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11)
- 2023(11779)
- 2022(10488)
- 2021(9770)
- 2020(8279)
- 2019(19370)
- 2018(19218)
- 2017(36689)
- 2016(20041)
- 2015(22459)
- 2014(22261)
- 2013(22218)
- 2012(20426)
- 2011(18287)
- 2010(18282)
- 2009(16724)
- 2008(16064)
- 2007(13684)
- 2006(11944)
- 2005(10470)
- 学科
- 济(80028)
- 经济(79943)
- 管理(53835)
- 业(50821)
- 企(42249)
- 企业(42249)
- 方法(36206)
- 数学(31237)
- 数学方法(30814)
- 农(20835)
- 地方(20252)
- 学(20053)
- 中国(19823)
- 财(18156)
- 业经(16910)
- 农业(14136)
- 理论(13477)
- 贸(13283)
- 贸易(13273)
- 和(12852)
- 易(12766)
- 制(12512)
- 环境(12460)
- 技术(11722)
- 务(11368)
- 财务(11303)
- 财务管理(11286)
- 划(10768)
- 企业财务(10693)
- 融(10542)
- 机构
- 大学(279177)
- 学院(276507)
- 管理(110710)
- 济(103974)
- 经济(101626)
- 理学(96483)
- 研究(95484)
- 理学院(95298)
- 管理学(93441)
- 管理学院(92953)
- 中国(69082)
- 科学(62642)
- 京(60969)
- 所(48707)
- 财(46567)
- 农(46544)
- 研究所(44907)
- 江(44617)
- 业大(43862)
- 中心(43085)
- 范(38652)
- 师范(38259)
- 北京(37767)
- 财经(37637)
- 农业(36486)
- 院(35174)
- 经(34176)
- 州(33054)
- 师范大学(31252)
- 技术(29950)
- 基金
- 项目(197961)
- 科学(155359)
- 基金(143363)
- 研究(142534)
- 家(126188)
- 国家(125187)
- 科学基金(106936)
- 社会(87206)
- 社会科(82505)
- 社会科学(82481)
- 省(77814)
- 基金项目(77163)
- 自然(72136)
- 自然科(70409)
- 自然科学(70393)
- 自然科学基金(69093)
- 划(65939)
- 教育(65061)
- 资助(58826)
- 编号(58368)
- 成果(47092)
- 重点(44832)
- 部(42890)
- 发(42177)
- 创(40649)
- 课题(40371)
- 科研(38260)
- 创新(37842)
- 计划(36429)
- 大学(36273)
- 期刊
- 济(112276)
- 经济(112276)
- 研究(80457)
- 中国(52180)
- 学报(47538)
- 科学(43843)
- 农(41183)
- 管理(39795)
- 大学(35166)
- 财(33629)
- 学学(32848)
- 教育(32787)
- 农业(28806)
- 技术(23726)
- 融(20617)
- 金融(20617)
- 业经(18226)
- 经济研究(17314)
- 财经(17216)
- 图书(16483)
- 业(15113)
- 资源(14523)
- 经(14474)
- 问题(14376)
- 科技(14235)
- 理论(13632)
- 版(12966)
- 技术经济(12834)
- 实践(12715)
- 践(12715)
共检索到4003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陈燕玲 刘非凡 祝宝友 彭长志 马明
利用2014年8月5日江淮地区一次产生多个双极性窄脉冲事件(narrow bipolar event,NBE)的雷暴个例,结合空基资料(TRMM卫星,NCEP/CPC Global IR Dataset)和地基资料(闪电探测和多普勒雷达回波数据),讨论了NBE与雷暴相关参数的关系以及位于不同雷暴区域NBE的孤立性和辐射强度.结果表明,NBE主要发生在云顶温度小于210 K、极化修正亮温(PCT-85)小于100 K的雷暴对流旺盛区域.通过分析NBE与30 dBZ多普勒雷达回波最大发展高度及闪电频次的关系,发现NBE主要发生于闪电频次较高时期,且NBE与闪电频次的相关性强于其与30 dBZ雷达回波最大高度的相关性.对NBE孤立性及VLF/LF波段辐射强度的分析表明,大多数孤立NBE发生于雷暴发展期,位于20 dBZ及以下的NBE辐射强度最大且最孤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孟蕾 廖玉芳 汤亦豪
利用2011~2019年3~8月长时间序列的长沙和常德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岳阳观测站雷暴人工记录,分析东洞庭湖及邻近城区雷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月、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东洞庭湖及邻近城区雷暴总体东多西少,城区多湖面少,湖面与陆地城市中心交界处相对湖面其他地方是雷暴高发区。(2)6月是雷暴活动最频繁的月份,湖面与陆地城市中心交界处雷暴活动频数在5、6、8月显著高于湖面其他地方。(3)雷暴生消发展呈现显著日变化,夜间雷暴相较日间雷暴更加频繁,呈现明显的双峰特征,湖面和城区陆地雷暴波动在转换时间上存在差异,湖面相较陆面要提前近1~2 h。(4)温湿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垂直风切变是影响当地雷暴活动的重要因素,城区雷暴对于垂直风切变的响应比湖面更快,湖面与城市中心交界处相对湖面其他位置更容易出现雷暴。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雷暴 东洞庭湖 阈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森林 滕堂伟
