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70)
2023(7744)
2022(6491)
2021(5964)
2020(4679)
2019(10695)
2018(10234)
2017(18936)
2016(10780)
2015(11894)
2014(12256)
2013(11900)
2012(11238)
2011(10133)
2010(10441)
2009(9823)
2008(9927)
2007(8970)
2006(8182)
2005(7681)
作者
(33247)
(27521)
(27264)
(26136)
(17288)
(13385)
(12398)
(10815)
(10603)
(9992)
(9655)
(9535)
(8857)
(8675)
(8649)
(8545)
(8152)
(8116)
(8108)
(7949)
(7093)
(6884)
(6673)
(6494)
(6187)
(6136)
(6115)
(6034)
(5718)
(5435)
学科
(50180)
经济(50133)
管理(34974)
(27300)
(22562)
企业(22562)
地方(18173)
方法(17511)
环境(16286)
数学(14131)
(13998)
数学方法(13852)
(13311)
中国(12656)
(11475)
业经(11243)
地方经济(10384)
(10187)
农业(9756)
(9408)
理论(8759)
资源(8481)
(7879)
生态(7860)
(7495)
(6960)
财务(6938)
财务管理(6920)
规划(6850)
企业财务(6579)
机构
学院(159748)
大学(157633)
(62056)
经济(60556)
管理(60118)
研究(57262)
理学(50924)
理学院(50285)
管理学(49342)
管理学院(49087)
中国(43247)
科学(37766)
(35187)
(31248)
(29944)
(29281)
研究所(27158)
中心(26272)
(26170)
(24325)
师范(24128)
业大(23704)
财经(22426)
(21638)
(21618)
北京(21542)
(20549)
农业(20145)
(19871)
师范大学(19366)
基金
项目(107457)
科学(84940)
研究(79428)
基金(75282)
(65871)
国家(65339)
科学基金(55872)
社会(50270)
社会科(47556)
社会科学(47538)
(46080)
基金项目(40220)
(36860)
自然(35523)
教育(35068)
自然科(34445)
自然科学(34437)
自然科学基金(33715)
编号(32264)
资助(30103)
成果(25984)
重点(25620)
(25415)
课题(23800)
(22444)
(21604)
发展(20385)
创新(20285)
科研(20232)
国家社会(20071)
期刊
(77017)
经济(77017)
研究(47150)
中国(33487)
学报(24176)
(22940)
科学(22925)
(22907)
管理(20774)
教育(19532)
大学(17530)
学学(16368)
农业(15868)
技术(13745)
(13189)
金融(13189)
业经(13126)
资源(12647)
财经(10838)
经济研究(10283)
问题(9915)
(9326)
(8472)
图书(7892)
技术经济(7870)
统计(7849)
科技(7751)
(7507)
(7338)
(7272)
共检索到2463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广鑫  王得祥  杨改河  冯永忠  温秀卿  
 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及其评价的内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分析,指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大量的借助于遥感资料,同时结合统计资料对区域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概括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指出了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坚持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化、方法定量化的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广鑫  杨改河  温秀卿  王得祥  
 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活动以及区域自然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导致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不断退化的趋势,其主要特征是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文章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修建和营运、鼠害、西宁及州县城镇的经济发展以及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等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最后阐述了对这些方面的集成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史纪安  刘玉华  师江澜  杨改河  王得祥  
在青海省土地资源详查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分区图的基础上,借助G IS技术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度、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污染负荷5个方面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偏差,综合评价指数处于差和较差的区域面积占江河源区总面积的83.3%;在空间分布上,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从东南部到中西部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行政区县(乡)主要集中于江河源区的中西部,而江河源区东南部部分行政区县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得祥  任广鑫  杨改河  冯永忠  
 在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人为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指出区域的气候变化固然是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然而人类的生产、生活、经济和政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施加的不合理干预则是近几十年来环境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严格行政执法、围栏禁牧、合理的载畜量和生态移民等生态环境的修复策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得祥  李轶冰  杨改河  
 在了解目前国内外对青藏高原研究,尤其是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现阶段关于江河源区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轶冰  杨改河  王得祥  
