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77)
2023(3661)
2022(3306)
2021(3058)
2020(2821)
2019(6627)
2018(6581)
2017(12212)
2016(7185)
2015(7905)
2014(7890)
2013(7794)
2012(7330)
2011(6541)
2010(6613)
2009(6080)
2008(5865)
2007(4842)
2006(4135)
2005(3512)
作者
(23128)
(19452)
(19383)
(18167)
(12668)
(9769)
(8522)
(7790)
(7637)
(7271)
(7033)
(6857)
(6466)
(6317)
(6282)
(6023)
(5864)
(5853)
(5816)
(5697)
(5142)
(5020)
(4803)
(4578)
(4574)
(4473)
(4450)
(4255)
(4168)
(4053)
学科
(33385)
经济(33368)
方法(18212)
数学(17311)
数学方法(16995)
(15500)
管理(15369)
地方(11544)
(11047)
企业(11047)
(9346)
(7168)
农业(6662)
中国(5952)
地方经济(5713)
环境(5207)
业经(5148)
(4803)
技术(3764)
资源(3667)
(3617)
(3616)
贸易(3614)
理论(3591)
(3433)
(3381)
(3182)
(3112)
金融(3111)
生态(2950)
机构
学院(98806)
大学(96721)
研究(37394)
(36492)
管理(36367)
经济(35756)
理学(32359)
理学院(31911)
管理学(30861)
管理学院(30706)
(29156)
科学(28133)
中国(24120)
农业(23636)
业大(22629)
(21459)
(20729)
(20252)
研究所(20220)
(18095)
中心(17193)
农业大学(15625)
(13902)
科学院(13286)
(13079)
师范(12851)
(12716)
(12591)
(12547)
(12451)
基金
项目(76842)
科学(59166)
基金(54333)
(50642)
国家(50286)
研究(48087)
科学基金(41589)
(36408)
自然(30337)
社会(29676)
自然科(29642)
自然科学(29632)
基金项目(29191)
自然科学基金(29026)
社会科(28116)
社会科学(28105)
(28054)
资助(23321)
教育(22460)
重点(18418)
编号(18157)
计划(18006)
(17399)
科技(17127)
(15902)
(15784)
科研(15405)
创新(14887)
(14694)
(14332)
期刊
(37161)
经济(37161)
(26477)
学报(24573)
研究(22058)
中国(19490)
科学(19333)
农业(18721)
大学(16418)
学学(15935)
管理(12049)
(10886)
(9092)
技术(8844)
资源(7750)
业大(7723)
教育(7573)
统计(7489)
(6858)
农业大学(6626)
业经(6548)
决策(6317)
(6198)
(5941)
金融(5941)
科技(5750)
中国农业(5509)
技术经济(5424)
林业(5378)
经济研究(5183)
共检索到138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熊洁  陈功磊  王绍华  丁艳锋  
以江苏省近50年来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10个代表性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年代水稻产量形成、干物质生产、源库关系和株型的差异。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水稻单产显著提高,之后提高的幅度趋于平缓。在品种演进过程中,结实率、千粒重的遗传改良效果不显著,但每穗粒数显著增加,这是产量提高的关键。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水稻的干物质量和收获指数同时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后收获指数略有下降,但干物质生产能力继续增加。品种演进使株型得到改良,顶3叶的叶长、叶角明显减小,穗部着粒密度、二次枝梗数增加,粒叶比也得到提高。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的品种株高明显增加,基部节间长度逐渐减小,直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培峰  顾俊荣  乔中英  赵步洪  季红娟  董明辉  
【目的】本文对江苏省主要粳稻品种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水稻优质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18份江苏省主要推广应用的粳稻品种为试材,分析江苏省主要粳稻品种品质性状差异及其相关关系。【结果】碾米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品质在品种间的差异较小,但外观品质和RVA谱特征值的差异较大;中熟中粳稻、迟熟中粳稻、早熟晚粳稻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较好,而中熟晚粳稻直链淀粉含量和消减值较低,胶稠度较高,食味品质较好。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多个品质性状密切相关,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的品种,蛋白质含量最低,胶稠度越小,消减值越大,外观品质和碾米品质与其他的品质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对各品种水稻的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了3个代表食味品质、碾米和外观品质的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2.9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稻米品种分为4类,其中第Ⅰ类和第Ⅳ类品种外观品质较好,第Ⅱ类品种育成时间较早,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差,第Ⅲ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胶稠度较高。【结论】江苏主要粳稻品种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好,但蒸煮食味品质一般,优质食味品种较少,在今后的优质稻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对食味的改良。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关欣  陈温福  徐正进  李振兴  孙静文  
