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37)
- 2023(4990)
- 2022(4345)
- 2021(4217)
- 2020(3582)
- 2019(7893)
- 2018(8202)
- 2017(15120)
- 2016(8708)
- 2015(10126)
- 2014(10129)
- 2013(9595)
- 2012(9104)
- 2011(8161)
- 2010(8072)
- 2009(7304)
- 2008(7239)
- 2007(6365)
- 2006(5515)
- 2005(4885)
- 学科
- 济(28830)
- 经济(28784)
- 管理(20508)
- 业(16601)
- 企(12590)
- 企业(12590)
- 方法(9584)
- 农(9552)
- 地方(9222)
- 学(8591)
- 中国(8314)
- 数学(7911)
- 数学方法(7744)
- 制(7508)
- 财(7376)
- 体(6523)
- 业经(6334)
- 理论(6282)
- 农业(6251)
- 教育(5492)
- 融(5315)
- 金融(5306)
- 银(5159)
- 银行(5140)
- 行(4905)
- 和(4761)
- 贸(4538)
- 贸易(4535)
- 环境(4369)
- 易(4306)
- 机构
- 大学(114458)
- 学院(114438)
- 研究(41684)
- 济(38493)
- 管理(38356)
- 经济(37301)
- 理学(32116)
- 理学院(31594)
- 中国(31081)
- 管理学(30791)
- 管理学院(30561)
- 科学(27517)
- 京(25977)
- 农(22783)
- 所(21827)
- 研究所(19776)
- 财(19643)
- 中心(19401)
- 江(19262)
- 业大(18848)
- 范(18198)
- 农业(18064)
- 师范(17951)
- 北京(16266)
- 院(15592)
- 州(15252)
- 财经(14882)
- 技术(14688)
- 师范大学(14353)
- 省(13674)
- 基金
- 项目(76420)
- 科学(57791)
- 研究(57110)
- 基金(51657)
- 家(45500)
- 国家(45086)
- 科学基金(36993)
- 社会(32924)
- 省(31371)
- 社会科(30820)
- 社会科学(30814)
- 基金项目(27588)
- 教育(26488)
- 划(26487)
- 编号(24892)
- 自然(23920)
- 自然科(23287)
- 自然科学(23278)
- 自然科学基金(22801)
- 成果(21463)
- 资助(20977)
- 课题(18187)
- 重点(17314)
- 发(16915)
- 部(16003)
- 创(15389)
- 年(15173)
- 项目编号(14557)
- 科研(14492)
- 创新(14419)
共检索到179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方梅 卢巧琴
汉魏六朝时期的译经文体与汉语梵歌迥然有别,只单一寻找相应的原典,或仅将其与中土典籍相较,可能都无法客观描述汉魏六朝失译、误题之经的文体。选择屡被误题的《鸯崛髻经》,并以《大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三部法炬确切译经作参照,在同性质的语料比勘中,从散文、偈颂两个层面出发,不仅可以更为清晰地洞悉失译、误题之经文体风格的特性与共性,亦可为未确切语料译者、翻译年代的文体学考证,提供语言实例。
关键词:
失译 误题 鸯崛髻经 文体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琼
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其英译本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从典籍文化翻译的视角,重点考察美国译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的《茶经》英译本中关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效果,并对译者英译过程中准确再现原语负载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得与失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关键词:
《茶经》 文化内涵 翻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静
汉魏六朝时期,政治形势急剧变革,经济发展形态不一,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与民俗习惯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的创作与发展。该因素影响下,文化发展水平与学术思想的建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学质性风貌与起伏兴衰。立足于地域文化视野对汉魏六朝小说进行研究,能够深化理解各地区文化交流对文学发展的动态影响,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丁红旗
殷孟伦先生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是一部研究魏晋文学史的力作,但其间亦有可商之处;今对几个具体问题加以辨正。
关键词:
殷注 指瑕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启伟 王翔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在"三美"译论观照下,许渊冲创造性地将其翻译成诗歌艺术精品,兼具音美、形美、意美。
关键词:
《诗经》翻译 “三美”原则 艺术美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又文
汉魏六朝是文学理论最发达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不仅文论、书论和画论等文艺理论都呈现出空前的盛况。汉魏六朝的文论和书论,无论是从对艺术问题的根本理解,还是从文学批评与书法批评的角度上来看都有着相同之处"。骨"在汉魏六朝的文论与书论中是个重要的品评术语,风骨、骨气等词语广泛的使用,使其成为六朝文选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骨"从最早的生理性词汇,至后来演变成人物品藻并成为美学词汇,继而成为书法批评和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但"骨"的演变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当时的时代、历史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看中人品、德行的汉朝延续着先秦时的"骨"意,以骨相来审视时人的名节、操行。东汉中后期的"骨"则完全由生理意义上转化为一个美学范畴,成为品评人物风貌、骨气神采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一直延续到六朝时期,六朝时期的"骨"在文学理论与书法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论中多用风骨、骨气和骨髓等词来形容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刚劲有力的基本风貌,而书论中多用骨气、骨势和多骨等词来表达书法中点画线条所表现出来的笔力雄健的美学风貌。汉魏六朝时期文论与书论的差异性与相似性,两者之间的联系与融会更客观地展现这一时期文论与书论的整体风貌。
[期刊]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明
