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94)
- 2023(4485)
- 2022(3667)
- 2021(3239)
- 2020(2579)
- 2019(5539)
- 2018(5219)
- 2017(9448)
- 2016(5177)
- 2015(5681)
- 2014(5574)
- 2013(5559)
- 2012(5050)
- 2011(4724)
- 2010(4608)
- 2009(4062)
- 2008(3977)
- 2007(3482)
- 2006(3106)
- 2005(2798)
- 学科
- 济(27509)
- 经济(27496)
- 管理(11859)
- 业(11306)
- 地方(10917)
- 方法(9738)
- 数学(8726)
- 数学方法(8659)
- 企(7463)
- 企业(7463)
- 地方经济(7199)
- 农(6684)
- 学(6384)
- 中国(6046)
- 业经(5362)
- 环境(5124)
- 农业(4824)
- 贸(4032)
- 贸易(4027)
- 和(3859)
- 易(3824)
- 发(3694)
- 划(3455)
- 资源(3239)
- 财(3143)
- 税(3042)
- 融(2951)
- 金融(2950)
- 产业(2920)
- 制(2873)
- 机构
- 学院(76646)
- 大学(75897)
- 济(32173)
- 经济(31537)
- 研究(30885)
- 管理(27916)
- 理学(24436)
- 理学院(24014)
- 管理学(23563)
- 管理学院(23418)
- 中国(22364)
- 科学(21268)
- 京(16342)
- 所(16123)
- 农(15151)
- 研究所(15138)
- 中心(14076)
- 业大(12555)
- 范(12251)
- 财(12171)
- 师范(12141)
- 农业(12073)
- 江(11874)
- 院(11794)
- 师范大学(10207)
- 科学院(10194)
- 经济学(10049)
- 财经(9986)
- 北京(9880)
- 研究院(9330)
- 基金
- 项目(58721)
- 科学(47618)
- 基金(43524)
- 研究(40501)
- 家(39926)
- 国家(39672)
- 科学基金(33563)
- 社会(26916)
- 社会科(25665)
- 社会科学(25662)
- 基金项目(23472)
- 省(23211)
- 自然(22147)
- 自然科(21624)
- 自然科学(21620)
- 自然科学基金(21219)
- 划(20215)
- 教育(17436)
- 资助(16462)
- 编号(15433)
- 发(14639)
- 重点(14436)
- 部(12424)
- 创(12122)
- 国家社会(11888)
- 计划(11563)
- 创新(11483)
- 发展(11473)
- 科研(11385)
- 展(11306)
共检索到109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柯志新 陈丹婷 谭烨辉 刘华健 刘甲星
根据2014年9月(秋季)、12月(冬季)、2015年4月(春季)、2016年7月(夏季)在南澳岛与东山岛之间的近海海域进行的生态环境调查,分析了该海域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为0.37~14.9μg/L,平均值分别为:夏季(8.2μg/L)>秋季(4.9μg/L)>冬季(1.52μg/L)>春季(1.47μg/L)。表层初级生产力的波动范围为0.6~45 mg(C)/(m~3·h),平均值分别为:秋季20.3 mg(C)/(m~3·h)>夏季18.2 mg(C)/(m~3·h)>春季14.4 mg(C)/(m~3·h)>冬季5.6 mg(C)/(m~3·h)。水柱初级生产力变动范围为14.1~3066.6 mg(C)/(m~2·d),平均值分别为:秋季1034.2 mg(C)/(m~2·d)>夏季715.5 mg(C)/(m~2·d)>春季453.4 mg(C)/(m~2·d)>冬季133.8 mg(C)/(m~2·d)。除夏季外,整个调查海域的叶绿素a浓度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为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夏季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a的浓度都较高,在南澳岛的南面出现一个叶绿素a的低值区。该海域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规律性较差。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与营养盐浓度在春季均呈显著正相关,但在其他季节相关性不强。氮营养盐在春季和秋季可能是南澳-东山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潜在限制因子。为获得较好的渔业增养殖效益,应该根据初级生产力现状对该海域的养殖品种和规模进行合理规划。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叶绿素a 南澳岛 渔业资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赵秀 胡晓娟 任丽娟 杨宇峰