产业结构是城市群形成发育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文章应用产业结构高级度、产业结构合理度、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熵四种测度方法,并结合GIS可视化功能,对江淮城市群10个地市的三次产业结构、34类工业、27类制造业的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定量刻画。研究发现:江淮城市群产业发展层次总体上较低,内部差距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度呈现明显的"T"型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度则呈现"一圈一带"状分异模式,三者并不协调;城市群各地市之间的工业结构相似度普遍过低,工业结构差异较大,产品和产业链分工较弱;城市群内产业专门化偏高,分
关键词:
江淮城市群 产业结构 优化路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顼 孙培良 苗德权 冯彩波 邱东风
利用196l~2013年聊城市辖区内8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聊城市53a的雷暴日数的月、季、年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趋势以及各阶段变化分布。结果表明:聊城市53a来年均雷暴日为43.5d。年内月雷暴日数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7月。全年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4~9月份,占年雷暴日数的97%,四季中雷暴日数出现的高峰则集中在夏季,其雷暴日数总和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4%。冬季则很少出现。且区域年平均雷暴日数呈现出平均以3.76 d/10a的趋势减少。年雷暴日数最多为68d,最少的仅有28d。全年雷暴的分布以茌平最多,其次是西北部临清和西部的冠县,东南部的东阿最少。该研究为聊城市...
关键词:
雷暴日数 变化特征 趋势分析 GIS技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殿秀 张强 邹旭恺
利用长江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38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日雷暴资料,统计、分析了三峡库区雷暴日数及其初、终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1年来,长江三峡库区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多,一般为34~45d,其中库区西北部和中南部为多雷区;年际变化大,最多年比最少年一般偏多27~61d;整个库区年雷暴日数的变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7d/10a;雷暴出现的季节变化很明显,4~8月为多发时段;雷暴初日库区东部早于西部,终日东西段差别不大;雷暴持续期普遍在195~239d之间,其中西部持续时间短,东部长;大部地区雷暴初日有推后的变化趋势,推迟速率约2~6d/10a;终日有提前的变化...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雷暴 趋势 变化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叶正伟 许有鹏 潘光波
采用降水集中度、等级分析及小波相干等方法,探讨了江淮下游里下河腹部地区1957—2006年间降水、水位的等级特征及两者关系。结果表明:①年降水量的集中期与集中度皆为减小趋势,两者在1980年前后由同相位转为反相位相关。②汛期高等级降水的日数和贡献率皆以1980年代最高。不同等级的降水日数皆为减少趋势,但高等级降水的贡献率在大洪涝年中异常偏高,表明降水强度加强。③低、高等级水位日数皆为减少趋势,但低、高等级水位的贡献率分别呈增加、减少趋势,而中等级水位的日数与贡献率都显著增加。较之降水日数,降水贡献率对水位等级变化更具决定性影响。④高等级降水与水位在日数上呈显著的同相位正相关,但低等级相反,而中...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玉洁 霍治国 姜会飞 李建勇 李建平 吴迪
[目的]江淮地区玉米涝渍灾害严重,研究揭示区域玉米涝渍灾害时空发生规律对科学开展区域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1981—2010年江淮地区18个站点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农业气象资料,基于作物水分盈余指数(CWSI),引入播种前底墒,根据玉米各生育阶段涝渍敏感性差异,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阶段涝渍灾害影响权重,构建适用于江淮地区玉米涝渍等级评估的玉米综合水分盈余指数(CWSIM),并根据典型涝渍年综合指数同对应减产率的线性回归方程,划分春、夏玉米不同等级涝渍的指标阈值。[结果](1)春玉米的轻、中、重涝指标阈值依次为:0.80≤CWSIM<1.01,1.01≤CWSIM<1.23,CWSIM≥1.23;夏玉米为:1.09≤CWSIM<1.44,1.44≤CWSIM1981—1990年>2001—2010年;夏玉米CWSIM值由北向南呈近辐射状条带增加分布,不同时期指数排序为1991—2000年>2001—2010年>1981—1990年。