为了客观评价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环境地位”的概念,并从区内、青藏高原、黄河与长江流域3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河源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生物和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参与青藏高原独特的水文循环及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分布受青藏高原的影响,江河源区对黄河流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水量上(48.3%),而对其泥沙及长江流域的水量(1.8%)和泥沙量的输出影响均较小。因此,应正确对待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地位,不应夸大局部作用,仍需关注其独特性与变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思宜  杨熙  王秀兰  冯仲科  贾文娟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定量描述一个区域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重要手段,可以定量描述环境的优劣程度。本文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以永定河流域2009年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结合其他辅助资料,在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提出了适合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及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并运用该方法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壤水分四个方面对永定河流域(河北—北京段)2009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良好状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温秀卿  杨改河  王得祥  任广鑫  
 按照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将江河源区的天然植被划分为森林植被区、灌木与灌丛植被区、草原植被区、草甸植被区、荒漠植被区和湿地植被区6个区,并分析了各植被区的分布范围及其优势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永忠  朱芬萌  王得祥  杨改河  
 利用气候—地貌—植被模式,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因素的基础上,将江河源区划分为黄河东部河谷高原暖温半干旱农牧交错水土流失生态大区、高原凉温带大区、高原冷温带大区、高原寒带大区4个大区;再分别以降水、植被和人类活动为主要因子,将其划分为7个二级区,11个三级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永忠  杨改河  杨世琦  王得祥  
 通过现有的各种文献资料、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考察,确定江河源区主要包括江源地区和河源地区,江源地区主要指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其流域面积约为19.4578万km2;河源地区主要指黄河源区,其流域面积为12.3612万km2(不包括甘川大转弯);江河源区流域面积在青海省境内为31.8190万km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改河  王得祥  李轶冰  
 回顾了建国后青藏高原研究的历程,结合实地考察提出了"江河源区"的称谓、范围、经济生态区划、生态系统的主体、自然和人为因素、生物多样性问题、气候演变规律、生态环境的质量评判、重大工程和旅游活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地位等11个方面的科学问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冀晓东  靳燕国  刘纲  刘杰  周朔  
【目的】建立基于可变模糊集的环境生态评价模型,为有效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巢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对流域中的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及巢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排序。【结果】巢湖流域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属第3等级,即处于及格状态,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劣排序为巢湖流域>巢湖市>合肥市>六安市。【结论】实例表明,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可以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优"与"劣"2方面,使评价结果更具合理性,且简单方便、有效可行,能较好地应用于生产实际。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国胜  王雪军  孙玉军  魏建祥  孙涛  
该文利用河北省山区连续清查样地调查数据,从森林生态环境背景、森林生长状态和森林自然性3个方面来构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生态因子质量等级评分法、加权综合质量指数法系统地评价了河北省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状况.结果表明:①在1988—2001年,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尽管有些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逐渐变好的趋势.②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等级好、中、差所占的比重大小悬殊,其中质量等级为中等的所占比重最大,说明了河北山区提高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还有很大的潜力.③1988年以来,森林自然性指数值随时间呈现出总体上的变小趋势,说明了该地区森林受到人为干扰程度在日益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永忠  杨改河  白登忠  
河流、湖泊和冰川是江河源区水文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研究该区水文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特征,对系统研究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演变意义重大。研究在实地调查和系统分析前人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该区水文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特点。结果表明,江河源区主要河流有184条,其中流域面积5 000-10 000 km2的有12条,其水文生态系统构成特点是,黄河源区的一级支流河流长度较短,流域面积较小,入河口海拔高度较高,河道比降大,电力资源丰富;长江源区一级支流流域面积大,河流长,年径流量大,河道比降小;澜沧江源区流域面积较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小,但其单位面积上的产水量较丰富,产水量达到25 484 m3/...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胥鹏海  冯永忠  杨改河  温秀卿  王得祥  
 通过对江河源区区域内水环境所包含的大气降水、冰川冻土、地表径流、沼泽湖泊等4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江河源区水环境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降水逐年变化呈现波动,增减不明显,Cv值为0.15~0.55;季节变化呈现"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2地表径流受降水、冰雪融水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呈"单峰型"曲线;3冰川冻土明显减少,作为径流稳定补给的冰雪融水已出现年际间的丰枯变化;冻土层温度上升0.5~1℃,厚度减小了10~20m;4沼泽湖泊数量急剧减少,面积变小甚至干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