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61)
2023(6574)
2022(5483)
2021(5038)
2020(3963)
2019(9065)
2018(8682)
2017(16183)
2016(9009)
2015(9677)
2014(10005)
2013(9682)
2012(8943)
2011(8049)
2010(8318)
2009(7341)
2008(7202)
2007(6583)
2006(5866)
2005(5332)
作者
(25763)
(21258)
(21146)
(20318)
(13520)
(10297)
(9796)
(8204)
(8169)
(7625)
(7390)
(7296)
(6950)
(6811)
(6624)
(6491)
(6447)
(6350)
(6158)
(6101)
(5363)
(5187)
(5071)
(4990)
(4716)
(4666)
(4664)
(4633)
(4235)
(4163)
学科
(42095)
经济(42067)
管理(22329)
(17349)
地方(16441)
中国(14775)
(13227)
企业(13227)
方法(13078)
数学(11395)
数学方法(11271)
地方经济(9235)
(9216)
(8426)
(8194)
业经(7896)
环境(7475)
(7149)
城市(6914)
理论(6406)
产业(6341)
农业(6320)
(5970)
(5669)
金融(5666)
结构(5552)
(5550)
(5271)
银行(5261)
(5146)
机构
学院(126790)
大学(124525)
(48699)
经济(47227)
研究(44791)
管理(43492)
理学(36904)
理学院(36218)
管理学(35451)
管理学院(35196)
中国(32769)
科学(29038)
(27410)
(22252)
(21924)
(20934)
师范(20746)
(20662)
中心(20575)
研究所(20070)
财经(17442)
(17285)
(17127)
北京(17078)
(17046)
师范大学(16878)
业大(16444)
(15724)
经济学(15657)
经济学院(14158)
基金
项目(85003)
科学(67652)
研究(62637)
基金(60627)
(52801)
国家(52392)
科学基金(45415)
社会(40270)
社会科(38242)
社会科学(38234)
(34166)
基金项目(32992)
教育(28768)
(28757)
自然(28669)
自然科(27982)
自然科学(27978)
自然科学基金(27425)
编号(25643)
资助(23171)
成果(20281)
(20085)
重点(19924)
课题(18986)
(17604)
(17149)
国家社会(16784)
发展(16351)
创新(16171)
(16109)
期刊
(58430)
经济(58430)
研究(40163)
中国(25914)
科学(17768)
学报(17661)
教育(16722)
(16697)
管理(15242)
(14504)
大学(13119)
学学(12140)
技术(11658)
(9973)
金融(9973)
农业(9694)
业经(9482)
问题(9331)
经济研究(8857)
资源(8349)
(8302)
城市(8153)
财经(8131)
(7188)
图书(6879)
现代(6799)
商业(6374)
地理(6145)
(5784)
统计(5692)
共检索到1909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邓祖涛  陆玉麒  
汉水流域下的政区等级体系在历史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致为:二级演变为三级,再演变为四级。在其流域背景下的中心城市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南阳首位城市的形成阶段(秦汉时期)、南阳—襄阳双核城市的形成阶段(三国至隋唐时期)、襄阳—武汉双核城市的形成阶段(唐至南宋时期)、武汉首位城市的确立阶段(元代以后)。由于受地形因素、社会经济以及历史条件的影响,汉水流域城镇密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呈现出由较均衡至不均衡再到较为均衡的过程。汉水流域的城镇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主要集中于汉水及其支流两旁。流域内中心城市的分布也发生了由南阳到襄阳,再由襄阳到武汉的变迁;双核结构在汉水流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有着广泛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枫  黄河  
《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一书是厦门大学鲁西奇教授关于汉水流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综合研究的第三阶段成果。笔者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试图领会作者的治学态度、治学方法与治学旨趣。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邓祖涛  陆玉麒  尹贻梅  
流域空间结构研究是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深化,是基于具体区域类型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尝试。可以说,流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开辟了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新的分支方向,是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一次发展和推动。文章以历史为主线,从中心城市的变迁、人口密度和城镇密度的变化来探讨汉水流域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变过程:先秦两汉时期,南阳盆地是汉水流域的核心区(南阳是汉水流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城市),下游地区为边缘区;到唐宋时期,襄宜平原取而代之(襄樊成为全流域最重要的中心城市);明代后期,汉口崛起,并很快发展成为包括汉水流域在内的长江中游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中心城市,因而下游地区理当为流域核心区,这时南阳退为边缘区。同时也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盛华  翁立达  赵俊琳  
汉水是长江中游北岸跨省级行政区的一级支流。汉水流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为规划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流域中下游工农业生产发达 ,人口密集。因此 ,汉水流域水环境安全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初步研究了汉水流域水环境安全管理问题 ,首先探讨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然后就流域水环境安全的主要点源和非点源压力因素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 :在时间上 ,汉水流域水质总体上有逐年恶化的趋势 ,枯水期存在点源污染问题 ,丰水期存在点源和非点源污染问题 ;在空间上 ,上游干流个别江段和整个流域多数支流水质污染严重 ,丹江口水库水质良好 ,中下游干流水质时有污染现象 ;河南 -湖北省界水体存在水质污染问题。最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祖涛  陆玉麒  
