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91)
2023(15705)
2022(12732)
2021(11617)
2020(9415)
2019(21529)
2018(21035)
2017(39781)
2016(21795)
2015(24626)
2014(24950)
2013(24874)
2012(23594)
2011(21549)
2010(21991)
2009(20446)
2008(20436)
2007(18821)
2006(17012)
2005(15697)
作者
(66814)
(56338)
(55841)
(53003)
(35485)
(27038)
(25391)
(21892)
(21444)
(20161)
(19257)
(18923)
(18091)
(17987)
(17504)
(17365)
(17026)
(16495)
(16226)
(16214)
(14311)
(14155)
(13908)
(13111)
(12769)
(12740)
(12696)
(12483)
(11594)
(11442)
学科
(103475)
经济(103384)
(60933)
(52065)
管理(52029)
(37040)
企业(37040)
方法(34801)
农业(34582)
中国(32097)
地方(31471)
数学(30443)
数学方法(30155)
业经(26925)
(20481)
(20446)
(19445)
(18596)
(17479)
贸易(17466)
(16822)
(16588)
银行(16553)
(16219)
金融(16216)
(16013)
地方经济(15826)
环境(15609)
发展(14582)
(14545)
机构
学院(322866)
大学(317122)
(134417)
经济(131437)
研究(119262)
管理(116736)
理学(98946)
理学院(97700)
管理学(95940)
管理学院(95325)
中国(91582)
(75219)
科学(74647)
(69263)
(62601)
(59071)
农业(57812)
研究所(56618)
(56058)
中心(55679)
业大(53984)
(46028)
师范(45555)
财经(45346)
北京(43305)
(42130)
(41923)
(41370)
(40939)
经济学(40269)
基金
项目(209737)
科学(163521)
研究(155849)
基金(147646)
(129390)
国家(128176)
科学基金(107683)
社会(98327)
社会科(92665)
社会科学(92638)
(86065)
基金项目(78304)
(70780)
教育(69362)
自然(66408)
编号(65545)
自然科(64715)
自然科学(64698)
自然科学基金(63495)
资助(58395)
成果(53294)
(52590)
重点(48170)
课题(46155)
(45290)
(43142)
发展(42369)
(41712)
国家社会(40500)
创新(40412)
期刊
(164572)
经济(164572)
研究(95995)
(77095)
中国(74533)
学报(53798)
农业(51952)
科学(49723)
(43700)
大学(40558)
管理(39774)
学学(38318)
教育(37041)
(35522)
金融(35522)
业经(32716)
技术(28998)
(25779)
经济研究(23789)
问题(23080)
财经(21780)
(18743)
(18418)
资源(17687)
世界(16902)
农村(16652)
(16652)
技术经济(16586)
农业经济(16166)
经济问题(15870)
共检索到5075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智  张小林  李红波  
从"要素—结构—功能"的视角构建多要素非农化指数和乡村多功能发展指数,分析2000—2015年江苏省县域非农化与乡村发展的时空格局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非农化和乡村发展指数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非农化指数高值区为环太湖地区,乡村发展指数高值区为苏南沿江地区,而低值区均为苏北北部地区。2000—2015年全省县域非农化指数和乡村发展指数均普遍提高,但其年均变化率呈明显的南北区域差异,其中,苏北非农化进程最快,而乡村发展水平提高最快的为苏中地区。通过耦合分析发现,县域非农化与乡村发展之间的耦合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丽娟  马晓冬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框架,采用熵权TOPSIS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江苏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乡村转型发展程度及空间集聚情况进行综合测度,解析两者的空间耦合协同特征,并判别空间协同的地域类型。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南北差异格局未突破,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县市,并向北演化。经济发展的冷点区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徐宿连和连淮盐交界分布。(2)江苏省乡村转型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次冷点区域变动明显,主要分布徐州北部、连云港北部和江苏中部等。(3)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转型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得到提升,61.8%的县市达到协调状态,根据其格局特征划分出"三协同双滞后"五种类型,80%的县市经济与乡村转型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协同性,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高水平协同型集中在苏南县市,苏中县市和苏北区域的市区主要为中水平协同型,低水平协同类型主要为苏北县市,溧阳、海门、泗阳和灌南等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于乡村转型,淮安市区、泰州市区、建湖、高邮等县市乡村转型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蔡则祥  孙国锋  
本文在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论述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耦合发展的内在机制。同时对江苏省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耦合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随随   李传武  
厘清县域城镇化与乡村可持续性的协同机制,对落实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0~2020年江苏省县域城镇化与乡村可持续性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县域城镇化、乡村可持续性及二者耦合协调度均逐渐优化,耦合协调度完成了“拮抗阶段→磨合阶段→协调阶段”的跨越,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异格局;(2)耦合协调类型以乡村可持续性滞后型和同步发展型为主,城镇化滞后型缺失,且总体上经历了由低层次类型向高层次类型的单向演进过程;(3)经济发展、政府行为和对外开放程度共同影响耦合协调状态且其驱动机制空间差异显著,因子交互能够实现两系统协同发展的乘数效应。据此,从差异化路径构建、跨区域联动及多主体协同等方面提出分类推进城乡融合共生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荣天  韩玉刚  
