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53)
- 2023(9571)
- 2022(8596)
- 2021(8150)
- 2020(6779)
- 2019(16063)
- 2018(16054)
- 2017(31084)
- 2016(17083)
- 2015(19210)
- 2014(19205)
- 2013(19063)
- 2012(17544)
- 2011(15633)
- 2010(15438)
- 2009(14053)
- 2008(13381)
- 2007(11365)
- 2006(9887)
- 2005(8371)
- 学科
- 济(66291)
- 经济(66223)
- 管理(47153)
- 业(44050)
- 企(36415)
- 企业(36415)
- 方法(31446)
- 数学(27175)
- 数学方法(26885)
- 农(17891)
- 学(16613)
- 地方(16162)
- 中国(15885)
- 财(15184)
- 业经(14478)
- 农业(12160)
- 理论(11067)
- 环境(11062)
- 和(11041)
- 贸(11019)
- 贸易(11013)
- 易(10622)
- 技术(10262)
- 制(10198)
- 务(9712)
- 财务(9655)
- 财务管理(9641)
- 划(9118)
- 教育(9077)
- 企业财务(9076)
- 机构
- 大学(237991)
- 学院(236342)
- 管理(97204)
- 济(86877)
- 理学(85092)
- 经济(84886)
- 理学院(84102)
- 管理学(82595)
- 管理学院(82188)
- 研究(77673)
- 中国(55948)
- 科学(51638)
- 京(51437)
- 农(39321)
- 所(39007)
- 业大(38343)
- 财(38242)
- 江(38211)
- 研究所(35997)
- 中心(35130)
- 范(32448)
- 师范(32135)
- 北京(31488)
- 财经(31461)
- 农业(30981)
- 院(28800)
- 经(28594)
- 州(27669)
- 师范大学(26207)
- 技术(24575)
- 基金
- 项目(170759)
- 科学(133458)
- 研究(123746)
- 基金(123252)
- 家(107640)
- 国家(106767)
- 科学基金(91568)
- 社会(75652)
- 社会科(71530)
- 社会科学(71510)
- 省(67495)
- 基金项目(67131)
- 自然(61741)
- 自然科(60201)
- 自然科学(60190)
- 自然科学基金(59084)
- 划(56519)
- 教育(55928)
- 编号(51243)
- 资助(50309)
- 成果(40671)
- 重点(37937)
- 部(37039)
- 发(35810)
- 创(35108)
- 课题(34763)
- 科研(32827)
- 创新(32712)
- 大学(31407)
- 教育部(31278)
共检索到331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章勇 刘百韬 李必华 蔡承智
江汉平原涝渍地的成因主要有地质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和农业生产活动;涝渍地的演替过程与人类的干预程度密切相关,并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分异规律性,从而引起涝渍灾害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
涝渍地 成因 演替 分异规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必华 刘百韬 李正浩 刘章勇 李勇
通过五年研究,澄清了江汉平原涝渍灾害形成的原因。根据微地貌特点和涝渍状况将江汉平原涝渍地域土地分为7种类型:洲滩平地季节性洪涝地域,淤高平地季节性暗渍地域,中间平地季节性渍害地域,低湿平地渍害地域,滨湖平地涝渍地域,湖泊水面调蓄地域,碟形洼地涝渍圈。江汉平原涝渍微地域分异和演变规律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1)在平面上与河流呈水平带状分布;(2)在空间上呈梯度分布;(3)碟形洼地涝渍特征呈同心圆分布;(4)涝渍微地域随时间推移发生有序地演变;(5)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江汉平原涝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6)江汉平原涝渍微地域与涝渍灾害呈显著的相关性。根据江汉平原涝渍微地域涝渍发生特征,提出了因地制宜、...
