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35)
2023(11797)
2022(10227)
2021(9836)
2020(8249)
2019(19039)
2018(19149)
2017(36550)
2016(20392)
2015(23113)
2014(23442)
2013(22804)
2012(21080)
2011(19020)
2010(19099)
2009(17609)
2008(17263)
2007(15223)
2006(13434)
2005(11843)
作者
(59672)
(49136)
(48826)
(46784)
(31488)
(23610)
(22305)
(19420)
(18971)
(17766)
(16967)
(16554)
(15808)
(15734)
(15183)
(15101)
(14669)
(14551)
(14012)
(13997)
(12372)
(12348)
(11848)
(11451)
(11061)
(10973)
(10971)
(10950)
(9953)
(9755)
学科
(78005)
经济(77911)
管理(58207)
(51987)
(44281)
企业(44281)
方法(34143)
数学(28301)
数学方法(27951)
(23029)
中国(21182)
(20066)
(19672)
业经(17194)
理论(16961)
(16200)
地方(15640)
教育(14083)
(13688)
农业(13143)
(13089)
银行(13046)
(12648)
贸易(12642)
(12432)
(12351)
金融(12341)
(12221)
(12110)
技术(12084)
机构
大学(293033)
学院(288869)
管理(111709)
(106866)
经济(104213)
研究(96609)
理学(95829)
理学院(94685)
管理学(92956)
管理学院(92424)
中国(70962)
(63329)
科学(62179)
(51171)
(49151)
(46449)
研究所(44811)
业大(43327)
中心(43272)
(43145)
(42413)
师范(41998)
财经(40641)
北京(40254)
(36772)
农业(36407)
(35335)
(34764)
师范大学(33803)
技术(31792)
基金
项目(194334)
科学(150952)
研究(144070)
基金(138350)
(120324)
国家(119271)
科学基金(101289)
社会(87492)
社会科(82500)
社会科学(82478)
(76349)
基金项目(73545)
教育(67002)
自然(65965)
(64581)
自然科(64349)
自然科学(64334)
自然科学基金(63148)
编号(60357)
资助(57007)
成果(51067)
重点(43209)
(42399)
课题(42061)
(40530)
(39660)
项目编号(37486)
创新(36865)
科研(36857)
大学(36442)
期刊
(122033)
经济(122033)
研究(88933)
中国(56067)
学报(50400)
科学(43708)
(41902)
教育(41214)
管理(40879)
(39515)
大学(37417)
学学(34623)
农业(28861)
技术(24980)
(23748)
金融(23748)
财经(20869)
图书(19397)
业经(19256)
经济研究(18557)
(17674)
问题(15883)
理论(15142)
(14598)
科技(14325)
(14150)
实践(14018)
(14018)
书馆(13138)
图书馆(13138)
共检索到428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伟  
通过对中西方语言哲理的考察,汉语典型存在范畴“有”“无”分为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类用法,分别对应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道器合一”和“体用不二”的理念已经根植于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模式之中,加之“有”“无”的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类用法又已同时沿用数千年,两类存在范畴容易混淆,因此对于中国语言哲学“有无”存在问题的争辩由来已久。中国的言语构造与西方的言语构造不同,对于本体论的探讨应以汉语“根本的本体”为基准。汉语典型存在范畴与中国哲学存在范畴相通且相融,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后者是前者的根基,后者可以通过前者得以证实,前者可以通过后者找到根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伟  唐晓东  
中西方哲学及语言学史上关于存在的本体论研究各具特色,存在范畴的典型用语在中西方语言上也各有不同,在汉语中“有”充任存在论意义上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作为全人类所共享的存在现象,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同样适用于表存在意义的动词“有”。通过从西方系词“存在”到汉语“有”的本体论诠释,我们找到了共同性,并由此阐释其存在论意义。以海德格尔基于“此在”的存在论为视角,进而发掘存在动词“有”及所关涉对象的本质内涵,其存在方式的展现与海德格尔的空间性及时间性理论相互印证。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冯茁  曲铁华  
教育对话问题的探讨是对话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的"对话",教育对话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由于缺乏对对话的本体论诠释,使得理论和实践对于"教育对话是什么"的追问始终没有结束。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雷洪德  
教育自身是文化活动,在其中,人性(在身心之内,由知情意构成)从智德体等方面得到发展。教育自身是教育的本体,应该定位在文化之中,促进人性全面和谐发展。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梁丹丹  王玉珍  
运用汉语语法研究的成果,对聋生习得汉语形容词程度范畴的偏误进行了描写与分析,发现聋生在汉语形容词程度范畴使用上存在范畴缺失和误用两大误区,偏误的成因主要发生在形态句法层面。聋生汉语学习中的偏误应该获得统一的解释,应该注重从实际语言现象中寻找规律,这就需要理论语言学家的参与。目前聋生汉语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积累语言事实建立相关语料库、提高聋校教师语言学素养和系统地对自然手语和汉语进行比较。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姚从军  罗丹  