流域空间结构研究是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深化,是基于具体区域类型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尝试。而流域城市空间结构是流域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汉水流域为例,对其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出:城市体系比较完整,但城市首位度大,规模结构失衡;城市密度较大,空间分布很不均衡;城市分布的轴向特征明显。接着用差异度(表征城市等级规模的分形参数)和关联维数(刻画城市空间分布的分形参数)进行了验证,最后对优化城市群体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强化武汉一级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构建襄(樊)十(堰)南(阳)成长三角;积极发展地方性中心城市;加快区域空间结构轴的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美玲  方世明  
文章以汉江流域为背景区域,通过建立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四个时间断面(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对9个城市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价和排序,并运用空间表达和空间插值的方法分析城市竞争力的时空演变情况。评价结果显示:襄阳的城市竞争力综合得分最高,作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优势。进而根据评价结果,揭示了9个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演变、主成分演变与影响因素演变的特征和规律;根据4个时间断面上城市竞争力的等级分布图与空间插值效果图,揭示了9个城市竞争力的空间演变特征和规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义勇  刘涛  曹广忠  屈伸  
对常德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历史轨迹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城镇体系由单中心向双中心演变,最终形成单中心格局的过程及原因。认为常德市域城镇体系曾经存在沅江流域的常德和澧水流域的澧州两个政治中心,但随着经济和交通格局的变化,澧州作为经济和商业中心的地位逐渐被津市所替代。现状是,在常德市域城镇单中心格局下,中心城市对澧水流域经济的吸引力有限;澧水流域内部城镇间分工协作联系弱,流域中心城市缺失。建议加强沅、澧流域间的交通联系,强化常德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同时加强澧水流域内部城镇间的经济联系,构建"津—澧"流域经济的复合中心。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苏国辉  黄向阳  
规划是一种具有未来导向性的特殊发展调控手段,其科学性与实施成效有着必然的关系,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结合厦门的规划和发展实际,呼吁科学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重点提出如何通过综合规划解决厦门的"小"的问题,实现跨越发展,从而有效发挥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叶堂林  林琳  
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人类进入崭新的"城市时代"。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空间布局将发生很大变化,城市将由原来的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最终向城市功能区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从原来的一二三向二三一,最终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本文力图弄清城市空间布局演变与城市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探寻规律并指导实践。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湖北省襄阳市财政局课题组  马善记  陈新恒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流域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襄阳市致力于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必然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近两年来,襄阳市财政局紧紧围绕把襄阳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财税体制改革总目标,结合襄阳实际,不断探索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新路子,为襄阳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仪元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北方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在这一工程的建设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好源头和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汉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但目前汉水流域已面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汉水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得出,要解决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促进汉水流域的县域生态产业开发,同时指出汉水流域的县域生态产业的构建主要包括主体构建、客体构建和环体构建三个层面。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洋  马静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洋  马静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子江  张剑锋  冯长春  
大部分国家政府和学者都在鼓励通过规划和发展高密度的单中心城市来提高交通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当给定城市内部与城市间的人口分布,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因为平均通勤距离的缩短而更加环保。然而,当考虑到高人口密度会改变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模式时,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相互作用,发现提高人口密度的政策同时也会影响到商品价格、工资和地租,从而鼓励厂商和劳动力的迁移,而这种城市体系的经济地理重塑过程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交通污染。一项针对单中心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政策在多城市的区域尺度下产生的空间均衡效应可能是不利于生态环境的。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捷  
近年来,湖北提出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并明确襄阳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城市发展新定位。在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期,将会产生巨大的金融需求。本文从经济新机遇、金融新需求、银行新作为等角度切入,对金融服务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进行了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