以辽宁省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次更替的有代表性的4个水稻主栽品种和新育成的2个水稻超高产品种为试材 ,研究各品种穗部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随着品种更替 ,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颖花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颖花数等穗部性状均呈增加趋势 ;超高产品种在各个性状上都有所改进 ,并且结实率较高 ,使得其每穗实粒数显著高于其他品种 ,说明各穗部性状的均衡增加是超高产的有效途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洪祥  徐克章  李大勇  王晓慧  郑洪兵  张治安  杨光宇  杨春明  陆静梅  
对吉林省1923至1999年育成的16个主要栽培大豆品种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比较研究表明: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第四节期(V4)较低,盛花期(R2)最大,此后又迅速下降;盛花期硝酸还原酶活性随品种育成年代的推进而增加,76年来增加了32.47%,平均每年增加0.43%;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与产量、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正相关,其中盛花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与产量关系最密切(P<0.05),可作为高产品种的选择指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菁菁  邸玉婷  徐克章  张治安  肖金川  李鑫  
【目的】了解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NRA)的变化及其与净光合速率(Pn)和产量的关系,为吉林省水稻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林省1958至2005年育成并在生产上推广的18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水稻植株剑叶NRA变化及其与净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关系。【结果】水稻叶片NRA在孕穗期较低,抽穗期最大,此后呈下降变化;NRA随品种的育成年代推进而降低。不同生育期水稻剑叶Pn在抽穗期达到最大,此后不断下降;随着育成年代的推进,Pn逐渐上升。NRA与净光合速率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与水稻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水稻品种遗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才林  
江苏省杂交粳稻的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1982和1983年,先后参加华东地区和南方稻区杂交粳稻协作攻关,选育出盐优57V、徐优3-2、六优1号、六优3-2等首批杂交粳稻组合,但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种子生产体系,这些组合未能在生产上发挥应有的作用。1996年以后,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的选育,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杂交中粳走出低谷,打破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杂交晚粳的品质改良取得重大突破;杂交粳稻繁殖制种技术取得较大进展。但目前江苏的杂交粳稻仍然存在增产优势不突出、抗性较差;不育系育性不稳定、杂种纯度差;制种产量低、种子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今后江苏杂交粳稻研究应主攻高异交率不育系和强恢复系选育、加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Khallaf Abdullah  唐正合  王建新  陈长军  周明国  
通过离体接种的方法,用已知抗瘟基因型反应的22个稻瘟菌株,对江苏省67个水稻品种进行了抗瘟基因型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67个水稻品种可能携带1个或多个抗瘟基因,其中携带抗瘟基因Piz5、Pizt、Pi1、Pi9、Piz、Pi5、Pi3和Pii的水稻品种对22个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均大于50%。携带Pita2和Pi9这2个基因的水稻品种特占A和携带Pi9基因的水稻品种辐优136对所有稻瘟病菌菌株表现免疫,Pita2和Pi9这2个基因,尤其是Pi9基因对于水稻抗瘟性极为重要,推测特占A和辐优136是较好的抗瘟育种材料;含有Pia基因的水稻品种,如徐稻41926、徐稻40993等品种抗病性差,极易...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茂  吴昊  王绍华  李刚华  杨文祥  王强盛  丁艳锋  沈其荣  
以近年来江苏省广泛种植的19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为材料,在11个县市区196个田块进行试验,研究江苏省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能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基础产量与其所能达到的最佳实际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不同土壤基础产量及其土壤基础供氮量(全生育期植株总吸氮量)变异范围都很大,但不同土壤基础产量和土壤基础供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获得相同基础产量时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100 kg基础产量需氮量呈粳稻大于籼稻的趋势。不同基因型水稻100 kg基础产量需氮量由大到小均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江苏省196个田块土壤碱...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建波  王伯伦  王术  
以8个不同粒型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优质米品种的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这些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通粒型品种的成粒率较高,每穗成粒数较多,产量高于长粒型品种。糙米率、精米率与成粒率呈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成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提高成粒率对其他米质性状无明显负作用,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米质,使高产和优质在较高的水平上统一起来。粒长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辽宁的自然条件下,既高产又优质的品种谷粒不宜过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滕菲  李盛有  饶德民  姚兴东  张惠君  敖雪  王海英  Steven St.Martin  谢甫绨  
