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58)
- 2023(7605)
- 2022(6762)
- 2021(6221)
- 2020(5564)
- 2019(12991)
- 2018(12818)
- 2017(24819)
- 2016(14110)
- 2015(15942)
- 2014(16118)
- 2013(16301)
- 2012(15661)
- 2011(14118)
- 2010(14254)
- 2009(13108)
- 2008(13356)
- 2007(12193)
- 2006(10285)
- 2005(9208)
- 学科
- 济(59408)
- 经济(59354)
- 业(35941)
- 管理(34643)
- 方法(29147)
- 企(27052)
- 企业(27052)
- 数学(26246)
- 数学方法(26013)
- 农(17905)
- 地方(16001)
- 学(15063)
- 财(14938)
- 中国(13653)
- 农业(12066)
- 业经(11083)
- 贸(10567)
- 贸易(10566)
- 制(10471)
- 易(10199)
- 务(9213)
- 财务(9195)
- 财务管理(9170)
- 企业财务(8713)
- 环境(8659)
- 融(8599)
- 金融(8596)
- 和(8481)
- 银(8474)
- 银行(8438)
- 机构
- 大学(207275)
- 学院(207128)
- 济(80731)
- 经济(78866)
- 研究(74994)
- 管理(74067)
- 理学(64111)
- 理学院(63223)
- 管理学(61937)
- 管理学院(61551)
- 中国(53633)
- 科学(51912)
- 农(49938)
- 京(44109)
- 所(41437)
- 农业(39860)
- 业大(39285)
- 研究所(38258)
- 江(36607)
- 财(36567)
- 中心(34689)
- 财经(29304)
- 省(28376)
- 范(27510)
- 师范(27133)
- 经(26472)
- 北京(26311)
- 院(26110)
- 农业大学(26103)
- 州(25996)
- 基金
- 项目(142895)
- 科学(109669)
- 基金(101922)
- 研究(96533)
- 家(91903)
- 国家(91175)
- 科学基金(75416)
- 省(60259)
- 社会(59157)
- 社会科(55934)
- 社会科学(55910)
- 基金项目(54826)
- 自然(51789)
- 自然科(50499)
- 自然科学(50465)
- 自然科学基金(49554)
- 划(49227)
- 教育(44291)
- 资助(42218)
- 编号(37977)
- 重点(33316)
- 发(31561)
- 部(31133)
- 成果(30845)
- 计划(29707)
- 创(29011)
- 科研(28290)
- 创新(27336)
- 课题(27321)
- 科技(27168)
共检索到2992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燕妮 张晓梅 葛芸英 郭坚华
采用ER IC-PCR、BOX-PCR和ITS技术,对江苏省6个市的24个小麦苗枯病菌(C lavibacter fangii)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与其他10种病原细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相似率达60%时,ITS将24个小麦苗枯病菌分成了5簇。以相似性60%为界,ER IC-PCR将34个参试菌株分为14簇,而BOX-PCR只得到9簇,暗示这两种短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中的分布不同;将两者电泳图谱结合,得到介于上述两者间的结果,所有菌株被分成12簇,24个小麦苗枯病菌分布在5簇中。3种分析方法相互验证,均说明江苏省小麦苗枯病菌基因组存在显著多样性。ER IC-PCR和BOX-PCR聚类证明了小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豪 任春梅 陈毓苓 范永坚 程兆榜 周益军
利用致病性测定及Pot2-rep-PCR技术对2007、2008年采集自江苏省五大稻区的稻瘟病菌株进行多样性分析,这2年的菌株被划分为10个小种和14个系谱,其中ZG1为优势小种,JSL5为优势系谱,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稻瘟病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但与1999-2002年的群体结构比较时发现,群体结构趋于简单;对病原菌的时空分布分析发现,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地区之间稻瘟菌的群体结构差异明显;结合致病型与遗传系谱分析时发现,致病类型与遗传系谱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致病性和遗传系谱的地区变化有一定的相似性,这说明致病性和DNA分子水平上多态性检测在宏观上具有共同点,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反映稻瘟病菌的多样性...
