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83)
2023(6962)
2022(5667)
2021(5111)
2020(4205)
2019(9897)
2018(9763)
2017(18427)
2016(10187)
2015(11289)
2014(11241)
2013(11343)
2012(10693)
2011(9859)
2010(10205)
2009(9452)
2008(9294)
2007(8013)
2006(7333)
2005(6588)
作者
(32502)
(27235)
(26995)
(25600)
(17694)
(13035)
(12181)
(10523)
(10420)
(10216)
(9663)
(9603)
(9054)
(8756)
(8746)
(8373)
(8131)
(8127)
(8082)
(7992)
(6989)
(6913)
(6744)
(6358)
(6296)
(6196)
(6111)
(5923)
(5641)
(5534)
学科
(41504)
经济(41470)
管理(27172)
(26582)
(17663)
企业(17663)
方法(14550)
地方(14291)
(12910)
(12696)
数学(12148)
数学方法(11969)
环境(11245)
中国(10567)
业经(9960)
农业(8951)
资源(8115)
(7976)
(7518)
贸易(7513)
地方经济(7411)
(7341)
(7213)
(7148)
生态(7125)
服务(6919)
(6774)
工作(6611)
(6399)
(5864)
机构
大学(148341)
学院(148007)
研究(57577)
(53718)
管理(53270)
经济(52373)
理学(45571)
理学院(44846)
管理学(43835)
管理学院(43560)
中国(41944)
科学(40435)
(34603)
(32110)
(31287)
(29930)
研究所(29138)
业大(26570)
中心(25907)
农业(25379)
(23096)
(22896)
师范(22600)
(21285)
北京(20687)
(20158)
(19802)
科学院(19033)
师范大学(18382)
财经(18370)
基金
项目(107066)
科学(83439)
基金(76828)
研究(74166)
(70231)
国家(69712)
科学基金(57709)
社会(46397)
社会科(43664)
社会科学(43648)
(42939)
基金项目(41291)
自然(38976)
自然科(37883)
自然科学(37871)
自然科学基金(37141)
(36769)
教育(32066)
资助(30054)
编号(29725)
重点(25577)
(24862)
成果(24010)
(22325)
(21581)
计划(21508)
课题(20968)
科研(20611)
创新(20284)
科技(19455)
期刊
(63733)
经济(63733)
研究(38419)
中国(32311)
学报(30104)
(27547)
科学(27005)
大学(20918)
学学(19518)
农业(19030)
管理(18137)
(16735)
教育(13832)
资源(12799)
图书(12794)
(11637)
金融(11637)
技术(11325)
业经(10979)
(10908)
书馆(9595)
图书馆(9595)
经济研究(8948)
财经(8397)
(8384)
问题(8133)
业大(8037)
科技(7393)
林业(7332)
(7271)
共检索到2243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史洋洋  吕晓  黄贤金  于淼  
论文以江苏沿海地区1990、2000和2010年3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为基础,在GIS、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Costanza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的支持下合成时间序列表征下的耕地利用转型图谱、耕地利用转型模式图谱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图谱,据此揭示江苏沿海地区耕地转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1990—2000年阶段耕地以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占用为主,补充耕地来源除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外,还包括了草地,耕地占用大于补充。空间差异以"耕地→建设用地"、"草地→耕地"最为明显,空间分离度低。2)2000—2010年阶段耕地占用的去向增加了未利用地,草地仍是主要的耕地补充来源。空间上以"耕地→建设用地"和"耕地→水域"图谱变化最为显著,空间分离度变大。3)1990—2010年耕地利用转型模式以后期变化最为显著。4)近20 a间,江苏沿海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170.85×108元提升为182.23×108元,水域是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主要的贡献类型。耕地利用转型导致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耕地→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生态减值图谱类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小祥  张华兵  于英鹏  
[目的]开展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及其时空格局研究,对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农作物经济产量法分别估算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并构建生态承载效率指数、经济贡献效率指数对2007—2016年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变化以及公平性进行研究。[结果](1)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先上升后下降,并呈中间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化肥、农药使用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农膜、柴油使用对碳排放影响逐渐增加。(2)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体呈上升趋势,呈中西部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稻谷和小麦碳吸收占比高达75%,蔬菜碳吸收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84%,逐渐成为江苏沿海碳吸收重要来源。(3)江苏沿海地区10个县(市、区)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率较好,启东市、海门市、赣榆区、盐城市区、大丰区、射阳县等6个县(市、区)碳汇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低于碳排放比例,是影响江苏沿海地区农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地区。[结论]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动态区域差异较大,需要针对不同区域情况制定和完善差异化减排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姚焱中   宋有涛   薛依婷   贾长庚   王子超   张国徽  
采用当量因子法、热点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全面估算2000—2020年辽宁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变化,揭示ESV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辽宁沿海地区的耕地及林地急剧收缩,建设用地及养殖塘快速扩张。ESV从2000年的1 015.6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 385.23亿元,主要归因于水域及养殖塘的变化,对ESV贡献最大的是水文调节功能。自然条件决定了辽宁沿海地区ESV基本的空间分布,人为活动加强了ESV的分异特征。各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辽宁沿海地区ESV的空间格局产生了较强的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慧  黄贤金  赵荣钦  高珊  
