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70)
- 2023(5845)
- 2022(4994)
- 2021(4513)
- 2020(3755)
- 2019(8385)
- 2018(8101)
- 2017(15154)
- 2016(8414)
- 2015(9297)
- 2014(9360)
- 2013(9491)
- 2012(9104)
- 2011(8322)
- 2010(8363)
- 2009(7642)
- 2008(7398)
- 2007(6438)
- 2006(5744)
- 2005(5119)
- 学科
- 济(41580)
- 经济(41551)
- 管理(20664)
- 业(17907)
- 地方(17820)
- 方法(15253)
- 数学(13851)
- 数学方法(13730)
- 企(13502)
- 企业(13502)
- 地方经济(10627)
- 农(10380)
- 中国(10069)
- 学(9744)
- 业经(7488)
- 环境(7417)
- 农业(7345)
- 制(7143)
- 财(6758)
- 教育(6642)
- 贸(5835)
- 贸易(5831)
- 融(5507)
- 金融(5505)
- 易(5484)
- 和(5206)
- 研究(5191)
- 发(5092)
- 划(5068)
- 资源(5023)
- 机构
- 大学(122319)
- 学院(120616)
- 研究(48937)
- 济(46636)
- 经济(45441)
- 管理(43651)
- 理学(37929)
- 理学院(37249)
- 管理学(36418)
- 管理学院(36201)
- 中国(34042)
- 科学(32405)
- 京(27713)
- 江(25614)
- 所(25524)
- 研究所(23636)
- 农(23618)
- 中心(21175)
- 业大(20188)
- 范(19522)
- 财(19481)
- 师范(19304)
- 院(18676)
- 农业(18549)
- 省(17564)
- 北京(16215)
- 师范大学(16030)
- 州(15674)
- 财经(15362)
- 科学院(14720)
- 基金
- 项目(88323)
- 科学(70564)
- 基金(64005)
- 研究(61719)
- 家(57477)
- 国家(57053)
- 科学基金(48545)
- 社会(39477)
- 社会科(37341)
- 社会科学(37335)
- 省(36694)
- 基金项目(34518)
- 自然(32696)
- 自然科(31854)
- 自然科学(31846)
- 自然科学基金(31270)
- 划(30766)
- 教育(28360)
- 资助(25159)
- 编号(24009)
- 重点(21494)
- 发(20825)
- 部(18832)
- 课题(18556)
- 成果(18534)
- 创(18272)
- 创新(17245)
- 计划(17156)
- 江(17015)
- 科研(16968)
共检索到185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欣 方斌 殷如梦 荣慧芳
揭示江苏省县域"三生"功能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协同/权衡关系,可为县域空间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支持。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识别体系,以空间自相关和相关系数法定量测算江苏省55个县域1996年、2005年、2015年三个时期的"三生"功能时间效应及协同/权衡关系。结果表明:(1)江苏省"三生"功能生态位宽度变化各异,空间分布各具特色,具体表现为:1996-2015年生产功能生态位宽度时序上总体呈增长状态,变化过程具阶段性;空间上呈"南高北低"格局特征,长江南岸条带状集中分布,长江北岸则呈多集聚斑块状。1996-2015年生活功能生态位宽度不断压缩,空间上具以市辖区为中心向外同心圆衰减规律。1996-2015年生态功能生态位宽度不断增大,空间上生态功能生态位宽度具依山傍水呈高值特征。(2)江苏省1996-2015年间,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均有随时间变化正相关类型(高高、低低)集聚明显,"组团"式分布;负相关类型(高低、低高)集聚性低,"离散"状分布规律。(3)生产与生活功能存在空间协同关系,生产与生态功能呈协同/权衡波动变化态势,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变化趋势类似于生产与生态功能,交叉变化更明显,不同年份协同/权衡关系在不同单元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以上特征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的吻合性,未来应逐步改变以生产功能过速扩张压缩生活、生态功能的现象,应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实现"三生"更加协同。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荣天 陈明
[目的]深入系统揭示江苏县域农业多功能权衡/协同时空关系,是统筹不同农业功能特征地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方法]在解读农业多功能内涵基础上,从“粮食生产-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生态涵养”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ESDA模型及Spearman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1978年以来江苏农业多功能时空分异及权衡/协同关系。[结果]①1978-2019年县域尺度江苏农业粮食生产功能空间格局呈现“北移”态势,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功能高值集聚在苏南,而生态涵养功能空间上表现“依山傍水”分布格局。②粮食生产功能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功能呈现“先协同后权衡”变化趋势,与生态涵养功能表现出较强的权衡关系;经济发展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呈现协同关系,而与生态涵养功能表现出较强权衡关系。③县域尺度粮食生产-经济发展功能协同HH型从苏锡常逐渐向苏北演化;苏南地区粮食生产-社会保障功能由协同HH型演化为权衡LH型;粮食生产-生态涵养功能协同HH型主要集聚在连宿地区;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功能协同HH型主要集聚在苏南县域;经济发展-生态涵养功能协同HH型主要分布在宁镇扬及苏北部分县域。[结论]结合不同农业地域功能权衡/协同特征,凸显不同农业地域主导优势功能,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农业地域功能优化的差异化路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宪波 陶宇 欧维新
掌握乡村三生功能水平,揭示功能间的相互关系与演变规律是未来乡村规划与发展的基础。基于"三生"空间与土地多功能理论基础,采用多指标综合法与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江苏省2005、2018年45县(市)乡村三生功能大小,各功能之间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类型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8年,江苏省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均提升;(2)各县市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各功能间耦合度均为协调耦合;(3)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勉强协调型、初级协调型和中级协调型三类;时间上,由濒临失调型以倒"U"型向协调演进,空间上各县市差异客观存在;三生功能中两两功能状态差异明显,并具有明显的南北差距。未来需加强江苏省乡村绿色生产、绿色宜居等建设,以及统筹规划、缩小南北乡村差距。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熊薇 徐逸伦 王迎英
