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52)
- 2023(2968)
- 2022(2541)
- 2021(2512)
- 2020(2056)
- 2019(4876)
- 2018(4806)
- 2017(7553)
- 2016(4006)
- 2015(4291)
- 2014(4276)
- 2013(4186)
- 2012(4034)
- 2011(3907)
- 2010(4037)
- 2009(3567)
- 2008(3399)
- 2007(3003)
- 2006(2808)
- 2005(2563)
- 学科
- 济(16908)
- 经济(16901)
- 业(10935)
- 管理(10338)
- 学(9333)
- 企(7473)
- 企业(7473)
- 农(7057)
- 地方(5521)
- 农业(5402)
- 方法(5141)
- 业经(4128)
- 中国(3791)
- 技术(3762)
- 数学(3756)
- 数学方法(3718)
- 理论(3704)
- 经济学(3339)
- 和(3230)
- 教育(3037)
- 地方经济(2634)
- 划(2447)
- 技术管理(2402)
- 图书(2376)
- 工作(2348)
- 书馆(2326)
- 图书馆(2326)
- 环境(2263)
- 制(2253)
- 科学(2131)
- 机构
- 大学(62963)
- 学院(60053)
- 管理(24844)
- 研究(23378)
- 济(23008)
- 经济(22621)
- 理学(21239)
- 理学院(20973)
- 管理学(20712)
- 管理学院(20586)
- 江(16652)
- 中国(15903)
- 科学(14958)
- 京(14130)
- 农(13506)
- 所(11972)
- 研究所(11164)
- 业大(10784)
- 中心(10690)
- 农业(10511)
- 范(10436)
- 师范(10311)
- 财(8709)
- 师范大学(8566)
- 院(8057)
- 省(7827)
- 州(7794)
- 经济管理(7368)
- 北京(7176)
- 农业大学(7100)
- 基金
- 项目(41947)
- 科学(33582)
- 研究(31599)
- 基金(30521)
- 家(27029)
- 国家(26796)
- 科学基金(22918)
- 社会(20178)
- 社会科(18936)
- 社会科学(18933)
- 省(17353)
- 基金项目(16451)
- 自然(14681)
- 自然科(14306)
- 自然科学(14303)
- 编号(14125)
- 自然科学基金(14065)
- 教育(13842)
- 划(13602)
- 成果(12236)
- 资助(11083)
- 江(10799)
- 重点(9474)
- 部(9164)
- 发(9014)
- 创(8959)
- 课题(8496)
- 项目编号(8447)
- 创新(8392)
- 国家社会(8243)
共检索到93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景彦
江户时代日本知识分子与古代不同,他们对儒学既虚心学习吸收,又采取理性的态度进行批判与改造。他们并不是全面否定中国儒学,对孔子、孟子学说基本上是持尊崇态度,对宋明理学则大力加以批判,而这种批判,既不限于宋儒,亦非儒学本身,而是儒学中的"臆度之见"和"支离破碎、细末无用之事"。日本知识分子注重实践,趋于实用,也即是他们所说的"益"是否有无,成为判断一种学说的标准和价值取向。他们吸取中国儒学之精华,却除其糟粕,最终使中国儒学日本化。他们自身亦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朱玲莉
日本的明治维新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历程。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江户时代的教育基础。在江户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有了闲钱和时间增加文化教育消费。文化教育消费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教育机构纷纷涌现,文化出版事业也异彩纷呈。这些发展,对日本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教育消费 日本 江户时期 寺子屋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武玉环
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经过早期传播、中期发展、后期日本儒学形成这三个阶段,使封建时代的日本儒学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日本统治阶级治国的基本思想并逐渐被日本社会各阶层人们所接受,成为日本社会中一种普遍的思想观念。儒学还对日本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及日本国民的道德观念、民族性格形成方面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儒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日本历史上对封建制度的确立、巩固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成为尊王攘夷论的先声和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来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松林
江户时代是日本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期,也是日本花卉园艺发展的上升期。梅花自公元700年左右传入日本历经近千年至江户时代,并在江户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普及。该文将江户时代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介绍了各期梅花品种、名梅、赏梅名所、相关著作对梅花的记载、梅花栽培、品种改良以及梅文化的发展等情况。
关键词:
梅花 日本 江户时代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梅 胡学亮
藩校是日本江户时代旨在培养武士子弟汉学素养的藩立学校,教学内容涵盖汉学古籍经史子集四大类别,但尤其注重经史的学习,四书五经、《小学》《孝经》以及《史记》《十八史略》是大多藩校的必修科目。藩校的教育年限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甚至终身,年间教学时间也大多超过了270天。在长期教育实践中,藩校总结出了"素读""讲释""会读""轮读"等日本人学习汉学的一些教学方法和个别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并每年定期举行释奠、释菜奠礼。以汉学为中心的藩校教育推动了汉字、汉学在日本社会的普及,在汉学教学中积累出的教学方法,也成为日后日本学习西洋文化的主要手段。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潘畅和