关键词:
涝渍地 微地域分异规律 分区开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章勇 邱玉华 刘百韬 李必华 熊先忠
由于长江流域日益严峻的外生态环境的压力,加上长期以来湖区不合理的围垦开发利用,使江汉平原涝渍地域的农业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气候变率较大、分布不均,涝渍相随、旱涝并存,农业用水的水质劣化趋势加剧,涝渍地的土壤潜沼化仍在继续,土地生产力低下,涝渍地域相对贫困人口增加。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将水和涝渍地看成一种资源而非负担,从整个流域生态系统出发,用大农业的观点,走社会化自然顺应的生态环境恢复之路;要上防下截,蓄泄兼顾,控制围垦,退田还湖,通过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使涝渍小生境得到改善;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国际合作,使涝渍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更加科学和可持续。不同类型的涝渍地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实...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涝渍地 生态环境恢复 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于婧 周勇 聂艳 刘凡
【目的】为克服尺度效应对氮素空间变异规律认识的影响,更加充分的利用多尺度空间信息。【方法】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以江汉平原后湖农场流塘分场为样区进行多尺度嵌套取样,探讨了全氮在不同采样尺度上的结构差异,提出了多尺度套合模型,研究了区域氮素的空间分布现状。【结果】各尺度上样点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且以球状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全氮在不同尺度上都存在空间变异性,但其特征参数不同,尺度差异明显;采用多尺度套合模型进行kriging估值,可以有效提高拟合精度,且不局限于套合尺度的距离范围(本研究为100m和50m),部分区域内估计误差仅为普通克立格方法误差的1/2,精度提高的程度与套合尺度的设置有关。【结论】应...
关键词:
空间变异 尺度效应 嵌套模型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豆 聂艳 焦文轩 王华 郑浩然
江汉平原自然环境优越,乡村生态韧性的提升是江汉平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研究基于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三维度构建了江汉平原乡村生态韧性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法、重心-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模型评估2005—2021年江汉平原乡村生态韧性水平,诊断时空演变特征,挖掘影响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时序特征上,江汉平原乡村生态韧性水平呈现波动起伏的上升趋势,生态韧性差异逐渐减小。2)在空间分布上,江汉平原乡村生态韧性呈现“低值分散、高值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上呈西南—东北走向,整体向西南推移。3)在影响因子上,地表起伏度、年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变化率、归一化植被指数、环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制约江汉平原乡村生态韧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且影响因子由抵抗力向适应力和恢复力转变。研究结果能为江汉平原乡村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章勇 刘百韬 谢磊 胡中华
江汉平原涝渍地域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不当人为干预等原因,洪、涝、渍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生态环境受损严重。主要表现为气候资源丰富,但变率较大,分布不均;水资源相对充足,但涝渍相随,旱涝并存,且旱涝灾害有加重的趋势,农业用水的水质劣化趋势加剧;涝渍地的生物资源比较丰富,但生产力低下;涝渍地域相对贫困人口增加,血吸虫疫区不断扩展。在简要描述江汉平原涝渍地域农业生态环境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给出了涝渍地农业生态环境评价的主要指标体系。根据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将用于种植业的涝渍地分为基本适宜、比较适宜和不太适宜三种类型,为涝渍地的综合治理及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章勇 方守国 刘百韬
从水、土、气、生物及社会经济等基本生态因子入手 ,依据调查和试验资料 ,对江汉平原涝渍地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 ,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生态经济对策
关键词:
涝渍地域 农业生态环境 评价 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瑞瑚 杨礼茂
本文提出江汉平原渍害田的类型、数量、危害及渍害田等级。形成江汉平原渍害田的因子除地表水汇合、土壤粘重透水性差和人类的不适当垦殖、灌水和耕作方法等外,特定水文地质条件使地下水浸渍土壤也是形成渍害的直接主导因子,由此认为地下排水技术降低地下水位是改造渍害田的治本措施。
关键词:
江汉平原,渍害田机理,地下排水技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洪建国 杨钢桥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我国农户种植结构选择行为的决策逻辑,提出农户种植结构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1)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劳动边际产出的差异,可将农作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劳动边际产出较高的农作物如水稻,一类是劳动边际产出较低的农作物如棉花;(2)农户心理劳动报酬是在要素市场不发育的条件下,农户对自身劳动价值的判断;(3)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行为逻辑为:农户倾向于选择劳动边际产出与其心理劳动报酬接近的作物。研究结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户生产环境较好,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倾向于劳动边际产出较高的作物;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生产环境较差,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倾向于劳动边际产出较低的作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圣欢 彭婵 董利民
