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74)
2023(9208)
2022(8359)
2021(7918)
2020(6637)
2019(15407)
2018(15564)
2017(30050)
2016(16387)
2015(18434)
2014(18358)
2013(18145)
2012(16521)
2011(14755)
2010(14440)
2009(13077)
2008(12473)
2007(10606)
2006(9138)
2005(7777)
作者
(47333)
(39136)
(38967)
(36947)
(24861)
(18857)
(17670)
(15566)
(14963)
(13835)
(13607)
(12990)
(12250)
(12209)
(12099)
(11893)
(11744)
(11724)
(11124)
(11053)
(9827)
(9422)
(9359)
(8818)
(8764)
(8717)
(8601)
(8561)
(7825)
(7778)
学科
(61734)
经济(61668)
管理(48962)
(44086)
(37606)
企业(37606)
方法(30885)
数学(26537)
数学方法(26237)
(16011)
(15846)
(15084)
环境(14874)
中国(14653)
业经(13643)
地方(12937)
(11459)
(11180)
理论(11132)
(10625)
贸易(10621)
农业(10565)
技术(10424)
(10298)
(10213)
财务(10156)
财务管理(10141)
企业财务(9630)
(9456)
教育(8926)
机构
大学(229728)
学院(227721)
管理(94836)
(84787)
理学(83345)
经济(82815)
理学院(82443)
管理学(81025)
管理学院(80637)
研究(73649)
中国(52310)
(48937)
科学(48900)
(36924)
(36745)
(36386)
业大(36384)
研究所(34046)
中心(33152)
(31166)
北京(30763)
财经(30673)
(30284)
师范(29969)
农业(28653)
(27920)
(27211)
(26018)
师范大学(24386)
技术(24259)
基金
项目(165438)
科学(129244)
研究(119880)
基金(119499)
(104361)
国家(103507)
科学基金(88940)
社会(73382)
社会科(69441)
社会科学(69420)
(64935)
基金项目(64814)
自然(59713)
自然科(58232)
自然科学(58217)
自然科学基金(57147)
(54819)
教育(54267)
编号(49237)
资助(48939)
成果(39027)
重点(36647)
(35749)
(34689)
(34352)
课题(33174)
科研(32073)
创新(31945)
大学(30719)
项目编号(30650)
期刊
(88274)
经济(88274)
研究(63022)
学报(38275)
中国(37823)
科学(34787)
管理(33071)
(32273)
大学(28318)
学学(26635)
(26370)
教育(24871)
农业(23265)
技术(19180)
业经(14867)
(14656)
金融(14656)
图书(14212)
财经(13776)
经济研究(13367)
科技(12368)
理论(12103)
(11596)
问题(11511)
(11485)
实践(11439)
(11439)
资源(11117)
情报(10829)
技术经济(10686)
共检索到3131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永华,王五一,杨林生,李海蓉  
汞是毒性极高的全球性环境污染物。即使在极低剂量下,汞对人类和野生动植物都有相当大的毒性,并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和人类健康风险,有关汞及其化合物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是目前国际上的热点之一。基于近三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报道,作者阐述了生态环境中汞的分布特征及化学行为、汞的来源及循环、当前汞的暴露及人类健康风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同时,指出生态环境中及环境界面间汞的活化、迁移、转化机制研究、人类活动与汞释放间的关系研究以及生态环境中汞的甲基化作用、生物放大作用等过程和交互作用研究等是今后汞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领域内的研究重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季宏兵,王立军,董云社,王世杰,罗建美,孙媛媛  
本文对稀土元素在农用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土壤、水体和植物中的分布、迁移与归宿特征作一系统总结,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说明。随着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中稀土元素的增加,进而产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存在形态是生态环境效应和生物利用性的的重要参量。目前的实验结果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壤剖面中稀土元素的存在形态不尽相同,推测主要与其母质的组成及所处气候等环境条件相关。最近国际上已对稀土元素的水化学过程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水体中稀土分布受水体的化学参量(如pH,有机质等)和水化学过程影响,含量高低与人为活动有直接关系。植物中稀土元素的分布通常与土壤中稀土的含量多少相一致,在外施稀土的条件下,在施用后短期内稀土在各器官分布与施用部位密切相关,目前对植物体内稀土元素存在位置和赋存状态的实验结果差别明显,对植物中稀土元素的超富集机理不清等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Б.Б.波雷諾夫  韓慕康  陳傳康  
有没有用这个术语的必要呢?在阿列克山大·叶夫格尼耶维奇·费雨斯曼~1)不仅把地球化学品(Геохимичесниепровинции)提出作为某些地品单位的概念,而且已应用它来非常具体地把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丛强  汪福顺  王雨春  王宝利  
大规模筑坝拦截是当前世界河流普遍面临的共同趋势,"蓄水河流"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层次上区别于天然河流和湖泊,改变了河流水文、河流物质转化和输送通量以及河流生态环境。因此,认识和了解水库建成后河流-水库体系水环境演化的关键过程是评价水坝的水环境影响的基础。广泛综述国内外最近的一些涉及水库效应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作者对乌江流域梯级水库的初步研究,从蓄水河流水文情势改变、生源要素(磷和硅为例)形态和通量变化、温室气体释放、水生生态系统演替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水能开发的巨大经济效益和面临的潜在生态风险之间的平衡关系需要进一步详尽的分析研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丽  王金生  林学钰  