[结论]安徽省沿江一带是玉米涝渍害发生的重灾区,且1991—2000年较其前后10年涝情最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爱军 陈长青 类成霞 张卫建 卞新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朗和世界性粮食安全危机日益严重,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已经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热点。江淮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探讨该区域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应对策略,对确保我国中长期粮食持续增长意义重大。依据我国江淮地区32个气象台站的多年逐日气象资料,并结合多年农作物生育进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48年来江淮地区光、热、水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0.28、0.17和0.38℃;夜间增温幅度高于白天,日温差每10年平均下降了0.21℃。≥0℃和≥10℃的积温增加明显,每1...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雪晨 朱珠 刘高平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逐日雷暴大风资料,统计出历年各站雷暴大风日数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通过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EOF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近40a雷暴大风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雷暴大风日数存在显著的减少趋势;夏季6~8月是雷暴大风最为集中的时段,约占全年的69%;雷暴大风的日变化上主要呈现单峰结构,峰值在15~16时。空间分布特征和纬度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是和对流天气系统的影响区域及地形因素有关。安徽省雷暴大风日在1987年存在一次显著突变,小波分析表明存在着准10a和6~8a周期左右的显著振荡,10a的时间尺度上,雷暴大风日数经历了由多到少4个循环...
关键词:
雷暴大风日数 时空变化 气候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向阳 谢五三 刘岩 罗连升 田红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逐日雷暴资料,统计出历年各站雷暴日数并建立时间序列,通过趋势分析、EOF分析、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安徽省近50年雷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雷暴日数存在显著的减少趋势;空间分布为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季节分布为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相对较少,冬季很少出现雷暴;初雷日期推迟而终雷日期提早,雷暴期有缩短趋势;安徽省所有台站的雷暴日数均在减少,其中江淮之间西南部及皖南南部减少的幅度最大;雷暴日数EOF展开前3个模态累积方差贡献达98.7%,第一模态为全省一致型,第二模态为南北相反型;雷暴日数存在10~12年和2~...
关键词:
雷暴日数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安徽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钦 白莹莹 王中
结合高空、地面实况观测数据以及1°×1°NCEP客观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6月28日20时至29日20时(北京时)发生在三峡上游地区的一次区域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诊断,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东北低涡和副高稳定少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下,由于高原低值系统在东移过程中与西南涡结合而产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高原上不稳定能量的扰动和下传为西南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能量条件,高低层的水汽平流和水汽辐合的交汇地带与最强降水带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另外,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该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同化了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后,模式模拟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模拟降水能够大致体现该次过程的总的降水演变和分...
