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95)
2023(11110)
2022(9157)
2021(7919)
2020(6277)
2019(14184)
2018(13384)
2017(24190)
2016(14070)
2015(15169)
2014(14862)
2013(14588)
2012(13769)
2011(12260)
2010(12039)
2009(10458)
2008(10414)
2007(8949)
2006(7942)
2005(6724)
作者
(46210)
(38853)
(38520)
(36326)
(24809)
(18997)
(17214)
(15280)
(15036)
(13823)
(13726)
(13505)
(12901)
(12406)
(12324)
(12035)
(11907)
(11549)
(11533)
(11529)
(10168)
(9646)
(9500)
(9087)
(8825)
(8694)
(8682)
(8375)
(7986)
(7893)
学科
(52673)
经济(52618)
管理(38346)
(35130)
(27026)
企业(27026)
方法(22796)
数学(20280)
数学方法(20026)
(18657)
(15589)
环境(14478)
中国(13507)
(13046)
地方(12037)
业经(11590)
农业(11014)
(10763)
贸易(10754)
(10433)
(8967)
技术(8263)
(8173)
财务(8162)
财务管理(8152)
资源(8103)
(8094)
(8021)
企业财务(7826)
(7289)
机构
大学(203089)
学院(201808)
研究(77345)
(75474)
经济(74063)
管理(71938)
理学(63559)
理学院(62675)
管理学(61174)
管理学院(60856)
科学(55948)
中国(54400)
(52625)
(43836)
农业(42437)
业大(42418)
(42414)
研究所(40022)
(36402)
中心(34191)
(32129)
(28745)
农业大学(28335)
(27289)
(27081)
财经(26545)
师范(26530)
北京(25445)
(25358)
科学院(24710)
基金
项目(153251)
科学(119201)
基金(112355)
(105394)
国家(104641)
研究(98213)
科学基金(86444)
社会(62445)
(61630)
自然(61244)
基金项目(60310)
自然科(59786)
自然科学(59763)
社会科(59218)
社会科学(59202)
自然科学基金(58704)
(53274)
资助(44733)
教育(44408)
重点(36793)
编号(35723)
计划(33776)
(33646)
(32556)
(31707)
科研(31044)
科技(30719)
创新(29947)
(27985)
成果(26635)
期刊
(75438)
经济(75438)
学报(50215)
研究(50154)
(45279)
科学(41759)
中国(38211)
大学(35192)
学学(34054)
农业(30890)
管理(23255)
(22879)
(17202)
教育(17128)
业大(15002)
(13958)
金融(13958)
技术(13461)
(13057)
业经(12767)
资源(12689)
经济研究(12400)
农业大学(12391)
财经(12279)
科技(11530)
林业(11442)
(10456)
问题(10018)
自然(9145)
中国农业(8835)
共检索到2829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何冬梅  江浩  祝亚云  鲁小珍  王磊  
【目的】研究江苏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质量分数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江苏滨海湿地典型演替序列的不同阶段,光滩、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群落、碱蓬Suaeda glauca群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和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植被演替、土层和季节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讨影响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的关键因素。【结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范围为116.91~326.18 mg·kg~(-1),不同演替阶段之间差异显著,但分布趋势与演替方向不一致,从高到低依次为大米草群落、芦苇群落、光滩、碱蓬群落、刺槐群落。在0~10 cm土层,大米草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在4个季节均显著大于其他演替阶段。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在3个土层均表现出随季节先增加再下降的季节变化趋势,在秋季达到峰值,而在春季或冬季则较低。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受季节和演替阶段影响较显著,其中季节因素的影响力比例最大,占32.2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总有机碳、总氮和土壤含水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植被演替和季节是影响江苏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布和动态特征的主要因素,其中季节因素的影响力最大,土壤有机质、含水率和pH是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关键性因子。图1表2参35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掌权  汪思龙  张灿明  汤宏  吴子剑  李锡泉  
【目的】研究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过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从湖南鹰嘴界代表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马尾松林(PF)、针阔混交林(MF)、常绿阔叶林(BF)样地上、中、下坡挖取土壤剖面,按0~10和10~20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氮(NMic)及土壤基础呼吸、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以分析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活性。【结果】随着常绿阔叶林演替递进,0~10cM土层土壤SOc由20.29g/kg增至41.96g/kg,TN由1.18g/kg增至2.33g/kg,cMic由448.62Mg/kg增至1...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艳  高艳娜  戚志伟  姜楠  仲启铖  姜姗  王开运  张超  
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Otc)连续8 a(2008~2015年)长期模拟温度升高,研究滨海芦苇湿地不同土壤深度,及两种代表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根际、非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对长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相对于对照,长期增温导致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显著增加。其中,增温对土壤表层细菌、真菌的数量影响显著,细菌在第一层的增幅最大,增加率为34.16%,真菌在第三层的增幅最大,增加了64.42%。增温对20~40 cm土层放线菌影响显著,其中在第二层达到最大增加率59.47%;(...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俞姗姗  张平究  梁川  周利  杨艳芳  张金花  陈芳  