关键词:
稻瘟病菌 致病性 群体结构 多样性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颜元杰 曹哲明 丁炜东 邴旭文
利用20对微卫星引物对江苏省5个内陆湖(太湖、滆湖、洪泽湖、高邮湖和骆马湖)和长江的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野生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江苏省不同水域翘嘴鳜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6个水域的翘嘴鳜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长江翘嘴鳜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6. 524 8,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 92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 827 3,均高于其它5个翘嘴鳜群体,说明长江翘嘴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它5湖的翘嘴鳜群体。哈迪温伯格平衡显示,只有2个位点上存在不平衡,其余都满足哈迪温伯格平衡。从6个水域翘嘴鳜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来看,太湖翘嘴鳜群体和滆湖翘嘴鳜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近,骆马湖翘嘴鳜群体和太湖翘嘴鳜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远。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翘嘴鳜种质资源的保护、监测和遗传育种提供分子基础资料。
关键词:
翘嘴鳜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大命 唐晟凯 刘燕山 谷先坤 刘小维 殷稼雯 张彤晴 潘建林
为了解江苏省湖泊大银鱼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基于PCR扩增与测序技术对太湖、高邮湖、洪泽湖和骆马湖4个群体共160尾鱼的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60条Cyt b基因序列共发现25个变异位点,其中单一信息位点11个,简约信息位点14个。4个群体中共检测到23个单倍型,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78±0.014和0.0021± 0.0001,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模式。4个群体中,高邮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0.871±0.031),太湖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最高(0.0029±0.0001)。洪泽湖群体的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均最低,分别为0.755±0.455和0.0013±0.0001。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银鱼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15.13%,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84.87%,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遗传分化指数F_(st)值统计表明,高邮湖、洪泽湖和骆马湖群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与太湖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应将太湖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作为不同的进化单元进行管理和保护。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中性检验结果均显示大银鱼经历了近期的群体扩张事件,推测扩张时间大约在10.3~4.1万年前,属于更新世晚期。虽然江苏省4个湖泊大银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但其资源量已经呈现出明显衰退迹象,应加强相应的渔业管理和保护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大银鱼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大命 唐晟凯 刘燕山 谷先坤 刘小维 殷稼雯 张彤晴 潘建林
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是我国特有的银鱼种类,主要分布在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近年来其资源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为了解太湖新银鱼遗传背景,本研究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ochrome b, Cyt b)基因序列,分析了江苏省太湖、高邮湖、洪泽湖和骆马湖4个太湖新银鱼野生群体共144尾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太湖新银鱼Cyt b基因序列共发现29个变异位点,定义25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_(d))为0.682±0.037,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231±0.00021;4个群体中,高邮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_(d): 0.609±0.078; π: 0.00094± 0.00027),太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H_(d): 0.343±0.107; π: 0.00075±0.00033)。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太湖新银鱼群体间遗传差异(71.53%)大于群体内遗传差异(28.47%),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_(st)值统计检验表明,骆马湖群体与太湖、高邮湖和洪泽湖群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子系统树和单倍型网络进化图分析显示,25个单倍型形成2个明显地理分支,一支由太湖群体、高邮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组成,另一支由骆马湖群体组成。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图分析表明,太湖新银鱼历史上发生过群体扩张。整体来看,太湖新银鱼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应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建议将太湖、高群体和洪泽湖群体作为整体进行管理和保护,骆马湖群体单独管理和保护。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而勋 曹菊香 杨媚 朱西儒
