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27)
- 2023(11746)
- 2022(10132)
- 2021(9095)
- 2020(7905)
- 2019(18144)
- 2018(17520)
- 2017(33295)
- 2016(18886)
- 2015(21121)
- 2014(21106)
- 2013(20827)
- 2012(19764)
- 2011(17944)
- 2010(17986)
- 2009(16734)
- 2008(16843)
- 2007(15265)
- 2006(13348)
- 2005(11757)
- 学科
- 济(77720)
- 经济(77640)
- 管理(52134)
- 业(48447)
- 企(37833)
- 企业(37833)
- 方法(35603)
- 数学(31409)
- 数学方法(31093)
- 农(22519)
- 学(21033)
- 财(19418)
- 地方(19411)
- 中国(18060)
- 环境(16548)
- 贸(16216)
- 贸易(16212)
- 业经(16113)
- 易(15707)
- 农业(15228)
- 制(12726)
- 和(11904)
- 务(11884)
- 财务(11869)
- 划(11867)
- 财务管理(11840)
- 融(11308)
- 金融(11305)
- 企业财务(11161)
- 技术(11023)
- 机构
- 大学(281343)
- 学院(280391)
- 济(108473)
- 经济(106271)
- 研究(100930)
- 管理(100815)
- 理学(87806)
- 理学院(86622)
- 管理学(84860)
- 管理学院(84357)
- 中国(72842)
- 科学(70023)
- 农(63185)
- 京(60121)
- 所(55302)
- 业大(51696)
- 研究所(51295)
- 农业(50674)
- 财(47774)
- 江(47032)
- 中心(45496)
- 财经(38783)
- 范(37671)
- 师范(37107)
- 北京(36332)
- 院(36090)
- 经(35001)
- 省(34219)
- 州(34082)
- 农业大学(33572)
- 基金
- 项目(196497)
- 科学(151743)
- 基金(141606)
- 研究(131850)
- 家(128975)
- 国家(127948)
- 科学基金(106032)
- 社会(82666)
- 省(78926)
- 社会科(78201)
- 社会科学(78170)
- 基金项目(76263)
- 自然(72773)
- 自然科(70933)
- 自然科学(70901)
- 自然科学基金(69618)
- 划(67199)
- 教育(59324)
- 资助(57297)
- 编号(50935)
- 重点(45835)
- 发(42963)
- 部(42217)
- 计划(40660)
- 成果(40486)
- 创(40197)
- 科研(39087)
- 创新(37821)
- 科技(36748)
- 课题(36234)
- 期刊
- 济(115467)
- 经济(115467)
- 研究(73091)
- 学报(59723)
- 农(55769)
- 中国(50911)
- 科学(50461)
- 大学(42050)
- 学学(40307)
- 农业(37554)
- 财(36871)
- 管理(32422)
- 教育(23409)
- 融(21687)
- 金融(21687)
- 业(20574)
- 技术(20278)
- 业经(19517)
- 财经(19014)
- 经济研究(18454)
- 版(16824)
- 资源(16381)
- 经(16220)
- 业大(15958)
- 问题(15882)
- 科技(14362)
- 技术经济(13272)
- 农业大学(13266)
- 贸(13260)
- 商业(12786)
共检索到3997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胥鹏海 冯永忠 杨改河 温秀卿 王得祥
通过对江河源区区域内水环境所包含的大气降水、冰川冻土、地表径流、沼泽湖泊等4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江河源区水环境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降水逐年变化呈现波动,增减不明显,Cv值为0.15~0.55;季节变化呈现"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2地表径流受降水、冰雪融水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呈"单峰型"曲线;3冰川冻土明显减少,作为径流稳定补给的冰雪融水已出现年际间的丰枯变化;冻土层温度上升0.5~1℃,厚度减小了10~20m;4沼泽湖泊数量急剧减少,面积变小甚至干涸。
关键词:
江河源区 水环境 影响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得祥 任广鑫 杨改河 冯永忠
在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人为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指出区域的气候变化固然是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然而人类的生产、生活、经济和政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施加的不合理干预则是近几十年来环境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严格行政执法、围栏禁牧、合理的载畜量和生态移民等生态环境的修复策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广鑫 杨改河 温秀卿 王得祥
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活动以及区域自然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导致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不断退化的趋势,其主要特征是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文章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修建和营运、鼠害、西宁及州县城镇的经济发展以及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等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最后阐述了对这些方面的集成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轶冰 杨改河 王得祥
江河源区的干湿变化关系到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和生态安全。利用Holdridge可能蒸散率(PER)对江河源区18个站点1961-2002年的气象资料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PER始终处于波动变化中, 前19年的趋势线基本上高于后23年的趋势线,多数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缓慢波动上升;在空间上体现为从东南向西北干燥度逐渐增加,干湿变化的幅度亦增加。根据江河源区PER大小、变化趋势及变幅,可将源区分为西北部、中部和东南部3组;在变化过程中,西北部和东南部干湿差异有缩小的趋势。根据Holdridge模型模拟、NPP 估算、AVHRR/NDVI计算和土地覆盖变化等相关研究可知,这种干湿变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永忠 杨改河 白登忠
河流、湖泊和冰川是江河源区水文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研究该区水文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特征,对系统研究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演变意义重大。研究在实地调查和系统分析前人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该区水文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特点。结果表明,江河源区主要河流有184条,其中流域面积5 000-10 000 km2的有12条,其水文生态系统构成特点是,黄河源区的一级支流河流长度较短,流域面积较小,入河口海拔高度较高,河道比降大,电力资源丰富;长江源区一级支流流域面积大,河流长,年径流量大,河道比降小;澜沧江源区流域面积较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小,但其单位面积上的产水量较丰富,产水量达到25 484 m3/...