为研究养殖规划调整后汕头南澳海域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栽培系统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于2021年龙须菜生物量最大的4月, 选择龙须菜栽培区(原为贝藻混合养殖区, 且常年开展牡蛎养殖)和邻近的自然海区(对照区), 调查比较了水体、沉积物、龙须菜藻体及其凋落物的细菌群落结构及环境特征, 并分离鉴定了龙须菜及其凋落物附着可培养优势细菌种类。结果发现, 龙须菜栽培区表层和底层水体细菌总数分别为3.96×10~(5 )copies/mL和4.97×10~(5 )copies/mL, 均显著高于对照区, 沉积物细菌数量差异不显著, 龙须菜藻体附着细菌数量和可培养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凋落物。相对水体和藻体附着细菌, 龙须菜栽培区和对照区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 相对于对照区沉积物, 龙须菜栽培区沉积物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更高; 两区域水体优势菌群结构类似, 但龙须菜栽培区Rhodobacteraceae的相对丰度(21.1%~29.1%)显著高于对照区(11.9%~12.1%)。龙须菜及其凋落物附着优势菌以盖丝藻属(Geitlerinema)、弧菌属(Vibrio)和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为主。可培养优势细菌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食环芳弧菌(Vibrio cyclitrophic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等。RDA分析发现, 水体pH、溶氧和盐度是影响水体和藻体附着优势菌群的主导因子, 总磷含量是影响沉积物细菌优势群落组成的主导因子。综上所述, 龙须菜的生长与凋落对区域水体细菌群落结构会产生较大影响, 栽培龙须菜及其凋落物体表能形成独特的微生物区系, 影响龙须菜栽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春雨 董晓峰 刘英英 潘竟虎 车彦军
本研究通过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概念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和MODIS-NDVI数据估算了2000-2010年甘肃省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气候因子,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探讨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和荒漠生态区的NPP变化特征及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①2000-2010年甘肃省NPP的空间分布差异比较显著,总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即从东南向西北是逐渐递减的;其中,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和荒漠生态区的年均NPP分别为580.12 g·cm-2·a-1、380.12 g·cm-2·a-1、28...
关键词:
甘肃省 NPP 偏相关系数 气候因子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龚相文 李玉强 王旭洋 牛亚毅 连杰 罗永清 余沛东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碳收支平衡和气候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基于NPP、气象(气温和降水)和植被类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和回归分析法对2000-2010年科尔沁地区NPP时空格局演变及其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科尔沁地区植被NPP年均值为121.32 g·(m~2·a)~(-1),增加速率为0.53g·(m~2·a)~(-1),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总区域的48.77%,其中NPP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科尔沁区[7.46g·(m~2·a)~(-1)]、库伦旗[5.09g·(m~2·a)~(-1)]等地,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巴林左旗[-4.64g·(m~2·a)~(-1)]、巴林右旗[-3.53g·(m~2·a)~(-1)]等县域。不同植被的固碳能力存在差异,其中阔叶林最强,栽培植被次之,灌丛最弱。植被NPP受降水量的影响高于气温,降水和气温协同作用的解释率高于单一因子,分别可解释草甸、阔叶林、草原、栽培植被和灌丛的94.70%、87.50%、85.80%、85.30%和76.30%。因此,降水和气温的协同作用对NPP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张继红 方建光 蒋增杰 王巍 王诗欢 孙松
2005年3、5、7和10月对獐子岛养殖海域(共设18个站位)进行叶绿素浓度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叶绿素浓度为1.23~2.85 mg/m~3,均值为1.78±0.57 mg/m~3。叶绿素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显著,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夏季的值最低;平面分布的特性为春、夏、冬季分布比较均匀。秋季叶绿素浓度的区域性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近岸区的叶绿素浓度低于中间深水区域,可能与养殖虾夷扇贝摄食压力有关,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夏季表层叶绿素浓度高于底层,其他季节的分布趋势与夏季相反。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与叶绿素的变化趋势不同,从3~10月,初级生产力逐渐增大,变化范围为30.4~...