【目的】研究以超高产大豆品种为砧木嫁接不同年代育成品种,旨在明确嫁接超高产品种的根系对接穗品种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从而揭示根系改良在大豆育种中的作用。【方法】以来自相同的祖先亲本(Williams和amsoy)且地理纬度相同的美国俄亥俄州和中国辽宁省不同年代育成的11个代表性大豆品种为接穗,采用劈接法,于子叶期分别与超高产大豆品种辽豆14和中黄35的砧木进行嫁接,其中,以11个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自身嫁接处理与不嫁接处理作为对照。在盆栽条件下,于R1、R2、R4、R5、R6期测定植株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色值,于成熟期收获后对植株进行考种,测定植株的单株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韩晓宇  黄芳  王峥  张树兰  杨学云  
【目的】探讨陕西关中地区小麦品种演替过程中产量及氮效率对土壤肥力的响应。【方法】以20世纪80年代至今关中冬麦区3个代表性小麦主栽品种为材料,以33年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构建的土壤肥力水平梯度为平台,研究品种演替和土壤肥力及其交互对作物产量、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供试品种有20世纪80年代品种小偃6号、90年代末品种小偃22和近年品种西农979。长期施肥包括6个处理:不同水平的氮磷化肥配施(N1P1和N2P2)、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M1N1P1、M1N2P2、M2N1P1和M2N2P2),以不施肥为对照(CK)。【结果】在各个肥力水平土壤上,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均随小麦品种更替而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在高...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雪丽  谢甫绨  王海英  王智权  谢志涛  STEVEN SK Martin  
选用地理纬度相似的中国辽宁省、美国俄亥俄州新近育成的大豆品种,分别和中国辽宁省20世纪20年代老品种进行了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进的共有趋势是主茎荚数、单株荚数、3粒和4粒荚率、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粒茎比、收获指数明显增加。株高、主茎节数、节间长度和分枝数显著降低。美国新品种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粒茎比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同期的中国新品种。而中国新品种的百粒重显著高于美国新品种。施肥水平对不同年代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也有一定影响,且美国新品种在高肥条件下比中国新品种表现出更高的增产潜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义凯  陈惠哲  张玉屏  向镜  朱德峰  
旨在研究我国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干物质的积累以及钾素吸收和分配规律,以期为水稻钾素高效利用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选取1940-2000年以来各时期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中熟籼稻品种共9个,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各中稻品种随着品种应用年代的演进叶面积指数以及生物产量获得大幅度提升。现代水稻品种在穗分化期后其生长速率显著增加,干物质积累速率也显著高于早期品种。齐穗期后各品种的干物质累积量与籽粒产量大致相当,且现代水稻品种干质量累积量显著高于早期品种,子粒产量显著增加。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的钾素累积量随着品种演进显著增加。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的钾素累积量随着品种演进显著增加。水稻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菁菁  徐克章  武志海  陈展宇  张治安  吴春胜  
【目的】探索在遗传改良过程中水稻植株叶片全氮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明确其在不同年代的变化趋势。【方法】以吉林省1958-2005年育成的3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植株叶片全氮含量,用LI-6400型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研究在遗传改良过程中吉林省不同年份育成水稻品种叶片全氮含量与其光合特性的协同进化规律。【结果】随着水稻品种育成年代的推进,叶片全氮含量、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净光合速率均呈增加趋势,而氮素光合利用效率则呈降低趋势;在抽穗期和抽穗后10d,叶片全氮含量与育成年代分别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在抽穗期30d,叶绿素含量与育成年代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抽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查贵庭  徐翔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粳稻国内竞争力指标体系 ,选择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安徽等粳稻主产省作为参照 ,从粳稻的生产、加工和流通 3方面入手 ,对江苏粳稻的国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测定。发现江苏粳稻在生产技术、运输与贮藏、加工规模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而在品质、加工技术、生产成本、营销能力、流通规模和流通地域等方面竞争力还不强。要提高江苏粳稻国内竞争力 ,不仅要提高粳稻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提高精加工技术 ,而且还需要加强市场组织、树立品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