采用能值分析法,在对耕地资源高效持续利用内涵及评价指标界定的基础上,对江苏省沿海区域2000—2008年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高效持续性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08年江苏沿海地区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资源环境负载指数(A1)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0.9上升至2008年的1.573。在时间序列上,系统生产要素投入能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初级生产力稳定性较弱。②研究区域耕地生态经济系统具有经济效益,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存在集约不经济现象,且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差异性呈上升趋势。2008年土地集约度(B1)为1.85×1016sej/hm2,不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马育军  黄贤金  许妙苗  钟太洋  杜文星  
研究目的: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沿海滩涂用地开发的响应。研究方法:敏感性分析法与弹性分析法。研究结果:目前三种主要的滩涂开发利用方式都会引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但三者减少的幅度存在差异;将滩涂资源开发成建设用地的ESV敏感性最强,部分区域达到0.93;在滩涂转化为耕地的过程中,ESV敏感性居中(0.50左右);而将滩涂开发成养殖水面的ESV敏感性最小;滩涂开发的ESV敏感性与区域滩涂数量密切相关,滩涂面积越大,滩涂开发的ESV敏感性越强。研究结论:为了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应科学规划滩涂用地布局,保护滩涂生态系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丽英  王道龙  王介勇  
论文分析了1996~2008年我国沿海地区耕地变化的基本态势、时空特征及其主导成因。主要结论是:(1)1996~2008年,沿海地区耕地面积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耕地面积净减少205.5万hm2,年均耕地减少量17.1万hm2。2001~2005年的耕地净减少量为137.3万hm2,分别是1996~2000年、2005~2008年两个时期减少量的4倍;(2)1996~2005年,沿海地区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105.3万hm2,占同期耕地减少总面积的34.03%。建设占用耕地的主要途径是独立工矿、交通、村庄与城镇建设,分别占45.03%、15.8%、15.47%和11.5%;(3)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陈姜全  张定祥  沈春竹  赵子龙  
江苏沿海地区正在承受高质量发展和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综合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析“三生”功能空间演化的生态效应,能够为空间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生产空间减少1 921.41 km~2,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分别增加1 468.60 km~2和452.81 km~2。(2)2000—2020年,连云港、盐城两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1.02×10~9元和4.33×10~9元,南通市减少1.39×10~9元,同期3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值分别为0.008 8、0.006 1和-0.011 3。(3)2000—2020年,连云港和盐城“三生”功能空间转移的生态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南通则相反。生产空间转为生态空间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驱动因素,生产空间转为生活空间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江苏沿海地区在后续规划中应根据生态效应的驱动因素,适当调整“三生”功能空间,推动该地区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陈姜全  张定祥  沈春竹  赵子龙  
江苏沿海地区正在承受高质量发展和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综合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析“三生”功能空间演化的生态效应,能够为空间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生产空间减少1 921.41 km~2,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分别增加1 468.60 km~2和452.81 km~2。(2)2000—2020年,连云港、盐城两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1.02×10~9元和4.33×10~9元,南通市减少1.39×10~9元,同期3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值分别为0.008 8、0.006 1和-0.011 3。(3)2000—2020年,连云港和盐城“三生”功能空间转移的生态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南通则相反。生产空间转为生态空间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驱动因素,生产空间转为生活空间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江苏沿海地区在后续规划中应根据生态效应的驱动因素,适当调整“三生”功能空间,推动该地区高质量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崔莉  
本研究以浙江沿海区域为例,基于CLUE模型,揭示了未来规划情景与生态保护情景下区域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两种情景下森林景观与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差异特征,生态保护情景下森林与湿地景观的空间连续性和规模较规划情景下都具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利用生境质量指数对历史时期和两种情景下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并据此遴选了浙江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敏感区,识别出了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下降区和生态系统健康潜在威胁区。最后,依据未来景观格局变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以及生态系统健康敏感区,提出了浙江沿海地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体系和保护措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奇  师学义  黄勤  张琛  马桦薇  