日本朱子学从原来的一种文化修养转而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在江户幕府时期急速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而且日本与中国和朝鲜高度集权的中央官僚统治不同,具有容纳了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和严格的职业等级分工的结构特色。这种结构特色要求朱子学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钟情于抽象的“主义”。因此,日本朱子学被具体诠释成日本社会各个层次乃至庶民的不同伦理文化,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庶民化的特点。
关键词:
日本 朱子学 原因 特色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傅羽弘 魏蕾
东北近代知识分子是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形成并发展的。自甲午战争至"九.一八"事变,日本一步步成为侵占东北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东北知识分子关注的对象,同时东北近代知识分子的形成与日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代中日关系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思想的发展变化都有着巨大影响,在对日关系方面,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与行动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考察东北近代知识分子对日本认识的形成与变迁,从中既可获得可资借鉴的历史教训,同时也可获得对现实的启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吴光
本文鸟瞰式地论述了浙江儒学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从中提炼出浙江儒学的学术特色与基本精神,进而论述了浙江儒学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作者认为,浙江儒学有三大学术特色:一是多元包容,二是经世致用,三是从民本、亲民到民主的思想转型。浙江儒学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实事疾妄"的求实批判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学精神,"崇尚气节,正直敢言"的豪杰精神,"教育优先、人才第一"的文教兴邦精神五大方面。浙江儒学的典型思想型态是王充以"实事疾妄"为宗旨的求实批判之学、叶适以"崇义养利"为核心价值的功利之学、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核心命题的"良知心学"、黄宗羲以"民主君客"为核心观点的"力行"实学、马一浮以"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为核心命题的现代新经学。他们的思想宗旨与学术命题不仅在当时开风气之先,而且具有现代性与普世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与实践治理模式的良好借鉴。
关键词:
浙江儒学 脉络 特色 基本精神 当代价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胡金平
知识分子并不是以知识为其判断的惟一标准,而是以他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批判精神为根本特征。并非一切从事大学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天然具备知识分子的资格。强调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的扮演,不仅是现代社会呼唤反思型教师、思想型和研究型教师的必然前提,更是对中国现代教育精神追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大学教师 知识分子 独立人格 自由精神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亚敏
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是衡量知识分子真义的内在尺度。大学与知识分子有着不解之缘。知识分子是大学精神的践履者、体现者和承载者;大学的起源与知识分子的精神诉求密切相关,大学是知识分子的社区,也是知识分子成长的摇篮。知识分子精神与大学精神具有内在的共通性与契合性,集中表现为自由、独立与批判精神。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大学精神 自由 独立 批判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基于儒学智慧理解课程意味着走出德性与创造性的二元对立,把课程的本质理解为"道德创造性"。儒学不仅是一种价值观,还是一种方法论。至宋明理学发展到极致的"体验形上学"既可成为一种课程研究的方法论,也可成为一种课程开发与教学的方法论。这意味着"课程即分享"的中国传统课程观可以在21世纪显露生机。而儒学精神的寻找与重建需要走向日常生活。
关键词:
儒学课程观 道德创造性 体验形上学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文焕
儒学是二千多年前出现在中国的一种学问。这种学问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成为社会思潮,而且影响到后来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成为统治阶级的“官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跨出古老的万里长城的故乡,在日本、朝鲜、新加坡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儒家思想的印迹。二千多年来,崇儒的朝代很多,批儒的也不乏其人,但褒它也好,贬它也好,儒学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晓霞
日本由前近代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历史意识勃然兴起,一部部以“万国史”冠名的教科书和历史书籍鱼贯而出,载述着知识分子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知。甲午战争后,日本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这一政治观念支配了知识分子看待世界历史的眼光,他们亟需改写“万国史”,将日本史纳入世界历史,阐发日本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与“帝国日本”的崛起相伴而生的,是日本人愈加汹涌澎湃的“世界史”意识。他们将“国家”的历史与“世界史”连接起来,通过解释“世界史”来争夺历史的主导权和文明的话语权。
关键词:
万国史 世界史 历史意识 历史认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