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及变异系数方法,取江苏省65个县(市)的经济指标为测度因子,对江苏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全局及局部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发现:各县市经济存在强烈地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差异增大,呈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极化态势与经济差异变化趋同;LISA分析显示苏南和苏北地区已形成了与周边地区显著相似的块状面域,南北差异仍是导致省内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南北的极化作用明显大于扩散,在循环累积因果的作用下南北极化的"哑铃状"空间格局将进一步扩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纪璇 李琳娜 程明洋
[目的]通过探索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交互关系和演化规律,为安徽省乡村空间功能优化、乡村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乡村“三生”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1997-2017年安徽省县域乡村“三生”功能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1)研究期间,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缩小,乡村发展水平趋向均衡,其中生活功能对乡村发展起到主导作用。(2)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度整体较高,以高耦合和良性共振耦合为主,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3)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主要表现为基本协调,呈北低南高和片状分布的特征,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且空间正相关关系增强,低值聚集区由皖中向皖北地区转移。[结论]目前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未来需进一步提高乡村“三生”功能以支撑乡村转型和振兴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丽娟 马晓冬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框架,采用熵权TOPSIS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江苏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乡村转型发展程度及空间集聚情况进行综合测度,解析两者的空间耦合协同特征,并判别空间协同的地域类型。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南北差异格局未突破,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县市,并向北演化。经济发展的冷点区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徐宿连和连淮盐交界分布。(2)江苏省乡村转型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次冷点区域变动明显,主要分布徐州北部、连云港北部和江苏中部等。(3)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转型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得到提升,61.8%的县市达到协调状态,根据其格局特征划分出"三协同双滞后"五种类型,80%的县市经济与乡村转型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协同性,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高水平协同型集中在苏南县市,苏中县市和苏北区域的市区主要为中水平协同型,低水平协同类型主要为苏北县市,溧阳、海门、泗阳和灌南等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于乡村转型,淮安市区、泰州市区、建湖、高邮等县市乡村转型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友志 顾红春
采用GeoDa对江苏省县域地区的创新产出空间关联和时空演化进行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根据空间自相关诊断结果建立了空间滞后回归计量分析模型,以此为依据检验了创新产出与人均GDP的空间关联性。研究表明:在观测期内,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由苏南→苏中→苏北梯度递减;创新产出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具有自我强化的时空演化趋势,观测得到明显的苏南高—高集聚、苏北低—低集聚的局部自相关模式;空间邻居效应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相比于传统OLS法估计值空间滞后模型估计结果更为稳健可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建豹 揣小伟 周艳
掌握县域碳排放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低碳调控政策,推进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ESTDA框架下,研究2000—2017年江苏省县域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并构建HSAR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碳排放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空间集聚性呈波动变化,各县域碳排放呈增加趋势。(2)碳排放空间差异明显,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LISA时空跃迁分析表明,碳排放的时空结构存在较强的空间锁定效应和“俱乐部趋同”现象。(3)人均GDP、年末总人口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土地城镇化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建豹 揣小伟 周艳