随着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对于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根据晋城市2001-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系数修正,对晋城市10年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是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趋势,其余用地呈减少趋势;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从2001年的108.6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1....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春阳  戴君虎  王焕炯  刘亚辰  
本文采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的理论框架,结合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方法,以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社会经济调查资料为数据源,对三江源地区1985、1996、2000、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评估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包括食物生产、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水源涵养、控制侵蚀、废弃物降解、营养物质循环7项。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1985、1996、2000、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达到602.94亿元、601.58亿元、603.60亿元、669.90亿元,整体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价值占据较大比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将对维持该地区生态平衡、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柴仲平  王雪梅  蒋平安  
通过对石河子市1996、2000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动态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CostanzaR.等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公式计算了该区各研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整体变化显著,部分土地类型面积变化明显。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则表现为增加趋势,而草地和水域的面积变化不大;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两增三减的趋势:林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耕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总体来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整个研究期间呈增加趋势,即从1996年的2540.3×105元增加至2004年的2651.4×105元;通过对研究区生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亮  
以盐城海岸带及各县市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了该区域在过去30年(1984—2014年)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的时空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地物类型看,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总的趋势是以盐蒿、芦苇等为主的自然地物的比例不断下降,而以居民工矿用地和农田为主体的人工地物的比例持续上升,到了2014年人工地物占比高达79%,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的影响。在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中,盐城海岸带及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总体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主要是由于在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较大的林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治州  钟业喜  
采用1990、2000、2010和2015年四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等方法,描述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转移方向,采用谢高地等修正Costanza价值量评价法定量计算了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归因解释。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林地变化相对稳定,水域变化先增后减,建设用地持续增长且保留率最高,耕地为其主要转化来源,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和林地,水域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1990、2000、2010和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2 644.26、2 639.53、2 615.49和2 569.88亿元,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农田生态系统价值下降最多,森林生态系统对整个区域的贡献率最大,Ⅲ、Ⅳ等级的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Ⅰ、Ⅱ等级,且城市规模越大,经济价值越占主导地位。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以太湖和巢湖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东南地区高于西北地区的特征,其受到坡度、高程、土壤类型、人口等因子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正  王军  白中科  郭义强  余莉  
以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敏感性指数和灰色预测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估算,对区域土地利用构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灰色预测。结果表明:贵州省近13年来,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均呈现减少的趋势,而林地、园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贵州省2008年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比1996年增加了59.08亿元,变化率为3.01%;贵州西北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变化率较贵州东南地区显著;敏感性分析表明采用的生态价值系数是合理的,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贵州省2015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构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预测,未来10年贵州呈现林地、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的趋势;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分别为1.4320和1.4331,表明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于均衡,2020年区域生态资产增加到2119.03亿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