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86)
- 2023(4812)
- 2022(4068)
- 2021(3929)
- 2020(3213)
- 2019(7322)
- 2018(7104)
- 2017(13728)
- 2016(7671)
- 2015(8638)
- 2014(8673)
- 2013(8778)
- 2012(8402)
- 2011(7716)
- 2010(8158)
- 2009(7387)
- 2008(7268)
- 2007(6481)
- 2006(6111)
- 2005(5323)
- 学科
- 农(44576)
- 济(36306)
- 经济(36284)
- 农业(29674)
- 业(27199)
- 地方(14439)
- 管理(12374)
- 业经(11736)
- 农业经济(10046)
- 村(9007)
- 农村(8991)
- 中国(8690)
- 方法(8487)
- 发(8436)
- 土地(8084)
- 数学(7848)
- 数学方法(7753)
- 制(7607)
- 学(7130)
- 发展(6849)
- 展(6844)
- 劳(6626)
- 劳动(6626)
- 人口(6598)
- 收入(6496)
- 及其(6389)
- 农业劳动(6287)
- 企(6176)
- 企业(6176)
- 贸(5932)
- 机构
- 学院(111551)
- 大学(104235)
- 济(46047)
- 农(45929)
- 经济(45072)
- 研究(43089)
- 管理(40408)
- 农业(34938)
- 理学(34918)
- 理学院(34417)
- 管理学(33665)
- 中国(33608)
- 管理学院(33478)
- 科学(28377)
- 业大(27103)
- 江(24524)
- 所(22850)
- 京(22782)
- 农业大学(21427)
- 中心(21019)
- 研究所(20744)
- 省(19340)
- 财(16894)
- 业(16668)
- 范(15853)
- 师范(15705)
- 科学院(15325)
- 经济管理(15162)
- 院(14897)
- 发(14863)
- 基金
- 项目(76293)
- 科学(59311)
- 研究(56101)
- 基金(53782)
- 家(47650)
- 国家(47137)
- 科学基金(39363)
- 社会(35218)
- 省(33482)
- 社会科(32787)
- 社会科学(32776)
- 基金项目(29655)
- 农(27273)
- 划(25927)
- 自然(25362)
- 自然科(24577)
- 自然科学(24569)
- 编号(24383)
- 自然科学基金(24078)
- 教育(22862)
- 资助(20711)
- 发(18932)
- 成果(18250)
- 重点(17365)
- 课题(16575)
- 部(16438)
- 业(15569)
- 发展(15208)
- 创(15124)
- 展(14988)
共检索到1766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勇 吴锴 柳洪 雷新美 王德华 单士杰
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总要求 ,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理论·方法·实践 )》和《湖北省土系概要》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对江汉平原后湖农场样区进行了土壤详查和室内土壤理化分析 ;通过对样区资料数据的分析比较 ,提出了适合江汉平原的土系划分与命名的原则和依据 ;在此基础上 ,对样区土系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和命名
关键词:
土壤系统分类 诊断层 诊断特性 土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婧 聂艳 梁传丹
以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位适宜度理论,以50m×50m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对各单元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4种作物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发挥最大资源优势和获取最高经济收益方案下各评价单元的最优推荐轮作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条件整体较好,以最适宜和适宜两级为主,最大生态位适宜度值达0.9186;研究区有效硼、有效锌含量低,已成为该区域限制土壤生产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同季作物以水稻、小麦的生态适宜性较高,适宜面积较大,分别占到72.1%和71.93%;最大资源优势方案下,水稻-小麦轮作方式的推荐范围最广,其次为水稻-油菜、棉花-小麦和棉花-油菜;最大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洪建国 杨钢桥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我国农户种植结构选择行为的决策逻辑,提出农户种植结构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1)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劳动边际产出的差异,可将农作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劳动边际产出较高的农作物如水稻,一类是劳动边际产出较低的农作物如棉花;(2)农户心理劳动报酬是在要素市场不发育的条件下,农户对自身劳动价值的判断;(3)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行为逻辑为:农户倾向于选择劳动边际产出与其心理劳动报酬接近的作物。研究结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户生产环境较好,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倾向于劳动边际产出较高的作物;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生产环境较差,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倾向于劳动边际产出较低的作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嗣明
"三分农民"的基本构想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可行路径。以江汉平原为例,"三分农民"的基本构想是:一"分"农民离土脱农;一"分"农民从事不依赖于土地的高科技农业;一"分"农民从事依赖于土地的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同时,伴随着农村金融、科技、农产品流通等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最终实现农民数量的减少、农民收入的提高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三分农民"的构想还可以向湖北省以及全国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地推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嗣明
解决中国"三农"这个老大难问题,"三分农民"将是可行路径。以江汉平原为例,这个路径的基本构想是:将一"分"农民离土脱农,加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成为彻底的城市人即非农人口;将一"分"农民从传统的大田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不依赖或少依赖于土地的高科技农业,进行高投入、高附加值即高产出的工厂化、科技化、集约化农业;将一"分"农民从事依赖于大面积土地的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少人化的农业。同时,伴随着农村金融、科技、农产品流通等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最终实现农业人口的分流、农民数量的减少、农民收入的提高,即"三农"问题的解决。"三分农民"的新构想虽然是以江汉平原为例设计的,但这一新构想所指出的路径对湖北省以...