土壤微生物对湿地生态系统运行和功能维持均具有重要地位。采用PLFAs分析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土壤微生物和古菌群落结构信息,探讨了退耕还湖后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和古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土壤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增加,湿地表层土壤微生物总量、放线菌、细菌和真菌(除退耕11 aW)生物量不断升高,而亚表层均呈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但均未达原始湿地水平;相对于油菜地,退耕后湿地表层土壤细菌占比有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而亚表层则有先升后降趋势;土壤真菌占比和真菌细菌比总体上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而土壤放线菌占比逐渐上升。广古菌门(相对丰度:47.61%~85.29%)是研究区湿地土壤古菌的优势菌门,奇古菌门(相对丰度:14.58%~52.33%)为次优势菌门,泉古菌门(相对丰度:0.01%~0.81%)较小;退耕后表层土壤广古菌门相对丰度有先升后降的趋势,亚表层整体有升高趋势;表层土壤奇古菌门相对丰度存在先降后升的趋势,而亚表层则有降低趋势。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发现有效氮、全氮与有机质是解释退耕后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古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有效氮是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变化累积解释量最大的环境因子。微生物通过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响应和指示着退耕后湿地土壤生态恢复过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义贵  郝凯婕  李贤伟  范川  陈栎霖  王谢  王晓红  
20世纪50到60年代,川西亚高山林区林分由于大量砍伐后更新,以及近年国家实施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显著变化。文章选取米亚罗林区典型的原始冷杉暗针叶林、灌木林、草地、云杉林、云杉+红桦混交林、退耕云杉林等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坡耕地为对照,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熵的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在土壤表层显著大于亚表层(P<0.05);季节动态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冬季最高,其次为夏季,秋季最低,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则表现出相反的动态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盖霞普  翟丽梅  王洪媛  刘宏斌  任天志  雷秋良  武淑霞  
大量研究表明,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中微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特征影响不同,为探讨这种影响差异是来自生物炭类型还是土壤本身特征,选择红壤和黑土两类典型土壤同时开展了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作用研究,为生物炭在不同类型农田土壤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采用玉米秸秆生物炭(炭化温度500℃)作为供试材料,分别按照炭土质量比0、1%、2%和4%施用于红壤和黑土中,通过41d的好气培养试验,研究生物炭对土壤pH、有机碳(SOC)、全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如珍  杨承栋  孙启武  张家诚  
It was researched that the numbers and biomass of soil microorganism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in Shanxia Farm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Center, CAF in Fenyi Country, Jiangxi Province. The trend of the numbers and biomass of soil microorganism, the numbers of bacteria ...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思瑶   王玉娟   邱开阳   李小聪   邱爱珍   朱亚超   张硕   司浩宇   张焱清   冯家琳   冯占荣   冯绍蕾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为土壤中活的有机质部分,是评价土壤有机养分循环通量和周期的重要生态指标。探究干旱半干旱山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异规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为了解干旱半干旱山地生态系统土壤C、N、P循环过程及调控机制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不同海拔6个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和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冗余分析、方差分解分析等分析方法,解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异特征与气候因子和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沿海拔变化差异显著(P <0.05),MBC、MBP含量随海拔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MBN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三者均于亚高山灌丛处含量最高,含量分别为1 502.08、35.42和127.55 mg·kg-1;2) MBC:MBP、MBN:MBP、MBC:MBN均随海拔升高呈现波动变化趋势,MBC:MBP、MBN:MBP在浅山灌丛处有最大值;3)冗余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显示,TN、年均温度(MAT)、pH、TN:TP是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因子(P <0.05),土壤理化因子较海拔、气候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化能够引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显著变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费超  张士荣  梁斌  李俊良  江丽华  徐钰  丁效东  
