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4)
- 2023(1328)
- 2022(1153)
- 2021(1009)
- 2020(765)
- 2019(1942)
- 2018(1842)
- 2017(3291)
- 2016(1890)
- 2015(2090)
- 2014(2080)
- 2013(2098)
- 2012(2162)
- 2011(1919)
- 2010(1943)
- 2009(1827)
- 2008(1787)
- 2007(1428)
- 2006(1306)
- 2005(1146)
- 学科
- 济(8687)
- 经济(8683)
- 地方(5420)
- 业(3950)
- 管理(3877)
- 农(3425)
- 地方经济(2612)
- 学(2508)
- 企(2434)
- 企业(2434)
- 农业(2425)
- 方法(2278)
- 环境(2023)
- 业经(1979)
- 数学(1954)
- 中国(1943)
- 数学方法(1942)
- 资源(1825)
- 土地(1369)
- 及其(1238)
- 生态(1217)
- 防(1160)
- 农业经济(1136)
- 划(1121)
- 害(1112)
- 技术(1087)
- 发(1079)
- 防治(1029)
- 城市(1028)
- 治(1021)
- 机构
- 学院(27389)
- 大学(26416)
- 江(12061)
- 研究(11578)
- 管理(9919)
- 济(8865)
- 科学(8721)
- 经济(8684)
- 理学(8635)
- 理学院(8455)
- 管理学(8273)
- 管理学院(8228)
- 农(7913)
- 中国(7900)
- 京(6549)
- 所(6532)
- 农业(6411)
- 省(6204)
- 业大(6199)
- 研究所(6140)
- 中心(5290)
- 浙(4692)
- 浙江(4682)
- 范(4486)
- 师范(4404)
- 院(4289)
- 农业大学(4182)
- 州(4105)
- 科学院(4046)
- 资源(4043)
共检索到421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瑞瑚 杨礼茂
本文提出江汉平原渍害田的类型、数量、危害及渍害田等级。形成江汉平原渍害田的因子除地表水汇合、土壤粘重透水性差和人类的不适当垦殖、灌水和耕作方法等外,特定水文地质条件使地下水浸渍土壤也是形成渍害的直接主导因子,由此认为地下排水技术降低地下水位是改造渍害田的治本措施。
关键词:
江汉平原,渍害田机理,地下排水技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章勇 刘百韬 李必华 蔡承智
江汉平原涝渍地的成因主要有地质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和农业生产活动;涝渍地的演替过程与人类的干预程度密切相关,并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分异规律性,从而引起涝渍灾害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
涝渍地 成因 演替 分异规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必华 刘百韬 李正浩 刘章勇 李勇
通过五年研究,澄清了江汉平原涝渍灾害形成的原因。根据微地貌特点和涝渍状况将江汉平原涝渍地域土地分为7种类型:洲滩平地季节性洪涝地域,淤高平地季节性暗渍地域,中间平地季节性渍害地域,低湿平地渍害地域,滨湖平地涝渍地域,湖泊水面调蓄地域,碟形洼地涝渍圈。江汉平原涝渍微地域分异和演变规律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1)在平面上与河流呈水平带状分布;(2)在空间上呈梯度分布;(3)碟形洼地涝渍特征呈同心圆分布;(4)涝渍微地域随时间推移发生有序地演变;(5)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江汉平原涝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6)江汉平原涝渍微地域与涝渍灾害呈显著的相关性。根据江汉平原涝渍微地域涝渍发生特征,提出了因地制宜、...
关键词:
涝渍地 微地域分异规律 分区开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晓宇 王小燕 柳道明 杜厚江 苏荣瑞
于2011~2012年度及2012~2013年度开展小麦开花后渍水试验,研究开花后渍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渍水前喷施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2011~2012年度及2012~2013年度江汉平原小麦开花期至成熟期均有持续降水分布,其中2011年4~5月累计降雨量达194.1mm,2012年同期累计降雨量达285.5mm,表明江汉平原小麦生殖生长期有较大渍害风险。本试验研究表明,开花后渍水,小麦植株衰老进程加速,叶片严重早衰失绿,旗叶光合速率降低;渍水前喷施6-BA,可缓减叶片衰老趋势,缩小旗叶光合速率降低幅度。开花后渍水亦导致根系活力降低,渍水前喷施6-BA可缓减根系...
关键词:
江汉平原 小麦 灌浆期 渍害 6-BA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小燕 高春保 卢碧林 苏荣瑞
江汉平原小麦生长期易受渍害导致减产。在系统分析1983~2012年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市小麦生育期降水分布特点的基础上,于2011~2012年度及2012~2013年度,以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拔节期及孕穗期进行渍水处理,探讨其对株高、旗叶光合速率、叶片黄化进程的影响及其与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江汉平原1983~2013年小麦拔节期至孕穗期1/3以上年份同期降水量在80.2mm以上,极限降雨量达194.4mm,即较多年份有渍害风险;进一步研究表明拔节期渍水和孕穗期渍水均导致旗叶光合速率降低,叶片黄化进程加快,其中孕穗期渍水对以上指标的影...
