之间的脱钩情况以及脱钩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石油类能源消费碳排放占交通碳排放总量的比例高达95.51%;(2)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脱钩以“弱脱钩”为主,部分年份出现“连接增长”和“扩张负脱钩”,脱钩状态稳定性不高,长江经济带交通业经济发展整体上仍未摆脱对交通能源碳排放的依赖;(3)交通行业规模、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对长江经济带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起抑制作用,交通能源强度与能源结构对交通碳排放脱钩起促进作用,其中经济增长效应是阻碍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促进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交通能源消耗结构、推动科技创新以及加强交通需求管理等相关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良杰 吴威 苏勤 杜志鹏 蒋晓威
通过自上而下的计算方法,测算了江苏省1995~2010年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并结合行业自身发展特点,扩展了Kaya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法进行分解分析。同时,在上述基础上采用Tapio模型对江苏省交通碳排放与交通运输业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江苏省交通碳排放量与人均碳排量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石油制品类能源消费碳排放表现突出;(2)正向驱动交通碳排放量增加的因素为经济产出、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负向驱动因素为交通能源结构和交通能源强度。其中,拉动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产出规模的扩大,而促使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是交通能源强度的降低,相对于正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兰 刘友兆 郑华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是江苏省面对外部减排压力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为此,本文分析了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的变化情况,采用LMDI分解法探讨了土地承载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因素分解结果建立"脱钩"努力指标来考察政府减排努力取得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效果。研究发现,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总体持续增加,只有能源强度因素对土地承载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其他几种正效应因素对碳排放增加的贡献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地产出>产业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土地规模>能源结构,且能源强度效应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祝宏辉 李晓晓
利用Tapio模型测算1996—2015年新疆和全国农业碳排放量,并分析新疆农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新疆及全国农业碳排放整体呈增长趋势,且新疆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农业碳排放以弱脱钩状态为主,但波动幅度较大,稳定性较差;土地利用方式变迁、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技术创新是新疆农业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倡导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方式、推动绿色农业结构调整、加强低碳农业科技投入与推广,能有效减少新疆农业碳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关键词:
新疆 农业碳排放量 脱钩弹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盈之 徐康宁 胡永舜
本文运用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法,对中国制造业1995-2007年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基于DPSIR框架构建了碳排放脱钩指数,对制造业部门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有着较强的阶段性特点;产出效应为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效应为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制造业部门碳排放存在一定的脱钩效应,但强脱钩年份较少;在强脱钩向弱脱钩的转变过程中,经济结构效应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据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邱强 方鑫 左翔
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进行估计。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构建城市化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三种类型的脱钩模型,对城市化碳排放脱钩效应进行初步估计。其次,构建了非线性的计量模型,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来验证这种非线性脱钩关系的存在,并探究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城市化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脱钩效应非常相似,脱钩现象不明显,主要处于扩张性负脱钩状态,城市化碳排放强度脱钩现象显著,主要处于强脱钩状态。城市化与碳排放呈现出倒"N"型的几何特征,在城市化率极小值和极大值拐点的两个拐点之间,碳排放与城市化正相关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邱强 方鑫 左翔
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进行估计。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构建城市化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三种类型的脱钩模型,对城市化碳排放脱钩效应进行初步估计。其次,构建了非线性的计量模型,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来验证这种非线性脱钩关系的存在,并探究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城市化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脱钩效应非常相似,脱钩现象不明显,主要处于扩张性负脱钩状态,城市化碳排放强度脱钩现象显著,主要处于强脱钩状态。城市化与碳排放呈现出倒"N"型的几何特征,在城市化率极小值和极大值拐点的两个拐点之间,碳排放与城市化正相关,其它时期负相关。城市化碳排放脱钩状态受人均收入和二产占比因素正驱动,研发强度、外资占比、公交车辆占比和区域等因素负驱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红 王浩坤 秦帅
为控制农业碳排放,增强农业绿色发展能力,需要准确核算农业碳排放量,探究农业碳排放与农业增长的关系,分析碳排放与农业增长脱钩状态,找出驱动因素。以我国最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为例,在科学核算农业生产碳排放量基础上,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碳排放与农业增长的脱钩状态和发展趋势,并结合LMDI模型分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7年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3.27%,但年际增速在快速下降,其中化肥是最大的碳排放源,平均占比高达73.91%;全省碳排放强度呈先增后降趋势,2016年以后全省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开始呈现出强脱钩态势;在各驱动因素中,农业产值是影响碳排放强度的主体原因,累计推动碳排放增加738.25万t,而农业生产效率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动力,累计促进碳减排603.75万t。因此,控制农业生产碳排放量是实现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妤
在对陕西省物流产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LMDI技术对陕西省2006—2016年物流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并依据DPSIR脱钩模型对该产业碳排放脱钩效应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经济产出对陕西省物流产业碳排放增加起到拉动作用,而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强度效率对碳排放增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能源结构的优化作用高于能源效率提升带来的碳排放减少;此外,陕西省物流产业碳排放表现出一定的脱钩效应,且在"十二五"期间脱钩效应存在着强弱转变。据此,文章提出应该从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从而促进陕西省低碳物流的发展。
关键词:
物流 碳排放 驱动因素 脱钩效应 陕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伟彦 方柳莉 罗明
中国平衡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键在工业。本文引入时变参数C-D生产函数修正LMDI分解法和Tapio脱钩模型,实证分析2004—2019年中国工业及其分行业的碳排放驱动因素与脱钩动态。结果发现:(1)除了能源强度下降持续促进碳减排外,各个年度能源消费碳强度、工业行业结构、技术进步、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的碳排放影响方向和强度均不稳定;样本期间能源强度下降的累积碳减排作用最强、能源消费碳强度的作用次之,资本存量扩张的碳增排作用最强、劳动投入的作用次之。资本存量对工业碳排放的分阶段累积影响具有明显的先促增后促减再促增的“U”型变化趋势,劳动投入的影响变化正好相反。(2)得益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碳强度和劳动投入碳减排作用增强,碳排放与工业增长正从弱脱钩向强脱钩变化,采矿业和电热燃水业由连接或负脱钩向强脱钩改善,制造业由弱脱钩向强脱钩改进。因此,强化制度设计与政策调控,引导工业投资调整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并放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作用,有利于在推动工业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与“双碳”目标协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史常亮 郭焱 占鹏 朱俊峰
根据最新修订的农业能源消费数据,本文测算了中国农业1980—2014年的能耗碳排放情况,并对其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和脱钩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农业能耗碳排放量总体上保持了向上增长的趋势,累计排放碳3325.68万吨;产值的增加是推动农业能耗碳排放量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强度的下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值增加带来的碳排放增长,但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能发生明显改观,其抑制效应近年来已趋于减弱;过去30多年里,农业部门节能减排努力所达到的"脱钩"效果甚微,总体呈弱脱钩效应,离实现强脱钩的差距越来越大;未来实现农业能耗碳排放"脱钩",更需要通过优化用能结构和降低碳排放因子来发挥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