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62)
2023(4352)
2022(3678)
2021(3332)
2020(2717)
2019(6510)
2018(6409)
2017(12368)
2016(6686)
2015(7172)
2014(7078)
2013(7033)
2012(6651)
2011(5999)
2010(6089)
2009(5458)
2008(5359)
2007(4595)
2006(4203)
2005(3791)
作者
(20217)
(16794)
(16633)
(15886)
(11021)
(8268)
(7688)
(6769)
(6463)
(6093)
(6091)
(5805)
(5580)
(5441)
(5400)
(5296)
(5254)
(5148)
(5097)
(4859)
(4393)
(4127)
(4099)
(4091)
(3838)
(3790)
(3684)
(3454)
(3381)
(3367)
学科
(31019)
经济(30997)
管理(15535)
(14121)
地方(11103)
(11072)
企业(11072)
方法(11070)
中国(10915)
数学(9857)
数学方法(9753)
(8062)
(6653)
城市(6441)
业经(5920)
产业(5720)
(5709)
(5393)
结构(5245)
地方经济(5184)
环境(5003)
城市经济(4691)
农业(4442)
(4408)
贸易(4405)
(4178)
理论(3990)
(3978)
(3925)
(3843)
机构
大学(95790)
学院(95120)
(37017)
经济(36056)
研究(36010)
管理(35810)
理学(31102)
理学院(30580)
管理学(29936)
管理学院(29747)
中国(25372)
科学(24406)
(21767)
(21027)
(18095)
研究所(16892)
中心(16527)
(15899)
(15875)
业大(14849)
(14729)
师范(14546)
(13835)
财经(13025)
农业(12544)
北京(12243)
师范大学(12081)
(12050)
(11952)
(11821)
基金
项目(70139)
科学(56946)
基金(52846)
研究(47413)
(47191)
国家(46902)
科学基金(40956)
社会(31597)
社会科(30011)
社会科学(30002)
基金项目(29058)
自然(28207)
(27939)
自然科(27554)
自然科学(27549)
自然科学基金(27055)
(23486)
教育(20933)
资助(20683)
编号(17793)
重点(16676)
(15808)
(15070)
(14177)
(13989)
成果(13501)
科研(13474)
计划(13447)
创新(13261)
国家社会(13213)
期刊
(40559)
经济(40559)
研究(27824)
中国(17297)
学报(16245)
科学(16011)
(12295)
管理(11986)
大学(11473)
学学(10958)
(10593)
农业(8145)
资源(7342)
教育(7285)
问题(7071)
城市(7049)
技术(6881)
(6776)
金融(6776)
业经(6597)
经济研究(6259)
财经(6094)
(5787)
现代(5375)
(5271)
(4973)
图书(4845)
(4463)
科技(4461)
商业(4439)
共检索到1379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甄俊丽  范如国  罗会军  
江汉平原作为长江中游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依托。运用城市引力模型和复杂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汉平原城市群14个城市(区)间的经济联系为主要依据,研究了江汉平原城市群的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江汉平原城市群的经济关联初步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核心城市特征不明显,发展失衡严重,没有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江汉平原城市群网络化、协同发展的"双荆"战略等八条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燊  余斌  张向敏  
乡村生活空间网络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依托社区节点,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彼此联系而形成的社会空间系统,探究其空间结构与优化策略对认识乡村生活空间内涵、重塑乡村日常生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以江汉平原典型乡建片区培育的9个节点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生活空间网络三元系统,构建社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运用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描述网络结构总体与节点特征,提出乡村生活空间网络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区域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处于发育阶段,网络兼具整体松散与局部集聚特征,社区间联系正在加强;乡村生活空间网络节点质量有待提升,网络呈现层次清晰的3级节点体系,核心节点虽具有无法替代的网络地位但本身质量不高,次级节点的结构具有相似性需要择优培育,边缘节点需要丰富网络内外联系;基于此,必须构建"1心、8点、1轴、3区"的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为评估并识别区域网络节点特征,预测并构建区域网络化发展体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平原农区的乡建片区提供了网络化发展的新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先瑞,徐东文,邓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永生  李玉龙  郑绍杰  
文章以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交通流、信息流和技术合作角度构建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三重网络中城市的节点位置、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三重网络主要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外围形成以苏州、无锡、宁波、合肥等为次级核心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中心度,体现了其作为交通枢纽、信息高地和创新中心的功能角色。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类型化特征,经济发达城市或同一省份内的城市间更容易构成子群。QAP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上的邻近性和工资水平等因素会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网络关联强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蔡高明  李志斌  王东宇  贺灿飞  
以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20102014年的产业投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城市间投资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与模型,通过城市节点的中心度、点入(出)度、网络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等来探讨城市投资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在研究时段内,城市群整体的网络密度偏低,网络中心势相对较大,大量的联系出现在城市群内部少数城市之间;(2)城市群内部投资扩散呈现邻近扩散为主,跳跃扩散为辅的联系特征;(3)城市群现阶段投资联系强的城市基本均分布于河南省内,其他四省城市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间具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果  孙天阳  