文章以江汉平原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将影响江汉平原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因素分为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三类,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模型,解析了江汉平原2001-2010年间耕地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过程,计算出江汉平原各区的生态安全综合值,划分了安全等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银莺 宗琪 张安录
农地价值的货币化计量为缓解我国农地流失形势,修订和完善农地分等定级成果、征地补偿制度,制定和实施农地生态管护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在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收益还原法及CVM对江汉平原不同类型农地资源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进行评估,研究表明:江汉平原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及水域用地在内的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现值达1 246.82亿元,是农地资源价值构成中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耕地资源整体价值达4 563.28亿元,无法通过市场交易体现的非市场价值有545.30亿元,占耕地价值构成的11.95%;园地及水域用地的价值分别为623.09亿元和3 210.06亿元,非市场价值所占比例份额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晓宇 王小燕 柳道明 杜厚江 苏荣瑞
于2011~2012年度及2012~2013年度开展小麦开花后渍水试验,研究开花后渍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渍水前喷施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2011~2012年度及2012~2013年度江汉平原小麦开花期至成熟期均有持续降水分布,其中2011年4~5月累计降雨量达194.1mm,2012年同期累计降雨量达285.5mm,表明江汉平原小麦生殖生长期有较大渍害风险。本试验研究表明,开花后渍水,小麦植株衰老进程加速,叶片严重早衰失绿,旗叶光合速率降低;渍水前喷施6-BA,可缓减叶片衰老趋势,缩小旗叶光合速率降低幅度。开花后渍水亦导致根系活力降低,渍水前喷施6-BA可缓减根系...
关键词:
江汉平原 小麦 灌浆期 渍害 6-BA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李仁东
江汉平原大平小不平,具有平原湖区、平缓岗地区和起伏丘陵区3种微地貌单元。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研究分析微地貌格局下土地利用的特征。将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图层(1990,2010年)与微地貌单元图进行叠置,提取不同地貌单元下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周长、面积等信息;分析验证了江汉平原微地貌单元下各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分形关系,采用分维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了不同微地貌单元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和变化方向。结果表明:(1)各微地貌单元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差异明显,平原湖区和起伏丘陵区耕地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平缓岗地区林地占绝对主导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勇 吴锴 柳洪 雷新美 王德华 单士杰
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总要求 ,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理论·方法·实践 )》和《湖北省土系概要》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对江汉平原后湖农场样区进行了土壤详查和室内土壤理化分析 ;通过对样区资料数据的分析比较 ,提出了适合江汉平原的土系划分与命名的原则和依据 ;在此基础上 ,对样区土系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和命名
关键词:
土壤系统分类 诊断层 诊断特性 土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隽隽 周勇 叶青清 于雷 刘强
采用马尔科夫模型与地类转移矩阵合成地学信息图谱单元的方法对湖北江汉平原1980—2010年耕地资源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图谱分析,并对研究区范围内县域耕地动态度区域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①1980—1990年耕地主要向水域转换,1990—2000年耕地变化主要特征为转入,耕地新增来源主要为水域,2000—2010年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占据主导;②30年间,耕地动态度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江汉平原东部区域耕地动态度不断提高,西部区域耕地动态度不断降低。研究认为,江汉平原仍旧是以耕地—水域为主的生态景观系统,科学地应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整个区域生态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