针对设施菜地磷肥过量施用,以便为设施蔬菜土壤磷肥施用限量标准制定及磷肥增效调控方法建立提供数据支撑,以山东寿光设施蔬菜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并采集150个设施蔬菜温室,其中种植年限0-4年50个(样本n=50)、4-9年40个(n=40)、9年以上60个(n=60),每个样点共采集土壤剖面(030 cm,3060 cm,6090 cm)3层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土壤全磷、有效磷、水溶性磷及微生物量磷及水溶性碳、微生物量碳、有机质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加,剖面深度在030 cm,3060 c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荣玮  葛之葳  阮宏华  徐瑾  彭思利  
研究江苏北部沿海地区杨树Populus deltoides ‘Ⅰ-35’人工林不同量氮输入下土壤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质量分数的时间动态特征以及土壤TOC质量分数随SMBC质量分数变化的分形特征。试验设置5种施氮水平,分别为N_0(施氮0 g·m~(-2)·a~(-1),对照), N_1(施氮5 g·m~(-2)·a~(-1)), N_2(施氮10 g·m~(-2)·a~(-1)), N_3(施氮15 g·m~(-2)·a~(-1)), N_4(施氮30 g·m~(-2)·a~(-1)),于2015年4, 6, 8, 10, 12月各采集1次样品进行土壤性状理化分析,并引入分形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处理下各个月份对土壤TOC质量分数影响极显著(P0.05),在4月、 8月、 12月,施氮水平对SMBC质量分数影响极显著(P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明君  盛荣  张文钊  侯海军  魏文学  葛体达  王澍  
明确红壤稻田不同复种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含量的变化可为红壤稻田种植结构优化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以红壤稻田复种方式长期定位试验(2012年开始)为对象,设早稻-晚稻-冬闲(DR,对照)、中稻-冬闲(MR)、中稻-油菜(MRR)和中稻-白露菜-油菜(MRPR)等4种复种方式,分别在油菜苗期(1月)、油菜成熟期(5月)、中稻成熟期(9月)和晚稻成熟期(11月)采集耕层(0 ~ 15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化学性质、MBC和MBN含量及微生物量碳氮计量比等指标,探讨不同复种方式对红壤稻田MBC和MBN的影响。结果显示,复种方式和取样时间均显著影响土壤化学性质、MBC和MBN含量及其计量比。与DR相比,中稻复种方式(MR、MRR和MRPR),尤其是MRR和MRPR显著(P < 0.05)降低了土壤MBC和MBN含量,并改变了微生物量碳氮计量比。同时,中稻复种方式还显著(P < 0.05)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但对其他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取决于取样时间。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MBC含量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P < 0.01)正相关,MBN含量与可溶性有机碳和铵态氮呈极显著(P < 0.01)正相关。研究表明,红壤双季稻田转变为中稻-冬闲、中稻-油菜或中稻-白露菜-油菜均可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应适当调整中稻复种方式和优化施肥等农学措施,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维持红壤稻田可持续生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周金星  彭镇华  岳祥华  黄玲玲  
研究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退化土地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数量多达2.153×105~5.60×106cfu·g-1,占全部微生物比例为72.83%~92.77%;其次为放线菌数量,为7.57×104~3.89×105cfu·g-1,所占比例为6.44%~25.61%;真菌数量最少,为4.60×103~4.77×104cfu·g-1,所占比例仅0.79%~1.99%。荒草灌丛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传杰  肖婧  蔡岸冬  张文菊  徐明岗  
【目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生物肥力的重要指标,是土壤养分重要的周转库。探讨不同气候和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物量碳、氮)的特征及容量,对于深刻认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土壤生物肥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从中国知网、万方和web of Science 3个文献数据库,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中国农田"和"长期施肥"为关键词,共收集目标文献42篇,包括458组含土壤有机碳(SOC)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414组含土壤全氮(TN)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的数据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恩科  梅旭荣  赵秉强  李秀英  刘家基  胡其华  
通过设置在北京昌平区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16年的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状况。试验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和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复种轮作2种不同种植制度以及长期撂荒处理(CK0),其中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种植制度(种植方式Ⅰ)包括4个施肥处理,分别为:对照(CK,不施肥,但种植作物)、氮磷钾(NPK)、氮磷钾+猪厩肥(NPK+M)、氮磷钾+玉米秸秆(NPK+S);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复种轮作种植制度(种植方式Ⅱ)包括1个施肥处理为氮磷钾+种植方式Ⅱ(NPKF)。试验结果表明:1)长期撂荒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微生物量碳(SMB-C)和氮(SMB-N)均显...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杨芳  吴家森  钱新标  吴丽君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是笋用竹种。近十几年来,雷竹的早产高效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实施后,使竹笋产量大幅度上升,从而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早产高效栽培技术的连年实施,暴露出了竹林退化、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为研究不同施肥对雷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在雷竹主产区布置了肥料试验,设了6个处理,即猪栏肥+化肥(处理1),菜籽饼+化肥(处理2),1/2猪栏肥+1/2化肥(处理3),纯化肥(处理4),2/3纯化肥(处理5),1/2化肥(处理6)。各处理肥料用量按氮素总投入量设定,6个处理氮素总投入量比例为2.0∶2.0∶1.0∶2.0∶1.5∶1.0。试验从2002年5月开始至200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