该文通过对运城盆地漏斗区浅层水文地球化学系统的分析,利用反向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型NETPATH模拟盆地漏斗区浅层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在整个模拟的水流路径上,石膏和石盐的溶解在多数情况下占据主导地位,萤石和云母接近平衡状态。这种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说明,从漏斗区边缘到漏斗中心,地下水沿途溶蚀含水层中的石膏、石盐等含盐矿物,地下水中氯化物、硫酸根和钠离子含量沿水流路径逐渐升高,地下水水质逐步恶化。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盆地漏斗区的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有明显的变化,地下水对方解石有从溶解状态向沉淀方向演化的趋势,整个水流路径上,方解石总交换量由1990年的+14 ...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盛吉虎  陈中新  
硅质岩是造山带中分布最为广泛的岩石类型之一,硅质岩沉积环境的确定对深海沉积作用、大陆边缘地质学及大地构造格架的厘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研究方面有以下主要进展:①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研究;②与蛇绿岩有关的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研究;③物质来源研究;④古氧化还原条件研究;⑤硅质岩构造环境判别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智  贾玉连  彭学敏  凌光久  王鹏岭  
对长江中下游彭泽定山—太平地区黄土进行元素分析,并将结果与黄土高原黄土、长江下游等地典型风成堆积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赣北鄱阳湖地区黄土元素P、Na、Ca亏损明显,Ti、Fe等为残留富集;断面上黄土脱Ca、Na过程明显,正朝着脱K去Si富Al趋势发展;元素变化率特征,赣北鄱阳湖地区黄土主要元素的迁移顺序如下:Ca>P>Na>Mg>Mn>K>Si>Al>Fe3+>Ti。(2)赣北鄱阳湖地区黄土风化强度属于中等风化强度,与其他地区风成沉积在风化强度由弱到强上构成如下序列:洛川黄土<镇江黄土<赣北鄱阳湖地区黄土<宣城风成红土。研究区黄土风化强度略强于镇江黄土,主要是由二者地形条件决定的排水条件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永春,王世杰,欧阳自远  
土壤侵蚀导致土地退化、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水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而且这个问题随着持续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农业生产方式深刻变革的影响而日益严重。由于目前广泛使用的高差法、遥感研究法、RUSLE、野外调查法、水土流失监测点法等土壤侵蚀研究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 ,因此 ,核素地球化学示踪法、稀土元素示踪法、土壤地球化学指标法等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应运而生 ,在土壤侵蚀研究中发挥其独特作用。在比较了各种传统的土壤侵蚀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 ,作者认为 :1 137Cs、 2 10 Pb可用于研究 30、 40年左右平均土壤侵蚀速率 ,7Be可用于示踪季节性土壤侵蚀和一次降雨事件的土粒运移 ,并说明这些核素的示踪原理和侵蚀速率的定量依据 ;2人为施放稀土元素 ( REE)示踪法适合定量一次或多次降雨事件的侵蚀速率 ,可用于土壤侵蚀理论的研究 ,尤其适合于室内模拟实验的研究 ;3土壤磁化率法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法研究土壤侵蚀是一种处于起步阶段的侵蚀研究方法 ,适用于土壤质量退化研究 ,但要用于土壤侵蚀研究特别是侵蚀速率的定量研究还很不成熟。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正海  王磊  胡光道  
以云南普朗铜矿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算法,根据研究区区域上Cu、Au、Ni、Cr高背景及其引起的马尾松波谱异常特征,选择EVI、CNDI和REPI 3种植被指数来提取研究区Au、Cu等成矿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异常信息。结果表明:通过计算,可对第一主成分(PCI)进行密度分割,获取生物地球化学异常信息,并绘制研究区地球化学异常专题图。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瑞环   蒋增杰   姜娓娓   蔺凡   高亚平   杜美荣  
硅(Si)是地球上丰度仅次于氧的第二大元素,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大气CO_(2)变化、海洋生物泵以及海岸带富营养化等过程密切相关,因此,硅循环也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硅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碳循环的调节及影响,进一步聚焦近海规模化贝类养殖活动,分析了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硅循环与碳循环的耦合作用及机理,展望了未来值得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表明,地质尺度上,硅酸盐矿物风化是地表所有次生硅的来源,风化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碳汇过程。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较难降解,在其形成过程中会包裹有机碳而形成稳定的有机碳库,因而植硅体碳具有重大的碳汇潜力,很有可能成为全球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系统中,作为初级生产主要贡献者的硅藻(Bacillariophyta)吸收硅酸盐合成有机碳并将其打包在生源硅颗粒中向深层海洋输送并埋藏,埋藏量可占海洋碳埋藏总量的40%,生物硅泵驱动了生物碳泵;在近海贝类养殖区,通过硅藻作为滤食性贝类的饵料来源,硅酸盐成为渔业碳汇重要的物质支撑。因此,研究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综合考虑各过程及其耦合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对深入了解其在贝类养殖碳汇中的作用及探究潜在养殖增汇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金水  李勇  童成立  肖和艾  刘守龙  葛体达  周萍  沈健林  祝贞科  黄习知  