关键词:
“三农”问题 江汉平原 三分农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合林 张旻薇 王雨晨 徐颖 代东刚
【目的】针对江汉平原地区乡村普遍收缩的问题,研究村庄收缩的成因差异,基于成因差异识别收缩村庄类型,探讨基于类型的规划响应策略。【方法】以位于江汉平原的仙桃市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建立606个村庄的村情数据库,从人口和空间两个维度综合识别乡村收缩,识别具有相似收缩特征的典型区,构建“定量+定性”的分析框架,归纳收缩典型区的成因类型。【结果】仙桃市的乡村收缩现象普遍,人口与空间收缩值分别为-48.48%和-13.37%;影响人口收缩的最主要因素表现为因乡村空心化而造成的老龄人口占比趋高;影响空间收缩的最主要因素表现为因地理邻近而形成的大城市虹吸作用。收缩村庄主要包括老龄衰退型、交通滞后型和虹吸萎缩型3种。【结论】江汉平原地区的乡村收缩现象普遍,但不同的收缩村庄的成因存在明显差异。老龄衰退型村庄的规划策略重点在弹性适配公共服务设施;交通滞后型村庄的规划策略重点在弹性改善交通条件;虹吸萎缩型村庄的规划策略重点在弹性提升产业基础和盘活闲置空间。基于成因差异划分收缩村庄类型有助于分类施策、明确各类型村庄弹性规划的重点和具体策略、增强在地性与可行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达模 王克林 罗志强 李伟
在区域农业科技开发的深度、广度 ,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宏观战略决策 3个层面上开展了持续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探索。基本建成了城郊型农业、湖区粮猪 (禽 )型农业和涝渍田综合开发型农业 3个各具特色、面积 1万多 hm2的中心试验示范区和优质水稻、优质藕、优质油菜、蔬菜、青虾和畜禽规模化养殖等 6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初步形成“科技开发 +公司 +基地 +农户”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开发模式 ,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章勇 刘百韬 李必华 蔡承智
江汉平原涝渍地的成因主要有地质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和农业生产活动;涝渍地的演替过程与人类的干预程度密切相关,并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分异规律性,从而引起涝渍灾害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
涝渍地 成因 演替 分异规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必华 刘百韬 李正浩 刘章勇 李勇
通过五年研究,澄清了江汉平原涝渍灾害形成的原因。根据微地貌特点和涝渍状况将江汉平原涝渍地域土地分为7种类型:洲滩平地季节性洪涝地域,淤高平地季节性暗渍地域,中间平地季节性渍害地域,低湿平地渍害地域,滨湖平地涝渍地域,湖泊水面调蓄地域,碟形洼地涝渍圈。江汉平原涝渍微地域分异和演变规律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1)在平面上与河流呈水平带状分布;(2)在空间上呈梯度分布;(3)碟形洼地涝渍特征呈同心圆分布;(4)涝渍微地域随时间推移发生有序地演变;(5)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江汉平原涝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6)江汉平原涝渍微地域与涝渍灾害呈显著的相关性。根据江汉平原涝渍微地域涝渍发生特征,提出了因地制宜、...
关键词:
涝渍地 微地域分异规律 分区开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瑞瑚 谢双玉 赵艳
论述全新世以来江汉平原环境的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及其湖群的兴衰过程。可分为早全新世低水面的湖群形成时期,中全新世高水面的湖群全盛时期和晚全新世人类制约下的湖群衰亡时期,由此引起环境恶化,污染加剧和土特产资源枯竭。
关键词:
江汉平原 环境演变 湖群兴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夏盈 张莹莹 厉恩华 蔡晓斌 杨超 杨娇
评价生境质量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InVEST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方法探索2000—2020年间江汉平原四湖流域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综合CA-Markov和InVEST模型模拟不同情景模式下的2030年四湖流域生境质量情况。研究发现:(1)四湖流域生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高,中部低的特点,生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生境质量平均值由2000年的0.4977下降至2020年的0.4842,生境退化强度增强,近20年间的生境退化指数最大值由0.1555上升至0.1593,空间上扩散趋势明显;(2)生境质量与生境退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皆具有明显的冷热点;(3)相较于自然变化情景下的生境质量和退化程度结果,生态保护情景的退化强度较弱,生境质量得以改善,表明在实施生态保护措施的影响下有利于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夏盈 张莹莹 厉恩华 蔡晓斌 杨超 杨娇
评价生境质量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InVEST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方法探索2000~2020年间江汉平原四湖流域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综合CA-Markov和InVEST模型模拟不同情景模式下的2030年四湖流域生境质量情况。研究发现:(1)四湖流域生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高,中部低的特点,生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生境质量平均值由2000年的0.497 7下降至2020年的0.484 2,生境退化强度增强,近20年间的生境退化指数最大值由0.155 5上升至0.159 3,空间上扩散趋势明显;(2)生境质量与生境退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皆具有明显的冷热点;(3)相较于自然变化情景下的生境质量和退化程度结果,生态保护情景的退化强度较弱,生境质量得以改善,表明在实施生态保护措施的影响下有利于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广能 邝幸泉
用系统聚类分析,将江汉平原棉区的红铃虫Pectionophoragossypiella(Saunders)发生期划分为4个生态地理区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经度(°E)越高发生期越早,在相同的经度上才表现为随纬度(°N)或海拔的升高而发生期推迟。积温法分析知: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时开始计算,当自然积温累积到1118.8、1420.9、1602.2、2868.4和3837.7日度(DD)时,越冬代化蛹及发蛾、第一、第二、第三代产卵分别达到高峰期。
关键词:
系统聚类,红铃虫,江汉平原,生态地理区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常庆欣 刘明松
本文选取江汉平原作为研究区域,对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人地关系与粮食产量、粮食市场价格波动以及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考察。民国时期农户面临着大量来自自然的、市场的和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农户形成了一种风险规避基础上的基本需求最大化行为取向,并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产行为和非农行为特征。
关键词:
江汉平原 人地关系 价格波动 农户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