张溥编《百三名家集》以《七十二家集》为基础,而《七十二家集》又受到汪士贤所辑三种丛编本的影响。汪士贤所编三种丛编本以《二十一名家集》为最早,《诸家文集》增刻《梁昭明太子文集》和《总论》,其余各集据此编重印。《诸名家集》则以《二十一名家集》为底本而重刻,从而釐清了各丛编之间的版本关系,同时订正了版本著录中存在的讹误。根据张燮所撰《凡例》及致友人信札,阐述了《七十二家集》的编纂和刊刻情况。《百三名家集》存在随文附刻句读的特点,此当属该编影响远逾《七十二家集》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汉魏六朝人集 丛编本 编撰 刊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马建
在改革开放余温的刺激下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初步推进,中国人民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经济理念与理财方式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迫切需要使自己的资金获得更好的回报方式,这种趋势为财经新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财经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当然,现代人的眼界是宽阔的,他们为了使
关键词:
新闻翻译 英汉翻译 财经新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马建
在改革开放余温的刺激下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初步推进,中国人民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经济理念与理财方式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迫切需要使自己的资金获得更好的回报方式,这种趋势为财经新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财经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当然,现代人的眼界是宽阔的,他们为了使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蔷 吴雅丽 吴慧
陌生化理论对于文学典籍翻译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典籍翻译过程中,翻译审美客体的异域性和杂合性能够保留源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将此差异与平行文本的诗学特征杂合,通过延长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来创造新奇的审美感受,产生陌生化效果。《道德经》是近代西方翻译界传播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古代典籍之一,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圣贤通透的思想智慧与超前的世界观。对于西方学者来说,该翻译选目与其语言文化本身具有"陌生感"。以亚瑟·威利的《道德经》英译本为例,分别从翻译选材、翻译修辞两大层面探讨了译者在英译过程中使用的陌生化翻译策略,并指出陌生化翻译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新奇的审美享受,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作品的文学性,这对中国文化思想的海外传播无疑是有利的。
关键词:
《道德经》 英译 陌生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蔷 吴雅丽 吴慧
陌生化理论对于文学典籍翻译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典籍翻译过程中,翻译审美客体的异域性和杂合性能够保留源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将此差异与平行文本的诗学特征杂合,通过延长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来创造新奇的审美感受,产生陌生化效果。《道德经》是近代西方翻译界传播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古代典籍之一,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圣贤通透的思想智慧与超前的世界观。对于西方学者来说,该翻译选目与其语言文化本身具有"陌生感"。以亚瑟·威利的《道德经》英译本为例,分别从翻译选材、翻译修辞两大层面探讨了译者在英译过程中使用的陌生化翻译策略,并指出陌生化翻译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新奇的审美享受,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作品的文学性,这对中国文化思想的海外传播无疑是有利的。
关键词:
《道德经》 英译 陌生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利
本丈通过《爱玛》原作者和张经浩先生译作的对比分析,指出张译《爱玛》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思想内容,准确地表现了奥斯丁语言风格,生动地再创了原作的人物形象,译文明白晓畅,意到神到,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可读性。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语言风格 可读性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露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中西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体性经常遭到忽视。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出现,译者主体性才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拟从语义理解、翻译策略和译本翻译风格三方面比较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探讨译者主体性在两译本中的具体体现,以期为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邹颖文
《三字经》乃中国蒙学要籍,版本繁多,除明清注释本、增补本及近代辑刊本,晚清西方基督新教传教士、汉学家来华时亦曾留下多种可观的西译本及中文《三字经》仿作本,既能反映当年汉学家翻译中国典籍的热忱,亦可从其所依据版本,反映当时流行的蒙学《三字经》读本。文章就香港图书馆所得见的四种英译本,及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模仿《三字经》三言韵语而撰写基督教教义的耶教仿本,概述其翻译缘起、所据版本、翻译格式及仿本版式,而其中麦都思仿本《解元三字经》作者伪托"欧适子",耐人寻味,值得探究。
关键词:
三字经 解元三字经 蒙学 传教士 汉学家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左岩
理雅各《诗经》1876年译本为适应市场需要,采取通俗化的翻译策略。理雅各首次将经学权威诠释全面纳入《诗经》翻译,并以显豁明晰的表达方式加以创造性转化。1876年译本在保持《诗经》文献性的基础上又兼及文学性,表现出英诗范化的倾向,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
关键词:
《诗经》 理雅各 经学化 英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