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69)
- 2023(2373)
- 2022(2143)
- 2021(1951)
- 2020(1567)
- 2019(3707)
- 2018(3538)
- 2017(6407)
- 2016(3538)
- 2015(3963)
- 2014(3817)
- 2013(3724)
- 2012(3700)
- 2011(3258)
- 2010(3415)
- 2009(3283)
- 2008(3068)
- 2007(2596)
- 2006(2442)
- 2005(2203)
- 学科
- 济(16345)
- 经济(16338)
- 管理(11027)
- 环境(9567)
- 地方(8739)
- 业(7884)
- 企(5813)
- 企业(5813)
- 学(5262)
- 划(5084)
- 农(4990)
- 方法(4845)
- 规划(4335)
- 地方经济(4260)
- 环境规划(4221)
- 数学(4130)
- 数学方法(4079)
- 资源(4034)
- 中国(3530)
- 农业(3423)
- 生态(3259)
- 业经(2959)
- 财(2860)
- 和(2800)
- 发(2772)
- 域(2434)
- 区域(2430)
- 区域环境(2212)
- 城市(2014)
- 技术(1970)
- 机构
- 学院(51933)
- 大学(50784)
- 研究(19987)
- 济(19007)
- 管理(18991)
- 经济(18627)
- 理学(16526)
- 理学院(16228)
- 管理学(15878)
- 管理学院(15801)
- 江(15240)
- 科学(14399)
- 中国(13978)
- 京(11587)
- 农(10596)
- 所(10503)
- 研究所(9861)
- 中心(9435)
- 业大(9337)
- 范(8857)
- 师范(8743)
- 省(8730)
- 农业(8588)
- 湖(8407)
- 财(7736)
- 院(7468)
- 师范大学(7223)
- 州(6822)
- 科学院(6508)
- 环境(6409)
- 基金
- 项目(38797)
- 科学(30761)
- 基金(28148)
- 研究(26513)
- 家(25098)
- 国家(24922)
- 科学基金(21565)
- 省(17633)
- 社会(17525)
- 社会科(16575)
- 社会科学(16565)
- 基金项目(15804)
- 自然(14715)
- 自然科(14268)
- 自然科学(14263)
- 自然科学基金(13985)
- 划(12980)
- 教育(11343)
- 资助(10778)
- 江(10403)
- 编号(10034)
- 重点(9463)
- 发(9040)
- 部(8002)
- 课题(7708)
- 创(7676)
- 科研(7449)
- 计划(7311)
- 成果(7285)
- 创新(7274)
共检索到78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瑞瑚 谢双玉 赵艳
论述全新世以来江汉平原环境的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及其湖群的兴衰过程。可分为早全新世低水面的湖群形成时期,中全新世高水面的湖群全盛时期和晚全新世人类制约下的湖群衰亡时期,由此引起环境恶化,污染加剧和土特产资源枯竭。
关键词:
江汉平原 环境演变 湖群兴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甄俊丽 范如国 罗会军
江汉平原作为长江中游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依托。运用城市引力模型和复杂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汉平原城市群14个城市(区)间的经济联系为主要依据,研究了江汉平原城市群的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江汉平原城市群的经济关联初步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核心城市特征不明显,发展失衡严重,没有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江汉平原城市群网络化、协同发展的"双荆"战略等八条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隽隽 周勇 吴宜进 胡海 叶青清 吴文斌
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也是武汉城市群发展的腹地,了解区域土地利用演变对流域水文的影响有助于为土地规划政策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以2000~2004年为模型校准期,2005~2009年为模型验证期构造SWAT模型并模拟区域内主要流域的月、年径流量。然后借助双累积曲线研究江汉平原内主要江河的人类活动对径流的扰动作用并对比分析1980和2010年二种土地利用模拟情景下径流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模型验证能较好的模拟区域内长江及汉江的径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在增加;1980~1990年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利设施的投入和林地减少上,2000年之后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勇 吴锴 柳洪 雷新美 王德华 单士杰
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总要求 ,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理论·方法·实践 )》和《湖北省土系概要》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对江汉平原后湖农场样区进行了土壤详查和室内土壤理化分析 ;通过对样区资料数据的分析比较 ,提出了适合江汉平原的土系划分与命名的原则和依据 ;在此基础上 ,对样区土系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和命名
关键词:
土壤系统分类 诊断层 诊断特性 土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夏盈 张莹莹 厉恩华 蔡晓斌 杨超 杨娇
评价生境质量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InVEST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方法探索2000—2020年间江汉平原四湖流域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综合CA-Markov和InVEST模型模拟不同情景模式下的2030年四湖流域生境质量情况。研究发现:(1)四湖流域生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高,中部低的特点,生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生境质量平均值由2000年的0.4977下降至2020年的0.4842,生境退化强度增强,近20年间的生境退化指数最大值由0.1555上升至0.1593,空间上扩散趋势明显;(2)生境质量与生境退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皆具有明显的冷热点;(3)相较于自然变化情景下的生境质量和退化程度结果,生态保护情景的退化强度较弱,生境质量得以改善,表明在实施生态保护措施的影响下有利于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夏盈 张莹莹 厉恩华 蔡晓斌 杨超 杨娇
评价生境质量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InVEST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方法探索2000~2020年间江汉平原四湖流域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综合CA-Markov和InVEST模型模拟不同情景模式下的2030年四湖流域生境质量情况。研究发现:(1)四湖流域生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高,中部低的特点,生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生境质量平均值由2000年的0.497 7下降至2020年的0.484 2,生境退化强度增强,近20年间的生境退化指数最大值由0.155 5上升至0.159 3,空间上扩散趋势明显;(2)生境质量与生境退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皆具有明显的冷热点;(3)相较于自然变化情景下的生境质量和退化程度结果,生态保护情景的退化强度较弱,生境质量得以改善,表明在实施生态保护措施的影响下有利于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小月 余斌 王彬燕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工程。