关键词:
江河源区 水文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质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温秀卿 杨改河 王得祥 任广鑫
按照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将江河源区的天然植被划分为森林植被区、灌木与灌丛植被区、草原植被区、草甸植被区、荒漠植被区和湿地植被区6个区,并分析了各植被区的分布范围及其优势种。
关键词:
江河源区 植被 植被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轶冰 杨改河 王得祥
为了客观评价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环境地位”的概念,并从区内、青藏高原、黄河与长江流域3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河源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生物和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参与青藏高原独特的水文循环及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分布受青藏高原的影响,江河源区对黄河流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水量上(48.3%),而对其泥沙及长江流域的水量(1.8%)和泥沙量的输出影响均较小。因此,应正确对待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地位,不应夸大局部作用,仍需关注其独特性与变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得祥 李轶冰 杨改河
在了解目前国内外对青藏高原研究,尤其是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现阶段关于江河源区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江河源区 青藏高原 生态环境 研究现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文颖 王启基 景增春 李世雄 史惠兰
本研究是在青海省达日县青珍乡进行的,分析了高山嵩草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覆被变化与植物群落特征、多样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物种数分别占研究区物种数的58.93%、73.21%、66.07%。原生植被的优势种高山嵩草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减少,其优势度分别为27.13%、12.37%、1.82%。物种多样性指数依次为中度退化演替阶段(3.41)>重度退化演替阶段(3.39)>轻度退化演替阶段(2.99);均匀度指数依次为重度退化演替阶段(0.94)>中度退化演替阶段(0.92)>轻度退化演替阶段(0.86)。地上生物量中度退化草地最大,轻度退化草地居中,重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史纪安 刘玉华 师江澜 杨改河 王得祥
在青海省土地资源详查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分区图的基础上,借助G IS技术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度、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污染负荷5个方面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偏差,综合评价指数处于差和较差的区域面积占江河源区总面积的83.3%;在空间分布上,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从东南部到中西部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行政区县(乡)主要集中于江河源区的中西部,而江河源区东南部部分行政区县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
关键词:
江河源区 生态环境质量 综合评价 GIS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良温 杨改河 冯永忠 任广鑫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区域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温湿变化的差异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影响。探讨江河源区气候变化趋势,是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江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2年来该区域不同站点和整个区域的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江河源区全区及各站点的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升幅随站点位置、季节的不同而变化,气温最高年份大多出现在最近十多年间;1980年以来,源区和大多数站点的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暖季降水量普遍减少,冷季降水量则有不同程度增加;蒸发量年际间波动大,变化规律复杂,但20...
关键词:
江河源区 气温 降水量 气候暖干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世晓 赵新全 孙平 赵同标
广袤的草地、特有的高寒湿地以及丰富而有又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江河源区重要的自然生物资源。草地占江河源区总土地面积的 84 .5 3% ,是源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江河的源头区域 ,为江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无可替代的服务。江河源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寒湿地主要分布区 ,湿地总面积达 80 0 0km2 。江河源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的特有动、植物种类 ,源区约有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 1 33、2 4 9和 2 1 9种 ,牧草植物、药用植物、食用植物和观赏植物约 80 0、80 8、80和 4 0 0种 ,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
江河源区 草地 湿地 生物多样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改河 王得祥 李轶冰
回顾了建国后青藏高原研究的历程,结合实地考察提出了"江河源区"的称谓、范围、经济生态区划、生态系统的主体、自然和人为因素、生物多样性问题、气候演变规律、生态环境的质量评判、重大工程和旅游活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地位等11个方面的科学问题。
关键词:
江河源区 青藏高原 生态环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永忠 朱芬萌 王得祥 杨改河
利用气候—地貌—植被模式,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因素的基础上,将江河源区划分为黄河东部河谷高原暖温半干旱农牧交错水土流失生态大区、高原凉温带大区、高原冷温带大区、高原寒带大区4个大区;再分别以降水、植被和人类活动为主要因子,将其划分为7个二级区,11个三级区。
关键词:
江河源区 生态地理 区划方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永忠 杨改河 杨世琦 王得祥
通过现有的各种文献资料、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考察,确定江河源区主要包括江源地区和河源地区,江源地区主要指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其流域面积约为19.4578万km2;河源地区主要指黄河源区,其流域面积为12.3612万km2(不包括甘川大转弯);江河源区流域面积在青海省境内为31.8190万km2。
关键词:
江河源区 区域界定 流域面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