关键词:
獐子岛 叶绿素 初级生产力 虾夷扇贝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慧君 谢亚巍 曹聪 何松 杨洵 姜巽 龚思宇 杨正兰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指标,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NPP的影响规律,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MOD17A3HGF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和土地覆盖类型数据为基础,采用趋势分析和偏导数分析方法,分析了重庆市2001~2020年植被NPP时空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特征,量化了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NPP变化的贡献,并探讨引起NPP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重庆市NPP均值为620.29 gC m~(-2),空间上植被NPP呈现沿长江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的分布格局。(2)近20 a重庆市NPP整体以5.38 gC m~(-2)a~(-1)速率变化,变化趋势以显著升高为主;岩溶区域NPP升高和降低趋势的面积占比分别为90.04%和9.96%。(3)研究时段内重庆市气候变化对NPP变化的贡献大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NPP变化的负向作用更为明显。非岩溶区域NPP变化主要气候影响,人类活动对NPP变化的负向作用面积占比更大。岩溶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NPP变化的贡献相当,气候因子对NPP变化的负向作用面积占比(33.11%)大于人类活动(28.51%)。生态工程的实施促进了NPP的提高。(4)驱动力分析表明,研究区NPP变化主要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主导作用,但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重庆西部和东北部NPP升高主要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主导;中部NPP升高主要受气候变化主导;渝东南等岩溶区域NPP升高受人类活动主导作用更为明显,而气候条件对岩溶区域植被NPP的负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珂 郭晓曦
文章构建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通过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其差异及来源,最后采用空间相关性检验探索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时空集聚特征和动态跃迁情况。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逐年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区域差异;劳动者维度和劳动对象维度中的新质产业发展是制约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四大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始终是区域间差异;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明显集聚于高效型和低效型,且具有较强的空间稳定性;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跃迁更多转向极化型和空心型,较少转向高效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效果不同,虹吸效应与带动效应并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锋 刘志明 王宗明 宋开山
本文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2000年-2006年MODISNPP(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在经过统计数据验证之后,将东北地区农田生产力划分为五级:高产、较高产、中产、较低产和低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农田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农田以旱田为主,占总面积的89.8%,农田净初级生产力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增加;旱田年均NPP变化范围在(309.8~329.5)gC(/m2·a),水田年均NPP介于(323.5~341.7)gC(/m2·a)之间,二者的年际变化趋势一致;2000年-2006年...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宸 许玉凤
草地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其敏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可以反映草地的固碳能力,是评价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研究草地NPP及其驱动力变化可以为天山北坡经济带草地开发与利用、碳循环、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提取稳定草地范围,以夜间灯光指数表征人类活动,结合气象、地形等自然因子,使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地理探测器、空间相关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了2001-2020年天山北坡草地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 20年间,天山北坡经济带稳定草地NPP呈增加趋势,但有波动。2)稳定草地区域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的趋势,气温和降水是草地NPP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降水影响程度高于气温。草地NPP与气温、降水均表现为正相关面积较大,且降水显著正相关关系更为明确。3)地形是稳定草地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气温、降水同样影响着稳定草地的分布,稳定草地集中分布于山麓到山顶的中间地带。4)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区域草地相对会更加稳定,但稳定草地仍受到人类活动强度增加、范围扩大的影响,在相关保护政策下人类活动对草地NPP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浩杰 杨太保