关键词:
江汉平原 小麦 降水分布 渍害 产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章勇 刘百韬 谢磊 胡中华
江汉平原涝渍地域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不当人为干预等原因,洪、涝、渍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生态环境受损严重。主要表现为气候资源丰富,但变率较大,分布不均;水资源相对充足,但涝渍相随,旱涝并存,且旱涝灾害有加重的趋势,农业用水的水质劣化趋势加剧;涝渍地的生物资源比较丰富,但生产力低下;涝渍地域相对贫困人口增加,血吸虫疫区不断扩展。在简要描述江汉平原涝渍地域农业生态环境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给出了涝渍地农业生态环境评价的主要指标体系。根据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将用于种植业的涝渍地分为基本适宜、比较适宜和不太适宜三种类型,为涝渍地的综合治理及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章勇 邱玉华 刘百韬 李必华 熊先忠
由于长江流域日益严峻的外生态环境的压力,加上长期以来湖区不合理的围垦开发利用,使江汉平原涝渍地域的农业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气候变率较大、分布不均,涝渍相随、旱涝并存,农业用水的水质劣化趋势加剧,涝渍地的土壤潜沼化仍在继续,土地生产力低下,涝渍地域相对贫困人口增加。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将水和涝渍地看成一种资源而非负担,从整个流域生态系统出发,用大农业的观点,走社会化自然顺应的生态环境恢复之路;要上防下截,蓄泄兼顾,控制围垦,退田还湖,通过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使涝渍小生境得到改善;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国际合作,使涝渍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更加科学和可持续。不同类型的涝渍地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实...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涝渍地 生态环境恢复 效益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章勇 方守国 刘百韬
从水、土、气、生物及社会经济等基本生态因子入手 ,依据调查和试验资料 ,对江汉平原涝渍地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 ,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生态经济对策
关键词:
涝渍地域 农业生态环境 评价 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义丰,王又丰,刘录祥
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平原三大低产土壤之一 ,有近 2 /3分布于淮北平原。该土壤自动调节水分的能力差 ,易旱 ,易涝 ,易渍 ,并且常常是这三种灾害交替发生。砂姜黑土的土壤特性对于该区农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使农作物产量长期低而不稳。为挖掘该土壤的生产潜力 ,促进中低产田的改造 ,本文就砂姜黑土的发育、区域特殊的环境条件 ,与旱涝渍害的形成关系机理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该土壤的整治改造提出了可行性方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夏智宏 万君 薛富强 刘凯文 尹超
江汉平原是长江流域洪涝多发区域,准确开展洪涝灾害监测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提出了一种多源数据协同的洪水范围提取方法,通过构建长时间序列遥感观测地表水数据,基于水体分布先验知识构建排除层对归一化洪水指数法(Normalized Difference Flood Index, NDFI)提取的洪涝信息进行修正,剔除部分错分误差。选取2020年夏季江汉平原洪涝灾害事件开展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改进针对江汉平原正常的水体误分成洪涝的情况,主要表现在部分农田、湖泊和河流区域被误判成洪涝的像元经过排除层的设置得到剔除,提高了洪涝制图精度。
关键词:
洪涝遥感监测 NDFI 永久水体 排除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荣瑞 刘凯文 耿一风 田皓 周守华 刘可群
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实地测定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是农业源温室气体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采用涡度相关法对江汉平原稻田生态系统进行了通量观测,并对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冠层CO2通量、潜热、显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期冠层CO2、潜热、显热通量日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单峰特征,但幅度不同,这与太阳总辐射的日变化及下垫面作物叶面积指数大小关系密切。稻田系统作物呼吸与土壤呼吸排放CO2,排放通量一方面与温度的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也受灌溉、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稻田光合作用吸收同化大气C...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水稻 CO2通量 影响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端 闫慧敏 池泓 耿晓蒙 邵奇慧
基于MODIS数据和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模型估算2000—2015年江汉平原农田NPP,利用空间自相关和Sen趋势分析方法,分析16年间江汉平原农田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江汉平原农田年均NPP在2000—2005年呈上升趋势,2005—2009年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09—2015年呈上升趋势;农田年NPP总量在2000—2015年整体上趋于平稳。(2)高中低产田面积占比分别为66.03%、27.04%和6.93%。2000—2015年NPP具有很强的空间聚集性且呈逐年增强趋势,并随空间距离增加聚集性减弱;江汉平原NPP主要呈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特征。(3)江汉平原农田NPP显著上升、无显著变化和显著下降区域面积分别占1.30%、69.50%和29.2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卓蓉蓉 余斌 曾菊新 郭新伟 王明杰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亟需提炼不同乡村地域类型的发展路径。论文构建了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刻画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特征;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析了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发现:①江汉平原各县域乡村地域功能指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指数分别增长78.26%、34.25%、9.68%;生产功能增长主导和生活功能增长主导是乡村地域综合功能提升的主要类型。②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格局,生态功能主导型县域主要分布于北部边缘地区,生活功能主导型县域集中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生产功能主导型县域分布相对零散;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主导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变化。③外源驱动对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变化主要表现为负向作用,内生响应主要表现为正向作用;乡村生产功能受外源驱动和内生响应的影响程度最高,乡村地域综合功能被影响程度次于乡村生产和生活功能;乡村地域综合功能和生产、生活功能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探寻农产品主产区乡村地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有助于识别差异化的乡村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鉴毅
娃娃鱼在江汉平原安家落户娃娃鱼是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具有极高的滋补营养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由长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大鲵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重点攻关课题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达到批量工厂化生产苗种的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本所1987年从自然产区引进大鲵到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广能 邝幸泉
用系统聚类分析,将江汉平原棉区的红铃虫Pectionophoragossypiella(Saunders)发生期划分为4个生态地理区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经度(°E)越高发生期越早,在相同的经度上才表现为随纬度(°N)或海拔的升高而发生期推迟。积温法分析知: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时开始计算,当自然积温累积到1118.8、1420.9、1602.2、2868.4和3837.7日度(DD)时,越冬代化蛹及发蛾、第一、第二、第三代产卵分别达到高峰期。
关键词:
系统聚类,红铃虫,江汉平原,生态地理区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