稻田是我国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稻土有机碳循环既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和土壤肥力的基础,又与土壤固碳功能、温室气体产生和排放密切相关。近10年来,本研究团队以探讨水稻土固碳(肥力提升)与减排科学原理为目标,瞄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控制阀"假说与"激发效应"、水稻土固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机理等前沿性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遵照以典型案例(典型景观单元和长期定位试验监测)揭示区域水稻土有机碳演变基本规律与固碳潜力,借助模拟试验阐明水稻土长期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运用同位素示踪和生物分子技术,系统研究了亚热带水稻土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点与长期固碳效应。研究表明,过去30年间,水稻土有机碳处于持续增加状态,增幅达60%,年平均固碳速率为0.28 t/hm~2,具有明显固碳效应;且水稻同化"新碳"的输入抑制了水稻土原有有机碳的矿化,表现出明显的负激发效应,证实了亚热带水稻土的"阻滞效应"。量化了水稻生长期间光合碳对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贡献及其对氮素的响应特征;发现水稻光合碳向土壤微生物快速转移,同化根际碳的微生物主要为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发现稻田土壤具有微生物光合同化大气CO_2并将其转化为土壤有机碳的能力;农田土壤固碳功能种群主要包括固碳细菌和藻类。阐明了稻田土壤有机质周转过程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揭示了"水稻—微生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机理,以及土壤C、N、P等元素耦合的微生物计量学调控机制。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构建土壤芯片并实现了土壤微界面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动态模拟和监测。提出基于丘陵区稻草"易地还土"和稻田施用生物质炭的固碳减排新措施。研究成果为亚热带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生产力提升和农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龙  吴敬禄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通过对新疆柴窝堡地区湖泊沉积物和流域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的分析,研究了柴窝堡湖沉积物中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并利用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简要评价。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柴窝堡流域Al、K、Na、Be、Ba、Ti、Ca、Mg、Sr等元素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流域化学风化作用强度的影响,而Fe、Mn、Zn、Cu、Cr、Ni、Pb、Co等重金属元素与黏土含量之间相关性显著,反映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1950年前,人类活动影响弱,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元素主要受控于流域水动力条件;1950年后,流域人类活动的加强使得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显著增加。利用聚类方法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建华  刘军鸽  李元沅  刘炳炎  王志勇  
小沙江地区位于湖南省隆回县北部雪峰山的东南麓,成土母质以燕山期中、晚期二长花岗岩侵入体为主,山区土壤粗骨性强,土壤特性和成土母质的地球化学特性相似,具有富硅、富钾、富微量元素的特点,不仅适种多种农作物,有利生产多种绿色保健食品,而且二长花岗岩地区的森林生态、自然景观好,还有丰富的药石和矿泉水资源,是开发保健药石、特优饮料和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好地方.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天天  
高校地球化学超净实验室是对实验室内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悬浮粒子数量和温压及湿度条件有一定要求,同时进行地球化学实验操作的实验室。通过分析地球化学超净实验室的特点及安全隐患,围绕实验操作人员安全、环境安全和样品安全,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高校地球化学超净实验室的行为规范,采取了强化安全意识、严格遵守行为规范、了解应急处置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金钊  齐玉春  董云社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木本植物入侵及其导致的草原灌丛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普遍发生的现象,是草地沙化和荒漠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干旱生态系统中,此种类型的植被变化将对区域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显著影响。过度放牧、区域气候干旱化和自然火过程是导致灌丛入侵和发展的主要控制因子。草原灌丛化过程中,草地生态系统分布较为均匀的土壤养分及相关元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发生分异,关键生命元素C、N、P、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显著作用。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原灌丛荒漠化之间存在潜在的反馈机制,人类扰动的影响将使这种反馈作用变得更加迅速和灵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