文章以江苏省65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域,构建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PCA法、经济重心模型及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对1978-2012年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主要成因进行了初步地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呈上升的态势,且发展非均衡性较显著;县域经济发展重心在120°.261′~120°.622′E、31°.910′~31°.327′N波动,大致位于无锡市至苏州市范围之内;县域经济呈现以"苏锡常"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空间分布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组织性越来越强,县域经济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可满  马晓冬  
采用因子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从农村社会发展的农村组织、农业结构、农民收入、社会服务、农民生活5个方面构建农村社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年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特征,苏南、苏北内部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苏中地区较为均衡,而且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县(市)较少,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市)较多。依据测度结果将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5种类型,并针对每种类型提出改进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华  王炳君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基于力学的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并通过乡村性与其耦合关系的研究,发现21世纪初江苏省乡村性在0.148 8-0.898 9之间,空间上呈现从南向北逐渐增高趋势;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发现,76.9%地区受困于农村居民点管理,农村居民点的无序扩张成为乡村转型协调发展的最主要阻碍力;江苏乡村地区发展采取的是一种不均衡发展模式,农村人口的转移是目前主要目标,乡村转型发展首先实现了生产空间的转移,而生活空间和身份空间依然滞留于农村地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源于我国独特的"三元"社会结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远智  周扬  刘彦随  
运用层次分析法、耦合协调模型、Lorenz曲线等方法对2010年和2015年云南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减贫的耦合协调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2010年至2015年云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但呈现低水平的不均衡格局,经济发展的极化现象显著。(2)研究期内,云南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明显,但不均衡空间格局依旧显著,形成了以经济发展极为中心的低值区和以乌蒙山区深山区、滇西边境地区南北两侧为中心的高值区。(3)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贫困发生率呈现负相关关系,2010年和2015年云南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减贫呈现出轻度失调的特征,并且2015年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低于2010年;同期经济发展年均增速与农村贫困年均减速以濒临失调为主,主要是由于低层次需求下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贫困人口分布的孤岛效应使得经济发展的减贫效应减弱。在推进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中,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从多方入手强化措施的精准性,从而确保2020年减贫目标的实现,为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代梦婷   夏春萍   贾铖  
为推动江苏省及其他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本研究通过构建城乡融合指标评价体系,结合自然间断法、核密度估计法与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描绘2013—2021年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基于障碍度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的内部障碍因素与外在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水平持续上升,但各县域之间的城乡融合水平存在差异且差异仍在扩大;截止到2021年,各维度融合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社会融合、生态融合、空间融合、经济融合、人口融合;各地区融合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存在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局域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类型,低水平集聚状态占主要部分。(2)整体而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是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内部障碍,分区域来看,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各障碍因素的阻力大小存在差异。(3)数字技术是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的重要外在驱动力,其中,乡村经济数字化对城乡融合的驱动作用最为明显,而数字化营销又是主要驱动路径。研究表明,应加强县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县域之间的联动式与均衡式发展;同步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因地制宜,瞄准各县域优势与劣势,破除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障碍;重点支持数字技术在乡村经济领域的应用,培育以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助力县域城乡融合再上新台阶。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周建再  代宝珍  薛继豪  