关键词:
暴雨 西南涡 中尺度 数值模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姚飛 杨秀芹 刘慕嘉 张余庆 李华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60 a江淮流域梅雨特征量及梅雨期分级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还不明晰。论文采用江淮流域1961—2020年239个气象站逐日降水、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识别梅雨过程,研究梅雨入出梅日期等特征量及梅雨期不同量级的雨日数等指标的时空特征,计算城市化对梅雨期强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Ⅰ区(江南区)平均入出梅最早,Ⅱ区(长江中下游区)次之,Ⅲ区(江淮区)入出梅最晚,梅雨期长度依次为30、30和24 d,入出梅日和梅雨期长度趋势性均不明显。Ⅰ区平均梅雨雨强最大(367.6 mm),Ⅱ区次之(298.4 mm),Ⅲ区最小(253.5mm);Ⅱ区梅雨雨强显著增加、平均梅雨强度指数最大,最易发生暴力梅,Ⅲ区梅雨强度指数变化最剧烈。江淮流域梅雨量Ⅰ、Ⅱ区中部较大,Ⅰ区雨日数最多,Ⅱ区次之,Ⅲ区最少。梅雨期小雨日数最多、降水发生率最高,中雨、大雨和暴雨依次减少。绝大多数站点小雨、中雨日数趋势性不明显,Ⅱ区中东部大雨、暴雨日数显著增加。绝大多数站点大雨、暴雨降水发生率趋势性不明显,Ⅱ区较多站点小雨、中雨发生率显著下降是其东部梅雨期降水发生率显著减少的原因。暴雨量占梅雨量比例最大、降水贡献率也最大,大雨、中雨和小雨依次减小。Ⅰ、Ⅱ区东部站点大雨、暴雨量显著增加是该区梅雨量显著增加的原因。绝大部分站点的不同量级降水贡献率趋势性不明显,只有Ⅱ区中东部17个站点小雨、中雨贡献率显著降低。城市化加剧了强降水指标上升,城市化对R95P和R99P的贡献率分别为10.59%和17.39%。研究结果可为江淮流域梅雨期暴雨洪涝事件预警、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调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
梅雨监测指标 降水分级 强降水 江淮流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申林 黎祖贤 章新平 张新主 张剑明 吴华武 黄一民
2010年5月5~6日和5月12~13日,湘中发生了两次区域性暴雨。运用了自动站降水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和基本径向速度资料以及NCEP提供的FNL资料,分析了这两次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并从水汽和地形两方面分析了两次暴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次暴雨的环流形势场不同。"100506"暴雨强降水回波呈带状自西南向东北扫过娄底,而"100513"暴雨强降水回波呈块状自西往东范围逐渐加强;两次暴雨都有逆风区存在,逆风区的范围和强度对应着强降水的范围与强度。两次暴雨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100506"暴雨发生在切变线附近;"100513"暴雨发生在切边线南侧的辐合区内。娄底西部、北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嘏 刘洪剑 傅玉兰 李宏开
对江淮地区引种的4种楸树生长初期的光合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果楸、密毛灰楸、灰楸和光叶楸叶片的光饱和点均为1200μmol.m-2.s-1,光补偿点分别为53.34、64.82、66.74、98.91μmol.m-2.s-1。光合表观量子产量(AQY)分别为0.427、0.393、0.354、0.349。当PAR≥1000μmol.m-2.s-1时,4种楸树叶片的Pn、Tr、Cs值,长果楸最高,灰楸和密毛灰楸次之,光叶楸最低。随着PAR的增加,4种楸树叶片Ci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相同的光照强度下,长果楸叶片Ci最低,灰楸和密毛灰楸次之,光叶楸叶片的Ci最大。同时,对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
关键词:
楸树 光合特性 生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光
文章针对时域聚总问题,研究样本观测频率变化对脉冲响应函数和累积脉冲响应的影响,探讨不同观测频率下脉冲响应函数的理论联系,在此基础上考察中国经济波动的持久性特征。结果表明,时域聚总对脉冲响应函数的影响源于外生冲击界定的不同,累积脉冲响应随样本观测频率提高而增加;外生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持续3年左右,半衰期接近2年,中国的经济波动具有较强的持久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