对来自海南、福建、广西、云南、湖南和广东等我国南方 6个代表性省 (区 )的 72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进行了RAPD聚类分析及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 ,供试菌株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使用 10个随机引物对该病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共获得 2 10条DNA谱带 ,其中 5条为特征带 ,2 0 5条为多态带 ,条带多态率为98%。在 0 5 4左右的相似性系数水平 ,所有供试菌株被划分为 6个类群 ,所有来自同一省 (区 )的菌株均聚类为同一类群或亚类群。DNA条带的多态性与地理来源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但与致病力的强弱无明显的相关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长江 胡伯里 鲁国东 王宗华
为了解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对福建省三明、龙岩、福州三地区以及广东、黑龙江和辽宁等省的35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生长速率、致病力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水稻纹枯病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将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聚为遗传相近的一类;分析还发现,在群体水平菌丝生长速率与致病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生长速率快,其群体致病力强;对福建省内稻区间的分析发现,来自三明的纹枯病菌群体生长速率和致病力最高,龙岩次之,福州最低。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成梅 连盈 程鹏飞 牛胤全 陈耀宇 闫慧姝 史雨刚 王曙光 范华 孙黛珍
为研究小麦苗期性状与耐低氮性的遗传相关性,利用24份小麦品种,采用水培的方法,在低氮(0.4mol/L)和正常氮(4mmol/L)条件下,测定四叶期株高(PH)、根长(RL)和根条数(RN)等23个氮效率相关指标,利用各指标耐低氮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值(D),通过系统聚类筛选耐低氮品种;同时联合分析氮效率相关性状遗传相关系数与遗传力确定育种中间接选择性状指标。结果表明:1)24个小麦品种被分为耐低氮型、中间型和低氮敏感型三类;其中耐低氮型品种包括长武89(1)3-4、安85中124-1、单R8093、平阳348和昌乐5号;低氮敏感型包括旱选12、白齐麦、烟农19号、陕225-9、晋麦33和中大91-品9;其余13个品种属于中间型。2)低氮胁迫条件下(分蘖数)TN、(叶宽)LW、(根鲜重)RFW、(茎叶鲜重)SFW、(植株总鲜重)PFW、(茎叶氮素积累量)SNA、(植株氮素积累量)PNA与耐低氮性综合评价值(D)之间的遗传相关、环境相关及表型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正常氮处理下(叶面积)LA和(茎叶干重)SDW与D值之间的遗传相关、环境相关及表型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在育种过程中,低氮条件下选择LW、RFW和PFW等性状;而正常供氮条件下选择LA、(植株总干重)PDW和(根氮素积累量)RNA等性状可以对小麦耐低氮性的选择取得较好的效果,选择效率较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陆宁海 郑文明 王建锋 詹刚明 黄丽丽 康振生
【目的】甘肃陇南地区是小麦条锈菌最主要和最大的越夏区,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该地区的小麦条锈菌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探索其分子遗传变异规律。【方法】采用TP-M13-SSR荧光标记技术,对甘肃省陇南地区8个种群409个小麦条锈菌分离株基因组DNA进行SSR标记分析。【结果】陇南地区小麦条锈菌的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1.95,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e)为1.43,Nei's(1973)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7,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1。武都、文县和秦城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徽县、成县和西和种群相对较低。AMOVA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遗...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群体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妍 章振羽 沈丽 姬红丽 陈德西 康晓惠 彭云良
对阿坝及其周边地区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和AFLP多态性进行了研究。49个参试菌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分为2种类型:水源11致病类群类型和Hybrid46致病类群,分别占44.9%和55.1%,其中水-14和CY32为优势小种。CY31仅在黑水县检测到,云南盐津菌株CY32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利用E2M3、E4M3、E7M3、E2M4、E6M4、E4M6、E6M7等7个引物组合,对各菌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出,共扩增出168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2条,多态率为19.05%。49个样品AFLP的D ice相似系数范围为:0.4063~1.0,其中阿坝州菌株聚类分析后被分作A、B两组,后者在...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遗传多样性 四川阿坝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卫乃翠 陶金博 苑名杨 张彧 开梦想 乔玲 武棒棒 郝宇琼 郑兴卫 王娟玲 赵佳佳 郑军