论文从供需关系、产业链接、要素流动和循环载体4个维度解析城乡经济循环内涵、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并以2010—2020年为研究期、江汉平原为案例区,综合运用熵权法和障碍度模型,揭示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探寻其畅通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水平较低但持续非均衡增长,城乡经济循环综合指数及供需关系、产业链接、要素流动和循环载体4个分维度指数分别从0.2164、0.0616、0.0534、0.0641和0.0373增长到0.4095、0.1308、0.0850、0.0990和0.0947,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92%、11.24%、5.93%、5.45%和15.35%。(2)同期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总体呈低水平聚集、区域差异小幅增大,空间变异系数由0.2055增长为0.2126。城乡经济循环供需关系和循环载体分维指数高值区逐渐向主要交通干线及沿线城市地区聚集、空间变异系数分别由0.3166、0.5665减小到0.2636、0.4705,但产业链接和要素流动空间分布特征不甚显著。(3)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障碍度呈逐年下降态势,分维度障碍度排序为产业链接(28.20%)>循环载体(27.89%)>要素流动(23.98%)>供需关系(19.93%),分指标障碍度排序前四为夜间灯光指数(11.23%)>建成区面积比例(10.79%)>单位GDP农业服务业产值(10.65%)>单位GDP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82%)。(4)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畅通优化可分为单一障碍型、双重障碍型和三重障碍型等3种类型6个分区,根据各区不同障碍类型分别提出针对性城乡经济循环畅通优化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城乡经济循环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劲峰 李蓉蓉 杜桐生
该文通过最近 3个时期的遥感资料分析及灰色模型预测表明 ,四湖地区乱占耕地现象比较严重 ,人地矛盾日趋恶化。虽然该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但土地利用效益差 ,中低产田数量比较大 ,局部地区耕地退化严重。必须采取一方面稳定耕地数量 ,实行耕地总量超平衡 ,同时要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水旱轮作 ,增施有机肥 ,种植绿肥或豆科作物。
关键词:
遥感分析 耕地 数量 质量 四湖地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达模 王克林 罗志强 李伟
在区域农业科技开发的深度、广度 ,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宏观战略决策 3个层面上开展了持续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探索。基本建成了城郊型农业、湖区粮猪 (禽 )型农业和涝渍田综合开发型农业 3个各具特色、面积 1万多 hm2的中心试验示范区和优质水稻、优质藕、优质油菜、蔬菜、青虾和畜禽规模化养殖等 6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初步形成“科技开发 +公司 +基地 +农户”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开发模式 ,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洪建国 杨钢桥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我国农户种植结构选择行为的决策逻辑,提出农户种植结构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1)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劳动边际产出的差异,可将农作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劳动边际产出较高的农作物如水稻,一类是劳动边际产出较低的农作物如棉花;(2)农户心理劳动报酬是在要素市场不发育的条件下,农户对自身劳动价值的判断;(3)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行为逻辑为:农户倾向于选择劳动边际产出与其心理劳动报酬接近的作物。研究结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户生产环境较好,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倾向于劳动边际产出较高的作物;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生产环境较差,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倾向于劳动边际产出较低的作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卓蓉蓉 余斌 曾菊新 郭新伟 王明杰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亟需提炼不同乡村地域类型的发展路径。论文构建了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刻画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特征;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析了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发现:①江汉平原各县域乡村地域功能指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指数分别增长78.26%、34.25%、9.68%;生产功能增长主导和生活功能增长主导是乡村地域综合功能提升的主要类型。②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格局,生态功能主导型县域主要分布于北部边缘地区,生活功能主导型县域集中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生产功能主导型县域分布相对零散;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主导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变化。③外源驱动对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变化主要表现为负向作用,内生响应主要表现为正向作用;乡村生产功能受外源驱动和内生响应的影响程度最高,乡村地域综合功能被影响程度次于乡村生产和生活功能;乡村地域综合功能和生产、生活功能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探寻农产品主产区乡村地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有助于识别差异化的乡村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鉴毅
娃娃鱼在江汉平原安家落户娃娃鱼是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具有极高的滋补营养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由长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大鲵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重点攻关课题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达到批量工厂化生产苗种的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本所1987年从自然产区引进大鲵到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广能 邝幸泉
用系统聚类分析,将江汉平原棉区的红铃虫Pectionophoragossypiella(Saunders)发生期划分为4个生态地理区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经度(°E)越高发生期越早,在相同的经度上才表现为随纬度(°N)或海拔的升高而发生期推迟。积温法分析知: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时开始计算,当自然积温累积到1118.8、1420.9、1602.2、2868.4和3837.7日度(DD)时,越冬代化蛹及发蛾、第一、第二、第三代产卵分别达到高峰期。
关键词:
系统聚类,红铃虫,江汉平原,生态地理区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