基于江苏省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该省49个县的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总体潜力进行了评价和分类:一是影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因素归为农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等三个主因子;二是通过计算综合因子得分,可对江苏省49个县(县级市)商业养老险的发展潜力排序;三是对各个县(县级市)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调整后,通过系统聚类方法,可以把江苏省下辖县按其指标相似性分为四类地区。针对不同类别地区,保险经营机构应采用有差别的分层经营策略以推动江苏省县域商业养老保险的有序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君锋  石培基  黄万状  石志浩  李雅丽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视角,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13—2019年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两者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省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发展态势。其中,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处于全省首位,陇中地区与陇东南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全省各县域在基本失调类型和基本协调类型中乡村振兴发展滞后型均占大多数,不存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2)县域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平稳性,在局部空间依赖方向和空间增长过程中具有波动性较弱特征,受周边邻近城市溢出效应或虹吸效应相对较弱。县域自身耦合协调度受相邻县域的溢出效应影响程度较小,整体呈现出的高增长或低增长趋势较为明显。耦合协调度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保持在一定的稳定态势,多数县域未发生跃迁,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转移惰性与路径依赖特征。(3)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差异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产业二元性水平不利于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彬  张小林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RI),运用熵值法确定2001~2012年乡村性指数的权重,以乡村性指数为变量,运用差异系数对江苏省乡村性县域差异的演变过程与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江苏省乡村性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呈现不断减弱的趋势,县域乡村性在2001~2007~2012年表现为总体缩小基础上的先缩小后扩大的演变格局。县域乡村性各子系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差异,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差异相对较小。在空间上,县域乡村性呈现由苏北苏中地区向环太湖和宁镇地区不断极化的过程。其中苏南地区以向下收敛为主;苏北地区以向上收敛为主;苏中地区以向上发散为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纪璇  李琳娜  程明洋  
[目的]通过探索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交互关系和演化规律,为安徽省乡村空间功能优化、乡村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乡村“三生”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1997-2017年安徽省县域乡村“三生”功能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1)研究期间,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缩小,乡村发展水平趋向均衡,其中生活功能对乡村发展起到主导作用。(2)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度整体较高,以高耦合和良性共振耦合为主,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3)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主要表现为基本协调,呈北低南高和片状分布的特征,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且空间正相关关系增强,低值聚集区由皖中向皖北地区转移。[结论]目前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未来需进一步提高乡村“三生”功能以支撑乡村转型和振兴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欧向军  
文章通过基尼系数和广义熵指数的分解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演化过程进行结构分析,两种测度方法所得县域差异演变趋势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的县域差异扩大,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产值份额过高,分布不均等所致;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产业的结构效应逐渐大于集中效应,第三产业产值份额不断提高,并对县域差异的促增作用越来越强,导致县域差异经过短暂下降后,又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呈扩大趋势。江苏省的县域差异在空间结构上主要表现为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经济区域间的差异,且呈不断扩大的态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欧向军  叶磊  张洵  芦惠  
以县域为研究基本单元,选取了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等四个指标,运用差异系数与极化指数等相差数理模型,对1994年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的演化过程与格局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发现: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伴随着"缩小—扩大—再缩小"演化过程,总体上呈现出生产水平差异与极化增强、生活水平差异与极化减弱的特征,且生产水平的差异与极化远大于生活水平的差异与极化;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与极化,且三大地区之间的极化呈增强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