组合范畴语法实现了句法和语义的并行推演,它是目前计算机对自然语言进行信息处理的最理想工具。主谓谓语句是汉语独具特色的一种句型,具有很强的造句功能,对汉语主谓谓语句的处理是中文信息处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汉语主谓谓语句构成成分的类型和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出汉语主谓谓语句的种类。使用组合范畴语法可以有效地处理汉语的各类主谓谓语句。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贾君枝  陈幼华  
汉语框架网络知识本体是以框架语义学为理论基础,有丰富的语料库支撑,揭示了概念的本体关系。其获取,是在构建语料库的基础上,利用叙词表、分类表和其他知识分类体系等现有的知识本体,识别领域内外相关的概念并抽取相应属性,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所识别的概念和关系创建新的本体,融合已有的本体和新建本体。图2。参考文献4。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宝辉  
语言变体(variety of language)是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社会语言学是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当然,对于语言与社会问题的研究远非自这时才开始,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获得普遍承认和繁荣发展,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社会语言学通过语言学理论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心理学、语用学等学科的接触,大大弥补了传统语言学的不足(祝畹瑾,1992)。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袁利平  
比较教育本体研究是把比较教育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探究其何以"存在"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学问。比较教育本体的显性存在方式就是使比较教育的本体从遮蔽走向去蔽,从隐藏之物迈入敞开之物,从隐性表征延伸至显性意义存在。比较教育本体的隐性存在一方面是是指其本体是一种根本性的存在方式,所要廓清的是比较教育的方法论价值;另一方面是指其本体是一种意义层面的价值预设性存在,所要澄清的是比较教育的本体论价值。比较视域是比较教育作为一种正确认识自我和区别于其他教育科学的一个学理性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上升到本体论层面的哲学表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春江  
认知隐喻学研究学者Johnson与Lakeoff在其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中表明,隐喻除了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之外,更加属于以某项事物来表达其他相关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并且这种思维在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所体现,包括语言表达、思维逻辑以及行为活动等。事件结构隐喻就是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所产生的一种理论概念,其核心思想旨在通过一些力、动作、空间等物理性元素对过程、行动、状态、方法及目的等相关事件结构概念实现隐喻性理解,而在此基础之上详尽分析现代汉语体系中事件结构隐喻现象的实际体现,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汉语语言意义建构过程,对于现代汉语学术研究有一定理论探究价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孙晓明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进程中,汉语教学的重心由国内转移到国外。汉语国际推广主要面临的是标准竞争的问题。本研究将在探讨欧盟、美国、加拿大语言教学标准的基础上,探讨汉语语言标准的建设问题,以期为汉语语言能力标准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丁念金  
学与教的关系问题,是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本体论关系又是这一问题中最根本的方面。对此,西方和陶行知时代之前中国的看法为“分”,即把两者作为两种本质上不同的活动分开来对待;几十年以来中国流行的看法是“合”,即把两者合为一体。我们认为,应然的理解是“分中合”,即它们是两种本质上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活动,将它们分开来对待,同时看到两者的密切关联和时空上的部分重合。当前急需实现的转变是“分”,这种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何江  梁洁  刘韶华  
对维吾尔族和汉族学生的汉语三声辨别及区别实验表明:前者的辨别感知为半范畴性感知,后者则为非范畴性感知,而且其对音高变化的绝对值更为敏感。在汉语教学中,应培养维吾尔族学生的声调范畴意识,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训练学生对声调的敏感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常军  
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文化差异等方面找出中西方体育文明的异同,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对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诸多差异性进行了归纳整理,对中西方体育的差异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深入研究体育发展规律、把握其未来走向提供启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徐继存  
从思维方式上讲,教学论体系的科学化建构至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找到逻辑起点;二是必须明确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三是必须建立与前两者相一致的一整套范畴系统.近几年来,不少人正在孜孜以求教学论的本体,竭力界定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并试图建构符合我国时代特征的教学论体系.然而,却忽视了范畴问题,常常用哲学的范畴代替教学论范畴,或将其它学科的范畴移植到教学论中,再用教学方面的有关例证将这些范畴予以证明,这就使教学论几乎丧失了早已有之和应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