本文根据改进的重力模型测算了城市间会展业的相互吸引力,构建会展业空间关联网络,并计算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指标和城市的社团划分。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会展业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3个社团,应打破"中三角"会展业的区域间束缚,使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会展业能够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初楠臣  郭晶鹏  姜博  朱亮  
构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际O-D高铁运营频次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三大城市群高铁网络结构与特征,结果表明:高铁整体关联性京津冀紧密,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松散;然而长三角内部高铁城市联系与高铁网络不均衡性最强;长三角东部比其西部高铁联系密切,珠三角北部强于群内其他区域,京津冀高铁流动频繁区集中在京津;省域内部高铁紧密性:江苏>浙江>广东>河北>安徽;城际视角,深圳—广州、上海—南京、上海—苏州、南京—苏州、上海—无锡属于点对点间高密度联系。三大城市群高铁网络均具有显著的"小世界"效应特征,京津冀与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熊芳  李炳莲  
本文以农户家庭总收入和农户家庭人口特征为自变量,分析了其对农户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家庭实物消费或生存型消费主要受农户家庭总收入和对总收入有影响的家庭人口特征的影响,与家庭其他人口特征关系不密切;而服务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则主要受家庭人口特征的影响,家庭总收入对其影响不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宏志  宋明洁  李仁东  喻光明  
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以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数据库(基于1995、2000和2005TM影像)为基础,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和缓冲区分析技术,提取建设用地变化及其空间分布信息,运用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和强度指数对江汉平原1995~2005年10a来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县市的社会经济等信息,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总体上江汉平原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呈现增大趋势,但各县市之间扩张差异显著;各县市建设用地扩张分布上呈现组团状特点;沿交通线扩张的特征较为突出,尤其是后一阶段增幅高于前一阶段,沿江扩张增幅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常变蓉  李仁东  徐兴建  邱娟  易凤佳  
基于江汉平原1990、1995、2000、2005、2009年5个年份行政村尺度的钉螺面积分布数据,借助ArcGIS软件平台建立了钉螺分布数据库,运用全局自相关、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及热点分析方法分析了1990~2009年5个年份的钉螺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钉螺分布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分布模式主要呈现高值聚类,仙桃与洪湖交界处一直都是钉螺分布的高发正热点区域,即钉螺分布面积比较多。从时间变化规律来看,1990、2000和2009年是钉螺分布模式和热点区域发生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研究结果对于钉螺扩散的防控、减少血吸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瑞瑚  谢双玉  赵艳  
论述全新世以来江汉平原环境的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及其湖群的兴衰过程。可分为早全新世低水面的湖群形成时期,中全新世高水面的湖群全盛时期和晚全新世人类制约下的湖群衰亡时期,由此引起环境恶化,污染加剧和土特产资源枯竭。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郭卫东  钟业喜  傅钰  
基于交通和信息流数据,从流空间视角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结构,并对其效率进行判断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流网络结构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的态势,交通流对综合网络结构影响较为明显;信息网络结构虽整体处于均衡发展状态,但城市群内仍出现"三高"分布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偏低,子城市群网络密度较高;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化效率偏低,应注重多元发展。针对城市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核心城市联系、促进区域合作、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等建议。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书红  武亚俊  陈西芳  
为分析城市群多模式交通网络应对攻击时的韧性变化特征,该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韧性城市理论,构建了考虑吸收能力、缓冲能力和可恢复能力3个维度的网络结构韧性评估模型,并通过空间向量模计算网络结构韧性值。基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际公路、铁路客运数据构建了城市群客运网络,并借助空间网络分析工具ArcGis和Ucinet探讨城市群多模式交通网络的拓扑特征;考虑节点位置及其与周边地区交通的联系,提出了基于节点重要度的典型节点选取方法。结果表明:典型节点受到攻击后,网络的缓冲能力都处于较低状态,尤其是蔡家坡站点失效后,网络缓冲能力下降到0.388 9;节点度大的站点失效后,网络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差;普铁站和高铁站失效后对网络结构韧性的影响远大于公路客运站;结合典型节点特征和模拟结果,可针对性地提出网络结构韧性提升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刘欢  
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网络问题。通过引力模型得出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较低,阻碍了创新要素的传递,网络中心势不高,集中程度低,网络凝聚力不强;根据网络节点中心度数发现,以发达城市为核心的半轮轴型集聚格局基本形成;网络中结构洞数目不断增加,网络结构不断优化;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呈现,核心区域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由块模型得出8大子群,子群特征呈现多样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黎宁  
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为代表的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当下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文章基于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网络密度、网络关联度等指标,从整体网络、节点网络和空间聚类3个维度剖析我国主要城市群流动人口空间关联的结构特征,研究显示:(1)流动人口空间关联网络整体上与地理位置、城市经济存在较大联系;(2)人口流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受益城市主要为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受益人口流动城市易受限流动人口,人口流出城市则不受局限;(3)流动人口空间关联网络聚类划分不以城市群为单位,板块划分影响因素由单个城市决定,板块整体上呈结构性城市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