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41)
- 2023(7236)
- 2022(5960)
- 2021(5688)
- 2020(4554)
- 2019(10308)
- 2018(10273)
- 2017(19255)
- 2016(10629)
- 2015(11847)
- 2014(11739)
- 2013(11791)
- 2012(11311)
- 2011(10204)
- 2010(10408)
- 2009(9692)
- 2008(9582)
- 2007(8859)
- 2006(8107)
- 2005(7153)
- 学科
- 济(49729)
- 经济(49582)
- 农(48962)
- 农业(32738)
- 业(31758)
- 管理(18994)
- 业经(18168)
- 地方(17643)
- 中国(14278)
- 方法(13912)
- 农业经济(12464)
- 企(11696)
- 企业(11696)
- 发(11188)
- 数学(10293)
- 数学方法(10203)
- 制(9600)
- 村(9550)
- 农村(9532)
- 发展(9308)
- 展(9300)
- 学(9195)
- 建设(8646)
- 土地(8484)
- 财(7658)
- 和(7646)
- 收入(7612)
- 理论(7195)
- 及其(7161)
- 策(7105)
- 机构
- 学院(148885)
- 大学(142957)
- 济(60959)
- 经济(59578)
- 管理(54678)
- 研究(54424)
- 农(48630)
- 理学(46753)
- 理学院(46168)
- 管理学(45405)
- 管理学院(45122)
- 中国(41585)
- 农业(36609)
- 科学(33620)
- 京(30173)
- 业大(30007)
- 江(29822)
- 所(27698)
- 中心(26901)
- 财(25243)
- 研究所(24912)
- 省(23167)
- 范(22955)
- 师范(22761)
- 农业大学(22576)
- 州(20351)
- 财经(18946)
- 经济管理(18567)
- 发(18471)
- 院(18417)
- 基金
- 项目(99027)
- 研究(78388)
- 科学(77493)
- 基金(68108)
- 家(58280)
- 国家(57555)
- 社会(51045)
- 科学基金(48719)
- 社会科(46584)
- 社会科学(46569)
- 省(44575)
- 基金项目(36930)
- 编号(34654)
- 教育(34210)
- 划(33297)
- 农(29327)
- 自然(28385)
- 成果(28108)
- 自然科(27594)
- 自然科学(27589)
- 自然科学基金(27062)
- 资助(25676)
- 发(24292)
- 课题(24179)
- 重点(22274)
- 部(21882)
- 发展(20288)
- 性(20053)
- 创(20024)
- 展(19963)
共检索到240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国勇 郭素良
江苏、浙江(以下称江浙)两省同属经济发达省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各具特色,又有相同的基础和相似的途径。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和历程,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
江浙两省 新农村建设 特色 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选华 宋延清
本文将浙江省湖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归结为"湖州模式",阐明了"湖州模式"所依赖的发展路径,并针对"湖州模式"指出了有待完善和解决的新问题,这将为我国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范本。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多向互动模式 湖州经验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石山
“中国农村象非洲”、“共产党还要我们穷多久”,这两种声音应该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到大农业发展模式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县级领导的作用与县域经济的现状,关系到能否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应将山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把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工作重点,要处理好农村工作中的点面关系,要把尊重自然规律摆到主导位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山区建设 领导作用 合作组织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王迎光
农村合作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合作社应以专业社为主,综合社为辅,为了取得规模效益应成立联合社,同时加强社间合作。农村合作社应实行国际化经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为加快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关键词:
农村合作社 新农村 综合社 专业社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郑艺 徐新 张绍基 许传华 魏尚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们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缓解我国经济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围绕这一热点话题,本刊记者采访了省农村信用联社、人民银行黄冈中心支行、湖北经济学院和省统计局的有关专家和学者,集中探讨了金融支持湖北省新农村建设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曾昭春 梁永国 张浩杰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大,平均受教育年限低,2005年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正处于推动经济起飞的“临界区间”。由于农民家庭学杂费负担较重,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人口素质普遍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难度加大,成为制约农村经济起飞的瓶颈。因此,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是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必然要求。
关键词:
河北省 新农村 职业教育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惠君 张效军 欧阳孔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在新时期解放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指引下提出的农村发展新思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评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指标体系,并以广东省新农村建设为例,分析和评判其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和存在的制约因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扈红英 许照红
新农村建设是美好的制度设计,要想成为现实不仅需要经济资本的支持,还需要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支持。从社会网络的角度看,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构建、提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和可持续性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关键词:
主体 参与 社会资本 新农村建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友国
乡村旅游已经悄然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带动农村中非农产业的发展,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挥旅游业在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新农村建设 农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煦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把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中心任务。农业产业化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新农村 建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圣军 张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解决农业增产增值、农民增收和农村旧貌换新颜的问题。因此,本文认为,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就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休闲农业,让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作用。
关键词:
休闲农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长赋
本文首先分析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和强调的八个方面内容,包括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重大意义 强调内容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钟慧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形成一个结构合理、有机衔接、高效运行的动力机制体系,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持续、高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机制由各种动力要素所构成,包括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和文化动力,其中经济动力机制是根本,政治动力机制是主导,文化动力机制是支撑。经济动力机制、政治动力机制和文化动力机制由各自的动力要素组成。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动力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继瑞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但是新的历史时期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新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四川是农业大省,四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川 十六届五中全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怡男 刘鸿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决定于对其基本属性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不同理解将会导致建设模式、组织方式和结果的巨大差异。本文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历史视野中,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的多重公共属性。并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多重公共属性,认为其建设投资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目标体系中不同层级的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区别的,在政策层面应该允许基层政府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建设实践探索。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多重公共属性 外溢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