掌握县域碳排放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低碳调控政策,推进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ESTDA框架下,研究2000—2017年江苏省县域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并构建HSAR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碳排放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空间集聚性呈波动变化,各县域碳排放呈增加趋势。(2)碳排放空间差异明显,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LISA时空跃迁分析表明,碳排放的时空结构存在较强的空间锁定效应和“俱乐部趋同”现象。(3)人均GDP、年末总人口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土地城镇化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朱传耿,孔令平,单勇兵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198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总量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省域内南北区域经济差异显著。文章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了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分析了差异成因,提出了调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差异 县域 江苏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段七零
选择区域子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确定各要素的评判标准;其次,根据集对分析方法的思路,得到各子系统所处的状态;第三,按照空间解析几何的内涵,由三个子系统的状态构建一个三维空间,空间中的任一点到"系统完全协调状态"线的垂直距离和到原点的直线距离可分别表示区域系统协调性和区域综合水平;最后,将区域系统协调性和区域综合水平分别进行分等并矩阵列联,得到两者的组合类型。运用该方法定量评价了江苏省52个县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性。结果表明:①江苏县域系统协调性的好差与县域经济水平(即人均GDP)的高低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并不显著;而江苏县域综合水平的高低与县域经济水平的高低之间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苏南多数县域属于高水平上的协调,但昆山、江阴、常熟、太仓、扬中却属于高水平上的不协调,而苏北大多县域则分属于低水平上的协调和低水平上的不协调。研究结论可为江苏省不同县域采取相应策略促进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薛永盛 杨雪梅
明晰北方防沙带典型县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对促进自然资源优化配置和国土空间精准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InVEST模型、相关系数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以民勤县为案例,对北方防沙带典型县域防风固沙、碳储量和食物供给主要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和权衡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民勤县在20年间主要生态系统服务质量显著提升,防风固沙、碳储量与食物供给的总量分别增加了8.64×10~7 kg、2.17×10~7 t和1.02×10~6 t。2)在研究期内,防风固沙与碳储量呈现较强的协同关系,而碳储量与食物供给呈现的协同关系逐期减弱,防风固沙与食物供给呈现的权衡关系则逐期增强。3)在空间格局上,不同类型服务间权衡协同关系的异质性显著(P <0.05),区域差异较明显。4)生态系统服务两两之间空间自相关系数在研究时段内变化不大,但各地集聚特征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欧向军
文章通过基尼系数和广义熵指数的分解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演化过程进行结构分析,两种测度方法所得县域差异演变趋势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的县域差异扩大,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产值份额过高,分布不均等所致;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产业的结构效应逐渐大于集中效应,第三产业产值份额不断提高,并对县域差异的促增作用越来越强,导致县域差异经过短暂下降后,又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呈扩大趋势。江苏省的县域差异在空间结构上主要表现为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经济区域间的差异,且呈不断扩大的态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红梅 沈山 戴先杰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由来已久,发展趋势令人堪忧,且严重影响了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文章构建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各市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出5种区域差异类型,并比较分析各类型区域的发展特征,客观揭示了区域发展的梯度差异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诸多对策。
关键词:
县域经济 主成分分析 协调发展 江苏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慧 付光辉 刘友兆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温室气体排放比例很大,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以江苏省62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测算了2001—2014年各县域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变动、时空差异演变,进而开展了各县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承载系数和农业经济贡献系数差异分析,根据矩阵聚类分析进行了空间区域划分,全面揭示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性、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①全省排放量年际变化波动较大,2007年以后快速增加,年均增长4.37%,而排放强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均降幅4.26%。②排放量空间分布逐步集聚,而排放强度则逐步均衡化,到2014年已经相对离散。③排放量、排放强度及ESC基尼系数较为合理,而ECC(经济水平-温室气体排放)基尼系数超过了"0.4"警戒线,仍有上涨趋势,应引起特别注意。④为凸显排放对农业发展承载贡献的区域差异性,将62个县域单元划分为四类:"高承载力-高经济贡献"型、"高承载力-低经济贡献"型、"低承载力-高经济贡献"型、"低承载力-低经济贡献"型,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区的农业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策略。本文对县域水平进行时空差异分析评价与聚类,不仅为江苏省及各县市制定农业节能减排政策、实现低碳农业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从微观县域层面在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上深化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