【目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水肥资源贫乏,而小麦不同基因型间的磷效率差异很大,因此,鉴选耐低磷种质、挖掘磷代谢遗传位点有助于小麦的遗传改良。【方法】以282份山西小麦品种为材料,在正常磷(0.2 mmol·L~(-1))、中度低磷(0.1mmol·L~(-1))和低磷胁迫(0.01 mmol·L~(-1))3个磷浓度条件下对苗期根部鲜重、茎叶部鲜重、植株鲜重、根部干重、茎叶部干重、植株干重,最大根长、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直径和根尖数共12个形态指标进行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苗期不同品种的耐低磷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苗期性状演变趋势及生物量分配等特征,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小麦耐低磷位点。【结果】苗期不同性状对低磷的响应程度不同,磷浓度降低导致生物量分配策略发生变化,与根部生长情况比较,地上部生长受磷浓度变化影响小;磷浓度降低会抑制地上部生长,地上部干重和鲜重显著降低,而低磷促进了根系生长,根部干重和鲜重、最大根长、总根长、根体积和根尖数等指标显著增加。根据耐低磷综合D值与形态指标相关分析发现最大根长和根直径可作为苗期耐低磷的筛选指标,D值聚类分析筛选到晋麦46、晋麦61、有芒大红茎、红秃麦、红和尚、白壳红、白线麦、火烧头和白山麦共9份耐低磷品种。性状演变分析发现品种耐低磷能力没有受到直接选择。耐低磷能力随年代变化先降后升,2010年之前品种耐低磷能力呈下降趋势,2010年后品种耐低磷能力有所提升。关联分析检测到8个R ~2>10%的稳定位点,其中,1A_545074550、2B_489279799、6A_166899658和6A_273060644未见报道。【结论】苗期最大根长和根直径可作为苗期耐低磷的筛选指标。通过综合评价山西小麦苗期耐低磷能力,筛选到9份耐低磷品种。在1A、2B和6A染色体上检测到4个与耐低磷相关的新位点。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优 魏松红 王海宁 李帅 李思博 罗文芳
为明确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与致病性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水稻抗病育种和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对2015年采自东北地区水稻主产区的132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和SRAP分析,其中112株为多核菌株(Rhizoctonia solani),20株为双核菌株(Rhizoctonia oryzae)。SRAP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112株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520.97之间,在78%遗传相似水平下,划分为15个聚类组群;20株水稻纹枯病菌双核菌株的遗传相似性系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培玲 李子钦 杨家荣
【目的】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地理来源的棉花黄萎病菌株进行分子指纹分析,以了解其遗传关系。【方法】选用25条引物,对来自于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28个棉花黄萎病菌株进行分子指纹分析,研究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结果】从25条ISS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多态性好、条带稳定的引物,用其对28个棉花黄萎病菌株进行扩增,共获得1 989条谱带,其中1 908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5.9%,表明ISSR标记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较高的多态性;通过对棉花黄萎病菌ISSR遗传相似系数的统计与分析,得到其相关系数r=0.88,该r值介于0.8和0.9之间,表明进化树符合较好,故将ISSR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丁明亮 周国雁 方艺瑾 李晓华 乔玲 刘琨 伍少云 李绍祥 郑军 杨木军
【目的】进一步挖掘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中的优异资源,进而为云南省的小麦育种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91对SSR标记对云南省20世纪50年代以来育成的15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①91对SSR引物扫描159个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共有360个等位变异被检测到,单个SSR标记检测到1~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SSR标记检测到3.96个等位变异;各位点的多态性信息指数最低为0,最高为0.8408,所有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平均值为0.4677;云南省80年代小麦育成品种(系)的多态性信息指数最高(0.461)。②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可将云南省小麦品种(系)划分为14个类群,类群分类主要与选育年代、栽培类型及种植区域有关。③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连锁标记的优异等位变异的频率随着其育成年代的推移而逐渐增长,但穗粒数性状相比千粒重性状改良效果更强。【结论】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遗传多样性较好,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育成品种(系),且不同年代小麦育成品种(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遗传背景具有不同程度的改良。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晓锟 高增贵 张秀霞 张硕 李忠洲 高金欣
对UP-PCR(Universally Primed PCR)反应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建立适合于玉米纹枯病菌的UP-PCR反应体系。对分离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玉米主产区的22个菌株和16个标准菌株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筛选出7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0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2条,占总条带数的97.1%。当相似系数为0.685时,可将38株镰孢菌菌株划分为10个类群,其中所有AG1-IA菌株聚为一个类群。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其所属融合群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而与其地理来源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