以2000-2010年MODIS NPP数据为基础,并结合该区同期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法研究了黄河源区植被NPP年累积量(a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影响,黄河源区植被aNPP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趋势。常绿针叶林aNPP最高,高寒草原aNPP最低。2000-2010年黄河源区植被aNPP呈显著增加趋势,线性增长率为3.64gC/(m2 a),其中高寒沼泽、常绿针叶林、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aNPP的增长率分别为4.47gC/(m2 a)、4.08gC/(m2 a)、3.61ggC/(m2 a)和3.53gC/(m2 a)。...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颖 朱青 王国杰 王永武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SA模型,计算并对比分析了2010~2019年黑河流域、渭河流域和长江下游流域植被NPP空间变化规律与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湿润区流域(长江下游流域)的植被NPP值和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流域(黑河流域和渭河流域);(2)不同土地覆盖类型面积和单位面积NPP值,是决定3个流域植被NPP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黑河流域植被NPP贡献最大的是草地和未利用地,而渭河流域和长江下游流域NPP总量最大的是草地和农田;(3)不同流域植被NPP空间分布随高程和坡度变化的规律不同,但其随年均气温和降水的升高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4)渭河流域植被NPP受气象因子交互作用强,长江下游流域植被NPP受地形因子交互作用强,而黑河流域植被NPP受二者的影响相近。研究结果识别不同气候区植被NPP变化的主控因素和精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植被NPP 固碳 流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光强 宋新宇
[目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生成机理研究,系统设计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于把握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时空特征,加快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法]文章以我国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测度2013-2022年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动态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传统与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等方法进一步探究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时空特征与区域差异。[结果](1)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处于测算值的低水平阶段,呈时间序列的递增态势;(2)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区域不平衡性特征,其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和超变密度;(3)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距具有扩大趋势,东中部地区均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西部地区存在区域极化现象;(4)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始终保持着前行状态,并具有俱乐部趋同现象与空间溢出效应。[结论]据此,必须实施要素科技赋能、创新系统协同、量累质跃驱动与竞争合作追赶等战略工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忠勇 石小涛 吴泽艳 郭兴杰 张勇
洋山海域自2002年建港工程以来,先后封堵了北岛链三个过水汊道,使得海域附近水动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采用工程前后大量水动力实测资料,并结合数值计算结果,对洋山海域工程前后的水动力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后大部分海域涨潮流速降低,但小洋山前沿除外;整个海域落潮流速度增加,但地形急剧缩窄的东口门区域增幅并不显著。讨论认为,地转偏向力显著增强了海域北部区域特别是小洋山前沿海域的涨潮流速,是小洋山岛屿前沿海域涨潮流速工程后维持不变的重要原因;受南岛链不规则岸线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对落潮流影响不显著。工程后各汊道的封堵使得落潮流外泄不畅而发生壅水,使得工程后涨潮时段海域水位低于工程前,没有壅水现象发生。工程后的涨、落憩流时段均形成了较大范围、较长时段的弱流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彭云辉 陈浩如 潘明祥 黄洪辉 高红莲
根据 1992 - 1993年、1994- 1995年和 1998年的现场调查 ,对核电站邻近海域初级生产力及潜在渔业资源在核电站运转前和运转后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讨论了各环境因子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核电站运转后 ,该海域的浮游植物总量、初级生产力及其年生产量均有显著增加 ,影响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子 :核电站运转前是水温 ,运转后为透明度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潜在渔获量 核电站 大亚湾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周彦锋 徐东坡 王欢 刘凯 尤洋 卜建平
为了解淀山湖河蚬与翘嘴红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水质及初级生产力现状,2015年在保护区选取了10个采样点进行了野外采样和实验室研究,运用综合营养状态评价和相关性分析,分析了当前淀山湖保护区水质因子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叶绿素a(Chl.a)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营养元素含量、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Chl.a含量季节间差异显著,呈现为春夏季节高于秋冬季节,而实验区与核心区无明显差异。水体N/P值范围为5.3064.66,氮磷比适宜藻类生长。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范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